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社区团组织活力提升路径研究
谢承红
(重庆邮电大学 移通学院,重庆 合川 401520)
摘 要 :高校青年社区作为社区共享和朋辈互动的新圈层,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和实践。但当前青年社区团组织活力存在建构模式探索不充分,与社区愿景和文化发展融合不够,青年社区团员意识和归属感不强,活动设计缺乏层次性导向性感染力等问题。以“家文化”的选择建构社区团组织、以“连接点”的思路融合社区发展、以“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提升活动层次内涵、结合学校育人目标为社区团组织赋能等,应该是高校青年社区团组织活力提升的新思路、新实践。
关键词 :青年社区 ;团组织 ;活力提升; 路径
高校的青年社区基于传统宿舍楼栋发展起来的学生交互式、共享式成长空间,学生规模在1000-3000人不等并实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混住。社区与专业学院相对,专业学院承担着专业知识传递、专业技能提升的任务;社区则承担着学生日常服务、生活保障服务等基本任务,发挥着“社区是母亲”的角色[1],在香港及内地部分高校,青年社区也称之为书院。目前我国已有100余所高校组建和发展了青年社区,尽管实现路径不一,但基本形态和目标相当。“有青年的地方,就有团组织”,在各青年社区建立团组织已经是各高校共青团的普遍做法。但由于青年社区本身属于高校育人的新平台、新圈层,参考面和实践经验有限,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实践和回答。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工程是近年来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内容。青年社区作为离学生最近的育人平台,其团组织的活力提升自然成为改革的聚焦点。
本次演出的配乐多化自梨园戏传统,却给剧情的推演助力了不少当下梨园戏舞台上不多的荒诞感和喜剧感,一定程度上消解特立独行的剧中人给观者带来的疏离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塑造。
一、高校青年社区团组织活力现状讨论
团组织的活力可以分解为生长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创新力、组感染力、交互力等六个方面[2],有活力的团组织政治站位高、结构合理,能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制度、工作内容和方式,能得到团员青年的响应、人民群众的拥护[3],高校青年社区团组织有着创新和探索的天然基因,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4)将车门“V形调成了倒“V”形。车辆车体在AW0(空载)时具有上挠度,为了避免在AW3(超载)时客室车门两门页之间不会因互相挤压而导致无法关闭,即保证车体挠度为0,因此在调整车门时必须保证两门页之间的状态为“V”形(见图6)。
应用软件SPSS分析表1,得出结论,15个指标载荷为三个主成分所记录,每个指标在主成分矩阵中所对应主成分数值越大即对该成分的贡献就越大。第一主成份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农民人平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费邮电业务总量、第一产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第二主成份在综合机械化率、农业种植业总产值、卫生工作人员、高新产业增加值等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第三主成份在进出口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普通中学在校人数上具有较大载荷。
(一)社区团组织建构模式探索不充分
在青年高度集聚的高校,基层团组织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4]。长期以来,以“团支部建在班上”的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在青年大学生的知识教育与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5]。过去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建构基础是“非完全学分制”下的以班级、学院为基本单元的青年群体,而青年社区则是在“全完学分制”框架下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共享、混合共同体,从根本上打破了相对固定的班级、院系概念和框架。
社区团组织建构模式是活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探索不充分主要原因在于青年社区和专业学院是并行的育人平台,团员青年既归属于青年社区,又归属于院系,在对象、载体和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此外,团员青年以“班级”为基本载体的知识教育和学习系统仍然存在,并且在事实中比横向纵向交叉混合住宿的宿舍体要稳固。由于青年社区团组织的构建基础不一,模式探索不明显,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团员青年无所适从并缺乏归属感,很难从根本上形成“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团要管团”的四维工作格局,更无法从顶层设计中安排和实践活力提升。
(二)与社区愿景和文化发展融合不够
青年社区从诞生开始就发挥着“连接点”的功能和作用。包括教师与学生、院系与社区、现在与未来中的连接,及与校内其它特色育人平台的连接,与校外有关行会协会、政府企业的连接。以“连接点”的思路融合社区发展,需要从青年社区本身在“连接点”上的作用和功能系统考虑,发挥团组织的优势和特点,广泛动员协调,不断融合联动,从根本上提升青年社区团组织的活力。
