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_企业经济论文

“九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_企业经济论文

“九五”时期工业结构变化特征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特征论文,时期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九五”时期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特征

1.原材料工业结束了“短缺”状况,发展势头有所减缓。经历了多年“短缺”状况的我国原材料工业,终于在“九五”时期摆脱了“短缺”的束缚,绝大多数原材料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过剩。因此原材料工业由过去总量扩张为主的高速发展开始进入到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的结构调整时期,原材料工业发展势头开始减缓,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此外,有色金属行业、基本化学原料等行业比重也呈下降趋势。

2.一般加工工业平稳发展,比重下降。“九五”期间,一般加工工业发展相对落后于整个工业的发展,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呈下降趋势。在装备工业的中小类行业中,大部分行业的比重都是下降的,也有少数需求量大、发展较快的行业,如医疗器械、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电工专用设备、制药工业专用设备等制造业。由于一些传统行业的加工设备技术水平较低,无法适应其行业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的要求,制约了我国加工制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一些高技术装备大多要依赖进口满足需要。主要非装备加工工业如服装制造、皮革制品、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衣食行业的比重均呈现明显下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工业)比重也呈明显下降,水泥、玻璃等过去短缺的建材产品产量已出现严重过剩。

3.能源工业得到明显加强,结构进一步趋向优化。“九五”期间,我国能源工业发生了很大变化,能源不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电力、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继续得到加强,比重迅速上升。“九五”期间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销售收入占整个工业的比重由2.43%提高到3.46%。煤炭工业得到调整,发展势头减缓,煤炭行业销售收入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也有所下降。

4.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九五”期间,我国工业进入结构性过剩时期,传统产业面临调整,发展势头明显减缓,工业增长主要由广泛使用新技术、新材料的高新技术行业的高速增长所拉动,高新技术行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快速提高。比重提高的行业多数是市场需求空间大、新产品多、技术更新快、发展前景好的行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元器件、家电、输配电及控制设备、文化办公机械、医疗诊断用品、中药和生物制品等。

5.传统工业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九五”期间,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以纺织业为突破口,1998-1999年全行业压减906 万锭落后棉纺锭,全行业实现扭亏,效益明显好转,行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钢铁行业在实现了1亿吨钢产量以后,开始了总量控制、 优化产品结构为重点的结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钢材价格在连续六年的下滑后出现回升,2000年钢铁行业实现利润为前四年的总和。钢铁行业的技术改造取得较大进展,钢铁工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已经提高到25%左右,世界上已经推广应用的先进技术我国目前都已具备。“九五”期间,汽车工业作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最大的行业,也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这其中,轿车工业和客车工业的发展快于整个汽车工业,轿车自主开发能力开始形成,客车生产开始由低档面包车为主向中高档的安全舒适环保型客车为主的方向发展。“九五”期间,汽车工业为准备我国加入WTO做了大量应变工作, 正在向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发展轿车的方向前进。

6.主要工业行业构成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经过“九五”时期的发展和调整,工业主要行业构成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2000年列前十位的大类行业,与1995年相比,比重上升和下降的行业各为5个。 比重上升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石油加工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是汽车)。比重下降的基本为传统行业,分别是食品加工、纺织、化工、建材和黑色冶金。

7.市场经济多元化主体逐步形成,国有工业比重继续降低。“九五”期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力度的加大,以及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向多元化格局发展。国有工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国有企业数量由1995 年的87905户减少到2000年的53489户(包括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现价)比重由32.2%下降到28%,5年间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

二、“九五”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教训

“九五”时期,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正是在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背景下进行的,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应汲取的教训。

(一)成功经验。

1.调整手段的变化: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到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工业结构调整是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配置的过程。“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机制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企业成为商品生产的主体,这就决定了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靠价格来引导的。结构调整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为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市场机制起了基础和主导作用。“九五”时期,国家逐步取消了一些行业禁入的规定,更多使用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经济调节手段,对绝大多数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全面放开;七次降低了存、贷款利息并开征利息所得税;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企业投融资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股票市场获得快速发展。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技术水平低、效益差、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逐步被淘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机制初步形成。

