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框架及其汉语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证据论文,框架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为什么设概念框架
语言是内部语言系统和外部语言现象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的存在是可以观察到的,但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探究。语言系统是存在于大脑神经网络中的系统,而语言现象则以声音和文字作为物质载体。系统就是概念内容和语言表达之间的连接关系,它们之间的激活过程,可通过神经成像获知大致路径(程琪龙 2005)。如果语言学研究将能够解释语言系统生理动态特征作为研究目标,那么语言学理论模式有必要探索概念内容和语言表达之间的体现关系,即两者之间的语符关系。
语符关系的研究并非笔者独有,现代认知语言学各流派也注重研究语符关系。其中兰讷克(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更重视语言如何对相同(或相似)的概念内容根据不同的意象(image)和视角(perspective)(Langacker 1987、1991)作出不同的表达。人类的这些不同意向、视角,将概念内容在不同的情景中构造(construe)成不同方式的概念语义,即构式(construal)(Langacker 1999)。认知语言学之前有兰姆的层次语法(Lamb 1966), 后发展为神经认知语言学(Lamb 1999、2004)。兰姆之前还有叶姆斯列夫和索绪尔。
在粗略抽象的表述层面上,概念内容首先是语义的。在精细层面上,语义又可以细分为概念语义(conceptual meaning)和语法语义(grammatical meaning)。概念语义涉及百科语义,包括常识、专门知识等;而语法语义比概念语义抽象、简洁,直接表示词汇语法的语义功能。不同语言学理论模式对两者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有些只将语法语义作为研究范围,用语义结构形式来表述和语法结构对应的语义(Gruber 1965,Fillmore 1968), 有些将概念语义和语法语义合而为一(Jackendoff 1983、1990),有些则从论元的认知特征出发,基于心理问卷实验的结果,将概念语义和语法语义分开(Schlesinger 1995)。其中后两种都将概念语义纳入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如果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只选择语法语义来表述小句的概念内容,那么语义结构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有缺陷,而概念框架可以为这些不足予以补充。①
(一)语义结构本身的表述力不足。许多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都不同的小句,它们却含有相同的概念信息。例如:
他们把花瓶打破了。 花瓶破了。 花瓶是破的。
以上各小句的语法结构、语义结构都不同,但都含“花瓶+破”这样的概念内容,而如此概念内容在语言系统的认知操作中又是必须存在的。但是,语义结构不足以提供概念内容的形式表述,而概念框架却能用推导来表述。
(二)语义结构和谓词之间的错位。许多语言学理论认为,语义结构由动词指派,这种观点称作动词预示观(或称动词中心论)。但动词预示能力是有限的。例如:
他们把鞋都走破了。
动词“走”是不及物的,但语言表达中可以出现“走”和对象实体“鞋”组合的语言现象。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动词“走破”作为一个词组,语义结构设定为由动词词组来指派。“走破”相当于一个及物谓词,所以它在语法结构中可以有宾语“鞋”。但是,这样做会给理论模式增加一个非常繁复的词组库,而且词组库中会有许多重复内容。汉语中几乎所有的不及物动词都可以和结果动词等构成“及物”动词词组,许多结果动词可以同时和许多不及物动词组合。如果把它们都单独标志为词组库中不可分解的成分,那么词组库形式表述的经济性很差,违背了经济性科学理论表述总则。如果这些内容可以在小句的概念框架中处理,而不是在词汇中处理,那么理论模式的形式表述就会经济得多。这种经济表述,概念框架能做到,语义结构则望尘莫及。
