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连任后的俄罗斯国内政治与经济政策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经济政策论文,走向论文,政治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03 【文章标识】A 【文章编号】1009—721X(2005)04—0002—(07)
普京总统连任之后的俄罗斯,其政治、经济体制模式或走向问题,现在仍有各种说法和表达的公式。有人说(主要是西方学者),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苏联—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有人认为,“可控民主”+“国家主义”=俄罗斯的未来。有人对此解释说,普京第一任期结束时,特别是2003年12月的杜马选举已确定了国家主义在膨胀和扩充,而自由主义则出现了衰退的趋势。目前,对普京第二个任期推行的政治、经济体制转轨的基本政策,不少人归结为实行“可控的民主”与“可控的市场”。有人把“可控的民主”与“可控的市场”称之为普京的发展道路即俄罗斯社会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如果说得简单一点,所谓“可控的民主”,是针对叶利钦时期的无政府主义由此造成的社会无序而言的。如果这种状况不克服,就不可能使政局稳定,建立起必要的社会秩序,经济也不可能得到稳定发展。“可控的市场”(有人指这是普京构建了可调控的市场经济模式),它亦是针对叶利钦时期失去国家调控的无序的与混乱的市场经济而言的。“可控的民主”和“可控的市场”实际上只是在俄罗斯、只是在针对叶利钦时期的情况才具有意义。就“可调控的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苏联围绕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早就争论过,当时就有人不赞成用这个概念,因为任何市场经济都是可以也应该得到调控的。笔者认为,“可控的民主”和“可控的市场”是普京根据俄罗斯的具体情况所推行的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政策。所以,把“可控的民主”和“可控的市场”视为一种政治体制模式与经济体制模式,或视为俄罗斯社会的发展道路,这些提法都尚需斟酌。在笔者看来,普京在第二个任期内,仍将坚持实施以体现俄罗斯思想为指导的治国方略和政策,因此,与第一个任期一样,普京的治国方略或基本政策仍是两条:政治上的集权化与经济上的自由化。
一、政治上的集权化
普京执政以来,为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强化国家权威,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化呈不断加强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在叶利钦时期存在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腐败盛行,贪污受贿和团伙犯罪已经达到创记录的地步。截止2003年,国家杜马的450名议员当中有93位在选举时正受到刑事调查,其中许多人有前科。俄罗斯官员贪污达400亿美元。全国有1万个犯罪组织,它们从国家和私营企业以及外国企业手中收取“保护费”。16%的警官收受犯罪团伙的钱财;[1] 有组织的经济犯罪日趋严重,据俄内务部透露,有500多个犯罪集团控制着2000家商业企业和700家银行,这些犯罪集团的4500人涉嫌卷入在俄罗斯的洗钱活动;缺乏统一的法律空间;地方主义泛滥,中央对地方严重失控;对恐怖主义束手无策,车臣问题是个典型例子;国家对媒体显得无能为力;逃税的影子经济猖獗;大量资金外流,等等。普京认为,产生这些弊病的根源是国家的软弱无力。因此,普京在政治领域的整治政策是,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增强中央的集权。这也是普京每次讲话反复强调国家作用的基本原因。他在2001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讲:巩固国家是战略任务。通过加强所有机构和各级权力机构来巩固国家。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俄罗斯就无法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取得成就。[2](P271)
普京为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提出的方针是,坚持整顿权力机构的秩序,并逐步实现国家现代化。这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政治制度;实际改善联邦主体的条件和建立发展俄罗斯的法律保障。
从普京执政4年多的情况来看,在国家权力的整顿与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强化了联邦中央的权威,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对新闻媒体的控制与引导,2001年4月26日俄国家杜马通过了《新闻媒体法修正案》;推进政党制度建设,2001年已通过《政党法》;采取措施排除寡头对政治的干扰;加快司法改革,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下决心加快行政机构的改革,目的是消除官僚主义、官员腐败和管理低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普京在2002年4月18日发表的总统国情咨文中特别强调:执行权力机关的分支机构,仍然是集中的国民经济部门的指挥部,各部还在继续作出努力,使企业和组织在财政与行政方面服从于自己。由于限制经济自由发展的结果,“人们都在用贿赂来克服种种行政障碍。障碍越大,贿赂数额就越大,收受贿赂的人的级别就越高。[2](P607)”普京还透露,在俄电视征询的近50万居民的意见中,有3/4的人控告的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肆意妄为。