2.调整目标的变化:从主要解决比例失调到实现总量平衡的调整。“九五”以前,我国工业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结构调整的目标主要是解决比例失调。在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中,能源、原材料短缺的矛盾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消除“瓶颈”成为当时结构调整的重点。我国走过了相当漫长的重化工业时期,长期数量扩张的结果使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增长,而产品档次又没有拉开,终于在“九五”期间出现了工业产品的相对过剩。这一方面使我国摆脱了长期受短期经济的约束,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一个历史性进步,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阵痛,产品积压,通货紧缩,投资、消费缺乏热点,市场需求不足,正在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面对这些新的变化,结构调整的目标转为以控制总量,压缩、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实现总量平衡和规模效益为重点。“九五”后半期,国家对煤炭、钢铁、纺织品等采取了限产压库政策,关闭了一批冶金、建材、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高耗能的小企业,取得明显成效,使这些行业的总体生产经营状况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好转。

3.调整与发展互动:调整促进发展,发展支持调整。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看,调整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调整促进发展,发展又要求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九五”以前,我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增长速度过高时,市场机制难以对工业结构升级起有效的调节作用;而“九五”时期,工业保持了适度的增长,市场机制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有效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一般性加工工业和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下降,比重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加快,比重上升。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产品结构调整的主动性越来越强,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增长较快,而产品档次低、效益差的企业受到市场抑制,市场机制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强化。

(二)教训。

1.技术进步对结构调整的作用较低,产业结构升级慢。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业升级缓慢。“九五”时期,增长速度的放缓为结构调整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空间,但政策效应在结构调整中起了主导作用,技术进步对产业升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依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科技开发和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1998和1999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分别为197亿元和25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83.6万元和112.2万元,只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和0.6%;新产品开发经费245亿元和304.5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也仅104万元和136万元,这与一些国家的大中企业和公司科技投入相比差距甚远。第二,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高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往往在国外,品牌也是外国的居多。国内的生产企业就像一个加工组装车间,赚取的只是廉价的加工费,这也就是高技术企业(行业)的增加值率反而低于其他行业的原因。

2.结构调整缺乏整体统一的布局,地区结构趋同。由于各地均把高盈利行业和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加之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尚不发达,地方保护依然存在,使地区结构趋同。20世纪80年代是家电工业遍地开花,90年代则是汽车、化工、电子工业等。地区结构趋同抑制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阻碍规模经济的发展。

3.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影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的大问题。我国中、东部地区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污染。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再不能走边开发边污染的老路子,更不能把东、中部的污染向西部转移。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许多资源的可采储量占世界前列,但人均储量却相当低。因此,结构的调整,必须以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采和低水平的加工利用。“九五”期间,我国对一些大江大河的污染治理投入很大,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边治理、边排放情况仍相当严重。其中一些工业污染源在结构调整中并未得到根本治理,结构调整对改善环境所起的作用仍然不够。

三、因势利导,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十五”期间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结构调整是否顺利,关系到我国能否在21世纪上半叶实现经济的腾飞。要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因势利导,促进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1.以市场为导向,主动进行战略性调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化的道路已经深入人心。“十五”期间,我国加入WTO必将大大推进市场化的进程, 市场经济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结构调整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各级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应尽可能地透过市场而不是通过强制或半强制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政府可以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和其他手段来调控市场,通过市场来规范引导企业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之路。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使企业从过去盲目被动的适应性调整转向规范主动的战略性调整。

2.打破地区和部门封锁,营造统一市场。要发挥市场机制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首先必须营造一个规范、公平的全国性统一市场,否则,各地画地为牢,市场的功能就会失效。目前,经过多年市场经济观念的洗礼,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基本成形,但仍有不少地方和部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市场封锁。究其原因,一种是地方、部门利益观念作祟,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主要应从吏治着手,对于个别特殊情况,国家应考虑对一些财税政策进行适度调整;另一种是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垄断市场,对此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3.政策规范,法制护航,保护竞争。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规则,是市场经济得以维持和运转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功能就是在竞争中实现的。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市场竞争对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提高竞争性行业的效率和效益有明显的作用。通过竞争,社会资源实现了从不景气行业和劣势企业向景气行业和优势企业的集中,推动了行业结构的优化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因此,结构调整要顺利进行,必须在更多的领域和范围内引入和保护竞争机制。

