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主线的选择与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史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主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3)01-0053-006
一门学科有无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是其成熟与否的标志。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规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个由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再到制度形态的转变过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自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实践运动、制度形态发展的一般过程,因此,既是理论发展史和实践发展史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史和教育史的统一。但是这样的论述过于宏观,因此,明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学科,其研究究竟以什么为主线是目前学者们经常讨论的问题。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中,学者们以不同的视角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内在的关联进行梳理,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总结起来,目前,学者们主要是从以下八个不同的研究主线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为主线的发展史建构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为主线,就成为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首选的研究视角。这一研究主线,主要是希望从逻辑上梳理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过去发生理论形态转换的原因及其内在的理论根据,这使得我们既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又可以寻找这一科学理论自身发展所具有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遵循内在的规律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只有深刻地把握其理论的来源及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地了解一门学科。一切理论都要以思想史为基础,即恩格斯所说的“某种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1](P460)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创立以来,为了适应实践的需求,其理论形态不断地转换和发展。从整体上而言,这种理论的发展最内在的动力虽然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所提供的,然而由于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其自身的逻辑运演也是导致其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梳理这些理论可以使得我们更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其产生的过程,也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同时,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界定出作为一门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而且,这种研究方式内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学科设立的合法性,因为它主要考察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其内在发展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其次,这种研究方式注重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不但有利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形态整合到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之中,也有利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背景理论中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为发展史研究的主线,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源于上述主线中的前提承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与实践发展史在观念中的分离。以理论发展史为主线,自然是对实践发展史的边缘化处理。这一做法本身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由实践提出来的,或者是为了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实践而不是理论推动和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是以理论的形态存在还是以行动纲领的形态存在是由马克思主义实践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能用逻辑标准为主要的尺度,而只能是实践的标准。实践话语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史所能全部容纳的。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坚持理论史的主线,就会把实践性话语理解为不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基于一种补写理论史的愿望力图对其作出理论上的提升或概括。理论化处理了的实践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画蛇添足式的附加。
二、立足于经典作家思想的发展史探源
思想是通过不同思想家的理论活动揭示出来的,因此,以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传承关系为切入点,是我们研究思想发展史的一个惯常性的选择。同样,以经典作家的思想为主线,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个惯常性选择。
以经典作家思想为主线,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体思想内容的梳理,来展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承性和丰富性。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所涉及的内容虽然很复杂,但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角去考察社会、历史和人,从而建构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却是他们思想中的重点。后来一些人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作家,也是在这一点上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开辟的理论道路。然而,由于后来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他们是根据实践的需求在不同层面继承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也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也就是说,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越来越完善和丰富。
这种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为主线的研究方式,不仅仅关注于经典作家的思想实质,同时关注这些经典作家思想中所内在提供给我们分析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这种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为主线的研究方式并不是仅仅把经典作家的思想汇编起来,也不是各种不同思想派别思想的集合,而是要从经典作家的思想中看到内在的关联和传承关系,从而使得不同经典作家的思想在基本理论立场上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
以经典作家思想作为主线进行研究,这种方式的优势,首先在于看到了思想家在思想揭示过程中的主体性,即不同经典作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其次,这种研究方式有利于我们通过经典作家的思想集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而不容易被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所迷惑从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相背离。然而,这种以经典作家的思想为主线的研究方式的缺陷也是与此相关联的。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开放的体系,自其创立以来不同民族、国家中的很多马克思主义者都在不同层面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经典作家的思想,就很容易忽略众多对马克思主义同样有过理论贡献的人的思想,如果不能将那些人的理论成果纳入到我们的视野,将非常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所以,以经典作家的思想为主线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仍然是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
三、基于社会实践反思的发展史逻辑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P121)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一定是它所属的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在马克思看来,理论从来不是自足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植根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P501)同样,虽然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遵循着自身的逻辑,然而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还是植根于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或者说它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的实践需求,并在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自身。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无产阶级实践史的一种理论表征。