普京在2004年3月15日凌晨当选连任后, 同媒体见面时就强调:“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以使任何官员也不能以国家利益为掩饰中饱私囊。对俄罗斯这样一个复杂、处于发展转折关头的国家,没有最高国家权力和管理机关是不可想象的。这将导致混乱,所有的人都将受害。这是不能允许的。”普京连任后,在谈到改革时,一再强调最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强有力的行政改革,并且很快着手进行,对政府进行大改组。行政改革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从制度上来强化打击官僚腐败与提高管理效益,而且也是为了保证经济稳定发展与经济转轨的顺利推进。十分清楚,任何一项经济转轨政策(哪怕是非常完善的政策)要取得效益,如果遇到行政体制的严重阻碍,那亦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普京执政以来在政治上出现的中央集权化趋势。这种中央集权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发展到极权,乃至独裁。这个问题,自2003年俄罗斯逮捕尤科斯石油公司领导人霍多尔科夫斯基之后,对俄罗斯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议论也多了起来。特别要指出的是,在2004年9月13日, 俄罗斯举行了联邦政府扩大会议,主要讨论别斯兰人质事件后的反恐问题。普京总统提出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修改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最高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由原来的选举产生改为总统提名候选人,再由地区议会选举通过。为此,议会上下两院通过了对《俄联邦主体立法和执行权力机关组织总原则联邦法》和对《俄联邦公民选举权和全民公决权基本保障联邦法》的修改法。普京总统于2004年12月12日签署了上述法案。对此,俄罗斯国内有不少人对此提出批评,说这一改革与反恐毫不相干,而是普京利用恐怖袭击事件达到集权的政治目的。西方认为,这一改革措施是俄罗斯民主的倒退。甚至说,俄罗斯正在向更为传统的政权回归,普京日益斯大林化,等等。
但俄罗斯国内对普京的上述政治改革措施,持肯定看法的居多数。认为这对保障国家正常发展和防范恐怖主义极为必要,改革具有深远意义,它有利于加强垂直权力。关于这个问题,俄罗斯政治基金会主席维亚切斯拉夫·尼科诺夫发表的题为《普京的战略》一文作了分析。在他看来,将地方行政长官的直选改由总统提名经地方议会批准是联邦制改革的最后一个阶段。普京认为这样做有7个理由:第一,选举出的地方行政长官往往外行和能力不足;第二,选举常使民族构成复杂的地区的形势更加复杂,加剧民族矛盾;第三,从1996年起没有一个改革家或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人当选为地方行政长官;第四,有太多的地方行政长官代表了某个金融集团的利益;第五,许多地方第一把手的家族势力压制经济;第六,由于地方行政长官素质不高,迫使中央重复建立执行权力体系;第七,世界上有这方面的教训。文章认为,普京战略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强大的国家及其强力机构,独立、积极的对外政策,尊重传统、继承性和爱国主义。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俄罗斯不会有独裁的危险。普京的战略不是独裁主义,也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在不改变俄罗斯宪法的情况下建立能够发挥作用的有效民主。[3]
笔者认为,俄罗斯政治上的集权化不大可能发展到极权化或变为独裁政治。关于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普京执政以来,虽然经过治理,社会不断走向稳定,经济连年增长,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并且有些问题日趋严重。例如,犯罪案件不断上升,恶性杀人案、政治谋杀案层出不穷。普京也说过,40%的犯罪活动甚至都没有得到报告;恐怖事件连续不断,两架客机同时坠毁,莫斯科地铁站自杀性爆炸与别斯兰中学人质事件等,使俄罗斯人越发感到恐惧和缺乏安全感;政府管理部门效率低下,腐败严重;车臣问题的最后政治解决也非易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如何处理好与寡头的关系也是个复杂的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需要通过加强国家权力,强化中央垂直领导等手段,来提高人民对于解决以上种种社会经济问题的信心。
第二,与上述情况相联系说明,普京实行的政治集权化政策,是在俄罗斯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措施。当俄罗斯社会经济有了较为稳定的基础,政治集权化最终就有可能服务于民主进程的发展。当然,这个转化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第三,普京提出的治国思想——俄罗斯思想,“是一个合成体,它把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与经过时间考验的俄罗斯传统价值观,尤其是与经过20世纪波澜壮阔的100年考验的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P10) ”政治民主是全人类共同文明与价值观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今后俄罗斯社会的发展,排除政治民主,或者说一味的实行“可控的民主”方针,这在理论上也很难说得通。正如在2004年5 月普京发表的总统国情咨文中所说的:“我国人民的意志和俄罗斯联邦的战略利益要求我们忠于民主价值。”
第四,虽然俄罗斯的政治体制还远不能说已完全定型,今后一个时期(如10年)内,仍有影响政治体制的不少不确定因素:如总统的地位与权限最终如何确立;进一步完善政党制,现在的政权党“统一俄罗斯”仍是一个官僚党,它在议会中占了2/3以上的席位,这样容易成为“一党制”。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问题,全部责任都将落到普京身上;今后政府内阁是一种具有较大独立性的责任内阁,还是靠总统班底运行权力;今后联邦与地方之间如何实现均衡的分权等等。这对俄罗斯联邦制如何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对俄罗斯今后政治上集权化的发展趋势,将从多方面产生影响。但是应该看到,俄罗斯经过十多年的社会变迁,大致形成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框架。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经过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各种关系的磨合,有更大的可能朝更符合现代化的政治体制方向发展,政治体制走向更加成熟化和法制化。在此过程中,政治集权化将渐渐地削弱而民主化将渐渐地发展。
第五,从国际背景来看,当前的俄罗斯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苏联根本不同。俄罗斯走向极权必然会遭到西方的反对。再说,俄罗斯如果把自己重新孤立起来,不融入世界经济,那么要达到振兴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当然,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推行民主政治的过程将是曲折的,不会是很顺当的。普京在2004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说:“年轻的俄罗斯民主在其形成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谁今天不愿意承认这些成就,谁就不够诚实。但我们的社会体制还远远谈不上完善,我们应该承认:我们正处于起点。”