青年社区团组织活动设计的层次性,应体现在与专业学院、学校相关组织以及学生社团设计和组织的活动区分开来,不能大面积重叠,而是有针对的错位和选择,这样才能吸引社区团员年参与;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强三性”基础上,增强青年社区活动的针对性、导向性,更意味着和青年社区的发展愿景、文化选择、培养目标相结合;感染力则强调活动质量,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应从主题选择、内容安排、过程管控、宣传推广、总结提炼等各方面把握活动的质量,提升活动本身的内涵。
(三)青年社区团员意识和归属感不强
团员意识是团员在观念上自觉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自我认知、情感和意志,共青团员应该在政治、组织、法纪、权利与义务、模范及民主[7]等意识有显著体现,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团员意识的获得和提升主要来源于团组织的教育和影响,包括理论学习、实践互动、活动参与等。由于青年社区团组织构建以及活力提升的实际状况,对团员青年的团员意识教育和影响较弱,导致青年社区团员意识薄弱的现状是显而易见的。
青年社区团员青年的归属感和团员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在专业学院影响下,青年社区团组织在对团员青年的感召、引导、凝聚、归属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逻辑上讲,作为发挥着“社区是母亲”角色的青年社区,团员青年对其归属应该是天然的、系统的、全面的和具体的,更有可能让团员青年获得比专业学院更多的归属感。但由于青年社区团组织构建基础和组织活力方面的现状,还需要从深层次的角度思考和实践团员青年的归属感问题。
(四)活动设计缺乏层次性导向性感染力
居民通过“环保大作战”回答环保小问题换取游戏券,在游戏中了解环保知识;“宝圈套环&垃圾分类”将垃圾模型丢入相应的干垃圾桶、湿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中,让居民有直观的印象。“环保易物”,居民将废报纸、废旧电池、二手书籍兑换长寿花。“文明养宠宣传”,居民签下文明养宠承诺书,将文明养宠文化在生活中实践,当天共签署承诺书50份。
一是以宿舍楼栋、楼层为主体的团总支(团支部)构建模式。同一楼栋、楼层的学生在同一个青年社区,有共同的青年社区价值选择和文化选择,也有社区“家长团队”的支持和引导,彼此更为熟悉和了解,沟通交流也较为便利。这一模式的不足在于打破了传统专业班级的概念,成员的结构和组成各异,不利于团组织工作标准化的落地和执行。
以传统高校专业学院团组织的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去推进青年社区团组织建设和活力提升工作,已经不能符合实际情况的需求。根据“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统筹上下联动”的共青团改革要求[6],高校青年社区团组织不能用专业学院、班级等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思路来建设青年社区的团组织,必须“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融合所在青年社区发展愿景和文化选择,从根本上获得团组织建设以及活力提升的动力、源泉。
二、高校青年社区团组织活力提升的新思路、新实践
青年社区团组织活力提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尊重全团改革过程中对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的总体安排和部署,也要结合青年社区的实际特点和优势,以及所在高校的办学愿景、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等中心工作,在新思路、新实践方面精心选择建构社区团组织、融合社区发展愿景、提升社区活动层次内涵以及为社区团组织赋能。
(一)以“家文化”的选择建构社区团组织
围绕“家”和“家文化”的基本概念构建团组织,是青年社区团组织建构以及活力提升的重要选择,也是增强青年社区团组织感召力、号召力、影响力的重要路径。从实践的情况来看,青年社区的“家文化”应包含教师、学长组成的“家长团队”,愿景、标识、LOGO、软装等“社区符号”,集体生日会、社区夜话等“家庭活动”,社区常态化成长平台的“家园项目”。基于社区的“家”和“家文化”,尝试从专业学院外的因子探索团组织构建模式,有如下思考可以供探索:
巩俐是那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全力以赴去争取的人,虽然是女儿身,但她一身骨气,只要认定的事情,就算撞的头破血流,也会坚持到底。相比接连失败的艺考之路,巩俐的出道之路则比较顺利,第一部戏就遇到了当时国内比较热的导演张艺谋。
二是以社区专项团队为主体的团支部构建模式。青年社区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包括学生社团、专项工作坊、俱乐部等一系列有相同愿景、共同目标的学生专项团队,这些学生专项团队是青年社区文化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社区专项团队往往还与社区“家”和“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社区各类文化发展大都需要依靠专项团队给予支撑和实践。按照社区专项团队为主体构建团支部,能够提高专项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更能提高团支部的民主性与活力,也是融合社区“家文化”的选择。
青年社区团组织设计和推进的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和专业学院组织设计和推进的活动没有“错位”、近乎“重叠”,缺乏特色和实际方向,无法很好地吸引青年社区团员青年和青年学生参与、互动,进而影响社区团组织活力提升。
二是与教师的连接与融合。高校教师在团组织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社区团组织应把握这样的规律,做好与教师的连接和融合,从全新的角度帮助活力提升。一方面,青年社区团组织要做好与社区辅导员、社区学业导师的联系和合作;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与任课教师联系互动,通过聘请任课教师担任社区团建指导员、专项团队指导教师、活动评委等方式,强化任课教师与团组织的联系。
