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中若干技术问题探讨论文_林枫

岩土工程勘察中若干技术问题探讨论文_林枫

贺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西贺州市 542800

摘要:随着对建设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岩土工程勘察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然而由于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如果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岩土工程勘察中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仅就在勘察前期、野外勘探及岩土工程评价中存在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与同行交流讨论,引起重视。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存在问题

一、勘察前期工作中的问题

1、勘察前的准备不充分,缺乏详细的基础资料

要想保证勘察工作的有效进行,勘察单位需要在勘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很多勘察单位为了节省成本,没有对勘察工作进行合理、充分的准备。

2、勘察与设计分离,设计意图不明确

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但由于实际的勘察与设计之间相分离,导致设计人员对工程概况掌握不足,如工程所处场地的复杂程度、建筑物地基的复杂程度等。而实际勘察人员并没有参与设计,这样导致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在实际的勘察中获得的资料不能有效的运用到设计中;同时,勘察与设计分离会导致勘察人员对设计意图理解不充分,了解设计意图主要指弄清楚设计所需要的工程地质资料参数,如不同工程功能不同、荷载不同、结构不同、变形要求不同,因此岩土参数的要求不同。作为实际勘察工作人员,只有充分了解设计意图,才能使勘察工作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以保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准确性和可靠性。

3、现场踏勘不重视

在确定勘察的方法、手段之前,需要初步了解工程现场情况和区域地质资料,而现场踏勘则是了解现场情况和区域地质资料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对工作现场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等进行实地的概略调查和了解,使地质工作的设计和部署切合于实际。由于各地地形地貌不同,岩土体的成因复杂多变,因而各地的不良地质作用各异,岩土体的的物理性质不同,而岩土参数往往是通过多次试验、分析统计得出的,具有区域性和经验性。因此,在制定和设计相关的勘察方案之前,要进行现场踏勘,收集临近工程的地质资料,充分了解区域地质特点和工程现场情况。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岩土工程勘察时间短、任务重且突击性强,不少勘察单位为了节约工作时间、减少成本,对现场踏勘根本不重视,甚至只是走走过场。这样的结果导致野外第一手资料不全、对区域地质特征和工程现场情况了解不足,因此勘察设计方案与施工开挖后的实际情况偏离较多,最后不得不更新设计方案,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二、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1、勘探工作量及测试取样分布不合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对不同建、构筑物的勘察间距、勘察点的数量、位置及深度布置都有明确规定,但实际操作中不按规范要求设计勘察点的情况十分普遍。如沿建筑物周边、角点都不布置勘察点;孔距超规范、孔深不合规范要求,一些勘察单位不论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如何,就把孔距在规范允许的上限,勘察深度不从基础底面算起,使一般性勘探孔不满足最小孔深的要求;桩基勘察达不到规范要求,对需要进行建筑场地和液化判别的勘探孔孔深达不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深度要求;测试、取样孔小于勘探孔深的1/3;测试取样达不到强制性条规定。此外,一些勘察单位在承担勘察业务时,不按《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要求进行,对所取试样不及时封蜡、标识、送检;在取样数量上钻规范的空子,不论场地范围大小、不管地基土的状态如何,只求满足取样或测试6件(次)的低层次要求,根本不考虑测试、取样的代表性和均匀性;对软弱下卧层不进行取样分析,甚至为表面上满足不少于6件(组)的要求而将应当分层的层位加以合并;对数据的变异性也不做必要的试验和剔除。这样勘察结果的合理性自然值得推敲,对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勘察成果的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原位测试不详实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对原位测试有严格的规定和技术标准,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常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静力触探不按规定调零,进而造成数据采集不准,尤其是在气温和地温相差较大的冬天、夏天造成触探指标相差较大;标准贯入试验不按规定进行杆长和孔深校正,在缩径和孔底有残留时,不能发现标贯器是否没落至应测试孔底位置,造成标准贯入试验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重型及超重型动力触探按规范要求需要连续贯入,并定深旋转触探杆(以减少侧摩阻),但在施工时由于连续贯入比较缓慢且起杆困难或局部地段锤击不去进而放弃连续贯入,这样的结果使得对碎石土评价本来就缺乏相应手段的触探指标数据变得不够翔实,最终导致了对碎石类土评价。