二、经济上的自由化
可以说,普京实行的是“自由经济”政策与发展方针。他强调的战略是,通过政治上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与加强中央权力,保证俄罗斯实现市场经济的改革。1999年11月普京就明确地说:“我相信,只有市场经济才能让我们实现目标。政府必须把市场经济改革一直进行下去,直至市场经济能够全面运作时为止。”[4] 2000年1月18日, 普京在新一届杜马的讲话也表示了俄罗斯将广泛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他敦促国家杜马批准久拖未决的土地私有化。同时,普京强调,这种市场经济不是像叶利钦时期那样的野蛮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文明的、建立在法律与平等竞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这也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一般原则要求的“自由经济”。普京认为,在保持强有力的中央政治控制下推行“自由经济”,对于推动市场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可以产生最佳效果。
这里要指出的是,有关实行“自由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方针,是普京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他在2000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说:“我们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学会利用国家工具保证各种自由:个人自由、经营自由、发展公民社会机构的自由等等。”“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减少行政干预,增加经营自由——生产、买卖和投资的自由。”[2](PP81—86) 2000年7月普京在对《消息报》记者谈话时又强调:“应该保护经济自由。”[2](P102) 2001年7月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讲:“我们明白俄罗斯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即追求经济的自由化,杜绝国家对经济毫无道理的干预。我说的杜绝毫无道理的干预,不是完全取消国家的调节职能,而是要杜绝毫无道理的干预。”他还接着说在经济领域要始终不渝地反对经济官僚化,主张经济自由化。[2] (P373,382) 在2001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主张经济制度的自由化。”[2](P446) 我想不必再引证普京有关主张经济自由化的言论了。笔者认为,经济自由化或自由经济,是普京的一贯思想,至今并没有发生变化。
普京为了有效地实行其“自由经济”的改革方针,曾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1)保护所有权。国家应当确保股东能够获得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 防止资产流失。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应当受到保护,他们的住房、土地、银行存款及其他动产和不动产的所有权应当得到保障。2005年4月, 普京总统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是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2)保证竞争条件的平等。不允许一些企业被国家置于特权地位。因此,应当取消各种毫无根据的优惠及对企业实行毫无理由的各种直接与间接的补贴。(3)使经营者不受行政压迫。国家应始终避免对经营活动进行过多的干预。应当发挥法律的直接效率,将部门的指示减少到最低限度,消除对法规文件进行双重解释的现象。此外,还应简化企业登记、鉴定、拟定投资项目等活动的程度。(4)减轻税负。目前的税制加剧了普遍的偷税漏税和影子经济,降低了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俄罗斯国家竞争力的下降。(5)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当前, 俄罗斯应该把没有生命力的金融机构清除出银行系统,保证银行活动的透明度。证券市场应当成为募集投资的有效机制,资金应当投放到最有前途的经济部门。(6)实行现实的社会政策。 这是俄罗斯经济改革与发展经济最为重要的任务。[2](PP87—89)
三、经济发展前景
普京执政的第一任期,俄罗斯经济连续增长的因素有四:
一是经济发展的宏观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这里主要指政局较为稳定与确立了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任务的政策;二是有利的国际市场行情。这里主要与能源等原材料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有关。“9·11”事件后,国际市场石油等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扬,对俄罗斯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俄政府认为,增长的50%是靠内部因素保证,而经济学界普遍持不同意见;[5] 三是内需的扩大。这反映在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0—2002年三年中,居民实际收入增加约32%。2002年俄罗斯职工月均工资为146美元,2003年达到193美元左右。这几年来投资也有较大增长。 2000—2002年三年中,投资共增长了32%。据统计,这3年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GDP 相应增长了0.32%,这样,投资增长拉动了经济增长的9.1%;四是普京实行以寻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为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至于普京的经济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笔者认为,体制改革因素对俄罗斯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尚未形成机制性作用。
