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与当代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发展道路论文,世界历史论文,当代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对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最令人费解的莫过于这样一个问题:20世纪初以来,在某些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绝大多数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却相继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可以说,不探明这一问题,对当代许多重大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改革问题的研究),就很难深入下去。本文拟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对上述问题作一番探讨,旨在求教。
一
要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正确、全面地考察当代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得以形成的内在机制,必须首先科学地确定其与世界历史的演变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一)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与世界历史演变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忽略或不能正确把握当代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与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关于当代不同社会发展道路选择问题的研究中,目前学术界流行着两种值得商榷的观点。
观点之一:封建制度解体后,人们既可以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并由此断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是中国人民自由选择的结果。
我以为,这一观点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当代社会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社会时间序列表上,首先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时代的确立和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尔后才是社会主义在某些民族和国家取得初步胜利。在当代,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世界上还没有或刚刚出现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就直接从封建社会解体后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甚至连资本主义不发展阶段都没有经历,就直接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例如,18至19世纪的这一历史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曾多次失去跨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机会。但这却说明,当时要改变或变革古老中国传统的、落后的社会运动机制,只有自立自强地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历史的观点看,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绝不会又同时出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从社会发展的表层来看,历史的演变是许多自由选择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每一个历史时代人们自由选择活动的总的结果,既是下一代人自由选择活动的起点,又制约着下一代人自由选择活动的总的行进方向。这样就形成了人的自由选择活动的有规律发展。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则直接体现在各个历史时代人们自由选择活动的总的结果及其相互关系中。
中国人民最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获得初步成功,也同样不是封建制度解体后的所谓“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由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演变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决定的。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古老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输入;“蒸汽”、“电气”生产力开始从外部注入,猛烈地冲击着缺乏生机的、衰老的经济机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内部发育和外部渗透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辛亥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这段时间内);随之,中国逐渐地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发展阶段过渡。随着这一过渡的完成,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矛盾的焦点,从而它自立自强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就被完全堵死了;另外,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新时代的因素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从属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国社会的解体,起着摧化作用;等等。所有这一切诱导着中国人民必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当然,这一选择活动之所以能获得成功,还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方式和其所制定的战略、策略的正确,国内外各种矛盾斗争和力量对比的实际状况等可塑性因素。
由上可见,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并获得初步成功具有世界历史的规定性。
观点之二:世界上某些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之所以能率先向社会主义转变,并不是由于这些国家发生了经济变革,而是由于他们选择或利用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动战争的时机,推翻了本国腐朽的统治阶级的结果。
我以为,这种观点虽然并非毫无道理,但却回避了这样一个实质性的问题:俄国、中国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上的经济必然性,抑或说这些国家是否具备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最初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世界历史性的物质基础。如果说不具备,那么这就如同说当代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显然,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不具备一定的世界历史性的物质基础,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就不可能产生,更谈不上发展下去了。如果说具备,这就是说,在革命前这些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的主体结构已经或开始发生了世界历史性的变化。例如,革命前,俄国的工业产值在本国国民经济总产值所占的比例已达42.1%,在500人以上大企业中工作的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55 %(而当时美国在这方面的比例只有30%)。不过,在这里所要探讨的关键性问题是:这种世界历史性变化与上述观点所提及的“经济变革”是否是一回事。
人们在考察近现代社会演变过程时所使用的“经济变革”这一范畴,大体上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蒸汽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下来,“电气”革命形成了使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生阶段性和局部性质变的物质基础。在生产力发展的电气时代,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之间在其纵向上的相互承继性,在其横向上的相互“补充”性愈来愈加强了。尽管电气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刚从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国家中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包括质和量、深度和广度),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俄国、中国等国家已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最起码的物质基础〔1〕; 二是一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若干个经济发展阶段,逐步地建立起符合本国特色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充分利用他们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按照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终使自己的劳动生产率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三是一旦以高度完善的自动控制系统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全面形成,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容纳的生产力也就全部发挥出来了。这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历史时代将全面取代资本主义历史时代。〔2〕显而易见, 在考察当代社会主义得以产生的必然性时,我们所使用的“经济变革”这一范畴,其含义不应是上述的第二种或第三种,而应是第一种。