3、勘察测试技术手段落后及使用不当

目前我国勘察单位的勘察手段仍然是以传统的钻探取样为主要勘察手段,配以静力触探和动力触探,勘察技术手段较为单一。与国外勘察技术手段相比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室内外岩土测试技术落后较多,旁压实验、螺旋板载荷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现场波速试验、三轴试验等仅在少数大型和重点工程中使用,而一般的工程勘察则应用很少或不用。然而即便是传统的勘察手段,也存在着技术手段使用不当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勘探设备、取土器规格、勘探手段以及取样方法等适用性、合理性缺乏深入的了解,如对静力触探装备未定期标定、贯入速率未严格控制,有时甚至以静力触探来完成全部的勘察工作;在碎石土中做现场测试时,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未连续进行,在未清除孔底废土的情况下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岩土测试技术手段的落后及其不当使用,不仅严重影响了岩土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也直接影响了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

三、工程勘察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1、勘察报告中的工程评价与结论针对性不强

当前,一些勘察单位仍然没有摆脱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框架,岩土工程报告依然以描述为主,只注重定性分析,定量数据较少,其结果往往是所下结论和建议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性,最终导致设计及施工人员很难采纳,甚至无法使用。一些单位给出的勘察报告中对地基评价与结论缺少针对性,仅满足提供基础设计参数,定性的评价多,而定量的评价少。如对一个建筑群,当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有变化时不对单幢建筑和所在具体位置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只对整个场地提供笼统的评价和建议,当有多种基础形式可采用的情况下,自己不做认真分析,而是建议结构工程师结合建筑物的上部特征选择基础类型。报告结论中提出要做变形验算,但却不提供固结压缩曲线,或是提供固结压缩曲线的最大试验加载不能满足设计计算荷载要求;勘察报告中提供的各项设计参数不是经过测试与综合评价分析的结果,而是提供经验值,且多数提供的设计参数值偏低。这样的勘察报告不但难以为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2、岩土工程评价缺少广度和深度

当前一些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缺少面上的研究,往往只是工程点的研究,而忽视工程所在地区的研究。勘察成果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经验的积累,如果没有地区性的研究成果,就无法了解该地区各地基土层的特点及其性质的变化规律,对该地区的地基土就难以给予准确评价。目前,勘察报告中常常因缺乏地区性的经验成果,其结论及建议过于保守,造成很大的经济浪费。此外,《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概括,但不少岩土勘察报告还停留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水平上,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对原始数据的合理可靠性不作深入探讨,仅作简单的数理统计,便作为其他分析的依据;在承载力的评价时,采用了多种手段、给出了相应的成果,但却对各方法的适宜性不加分析,对不同方法产生的差异不作研究,常是给出一个最低值了事,这显然不符合岩土工程分析的基本原理。勘察报告结论不合理,如同一建筑物推荐多种基础型式,未就可能产生的差异沉降进行建议,推荐基础类型时又不考虑施工的可行性、不结合建筑物的结构荷载特点、不注意环境影响等。岩土工程评价缺少广度和深度,也难以保证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

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目前的岩土工程勘察中特别是在野外勘察和岩土工程评价中存在着较多问题。本文仅对岩土工程勘察中部分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剖析探讨,以期引起同行们的重视。当然,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其接触的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范围很大,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加上岩土工程的特殊性,许多时候无法采用直接的、直观的手段实现对岩土性状的调查和获取其特性指标。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勘察人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各类规范、规程,并在勘察工作中仔细、认真以及全面考虑,确保勘察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培成,王明格,陶志刚.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7,9(3):113-114.

[2]温文富,王义海,杨旭.当前岩土工程勘察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建议[J].山西建筑,2009,35(7):108-109.

论文作者:林枫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  ;  ;  ;  ;  ;  ;  ;  

岩土工程勘察中若干技术问题探讨论文_林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