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焕彬[1]2012年在《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下交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区域交通一体化是打破区域内行政界限、部门界限、地域界限,把区域内所有的交通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工具、交通信息)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调配的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模式。本文以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区域交通运输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一体化的珠三角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模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在探讨和界定区域交通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措施。(2)在深入调研珠三角交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政策导向和客观需要分析珠三角区域交通未来发展趋势,利用SWOT方法分析珠三角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战略,借鉴国内外区域交通发展的经验,论述了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3)根据区域交通一体化协调发展两大方向:区域内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优化和打破行政区划分割的协调优化,分别建立了区域交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数学模型:以旅客运输为代表,利用复合运输通道结构优化理论,提出交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客运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合理配置的logit模型;以公路为代表,提出打破行政区划分割的区域路网一体化最优化模型。(4)建立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属性值的计算及无量纲化问题进行研究,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并对珠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一体化状况进行实际评价,从而验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实用性。(5)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存在问题的调研和成因分析,提出推进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珠三角地区政府部门和交通行业有关单位提供推进珠三角交通一体化进程的决策参考。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界定了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概念,建立了区域交通一体化模型。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状态的分析与评价,验证了区域交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现实性,并提供了实施策略,从而架起区域一体化条件下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詹斌[2]2007年在《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称作中心城市泛区域(简称泛区域)。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交通一体化,而道路运输是泛区域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方式。研究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论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运输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我国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及对策。首先,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概念;分析了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与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关系;论述了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在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了泛区域道路运输系统的表现形式、要素及特点,提出了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的概念、内涵和要素,建立了基于“最优化”决策目标和基于“满意性”决策准则的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数学模型,并建立了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评价体系。然后,对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的要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政策及管理一体化的研究中,分析了道路运输政策和管理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了泛区域道路运输政策及管理一体化的内涵,建立了泛区域道路运输政策及管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泛区域道路运输政策及管理一体化发展对策。在泛区域道路运输规划建设一体化的研究中,分析了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规划的背景及变革,研究了泛区域特性与泛区域道路规划的关系,从泛区域道路运输规划建设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出发,建立了泛区域道路运输规划建设一体化理论体系和规划流程,提出了泛区域道路运输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对策。在道路运输运营一体化的研究中,根据泛区域道路运输运营一体化的内涵,建立了泛区域道路运输运营一体化理论体系,在分析泛区域道路运输组织模式、企业经营模式和企业联盟合作博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泛区域道路运输网络化运营模式和泛区域道路运输运营一体化发展对策。在道路运输信息一体化的研究中,分析了泛区域道路运输信息系统构成,及泛区域道路运输信息一体化内涵,研究了泛区域道路运输信息一体化的需求,并提出了泛区域道路运输信息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和发展对策。最后,运用以上研究得到的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的理论和方法,对武汉城市圈道路运输一体化进行了实证研究。
赵宝平[3]2000年在《高等级公路网络规划管理一体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等级公路比例的增加使我们有必要对高等级公路网的规划和管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充分利用历史交通资料及实时交通信息,使公路网络的规划及调整更经常化,更科学合理,更附和实际,使网络交通管理更加有效。从而使整个网络更能充分发挥作用。本文根据我国高等级公路的特点及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对高等级网的规划和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一、网络规划 1、对公路网规划的基础资料调查分析、交通需求预测、布局方案设计及其优化、方案的效益评价、建设项目优先排序进行了研究。 2、公路网络交通信息的扩充——OD矩阵的推算。为了减少(不进行)大规模OD调查,利用SUMT模型、极大熵模型、广义最小二乘模型、极大拟然模型及最小信息模型,提出了几种根据有限的信息推算实时OD矩阵的方法。 二、网络管理 在获得公路网络交通信息如公路交通信息、交通流时间分布规律及交通流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推算全网络短期任意时段的交通量,再根据新的实测的交通信息实时更新预测交通流。然后评价公路网络交通分配及网络,对公路通行能力分析、对交通延误分析及对公路车速模型的研究,对现有路网进行交通质量评价及路网运行状况评价,对道路上的交通拥挤和交通阻塞进行有效的预测并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使交通拥挤、阻塞现象在出现以前就被缓解。 三、应用示例 本文以河北省公路网的交通分析为例,主要对河北省的交通生成量及其分布、交通量分配进行了预测,并对路网交通状况进行了分析。
姜策[4]2016年在《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了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沈阳经济区地处全国“五横五纵”交通大通道、地处东北亚腹地、地处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要道以及连接亚欧大通道出海口的重要区位优势突显出来。因此,沈阳经济区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发展目标,就必须借助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为有效承接产业梯次转移,接受高新技术辐射,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十二五”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沈阳经济区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9年增加了50%。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沈阳经济区实施了交通同城化、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和港口等一大批改扩建工程及1小时交通圈的建设工程,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如今,沈阳经济区已步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为了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得不深思:沈阳经济区的交通一体化建设是否能满足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是否有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与交通管理信息服务?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就有必要对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研究。只有清楚了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程度,明确现阶段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才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十三五”交通发展规划,才会根据目前发展程度与存在的制约因素,采取符合实际的有力措施,促进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促进其与经济更加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沈阳经济区国民经济向着更高目标更快更好地发展。