杰肯道夫(Jackendoff)虽然将概念语义置入其研究范围,但他对致使倾向性的形式表述却依据动词的类型,因此带有一定的动词预示观色彩。例如:
John forced Mary to leave.(玛丽离开了)
John urged Mary to leave.(是否离开由玛丽自己决定)
笔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汉语动词标记至少无法预示使令小句结构的致使倾向(程琪龙 1997)。例如:
他已经请客人来了。(来不来由客人自己决定)
他已经把客人请来了。(客人已经来了)
两句有相同的致使倾向,都是“客人来”;但前句的倾向和结果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后句的倾向和结果必须相同。如此概念语义及其语法体现,无法用语义结构来表述。
(三)语义结构和论元之间的矛盾。它们主要反映在论元设定的依据上。论元设定的依据或涉及其概念语义,或涉及其语法语义。由于依据的双重性,论元的设定常常将理论表述逼入两难的境地,同时也引发出许多难获结论的争辩。例如:
用小铲挖玉如意。/把小铲挖断了。
从概念语义的角度出发,两句的“小铲”都是动作“挖”的工具,这样的设定可以和其他认知系统(比如运动系统)连接;从语法语义的角度出发,前句的“小铲”是工具,后句的是受事,因为受事有可能体现为把字句中“把”字后面的名词性成分。那么我们在形式表述中究竟将它定为工具,还是定为受事?我们的设定究竟依据概念语义,还是依据语法语义?当然,能同时保持两种信息对语言的认知操作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问题是,语义结构在表述语法语义的同时,无法再担负表述概念语义的职责;而概念框架却能解决这一难题。
(四)概念语义域的定位。根据语义研究的方位观,语义可以有不同的概念语义域(或称语义场)(程琪龙 1995)。不同域的语义结构有共享的结构,所以语义结构的表征可以只要一套论元、谓词和语义结构。例如:
他把鱼扔回了鱼塘。 (方位域) 他把鱼送给了孩子。(领属域)
他把鱼做成了鱼汤。 (性状域) 他把信息告诉了孩子。(心理域)
它们虽然不是同一个域,却可以体现为相同的语法结构。根据科学理论表述的经济原则,我们应该将它们归入相同的语义结构。但是,在语言操作过程中,不同域的差异还是存在的。至少物质域和心理域之间有差异。例如:
老师给了她一本书。(物质领属) 老师给了她一条消息。(信息领属)
物质领属过程完成后,“老师”不再拥有那本书;信息领属过程完成后,“老师”却仍然拥有那条消息。两者之间的如此概念语义差异,语义结构并不关心;而概念框架用其推导的概念结构来表述两者的差异。
基于以上的论证,如果概念语义是研究动态语言系统必须面对的,而语法语义又不足以合理表述概念语义,那么我们有必要探索和增设概念语义的形式表征。笔者设定的概念框架就是形式表征小句的概念语义。
二 小句的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以概念语义为己任,它的出现能让语义结构专司语法语义。小句的概念框架旨在抽象表征内部世界的各种情状,它是概念系统中和小句对应的基本认知模式。在小句层面,它更关心小句的概念语义结构而不是词汇的概念语义。小句的概念框架是语符关系的概念内容,它和语法结构构成体现关系。概念框架是个可分解的整体概念关系网络,相当于一个认知图式。其可分解整体性主要表现为:A.概念框架允许不同的输入,因此输入可以激活概念框架的一部分成分,并和相应的语法结构互相激活,这是框架的可分解性;B.任何合理的输入都可以使整个框架处于半激活状态,这是框架的整体性。
概念框架有三个部分,其中包括核心部分的概念过程,以及概念过程的先设情状(简称先设)和后续情状(简称后续)。这里所说的先设和后续主要是非语用的语义先设和语义推导,它们不依赖具体语境。例如:
小三把皮球扔进了河里。
它的过程是“小三扔皮球”以及“皮球进了河里”;先设是“小三有皮球”……;推导是“小三没了皮球”、“皮球在河里”……。
概念框架由多个基本概念结构组合而成。基本概念结构有三类:时空结构、动作结构和致使结构(程琪龙 1995)。至少物质域的概念语义都可以由它们组合而成的概念框架来表征。基本概念结构的基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概念结构可以单独作为概念过程,并体现为相应的语法结构。例如:
例子概念过程
时空 皮球掉进了河里 客体[,皮球]+变[,掉]+终位[,进河里]
动作 孩子们在散步动作者[,孩子们]+动作[,散步]
致使 老师让孩子们进去致使者[,老师]+致使[,让]+致使对象[,孩子们]+致使倾向[动作者[,孩子们]+动作[,进去]]
