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自然科学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论文,自然论文,科学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以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而设计,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没能把生动、鲜活的自然科学事实引入课堂,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个性发展,学生内在活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缺乏活力。科学探究作为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内在活力发挥的舞台,为课堂注入了活力。本文就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设计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认知环境,营造探究氛围
良好的认知环境和自由的心理氛围是实施探究的前提。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表现出极强的问题意识。为了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立足于“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营造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压抑感,激活师生双方的知识和思维,引发学生的猜想和假设,促使师生间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和争论,为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心理基础。
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用“教师也不清楚,让我们一起探究”等语言作答,将自己与学生摆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地与学生开展探究。当然,教师毕竟比学生经验丰富一些,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给予必要的建议和帮助。同时,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荒谬问题,或是对问题答非所问,教师都不可流露出不满情绪,更不能用讥讽语言刺激学生,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或自圆其说。对问题的合理成分予以肯定,对其敢于提出问题和勇于发言的勇气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识需要,激发探究动机
需要产生动机。探究活动的设计要通过恰当地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需要,激发探究动机,使探究真正成为学生自我需要的活动。由于自然科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因此,问题情境的构思和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在认识、分析这些现象产生原因的过程中,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体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到生活就是科学,科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亲近感,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滑动变阻器的教学。问题情境:舞台灯光忽明忽暗,要控制舞台灯光的明暗,请学生设计能改变电路电阻的装置。学生根据在学习电阻一节中所得到的启示——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提出了改变电阻的三种方法:改变导体的粗细;改变导体的长度;改变导体的材料。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问题中所提出的改变电阻这一要求,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出改变导体的最佳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对直线式变阻器使用时的不方便之处进行分析,思考改进办法,经过小组讨论,得出了滑动变阻器的设计方案。在以上探究活动过程中,从改变电路电阻的实际需要出发,以问题为线索:(1)怎样改变电阻?(2)如何增大电阻的变化范围?(3)使用不方便又应如何改进?由浅入深,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从需要出发,带着问题去探索,保持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总之,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现象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学生尝试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实践能力,以体现“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三、注重思维含量,精心设置探究问题,提高探究价值
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避免产生畏难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问题的选择要有思考价值,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把探究变为提问,导致“牵着学生鼻子走”。
如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时,提出光如何传播这一问题。学生猜想光沿直线传播,为此,设置如下问题:(1)光路如何显示?(2)光在同种介质中如何传播?(3)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怎样?(4)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怎样传播?以上问题层层递进,从认识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究价值高,学生思维空间大。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探究活动,在对原有猜想进行挑战的过程中,实现对光的传播的认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然而,现实的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少,学生回答也很热闹,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问题意识强、参与度高,而事实上,课堂仍然属于教师,面面俱到,惟恐学生听不明白。从问题本身看,事实性问题较多,理解性问题、应用与综合性问题则较少;从活动情况看,学生参与少,主动参与更少,缺少甚至没有自由支配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类似现象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
四、注重探究过程,提供体验舞台
注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因此,探究活动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参与、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明确观察到的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如电阻一节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情境一:如图1所示,将粗细、长短均相同的镍铬丝和铜丝分别接入电路中(即A、B)。闭合开关时,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图1
演示1:将粗细、长短均相同的镍铬丝和铜丝分别接入电路中(即A、B)。闭合开关,学生观察发现,灯泡的明亮程度不同。经过分析,得到启示:不同材料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情境二:如图1所示,将粗细相同,而长度不同的两条同种导体分别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时,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你会发现什么问题?请自行设计实验予以探究,通过实验你会得到怎样的结论?
情境三:如图1所示,将粗细不同而长度相同的两条同种导体分别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时,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你会发现什么问题?请自行设计实验予以探究,通过实验你会得到怎样的结论?
演示2:将粗细相同而长度不同的两条同种导体,分别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
演示3:将粗细不同而长度相同的两条同种导体,分别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
学生通过对演示2、演示3的观察,发现:灯泡明亮程度不同(现象);原因:接入电路的导体的长度或横截面积不同。由此学生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或横截面积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包括表格设计)。在实验中,学生分别将不同长度和不同横截面积的几段导体接入电路,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之后,根据实验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导线越长,电阻越大;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至此,学生情绪高涨。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品尝成功的愉悦的同时,要对实验进行及时反思。
以上三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和感悟的沃土,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明确哪些属于相同条件,哪些属于不同条件,从中发现问题。在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直至归纳、概括得到结论。使学生在体验、反思的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其精髓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创设探究氛围,恰当选择和设置探究问题,以维持学生的探究乐趣和思维的活跃。使学生从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被动接受性“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人,在体验、反思、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标签:自然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