在分析1999—2004年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的原因时,不能忽视其起点低的因素。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带有恢复性质。2004年俄罗斯经济尚未达到1989年的水平,GDP仅为1989年的80%,工业、农业产值均为70%,投资为36%,人均居民实际收入为80%。到2008—2010年才能达到1989年的水平。[6](P14—15)
普京第一任期里经济虽取得了进展,但经济问题仍是俄罗斯最大的难题。俄罗斯国内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对于俄罗斯来说,最主要的危险依然是经济方面。普京对2003年进行总结时说:“经济上落后是俄罗斯安全的主要威胁。”他在竞选总统获胜后的2004年3月15日讲:“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保证经济增长。”具体说, 要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实现2010年GDP翻番目标,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福利, 消灭贫困。普京之所以一再强调要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有:一是普京在上次竞选总统时提出了富民强国纲领,如果速度上不去,就无法实现这个纲领;二是低速增长意味着俄罗斯在21世纪初在经济上难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使俄罗斯难以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在经济力量成为国际斗争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力量的当今世界,经济上不去,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也不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三是经济快速发展是保证人民福利提高的基础。
为了保证经济高速发展,除了在“可控民主”和加强中央权力的条件下,保证政局继续稳定外,从经济角度来看,普京将强化改革力度。首先是着手行政改革。这是保证俄罗斯社会取得实质性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经济转轨正常进行的重要步骤。其次,加强经济体制本身的改革,这主要涉及到社会领域(首先涉及到已启动的养老金制度)、自然垄断部门、税收体制、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理顺与寡头资本的关系)等方面的改革。第三,普京在第二任期仍将坚持对外政策要为国内经济与改革服务这一主导思想,外交政策的中心任务是扩大合作,具体做法是奉行灵活的实用主义政策,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体系,争取尽快参加WTO。
俄罗斯在2010年能否实现GDP翻番的目标,能否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现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一)实现GDP翻番目标的有利条件
一是俄罗斯政局继续稳定。在2003年底的杜马选举中,亲总统的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大获全胜,从而结束了长期存在的杜马与政府和总统对抗的局面,加上普京顺利连任,这有利于俄罗斯继续加强联邦中央的权威,使过去散失的社会资源重新集中到国家手中,利用强有力的国家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和经济调控;二是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人口不到世界的3%,而各种资源的储量都占世界的22%—28%,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占世界的25%和40%。如以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相比,俄罗斯大大超过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其中,是美国的1—2倍、德国的4—5倍、日本的17—19倍;三是承接了苏联时期留下来的大部分智力资源;四是存在很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如现存的大量闲置生产设备可利用,扩大投资和增加需求的潜力巨大等等;五是已有连续6年的经济增长基础。
(二)制约GDP翻番的因素
从各种情况分析来看,目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存在一系列制约俄罗斯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这主要有:
1.资金短缺是俄罗斯经济难以快速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根据世行的一份报告,要达到俄罗斯政府预期的2010年前经济增长5%—10%的目标, 年投资增长率应为17%。这几年来,俄罗斯投资虽有很大增长,如2001年增长8.7%,但很不稳定,2002年又下降为2.6%。有较大增长的2003年,投资增幅也只有11%。 俄一些学者指出,在设备老化十分严重的条件下,保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高投资。而当前俄罗斯投资只占GDP的19%。按俄罗斯政府的中期发展纲要规定,到2007年GDP年均增长率为7%,而投资增长率为9%。这样,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只能从现在的19%提高到2007年的20.5%。这对加速经济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6](P108) 俄罗斯难以保证投资稳定和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尚不稳定;二是目前投资70%来自企业资金,而企业经营状况一直不佳,2002年43.4%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三是外资数额很小。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今后20—25年至少需要25000亿美元的投资才能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其中1/3靠引进外资,但从1992 年到2004年的6月底,俄罗斯引进外资累计才661亿美元;四是居民储蓄虽有增长,据俄罗斯官方资料,2002年储蓄额为500—700亿美元,但这笔资金只有10%左右转化为投资;五是金融机构融资渠道不畅,证券市场不发达;六是俄罗斯资本外逃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据俄罗斯全球化问题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杰里亚金在2004年9月透露的材料,自1994年俄罗斯官方统计资本外逃量以来,共有1639亿美元从俄罗斯非法流失。而根据该所学者计算,15年来俄罗斯资本外逃总量为4000亿美元。2004年1—9月,俄罗斯外逃资本总量为110亿美元,是2003年全年外逃资本金额的5倍。俄罗斯学者指出,资本外逃得不到控制,必将成为实现2010年GDP 翻番的一个障碍。