致使倾向也可以是一个基本概念结构。例如:
他们将书放在书包里。
(空间)
他们请孩子们唱歌。 (动作)
他们叫老师让孩子进来。 (致使)
以上三个小句的致使倾向分别是空间概念结构、动作概念结构和致使概念结构。
概念结构基本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基本概念结构可以不同方式重合连接构成概念过程。例如:
他们把书放在桌子上。
其概念过程是:
过 致使者[,他们]+致使+致使对象[,书]+致使倾向[客体[,书]+位置[,在桌子上]]
程 动作者[,他们]+动作[,放]+动作对象[,书]
该概念过程含两个概念结构:动作概念结构和致使概念结构。其中致使者和动作者重合成使动者(他们),致使和动作重合成使动(放),致使对象客体和动作对象重合成使动对象客体(书)。致使倾向则是一个空间结构。将概念过程和先设以及后续组合起来,得到一个整体概念框架:
先设 领属者[,他们]+客体[,书]
过致使者[,他们]+致使+致使对象[,书]+致使倾向[客体[,书]+位置[,在桌子上]]
程动作者[,他们]+动作[,放]+动作对象[,书]
后续 客体[,书]+位置[,在桌子上]
由于(物质域的)各种概念框架都由三类基本概念结构按不同的关系组合而成,概念框架就有了很强的概括性和形式表述的经济性。
三 概念框架的表述能力
概念框架有能力形式表述各小句的概念内容。再以第一节提出的四个方面为例。
(一)首先,不同语义结构中的相同概念内容,可以由概念框架中的一个结构来表述。上文的三个小句,都传递相同的一个信息:“花瓶+破”。这样的信息可以在概念框架中得到恰当的表述:
例子 他们把花瓶打破了
花瓶破了 花瓶是破的
先设 [客[,花瓶]+状[,破]]+否 [客[,花瓶]+状[,破]+否]
客[,花瓶]+状[,破]
过使者[,他们]+使+对象[,花瓶]+[客[,花瓶]+状[,破]] 客[,花瓶]+变+状[,破] 客[,花瓶]+静+状[,破]
程动者[,他们]+动[,打]+对象[,花瓶]
后续 客[,花瓶]+状[,破]
(客=客体,状=性状,使者=致使者,使=致使,对象=致使对象或动作对象,动者=动作者)
三个小句的概念过程不同。第一个小句含致使结构、动作结构和空间结构,第二个小句只有变化的时空结构,第三个小句只有静态的时空结构。三个小句的相同部分是它们的后续情状。
(二)语义结构和谓词之间的错位,也可以由概念框架作形式表述。请比较:
她把那双新鞋磨破了。 她把那双新鞋走破了。
其中“磨”是及物动词,而“走”显然是不及物的。那么为什么不及物动词“走”可以出现在这种“及物”构架中呢?关键所在仍然是“走”事件的认知模式。在概念框架中“鞋”虽然不是“走”动作的对象,但“走”是有可能影响“鞋”的,即“鞋”可以当作相应的致使对象。影响致使对象的是动作者及其动作。因此,两句的概念框架中的致使概念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她+使+鞋+破”。尽管如此,“磨”和“走”是不同类型的动作,构成不同的动作概念结构;前者是及物结构的“她+磨+鞋”,后者是不及物结构的“她+走”。由此可见,语义结构和谓词的错位表现为概念框架中两个不同动作概念结构的差异;语义结构的相同是因为两者的致使概念结构相同。
谓词和结构之间概念语义的不协调还表现在以下一组小句中:
书在书箱里。/书扔在书箱里。
动词“扔”应该是个使动动词,但它却出现在静态方位小句中。和“扔”同类的使动动词“摆”、“放”、“搁”等也都可以出现在此类小句中。静态方位小句的两种类型的异同,概念框架有能力作出合理表述。
先设 书+在书箱里[书+在书箱里]+否
过书+在书箱里人+扔+书
程
人+使+书+在书箱里
根据概念框架的形式表述,前句的先设和后句的先设不同,过程也不同。但是,两句的概念过程都含“书+在书箱里”。尽管后句含动作概念结构“人+扔+书”和致使概念结构“人+使+书+在书箱里”,但是,在操作中只有动作“扔”和致使倾向的概念结构“书+在书箱里”激活,并体现为方位小句。
第一节论证了汉语使动小句中,相同的动词可以指派不同的致使结果,并体现为不同的句式。例如:
老师已经叫他们出去了。(他们或出去了,或不出去)
老师已经把他们叫出去了。
(他们出去了)
致使倾向和致使结果的不一致,可以在概念框架中用后续情状来表述。在语法体现关系中,倾向和后续结果一致的概念框架可以体现为把字句,也可以体现为一般句;倾向和后续结果不一致的只能体现为一般句。反之,把字句只能体现倾向和后续相同的概念框架,一般句既可以体现倾向和后续相同的概念框架,又可以体现倾向和后续不同的概念框架。
(三)有了概念框架,语义结构中各论元的设定可按照小句的语法语义功能来进行。以争论较多的工具语义为例。如果将〈工具〉当作概念单位,那么在语法结构中,〈工具〉概念可以体现为三个语法位置:一个是在“用”字后面工具的语法位置,一个是施事的语法位置,一个是受事的语法位置。请比较:
