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市东风小学 525200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古诗词的语言含蓄、简洁凝练,蕴含着丰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诗词教学应将古代作品与现代社会联系,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才能把古典诗词教好、教活呢?
一、知人论世、心理铺垫
孔子说过“诗言志”,古诗词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发展、个性气质和创作风格等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诗如其人”。清代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认为,在吟咏古诗的时候,必须“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这些都表明了诗词教学中“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了解作品产生的大背景及作者的世界观、美学观、思想发展等,能够缩短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为领会诗词的意境、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提供有利的心理铺垫。
首先,了解每一个朝代的大背景。了解一个朝代的大背景,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整个时代的创作主流是阳刚之美,作家们是那么乐观与自信。所以,李白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其次,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思想,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第一,介绍诗人的生平。诗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第二,介绍对诗人的评价。如孟浩然,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通过别人对作者的评价,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诗人。第三,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画眉鸟》,作者在晚年曾经多次提出辞官,但均未获得允许。特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久居庙堂、羁鸟念林的愿望,但是多少表现出一点政治上失意的忧郁心情。
通过以上所讲的内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更容易走入诗人与作品的世界里,产生情感的碰撞。
二、诵读涵咏、获得陶冶
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绝对是残缺的,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诗歌的本质是抒情,其主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声音铿锵、形象完整,因而,古诗词比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合于诵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涵咏诵读,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因此,我们主张在诗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涵咏诵读,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诵读,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三、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创设情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课文中的文字和鲜明的视听形象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直观形象的感染,增强对诗词的感知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从听觉上感知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播放音乐渲染课文情境,使文本内容音乐化,有利于学生心灵的感知和理解。我国古典诗词大多数本身就具有节奏美和音乐美,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播放音乐来让学生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
第二,借助图画再现情境,从视觉上解读作品的意象。图画的直观性、形象性特征是作为教学辅助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更有些诗即是画、画即是诗。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读诗想画,见画想诗,极为有益。如教《江畔独步寻花》,可以播放春光烂漫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体会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
四、联系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老师不能只把学生的情感局限于古代,而应该把古代与当代联结在一起,加强古诗词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而更全面更彻底地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精神品质,进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虽然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却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老师必须引导渗透高尚、美好的各种品质,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渗透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思想。语文教材选入的古诗词,大多都是传颂千古、激励后人的爱国爱民族的优秀诗篇,孕育了古代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是培养当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优良教材。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讲解这些诗词,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要从当前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把对古代诗人的崇拜之情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第二,渗透正确对待名利的意识。
第三,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通过渗透各种思想,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平静、豁达的心态。
古诗词教学是一个复杂、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究,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挖掘去欣赏古典诗词的美,使古诗词在课堂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论文作者:陈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古诗词论文; 学生论文; 诗人论文; 作品论文; 诗词论文; 古代论文; 情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