2.短期内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很难改变以出口为主导的模式,经济原材料化趋势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难以改变。目前,俄罗斯出口结构如下:石油与石油产品占35%,天然气占20%,黑色与有色金属占15%,木材与木材制品占4%,钻石与黄金占2%,化肥占2%,军事技术产品占4%,其他产品约20%。[6](P105) 这是因为,俄罗斯可供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能源等原材料产品,联邦预算收入的30%与外汇收入的45%来自石油与天然气产品,而其他工业产品由于受竞争能力的限制,其生产与出口量不仅没有增加,而是逐步在减少,如2002年加工工业产品的出口是负增长。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就难以使俄罗斯经济稳定增长。据俄罗斯计算,世界市场上每桶石油上涨或下跌1美元,俄罗斯预算收入就增加或减少10亿美元, 这对经济增长或下降起0.3个百分点的作用。但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水平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多变因素。 正如西方报刊评论的,“由于原油价格起伏不定,俄罗斯经济容易陷入繁荣与萧条的变化之中”。普京在2003年5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再次指出, 这几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有利的国际市场行情,没有这一点,俄罗斯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不大的。而有利的国际市场行情不可能永远存在。
3.扩大内需仍然乏力。普京上台后,虽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总的来说,俄罗斯国内需求水平不高(2002年俄罗斯职工月均工资为146美元,2003年约为193美元),制约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另外,俄罗斯至今还约有1/4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70%有子女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还有一些地区存在拖欠工资与养老金的情况。从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在分析俄罗斯扩大内需潜力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出现了工资的提高大大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趋势,如最近两年以来,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6%,而工资却提高了46.3%,显然,这将使产品成本提高和利润下降,因此,这种状况很难长期继续下去。总之,扩大内需对俄罗斯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尚有限,这一因素还很脆弱。还应指出的是,目前俄罗斯政府在职工实际工资、居民货币收入、养老金和社会补贴等方面实行超前增长的政策,虽在短期内起到刺激需求的作用,但远不可能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4.外债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仍不可忽视。这几年来,俄罗斯外债的压力虽大大减轻,但并不能认为,这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已经完全消除。如2003年外债总额为1234亿美元,占GDP的33.3%,还本付息共计达173亿美元(其中本金108亿美元,利息65亿美元)。2004年需偿还外债160亿美元,今后5年每年偿还外债仍为110—130亿美元。到2005年俄尚欠外债1070亿美元。另外,还应看到,企业的外债大量增加。2004年企业与组织所欠外债已达2000亿美元,这必然增加企业的负担。[6](P72) 对俄罗斯来说,外债依然是个沉重的负担。因为,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偿还大量外债,必然造成俄罗斯资金的紧张,挤压投资与内需,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
5.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为了使经济稳定增长,靠一般投资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增加投资和不断调整投资政策来改变不合理的结构,建立起能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与新兴工业部门,从而使生产符合市场的需求,并使经济发展具有后劲。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是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当前的投资规模,要进行经济结构改革是非常困难的,这决定了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调整期的经济停滞与结构性下降。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俄罗斯应该加大力度推进结构改革,只有结构改革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减轻对能源领域的依赖。”[7]
6.俄罗斯虽存在相当的科技潜力,但十多年以来,由于对科技投入大大减少,从而导致科技严重衰退、科技人员大量流失和设备严重老化,这已是阻碍俄罗斯经济增速的重要因素。俄罗斯高科技产业大大落后,如在电脑、电信技术、计算机产业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十年期间,俄罗斯科技人员流失近80万,其中20多万顶尖的科学家移居西方,如今,科技人员总量占世界1/10的俄罗斯,其高科技产品在世界上仅占0.3%。设备老化问题非常严重,到2003—2004年, 俄罗斯将有60—80%的生产设备老化,需要更新。不少俄罗斯学者指出,这种情况有理由认为俄罗斯国家安全面临威胁。这些都说明,俄罗斯强调通过加速科技进步来实现经济现代化从而实现强国战略,绝非易事。拿在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来说,俄罗斯比西方国家要落后得多。2001年,以货币购买力平价计算,俄罗斯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总计为123亿美元,而英国为271亿美元,法国为314亿美元,德国为551亿美元,日本为982亿美元,美国为2653亿美元。[8]