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了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战略;第三部分,实证研究了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现状、交通一体化发展程度与运行效率、经济增长水平评价、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第四部分,在前面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五部分,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成熟城市圈及邻近城市群的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第六部分,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加快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中,通过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综合模糊分析法、DEA效率分析法、耦合协调度分析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指标数据、宏观规划与微观现象进行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程度较好,区域经济处于不断增长中;二是交通一体化的运行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处于运行良好状态;三是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正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与优质协调关系还有一定差距;四是交通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还没有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发挥不够。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沈阳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及全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与全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内容,提出今后沈阳经济区加快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充分利用海港资源,加快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东北亚的区域合作;二是整合空港资源,打造东北亚国际航空枢纽;三是加快铁路运输一体化步伐;四是积极推进公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五是重点推进多式联运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促进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一是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定位;二是加强规划引领,编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三是继续推进体制创新,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四是完善投资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交通一体化发展投融资模式;五是加快智能交通一体化建设,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六是发展绿色低碳交通一体化,促进沈阳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张学良[5]2008年在《吉林省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战略思考》文中指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吉林省交通运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决定着区内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而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由水路运输系统、公路汽车运输系统、铁路运输系统、民航运输系统和管道运输系统组成,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必然要求内部分工与外部布局的合理性,从而对于吉林省交通运输体系的现状调查、结构调整、布局规划、发展预测等个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交通运输的良性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及可持续性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之,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样也是吉林省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根据吉林省现实状况,制定吉林省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预测区内未来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趋势,对于现阶段的交通运输发展有着显著的借鉴意义。
伍全义[6]2015年在《论等级公路网络规划管理一体化》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全面协调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基础建设以及步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如果不能有条理的不失时机的构建全国性综合运输根本设施网络,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提高。因此必须对加强公路建设的行业管治和宏观调控,完善公路建设的正确管理体制,提高公路建设的投资利益和社会经济利益,让公路网络规划与公路建设前期的工作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有结构正确的开展。
申康[7]2011年在《都市圈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都市圈是城市化高度发展阶段出现的城市集合体,中心城市与圈域内其它城市之间紧密联系,呈现圈层状的地域空间结构特征。交通是都市圈形成的先决条件之一,良好的交通规划能引导都市圈体的有序发展,健全的都市圈运作需要便利的交通支撑。伦敦、巴黎、东京等成熟大都市圈的经验表明,现阶段我国都市圈交通建设急需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构建适合都市圈长远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支撑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都市圈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就是要实现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合理配置,满足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对交通系统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交通系统的具体贯彻和体现,目的是促进都市圈内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增进发展战略规划对未来的适应性。其研究对象、目的及结果与城市和公路交通规划有很大差异,传统的交通规划理论已不能适应都市圈交通系统规划的要求,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宏观协调关系,确保两者在发展目标、规模及发展战略上的协调性、统一性,进而获得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交通系统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本文根据发展战略决策的要求和管理流程,在分析发展战略规划特征基础上,基于都市圈交通系统快速发展的现状,研究都市圈形成、发展的演变机理,对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都市圈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交通与用地布局的相互作用,得出交通规划建设与都市圈发展之间的联系,分析比较国内外都市圈综合交通的规划、建设情况,总结出其规划建设经验,为我国都市圈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提出了满足都市圈发展模式要求的交通系统概念,建立了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体系,提出都市圈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思路及进一步完善的理论与方法,明确了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内容、概念、措施等。同时根据确定的都市圈综合交通系统发展定位,对都市圈综合交通需求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合理优化都市圈的综合运输网络结构提供了依据;针对都市圈域结构特征及交通网络联结形式,提出了都市圈交通网络最优树宏观布局规划理论方法;确立了都市圈客运、物流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理论方法等。探讨形成都市圈综合交通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仔细分析了都市圈综合交通一一体化的产生背景和内涵,提出了交通运输组织模式、政策及协调机制的建立、市场融合、市场信息资源共享等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一体化模式,并提出了都市圈综合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西安都市圈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交通特征、需求、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分析,以理论研究为指导,制订具体的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重点及对策,并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
潘文刚[8]2008年在《城市群公路网结构适应性分析》文中指出兴起于1960年代中期并波及世界的结构主义认为,任何客观的研究对象都有着复杂的层次结构,而人们对于它们的主观反映和表述,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层次结构。这种结构模式具备一定的规律性,可以把错综复杂的现象归结为基本单元的组合。在分析研究问题时首先要从整体出发,通过找到其结构而发现其内部的规律性。城市群公路网络同样具备结构特征。公路网络只有在内部相互联系的各要素间形成合理的稳定的组合形态,才能有效发挥公路网络的整体性能。公路网络包括城镇和公路两大要素,本文在公路与城镇共同组成的“路——镇网络系统”中,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进行公路网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与城市群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基于聚集和扩散效应,分析城市群公路网的功能结构;运用交通区位理论和分形理论进行公路网布局与交通区位线和城镇布局的适应性分析;同时引入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对公路网内部均衡性进行分析。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城市群公路网结构适应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根据评价的要求和目的,在可行性和易操作性的前提下,提取评价指标以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相结合构建评价模型,并以关中城市群为例,进行公路网结构适应性评价分析。
邓卫, 王炜[9]1996年在《公路网络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及管理一体化系统框架设计》文中指出通过对“公路网络规划、管理及工程可行性研究一体化系统”的框架设计,提出了“一体化系统”各模块的动能和作用,从而为建立一套集公路网络规划、管理及工程可行性研究于一体的交通需求分析基础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的实用方法奠定基础,并进而为我国今后的现代化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诱导系统、交通通信系统及交通控制系统提供理论基础.