李四用刀将树枝砍断了。 (工具)
刀将树枝砍断了。(施事)
李四把刀都砍钝了。 (受事)
从概念语义上看,“刀”都是〈工具〉,但在语法结构中,它们的语法位置却是不同的。和语法结构对应,在语义结构中它们的语法语义分别是“工具”、“施事”和“受事”论元。虽然它们的语法语义不同,但概念语义仍然相同。在操作中,当〈工具〉概念和〈致使对象〉重合时,〈工具+致使对象〉体现为“受事”论元;当动作者没有激活时,〈工具〉可以体现为“施事”论元;否则〈工具〉体现为“工具”论元。
笔者发现,汉语的使动概念框架和英语的不同,而概念框架能够合理表述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涉及工具的“挖”事件为例。无论是视觉信号输入还是运动动作输出,“挖”事件主要包括:挖的动作者、动作对象、动作工具以及动作目标。其中动作目标可以和动作对象不同,也可以相同。例如:
他们在挖土。(对象)他们在挖文物。(目标)
他们在土里挖文物。 (对象位置、目标) 他们在挖煤。 (对象目标)
挖的动作肯定涉及工具,工具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人体的一部分,例如:
他们用铁锹挖。 (外部)他们用手挖。 (内部)
这样我们便可以构建一个“挖”事件的基本概念过程,相当于一个基本的理想化认知模式②。
过程 动作者+动作+动作对象+目标+工具
汉语的“挖”概念过程除了必有的动作概念结构外,还含可有的致使概念结构,
其中动作概念结构的各概念单位(动作除外)都可以和致使对象重合。例如:
他们把所有的土都挖走了。 (动作对象+致使对象)
他们把那件文物挖出来了。 (目标+致使对象)
他们把小铲挖断了。(工具+致使对象)
这些土可把他们挖累了。(动作者+致使对象)
虽然“把”字引导的语法单位表示过程中的不同概念,但是它们在把字句中都作为相同的语法单位,体现不同的致使对象。虽然它们是不同的致使对象,但它们都是致使对象,都和“把”字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对应。
语义结构中的受事也是语义表述的一个难题。例如:
鱼塘被人下了毒。/毒被人下进了鱼塘。
两个小句的语义结构显然是不同的:
受事[,1]+施事+下+受事[,2]/受事[,1]+施事+下+终位
如此语义表述有三个问题:(1)受事[,1]在不同的语义结构中概念语义是不同的;(2)论元系统因多了一个受事[,2],而损失了一定的表述经济性;(3)如果将后者的“鱼塘”归作受事,那么它和动词“下”不匹配,“下鱼塘”不是动作和受事的组合关系,而是动作和终位的组合关系。概念框架既保持了概念语义的异同,又保持了语法语义的功能,也保持了和语法结构之间的体现关系。两句概念过程中的动作概念结构相同,致使概念结构不同。
过动者[,人]+动[,下]+对象[,毒]
[使者[,人]+使+对象[,毒]+倾向[客[,毒]+终位[,鱼塘]]│
程使者[,人]+使+对象[,鱼塘]+倾向[客[,鱼塘]+终状]]
前句的致使关系表述为过程中的第一个致使概念结构;后句的致使关系表述为过程中的两个致使概念结构,但在操作过程中只有第二个致使概念结构被激活。因此,就整个概念过程而言,两个致使概念结构之间是一种选择关系,标记为“│”。
(四)物质域和心理域的双宾结构,它们的后续情状是不同的。例如:
我把书给了老师。(我没了那本书)
我把信息给了老师。 (我仍然有那条信息)
而概念框架的后续部分可以表述两种不同域的小句。
四 结语
语言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用构建理论模式来表述和解释理论目标指定的研究对象。根据以上讨论,仅用语义结构来同时表述概念语义和语法语义很难奏效。语义结构很难在就概念语义和语法语义作出合理取舍的同时,保持理论表述的逻辑一致性。至少语义结构无法处理以上四类问题,而概念框架有能力来解决语义结构遗留下来的这些难题,同时能遵循科学理论表述法则的经济性和逻辑一致性。概念框架同时还能够弥补动词预示观的不足。由此可见,增设概念框架来表述小句的概念语义及其语符关系是有其理论意义的,这样的理论模式值得进一步进行真实文本的大范围验证。
附注:
① 本文研究范围不涉及语用推理,所以此处不包括语用推理所涉及的概念语义。但笔者承认语言系统的操作需要语境所涵盖的概念语义。
② 概念框架比Lakoff(1980)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CM)的范围要小。
标签:认知过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