当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革命前其社会经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尽管当时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变革的总的程度还比较低。从生产的国际关系的角度上看,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其革命前之所以经济变革的总的程度比较低,正是由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本国腐朽的统治阶级严重阻挠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同时又转化为这些国家的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动因。当然,我们应当看到,两次世界大战是当代社会主义得以产生的主要导因之一。也应当看到,这些国家的人民能够成功地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于多种因素(包括历史发展中的可塑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因此而忽略一定的世界历史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动因对这一选择及其性质最终的决定性作用,则是很不妥当的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中国等国家的建立,既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演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尖锐的政治、经济矛盾发展的结果,也是这些国家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两个论断是相互规定的。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进而全面地昭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得以产生的内在机制。
据上而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与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当然,这种内在联系不仅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过程中,而且也表现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因此,笔者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一点是: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看,当代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某些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摆脱了国际资本的剥削及控制,但这些国家并不能因此而在短时期内改变他们在国际交往、世界市场、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而改变这种劣势地位也绝非意味着与世界经济相脱离,把自己封闭或半封闭起来。应当看到,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曾取得过令世界瞩目的建设成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特殊部分而存在,故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经受国际竞争的洗礼。众所周知,“温床式”和“半封闭”的发展模式的消极后果,在生产材料和劳动消耗量的增长方面以及服务质量和产品产量方面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这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经济改革的过程(当然不包括前苏联、东欧的剧变),这是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世界性科技革命的大潮所使然。这一改革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对内,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战略的重点,以保证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对外,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美国经济学家哈尔德曾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即在质量和效益方面具有竞争能力,就要求有综合性的竞争。工业化国家应该开发最好最廉价的商品,而不论其产地如何。在技术进步异常迅速的世界,设备和改建的成本是相当大的,然而经济封闭的成本更高……根据先进工业国家的经验,为了使经济有效地现代化,不仅国内的改革是必要的,而且国际的相互依存也是必要的。”〔3〕当然, 对于原本经济就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在资本主义还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过程,必然也是在新的形势下反对国际资本的压迫和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曲折、复杂的。对此,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根据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制定和有效地实施相应的战略方针(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笔者将另撰文细论)。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与世界历史时代演变间的内在联系
以上分析表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符合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发展进程,有其深厚的世界历史基础。那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否也有其世界历史基础呢?我以为,回答似乎应是肯定的。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为了使人们不致于对上述观点产生误解,笔者把对这问题的正面阐述放到后文(见本文第二部分)。在这里着重说明科学探讨这一问题的两个重要逻辑依据。
(1)正确、 全面地理解大多数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选择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意义。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看,大多数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选择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非毫无进步的意义。但这种进步意义,只是相对于这些国家原先所处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惨境遇而言,因而是极其有限的。其具体表现是:首先,作为制度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原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普遍存在的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再则,作为制度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地区间的闭塞性,从而使这些国家有可能参与国际分工,与整个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最后,作为制度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强这些国家的自主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反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压迫的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大多数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相继选择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之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就已充分暴露;同时,这些国家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过程中,遭受了极大的痛苦。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作用〔4〕,对于当代大多数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并未使他们跳出“苦海”。
(2)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就其本质来看是依附性的资本主义。 至少从目前来看,大多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结构都具有二元化的特点。这既是这些国家长期的历史发展的产物,更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中心区(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压迫、剥削和控制的必然结果。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中心区给这些国家带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播种于城市,而在广大农村,他宁可保留封建主义制度和小农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独立之后,类似的情况依然存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的投资,主要着眼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而对农业则不愿问津。这样就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越来越突出的二元化特征,即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和落后的农业经济并存,现代化的城市和广大落后的农村并存。而这种越来越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又反过来在经济上加深了这些国家对中心区的依附关系。