以无产阶级实践活动为主线的研究方式,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无产阶级实践的发展史相关联进行研究,从无产阶级实践活动形式的变换中去寻求理论转换的实践根据。这种研究方式,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无产阶级的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内在关联的。无产阶级的实践运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实践的理论化形态。无产阶级的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也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因此,每一次无产阶级的实践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发展和完善。
以无产阶级实践为主线的研究方式,其优势主要在于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的关联,意识到了实践对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所具有的基础性,这种理解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在它所处的事件背景中加以深化理解。然而,这种研究的缺陷在于,可能过于强调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而忽略了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不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密切,二者终究是异质性的,我们必须要承认实践的具体性和理论的普遍性,因此仅仅从无产阶级实践活动出发是不能完全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是无产阶级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化的形态,然而毕竟是具有逻辑性、普遍性和整体性的理论化形态,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工人运动史毕竟主要还是一种经验史,从经验史的角度去对待、研究学术史,极易降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应有的学术含量,进而影响其实践价值。同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工人运动史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就世界近现代史来说,工人运动史并不总是由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的,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或思潮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之后还是当代都影响着工人运动,有的还成为某些特定地域或时间中的影响很大的思想。显然,如果以工人运动为主线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或者不能覆盖工人运动的全部,或者会造成对马克思主义自我理解上的困难或混乱。
四、以经典文献为主线的发展史文本学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为主线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经典性著作进行考察和阐释,它既寻求文本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又显现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并对这些差异性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及其发展的因素的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很多经典的文献,这些经典的文献不管是从传承关系还是从理论的特色方面,都使得我们更容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性和丰富性的理论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经典著作为主要载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轨迹。在一定意义上,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文本系统的形成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确实需要重点研究那些经典性的文献,以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及发展脉络。早在1890年,恩格斯在给布洛赫的一封信中深刻地指出:“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4](P593)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为研究主线,首先有利于我们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学习,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因为,文本特别是经典文本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的最可靠的材料。其次这种研究方式也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性和丰富性。由于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这些文献之中必然蕴含着共同的理论立场、原则和研究方式,从而使得经典文献之间具有内在的亲和力。而不同经典文献所设计主题的差异性又可以让我们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性。当然,这种研究主线确立的不足在于,它过于看重经典文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中的重要性,就会遗忘其他众多没有列入经典文献序列中的文本,这样将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全面性的把握。同时,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一种解释学的循环,如果不能扩大理论视野,将会限制我们对经典文献的阐释,进而也会阻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现在理论与实践、学术与生活的具体性的历史性的统一之中。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仅仅是经典文献的文本解读也是不够的。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摄下的发展史脉络
对理论的理解和阐释是与人们所处的生存境遇相关联的,其目的也是为了解释和指导现实生存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史和发展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相伴而生,相依而存的。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主线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种研究视角。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主线的研究方式,就是要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的实践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力图彰显中国特色的实践对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大理论成果,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同时又都是推进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5](P12-13)因此,我们要想理解马克思主义最新的发展成果及其发展根源,就必须借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主线进行研究,其优势在于,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会出现在中国。中国作为现存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在坚持走有特色的发展路线,正是基于这种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或者更直接地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借助于中国特色的实践才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然而,这种研究方式也有一定的不足,首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主线,也就是认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尽管不能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价值,但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还是从产生与发展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都不能涵盖全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同样存在,同样值得认真研究。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毕竟只是中国视角的,其问题领域、理论构造、目标归宿都在中国而不在世界,世界是因其与中国相关联才进入中国视野的,所以,“中国”、“特色”才是被特别看重的。而产生于大工业首次开创世界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学说,它不可避免地在当代世界各民族中产生影响与作用。所以,如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主线,进而以中国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去衡量、取舍其他国家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否定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这不是应有的学术态度。最后,就历史研究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现在进行时”,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逻辑上都还没有完全进入“历史”的范畴。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历史性的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即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其展开研究,其作为史学的意义与价值也是有限的。
