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红 张腾(湖北省蕲春县妇幼保健院 435300)
【摘要】目的 对临床检验中形成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防范对策实施有效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2 年10 月~ 2013 年5 月期间在各科室采集到的400 例妇产科住院患者的各血液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标本出现的溶血、凝血等现象进行及时的处理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所有血液标本中,150 份含血清标本,100 份全血标本,150 份全血标本。其中不合格血液标本有25 份,占了总标本数的6.25%;同时,形成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主要有溶血、凝固、错用抗凝剂、抗凝剂使用剂量不合理以及其它原因5 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5.01%、20.0%、24%、28.0%、16.0%。结论 医护人员在采集患者血液标本时,需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有效的采集、送检以及处理等,并在每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出现,从而为临床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血液标本 临床检验 抗凝剂【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084-02如今,我国的医学检验技术正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步,而实验室的检验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一些疾病的分析与诊治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价某种疾病标准的关键性依据之一。然而,在实际的临床检验中,经常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医护人员对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文章选取我院2012 年10 月~ 2013 年5 月期间在各科室采集到的400 例妇产科住院患者的各血液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标本出现的溶血、凝血等现象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作如下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10 月~ 2013 年5 月期间在各科室采集到的40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的各血液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患者年龄在20 岁~ 3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2 岁。所有血液检验的标本均由医院的专门人员进行采集、送检以及处理,以有效的保障采集样本的可行性。其中,所采集的血液标本中,有150 份含血清标本,100 份全血标本,150 份全血标本[1]。
1.2 方法有效采用科学研究的调查方法,每天在各实验室的窗口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对所接收的血液标本进行细致的核对与审查,以保证所研究的血液样品符合临床上的相关检查项目,及时发现血液标本出现的溶血、凝血等现象,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从而对标本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同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合格标本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通知相应的采集科室重新进行有效采集[2]。同时对于所采集的标本采用东芝40TOSHIbA 机器实施有效的检验。
1.3 统计学分析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 P S 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处理[3]。
2.结果在采集到的所有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有25 份,占了总标本数的6.25%。对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发现标本出现溶血有3 份、凝固5 份、错用抗凝剂有6 份、抗凝剂使用剂量不合理7 份,而由其它原因引起,如标识不清楚,或需与空气隔绝的标本混入了一定的空气等的不合格标本有4 份,分别占了不合格标本数的25.01%、20.0%、24%、28.0%、16.0%。
3.讨论在本次研究中,对所采集的血液标本出现溶血、凝血等不合格的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发现在临床的检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合格的血液标本情况:①溶血。它是对临床检验准确性造成干扰的常见原因之一,血液在出现溶血以后就无法真实的反映原始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而造成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检验的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的不合理操作与抽血器的不合理而造成的;②血液凝固。其主要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在采集的过程中,血液标本受到摇晃或没有有效使用抗凝剂造成的;③错用抗凝剂或抗凝剂使用剂量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在标本检验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对于抗凝剂的使用原则不熟悉,从而导致抗凝剂的错用或剂量使用不当。
针对血液标本在采集与送检等环节中出现的不合格的原因,在临床的检验过程中,相关的医护人员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防治,从而提高血液标本的可行性。首先,在检验的过程中,要求相关医护人员通过正规的操作实施对血液的采集,并在采集的过程中,避免穿刺与抽血速度的不当,以减少标本溶血的出现;其次,在使用抗凝管时,需及时将其颠倒180°,并均匀摇晃5 ~ 8 此左右,将采集到的血液与抗凝剂充分的融合在一起,以有效避免凝血现象的出现,一旦血液出现了凝血,就需及时告知采集者,并重新采集样本;再次,加强对医护人员有关抗凝剂的使用原则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要求其在抗凝剂的使用中,按照相关原则进行合理的操作,以避免由于抗凝剂的使用不当而出现标本不合格的现象出现;最后,在对标本进行标识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端正态度,认真的检查标签的质量,避免出现标签损坏、条码模糊的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在血液检验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对血液的采集、送检以及处理等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本的采集规范来实施,从而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出现,进而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提高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1] 孙良起,马丽,王秀丽.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及对策[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7(03):281-282.[2] 孙云霞. 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分析与对策[J]. 医学信息( 内?外科版).2009,19(12):88-89.[2] 周梅芳. 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30):6443-6444.
论文作者:王秀红 张腾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
标签:标本论文; 血液论文; 不合格论文; 原因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过程中论文; 不合理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