7.劳动力不足。据俄罗斯人口学家测算,2005年后的十年,俄罗斯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自然减少幅度为14%,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每年将减少100万。这意味着,一旦俄罗斯经济步入快速增长轨道,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会十分突出,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俄罗斯学者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以下具体的分析:目前与今后一个时期,俄罗斯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不会高于5%,这样,到2010年GDP翻番靠劳动生产率提高只能起到40%的作用,而其余60%要靠增加就业人数,即到2010年需要1.035亿劳动力。而2011年俄罗斯劳动力只有大约7680万—7920万,缺口相当大。[9]
8.面临十分艰巨与复杂的改革任务。国内外普遍认为,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今后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否加快体制改革进程。换言之,在离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还有相当距离、官员素质低、管理效益差、腐败严重、打通任何一道门槛要靠行贿的俄罗斯来说,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和改革进程是否顺利。第一任期里,普京的主要精力用于克服政治混乱和稳定经济方面,经济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推进改革的难度也很大。看来,俄罗斯在短期内难以通过改革形成对经济增长起到稳定作用的机制性因素。[6] (P225)
9.心态失衡问题不易解决。还应看到,俄罗斯还存在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非经济因素,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心态失衡问题。俄罗斯尽管大大落后了,但俄罗斯人还经常流露出民族的优越感,不仅瞧不起亚洲人等有色人种,就是对自己的同种兄弟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等也持傲慢态度。因此,俄罗斯民族能否从傲慢与失落的矛盾心态中解脱出来,深刻地反省民族的弱点,摆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承认自己的不足,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奋起直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将直接影响到俄罗斯的改革与复兴的成效。俄罗斯自转轨以来,为何投资环境难以有大的改善,严重影响外资的引进;为何在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过程中,不断冒出“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等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协调的噪音;为何2002年12月28日在莫斯科拍卖斯拉夫石油公司74.95%国有股权时,采取迫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退出竞拍的歧视性政策;为何在中俄输油管道问题出现反反复复;为何在俄罗斯专门袭击有色人种的“光头党”如此猖獗。这些都与俄罗斯存在的心理失衡有关。坦率地说,俄罗斯如果对这种心态不进行深刻反思,它发展经济的国际环境就难以有大的改善,也必然会影响其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俄罗斯2010年GDP要实现翻番的目标,其困难是不能低估的。俄罗斯学术界普遍认为,GDP翻番目标不可能实现。 上面提到的阿甘别基扬院士在作的报告中说,在俄罗斯除了总理弗拉德科夫认为到2010年可以实现GDP 翻番任务以外,其他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可能实现。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尤·格·巴甫连科博士在2004年9月访华时的一次讲演中指出:普京总统提出的2010年GDP翻番的目标,是一种政治宣传。
四、简要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作出以下简要结论:
第一,在普京连任后的今后时期,上述体现俄罗斯思想的一些基本原则与政策将会继续下去。普京总统在2004年5月26 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明确地说:“我们政策的基本原则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彻底改变经济政策,对外政策全面修正,所有偏离历经磨难的俄罗斯所选择的历史道路的做法只会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必须坚决杜绝这些行为。”“传承战略方针、继续推行经过4年实践考验的改革, 这是我国继续稳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普京的政策走向,既不是独裁主义,也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在不改变俄宪法的情况下建立能够发挥作用的、符合俄国情的和有效的民主。俄罗斯转轨的大方向即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市场化不会改变。
第三,从今后国家政策的总趋势看,俄罗斯所推行的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都将围绕加速经济发展与加强中央权力这两个轴心来进行。
第四,俄罗斯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2010年实现GDP 翻番的目标仍存在不少困难。
标签:经济论文; 俄罗斯总统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