安蕾[10]2015年在《区城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调整城乡关系,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期发展的重大课题。城乡空间作为其重要载体,在社会经济急速发展中凸显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土地利用及资源配置低效、生态安全局部失衡等空间问题表明,如何实现高效协调持续的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已成为区域空间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而区域城乡一体化空间模式及其绩效评价又成为了当前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空间研究交叉中的薄弱点和空白点。区域城乡空间模式演进与区域城乡空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内在联系,空间模式及其状态特征也综合的反映了空间整体运行,并对区域空间构成的具体城乡及其均衡协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实现区域城乡空间绩效的测度,实现不同区域城乡空间模式之间的空间绩效类比,进而对既有区域城乡一体化空间模式实施反馈,寻求优化。将对深入认识不同区域城乡空间变化特征、空间发展绩效及其之间关系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也将为科学指导区域城乡空间一体化协调发展及空间规划实践优化提供新的途径和借鉴。研究以城乡关系为源起,立足城乡规划学空间视角,探寻城乡关系处于城乡一体化特征时,城乡空间关系(外在的表现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与城乡空间发展效率(内在的反映为城乡空间绩效)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联,并通过构建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模型,对区域城乡一体化空间模式(简称为“空间的形”)发展作用的结果--城乡空间发展绩效(简称为“空间的质”)进行测度,从而评判出不同空间模式下空间绩效的优劣,进而给出空间优化准则建议,对其模式予以调整完善。简言之:基于一个关系:城乡关系;形成一个对象:城乡一体化空间;总结一个模式:区域城乡一体化空间模式;引入一个认识:城乡空间的“形”与“质”;构建一个方法:区域城乡一体化空间绩效评价;给出一个建议:城乡一体化空间优化准则。研究具有3方面意义:首先,系统梳理了城乡一体化及区域空间理论,提出了城乡空间模式、城乡空间绩效等概念,并构建了区域城乡空间系统研究的认知体系,这对于区域城乡空间(模式、绩效等)研究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次,形成了对陕西关中、宁夏平原、青海海东三个西北典型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形态结构模式及城乡空间发展状况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北典型城镇区城乡一体化空间模式的特征性认识,这对于认识和引导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进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三,基于三个典型区域城乡一体化空间模式作用下的空间绩效评价,通过分析反馈,可以给出其区域城乡一体化空间模式的优化建议,为制定完善区域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具有实践意义。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系统分析与田野调查法、归纳演绎法与历史比较分析法、数理分析(DEA、GIS)与空间计量分析、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等。论文创新性概括为3点:①理论完善创新:探索性构建了关于区域城乡空间系统认知的研究体系。提出区域城乡一体化空间基本组织结构模式是由不同层级城乡空间、多类型空间联系通道、点线面交错、空间引力作用下构建的“自下至上层级式集束状城乡网络与城乡复合圈层空间体”;②学科知识融合创新:融合天文物理学、几何学、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关于空间的认识,首次提出“基于城乡空间引力模型的城乡空间质心漂移说”构想;③方法移植引入创新:引入DEA(数据包络分析)构建针对区域城乡一体化空间的绩效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 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下交通协调发展研究[D]. 邓焕彬. 清华大学. 2012
[2]. 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研究[D]. 詹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3]. 高等级公路网络规划管理一体化研究[D]. 赵宝平. 河北工业大学. 2000
[4]. 沈阳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姜策. 辽宁大学. 2016
[5]. 吉林省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战略思考[D]. 张学良.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6]. 论等级公路网络规划管理一体化[J]. 伍全义. 科技经济市场. 2015
[7]. 都市圈综合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 申康. 长安大学. 2011
[8]. 城市群公路网结构适应性分析[D]. 潘文刚. 长安大学. 2008
[9]. 公路网络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及管理一体化系统框架设计[J]. 邓卫, 王炜. 东南大学学报. 1996
[10]. 区城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 安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标签:公路与水路运输论文; 交通论文;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论文; 沈阳经济论文; 国家公路网规划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区域发展战略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道路建设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