(二)以“连接点”的思路融合社区发展
发展愿景是在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框架下,结合青年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育人理念、方向、路径和选择,更多彰显着青年社区的价值、精神和意义。可以肯定的是,青年社区的发展愿景和文化选择与传统的专业学院的愿景、文化是完全不同、有所侧重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颠覆性的变革和创新。如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各青年社区提出了“第一社区、第二家园、第三课堂”的发展愿景,已经将“家”和“家文化”上升到顶层文化设计和发展愿景中。
一是强化对团员青年的连接与融合。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从改革的角度拓展与团员青年的连接融合,把握几个方面:区分专业学院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连接,从“开放、包容、自由和家园”的思路重构团组织与团员青年的连接工作;发挥青年社区离团员青年近的优势,通过宿舍走访、谈心谈话、社区物理空间运用等方式有效连接;设计和组织符合青年社区的活动,突出“家”和“家文化”的选择,吸引社区团员青年参与和互动。
三是以社区党组织构建为基准的团支部对接构建模式。共青团组织的各项工作都与党的组织密不可分,以青年社区同级领导的党组织的设置方案作为基准构建团支部,可以高度融合党团共育工作,使党的领导与团的建设更为紧密严谨、互动共融,在“党建带团建”“推优入党”“改革创新”等方面更能“同频共振”。社区党组织是“家”和“家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引领者、推进者,以党组织构建为基准的团支部能直接推动和融合青年社区“家”和“家文化”,进而带动和引导更多的团员青年融合社区发展及团组织建设过程中。
三是与校内外有关组织和平台的连接与融合。青年社区团组织应积极与校内各育人平台,如图书馆、实验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等进行联系和合作,共同推进有关项目、活动和平台,实现“协同育人”;与校外行会协会、学校机关、工矿企业等合作,整合资源和平台,积极开发团员青年受益的工作项目,实现“共建共育”。
(三)以“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提升活动层次内涵
“活动课程化”是基于青年社区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脱节、不系统、不规范,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效果差的现状而提出来的[8]。青年社区“活动课程化”不是将学生活动像第一课堂一样专业化、固定化,而是不断释放活动的活力和创造力,规范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让活动更具层次性导向性感染力。
一是精准定位青年社区活动体系和内容。总体上与其它育人平台的活动“错位不重叠”,同时符合本社区的发展愿景和目标。应全面拟定、设计本社区的活动目录,形成社区活动体系和内容。一方面,应体现“家文化”、“连接点”的功能,让团员青年愿意来、留得住;另一方面,应是低门槛、常态式、大众化、社区性的,让团员青年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得到浸润、改变和成长。
建设精神文明的相关机制就是将精神文明中无形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等通过一种载体具象化,在学生接受高校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将精神文明中无形的思想观念给实质化〔8〕。
二是严把活动质量关。学生活动是“良心工程”,否则就失去活动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社区的活动都要实现独立自主、创新创意、团队协作、情感交流、相互帮助、组织领导、服务和关爱他人、接触优秀成年人和朋辈者、感受社会支持的、观察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角色认知等目的。此外,要加强学生活动的质量标准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和质量评价工作,并实时公布和通报,让组织者、参与者、观摩者都参与到质量提升工作中来。
“目前物流行业的并购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之间的合并,一种是企业内部的整合。”张志强称,58速运和GOGOVAN合并,中国外运收购招商局物流集团,万科入主普洛斯物流地产,都属于前者;而上海远成物流和远成快运的合并,则属于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
三是强化活动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功夫在诗外”的意义,价值不限于活动本身。例如“社区舞蹈大赛”多次排练并正式演出的过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参与者的协同协作精神。还应加强活动的总结与推广,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同活动带来的价值。
(四)结合学校育人目标为社区团组织赋能
青年社区团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团组织的优势和特点,主动为自己赋能,承担或助力学校中心工作,赋予自身更多的价值和角色,从根本上提升组织活力。如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各青年社区结合学校“信息产业商学院”的办学定位,将青年社区定位为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重要平台,各青年社区将领导力分解为“责任力、表达力、营销力、创造力、协作力、思辨力”等核心要素,再基于各社区生态和团组织的有关活动实践,让学生获得格局视野、个人魅力、人格心态等隐性领导能力,其目的是为未来完满的人生做好准备。这样,就让社区团组织在做好团的工作的过程中,实现“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统筹推进上下联动”,组织活力提升显而易见。结合学校育人目标为社区团组织赋能,需要团组织按照学校育人顶层设计和安排,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和有效实践,并融合团组织基层活力提升的基本要求和青年社区发展的实际,不断总结和完善有关举措、选择和安排。这样的选择会让团的基层工作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完成走向创造、从被动走向主动。