六、“三个组成部分”各自发展史的叠加
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体系是一个整体,但是沿袭传统,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5](P3)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为主线进行研究,也成了不少人的选择项。
以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为主线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分别通过相对独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去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为主线进行研究,能积极利用三种组成部分的理论资源,进一步细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发展的理解。
这种分类的研究视角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它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类梳理,使得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复杂的理论体系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其次,通过这种分类梳理,也有利于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吸取的各种理论资源。当然,这种分类的研究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首先,这种人为的划分容易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使得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整体式的研究方式才能切实理解这一理论。而“整体性研究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不是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简单的综合在一起”。[6]其次,我们现有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各个学科培养出来的,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这样就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解读为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突出的问题和任务并以此为主题展开,把社会主义实践的生长点以及由此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点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新的学科定位和研究方向。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但它们主要分属于其他的一级学科,其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关系不是完全重合的。
七、与社会主义实践互动的发展史演进
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2](P13)实践不是盲目的,它必然要趋向于理论的自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或者反过来说更确切,即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即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目标,在社会制度变革性上,力图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社会主义的实践及其发展历程,一方面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即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现实的资源。
以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为研究主线,主要是通过考察社会主义的实践史以分析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变革和发展,并在这一考察的过程中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可以指导社会主义的确立和发展,而且会在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
没有实践,理论是发展不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等几个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以社会主义发展史为研究主线,其优势在于,首先,它恪守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不仅意识到要从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去阐释理论的变革,而且是从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寻找最直接和最内在的实践基础。其次,这种研究方式在另一方面也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即它指导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并取得了伟大的成绩。然而,其缺陷在于,首先,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制度状态。如果以社会主义史为研究主线,也就进入政治学或科学社会主义的单一视角,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的整体性。其次,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制度形态。尽管从现实性上说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对真理的选择,但相对于共产主义来说,社会主义仍然是过渡性的环节,不是最终的理想制度状态。第三,局限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没有把视野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同时也都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斗争史或者说批判史。因此,仅仅从社会主义发展史出发,就会遗忘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所批判的一个现实对象,从而也就难以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形成全面的认识。
八、通向“人的解放”的发展史研究导向
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并不意味着人的解放。而“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2](P46)因此,实现超越政治解放的人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为自己所设定的一个理论目标,也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所坚守的理论宗旨,它贯穿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
以人的解放为主线进行研究,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作是不断为人的解放进行论证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理论成果贯穿到一个大的主题之下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这一复杂的理论具有的理论逻辑的一贯性和理论宗旨的明确性。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上求解人民解放与自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因此,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的解放,也是以无产阶级解放为实现形式的人的解放。
以人的解放为主线,其优势在于,首先,让我们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一贯性和明确性,因为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其次,这种研究主线的选择,也可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的解放的理论所内在具有的对政治解放的批判性和超越性,为我们真正实践人的解放确立正确的理论导向。但是,这种研究方式存在的弊端在于,它可能由于过于强调人的解放,而忽略政治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所具有的重要性。“人的解放”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抽象到诸多近现代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都可以接受甚至信仰的程度。这就为以人的解放为主线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带来相当的困难。以人的解放为主线,有可能弱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的应有的批判特质。而忽略政治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所具有的重要性。这一点马克思早就做出了提醒。他说:“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普遍的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它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2](P32)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二级学科被确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然而由于其自身的理论魅力,吸引了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梳理和研究。以上总结的这八种研究主线虽然各有其优劣之处,然而它们作为研究的主线,及在这些视角之下我们所取得的丰硕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的理解,也能进一步加速完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二级学科而存在。当然我们也希望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过程中,有更多的较为合理的研究主线被发现和提出来,那样将会不断地推动这一学科研究成果的丰富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