当然,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情愿受上述依附关系束缚的。为了更快地进行资本积累,加快经济发展,以摆脱落后和依附地位,并在与发达国家的交往过程中尽可能地维护本国利益,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落后国家,几乎一开始就实行对经济生活进行广泛干预和调节的政策。可以说,他们没有经过完整意义上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然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只能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而不能称之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为,发达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和干预,首先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产物。不过,发达国家或中心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发展中国家或外围区的资本主义又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看,这两者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外围区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作为中心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定对立物而产生的。故此,在一定的范围内,它与中心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必然发生冲突和对抗;另一方面,外围区的国家资本主义又是中心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定“补充”,并受制于中心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此,只要作为整体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即便外围区的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心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和冲突,也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中的统治地位。上述矛盾统一体的这种内部态势,既是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大多数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并没有也不可能跳出“苦海”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有更多的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而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样与“中心区”的控制、压迫和剥削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有一点应当确定下来: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他们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但都属于依附性的资本主义。
以上考察表明:当代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不过,仅此还不足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揭示其得以并存的经济、社会机制。
二
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是一个充满各种复杂矛盾的、统一的、有规律的过程。因此,当代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选择得以并存的世界历史基础只有共同的一个。
(一)当代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选择得以并存的世界生产力基础
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电气时代,从而在经济必然性上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生阶段性和局部性的质变。这是在当代经济上相对落后国家中并存着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最深层的世界历史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更多的关注的是:“电气生产力”与当代社会主义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方面公认的看法是:电能的传输与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而且大大强化和扩展了世界交往,从而造就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坚强的、团结的和有纪律的无产阶级——的物质基础,此其一;其二,在电气生产力的条件下,大型化趋势造成了财富的更高程度的积聚,从而为剥夺剥夺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其三,在电气生产力的条件下,专业化协作的集体劳动方式的形成和普及,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为实现按劳分配制度创造了技术经济上的可能性;最后,电气生产力还为进行更广泛的社会化生产和管理提供了物质手段。这种新的生产体系要求更高的组织程度和合作意识,从而造就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如果单就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由以产生的经济必然性来看,上述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如果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来考察当代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选择得以并存的深层经济基础的话,那么这种观点就显得偏狭了:它解释不了为什么在同一世界生产力的基础上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我以为,“电气生产力”只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生阶段性和局部性质变的深层基础。进而言之,对于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电气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的世界生产力基础,也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选择的世界生产力基础。为了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还需要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所发生的阶段性和局部性质变有个总体上的把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所发生的阶段性和局部性的质变大体上有四个特征:
其一,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资本主义或能够形成一种社会制度的资本主义,在世界某些地区或国家中已经衰亡。当然,这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由自由竞争发展阶段过渡到垄断发展阶段所引起的种种剧烈的社会震荡和强大的社会浪潮有关(如两次世界大战、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等等)。
其二,占统治地位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内被辩证地扬弃。
其三,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都能容纳电气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能容纳以高度完善的自动控制系统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则不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只能孕育这种生产力和充其量容纳它一定程度的发展〔4〕。
其四,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在与物质技术基础直接相关的职能、机构、杠杆、经济管理方法及组织方法等方面,有许多类似之点,而且这两种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或程度上也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但这并不说明这两种生产关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长期以来,有一种传统说法,即认为当代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实际上,从整个世界历史的范围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完成它的生命周期还有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如果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迄今不过才存在357年。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生命期,我们要有一个客观的、 科学的估计。所以,从经济必然性来看,只有把当代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同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阶段性和局部性的质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去考察,才能进而从更深、更广的历史层次上来解释:为什么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选择。
(二)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阶段性和局部性的质变,同时也意味着这个世界历史时代的中心区(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中心区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是大多数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只有某些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层国际关系基础。