竞争的大敌是形形色色的市场封锁和垄断,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那种通过充分竞争形成的垄断还很少见,但相关的立法工作应该未雨绸缪。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为干扰形成的垄断与封锁将是主要的形式,现在结构调整中“五小”企业和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难以淘汰就是变相封锁的结果。因此,在这一阶段,保护竞争不仅需要法制保驾护航,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以形成较强的政策规范效应也是必要的。

4.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结构调整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我国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中比重最大、占用社会资源最多的(2000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占规模以上企业的66.6%,而销售收入仅占50.2%,利润占54.8%),如果国有企业不能真正地按照竞争机制融入市场(少数政策性行业除外)参与结构调整,而仍然要靠国家的政策扶持,我国的结构调整就不可能顺利实施。

国有企业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效,但如果考虑到巨大的改革成本(如国有企业三年脱困期间政策性的增利因素达3500亿元以上),总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多年来,国有工业低速低效运行的状况一直没有根本改观,亏损面和亏损率居高不下,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与非国有工业的差距越来越大。2000年,国有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5.7%,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34,劳动生产率为4.6万元/人·年;“三资”企业上述指标分别为6.3%、1.89、7.1万元/人·年;集体企业分别为6.3%、2.14、3.6万元/人·年。从这些反映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指标差距中不难看出,国有企业必须做到效率优先,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国有企业除经营机制方面的弊端以及负担过重等以外,结构严重不合理,行业定位与现行的市场机制不相适应,对其困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迄今为止,国有工业仍分布在几乎所有的中小类工业行业中,战线过长的问题显而易见。

依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今后国有企业改革应突破过去重点搞活企业的框架,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行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应从战略性的高度对国民经济发挥控制和调节作用;在工业领域,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国有企业要实行垄断或控股经营;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对规模和技术要求较高的重要行业,国有企业应当保留一定的比重,以便发挥调节作用;其他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盈少亏多,既无竞争优势,也无自我发展的能力,应考虑按市场规则逐步退出,放手让非国有工业发展。国有垄断行业也要尽可能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其适度的竞争,加快发展。

5.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其高成长性、附加值高、运用范围广而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工业国家的大力追捧,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从整体上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增强综合国力意义重大。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很大发展,是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对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很大。但就总体水平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一是比重较低,二是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如电子信息产业关键的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多年扮演着类似打工仔的角色。这种状况与我国经济实力不强、投入不足有关,也与我们长期实行以模仿为主的追赶型战略有关。21世纪开始,我国总体上已经步入小康社会,沿海发达地区正努力向现代化迈进,适应这种变化趋势,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应有所调整,要由模仿为主的追赶型适时向模仿与创新并重的赶超型转变。适应这种转变,在高新技术的发展机制上,首先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保护。从世界科技发展史看,在新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已具有很强的研发力量,但往往缺乏资金,而大企业则往往是有资金而研发力量不足。“十五”期间,国家应大力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联姻”,扬长避短,共同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更快地向前发展。此外,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只占全部人口的2%左右,远远落后于美国的45%、韩国的21%和日本的15.5%。即使在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中拥有移动电话仅为7.14台,拥有计算机数量更少。我国的信息产品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而这种空间是其他传统行业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微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以推动信息产品的工业制造水平,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十五”期间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衣食住行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纺织、食品、能源、化工、冶金、机械、建材、石化等传统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以后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仍将是推动传统产品积极出口的有利因素。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传统产业面临的问题是,一般性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技术改造投入不足导致产业升级缓慢,高技术产品仍然依赖进口。如“九五”期间,纺织行业技改投资年均只增长0.5%,金属制品业年均增长3.9%,化工行业年均增长5.2%,而冶金、建材、普通机械制造、 专用设备制造等传统行业的技改投资则均为下降,年均下降1.3%-6.1%。我国是世界产钢第一大国,但高档汽车及一些家用电器用的钢板仍要靠进口。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的状况如不能通过结构调整得到提升,就难以走出低质低效的循环,更难以在世界市场上争得一席稳定之地。“十五”期间,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振兴装备制造业,在此基础上,再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相关主题,对传统产业进行先重点后一般的技术改造,切实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从而在整体上把我国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题负责人:林贤郁

课题组组长:任才方

课题组成员:刘富江 许剑毅 张卫华 周学文 朱金渭 王晓辉江 源 俞肖云

总篡:张卫华

标签:;  ;  ;  ;  ;  ;  ;  

“九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