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_吴稚明,陈海清,叶小汝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眼科 湛江 524037

【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0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以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后FPG及P2 hPG水平均明显低于护理前,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FPG及P2 hPG水平较对照组护理后明显降低,症状与视功能、身体功能、精神心理及社会活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科学心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血糖,提升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生存质量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属于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在眼部的并发症,是引起患者视力下降和致盲的主要原因[1]。PDR患者因视功能受损、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生存质量随之下降[2]。我院对PDR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确诊,并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和2003年美国眼科学会制订的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4]。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6-68岁,平均(53.2±12.6)岁,病程1-9年,平均(4.3±1.5)年;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8-65岁,平均(52.9±15.0)岁,病程1-8年,平均(4.0±1.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术前为患者剪眼毛、冲洗泪道、结膜囊、散瞳及滴抗生素类眼药水,术中配合医生手术,术后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等;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PDR的发病特点,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消除患者因担心自身病情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消极悲观及恐惧情绪,协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运用安慰、鼓励、暗示及环境的改变等方法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为患者提供充分的支持性心理治疗;指导患者采用深呼吸、肌肉放松训练、听轻音乐等方式缓解紧张、焦虑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心态,使患者全面配合医生的治疗;加强社会支持,特别是家庭支持,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物质支持,使家属明白患者情绪是否稳定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提供家的温暖是最好的治疗方式[5]。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护理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2 hPG)及生活质量评分,采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症状与视功能、身体功能、精神心理、社会活动4项内容,由20个指标组成,其中5-10及第17个指标按等分线0-10算分,其余按得分减去10算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FPG及P2 hPG水平比较

两组护理前FPG及P2 hPG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FPG及P2 hPG水平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护理后FPG及P2 hPG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2.2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症状与视功能、身体功能、精神心理及社会活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PDR是糖尿病最常见且最为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患者失明。据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1.25亿糖尿病患者,其中超过250万患者因PDR而失明。PDR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需要承受糖尿病引发的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同时要忍受视功能减退造成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的痛苦,加之他们对自身病情不了解,缺少与他人积极沟通,使得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

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全面心理干预,得到护理后血糖较护理前明显降低,且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证实了心理干预可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性关怀,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面对疾病,消除对疾病的畏惧感和恐惧感,配合医生的治疗;指导患者积极参加体育及娱乐活动,同时联合家庭、朋友及社会的支持,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担忧,协助患者及时调整心态,延缓疾病的进展,促进视功能早日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燕,谢丽丽,肖玲. 心理护理干预对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32-34.

[2]郭玉清. 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5):547-548.

[3]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4] Wilkinson CP,Ferris,Klein RE,et al. Proposed international clinical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diabetic macular edema disease severity scales[J]. Ophthalmology,2003,110(9):1677-1682.

[5] 杨玉荣.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干预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223-224.

[6] 李婷,雷绪,刘小芳.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当代医学,2013,19(21):7-9

论文作者:吴稚明,陈海清,叶小汝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对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_吴稚明,陈海清,叶小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