目前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能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所具有的较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社会民主可以使人们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生存方式而达到有限的满足和自由,故全国性的革命形势就难以形成。我以为,这种观点值得作进一步的推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主体和中心。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集中地体现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此而论,社会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这将标示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彻底解体的开端。但是历史还没有走到这一步。过去,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对生产力发展的容量和该社会形态的自我调节的能力估计得过低了。况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优越性”于一身了。所以,尽管电气生产力在经济必然性上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生了阶段性和局部性的质变,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主体和中心却不会因此而崩溃。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没有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根本性原因。因此,那种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革命迹象的根本原因,简单地归结于他们具有较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社会民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生阶段性和局部性质变的历史时期内,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新的辩证法”是:资本本身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更多和更强烈的破坏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再生产基础的因素和倾向;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再生产能力的因素和倾向。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这种辩证发展,很可能持续到它所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为止。同样,我们也不应该把社会主义没有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工人贵族对工人阶级队伍的分裂,工人阶级政党力量的薄弱,资本主义传统的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国家力量的强大,等等。当然,这些也都是重要原因,但是,仅把这些原因纳入我们理论思维的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三)必须依据“深层的世界历史基础”来考察当代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选择得以并存的具体的世界历史动因
社会主义不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某些经济上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这符合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发展的逻辑。我以为,只有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确认这一点,才能进而科学地揭示当代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选择得以并存的具体世界历史动因。由于这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宽泛的问题,故笔者仅作些提要性的阐述。
首先,从经济必然性上看,生产力发展的电气时代只能使某些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换言之,电气生产力只是使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生阶段性和局部性质变的物质基础,而不是使这个世界历史时代发生整体性质变的物质基础(这直接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对社会生产力的容纳量和其自身的可调节量有关)。当然,究竟是哪些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却不是由生产力发展本身所直接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在这里只是最基本的、第一性的条件,而绝非是充足条件,更不是唯一的条件。
其次,当代走上(或曾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大都是有或曾具有这样的历史和条件:或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和矛盾的焦点;或被几个而不是一个宗主国所直接和间接的控制;或与已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初步胜利的大国在地理位置上相联,并在政治、经济和民族文化传统上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等等。然而,仅有这些条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加上前文所提到的各种条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上述条件的作用和意义,我们不能任意夸大或加以绝对化,应当把它放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过程中去考察。
再次,致使目前世界上大约100 多个经济上相对落后国家步履蹒跚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具体的世界历史动因是:其一,当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而出现种种剧烈的社会震荡和强大的社会浪潮时,这些国家还远没有完全具备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各种必要条件,而当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通过自我调节,暂时趋于总体上的相对稳定时,这些国家又在资本主义生存环境中相继获得民族独立。这就意味着他们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被堵塞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难获得向社会主义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而大力支持或扶持落后国家中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势力的发展,允许他的殖民地、附属国政治独立和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二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了协同合作的倾向;三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获得经济发展的新起点。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50年代以来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心理上诱导着许多落后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二,自5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当代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一系列重大挫折,这就在客观上大大削弱了社会主义对落后地区和国家人民的吸引力。当然,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当代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其目前境遇是颇不乐观的。应当承认,其中有些国家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等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大多数国家却不景气。例如,在80年代,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呈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愈来愈大,目前前者的人均收入是后者的50多倍。现在世界上有八亿处于绝对贫困化状态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可见,世界上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大多数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悲惨命运。进而言之,这些国家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不平衡结构。因为,这种不平衡结构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所致。社会生产力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代中的发展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性,决定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中不可能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成为资本主义的民族和国家,不可能所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民族和国家都成为生产发达的资本主义的民族和国家。否则,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历史时代了〔5〕。
最后,我以为,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及其发展趋势的角度上看,能够使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在心理和行动上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具体世界历史动因是:由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的经济社会效益超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从实际经验中令人信服地体现出,只有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全球所面临的问题,而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理上产生的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紧迫感。当然,这些动因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将很可能大体上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一旦到了那个时候,人类社会普遍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其他必要条件也就应运而生了。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全面衰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全面展现。这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就体现于其中。
注释:
〔1 〕这种物质基础还不是比较“牢固”的物质基础(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因此,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的、局部性的倒退在所难免。
〔2〕这时, 资本主义制度将完全失去它得以存在和“回潮”的深层基础。正如在电气生产力时代,覆灭了的封建社会已完全失去了“回潮”的可能性一样。
〔3〕转引自《现代经济译丛》,33页,1989(3)。
〔4 〕参见拙文:《关于世界历史时代与“跨越”问题研究的方法论》,载《学习与探索》,1992(6)。
〔5〕参见拙文:《评现代西方“世界体系”》, 载《哲学研究》,1996(8)。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