参考文献 :
[1] 张应强,方华梁.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现代大学书院制如何可能[J] .高等教育研究,2016,(03).
[2] 梁广寒.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2).
[3] 孙成行,王宇宁.独立学院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的路径研究——基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7,(01).
[4] 史龙鳞,陈佳俊.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的困境研究——基于“结构-行动者”的分析视角[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04).
[5] 郑长忠.建构共青团组织创新的体制内政治支持——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03).
[6] 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6-11-12]http: //edu.people.com.cn.
[7] 薛皓洁.“一学一做”背景下增强高校团员意识的新途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
[8] 张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08).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Youth Community and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E Cheng-hong
(College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 Chongqing 401520,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field of community sharing and peer interaction, the youth commu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chosen and realized b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 current vitality of youth community and organizations exit the proboemes of the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mode, the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with the community vision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weak sense of belonging of youth community members and the lack of obvious hierarchy, clear direction and comprehensive appeal in the design of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 fresh ideas and new practices to promote the vitality of youth community and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truct youth community with the conception of "culture of family", impro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with the idea of "connection point", deepen the connotation of activities with the practice of "activity-based curriculum" and endow youth community and organizations with more responsibilities combining the education thrust of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Key words :youth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promotion of the vitality; path
中图分类号 :D2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2019)01-0166-03
收稿日期 :2018-09-17
作者简介 :谢承红(1988-),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工作研究。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研究课题:基于高校青年社区的团组织活力提升路径研究(2018ZD022)
(责任编辑 吴明东 )
标签:青年社区论文; 团组织论文; 活力提升论文; 路径论文;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