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科技创新的路径与启示——基于美国硅谷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硅谷论文,美国论文,科技创新论文,社会科学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4)01-0065-07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习近平同志2013年9月30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2013年11月初在湖南考察时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
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美国硅谷是科技创新的集大成和典范。回顾一路走过的创新历史表明,硅谷的成功既有科技革命的驱动,也有人文社会科学强大的引领作用。客观分析硅谷科技创新的历史经验,对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硅谷人文社会科学基本情况及特征
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南面狭长地带。狭义的硅谷仅指加利福尼亚州圣塔克拉拉县的高科技企业集中区域,涉及15个小城构成的城市群落,面积约为1350平方英里(约3496.5平方千米),人口约230万人,其中白种人占49%,西班牙裔占24%,亚太裔占23%,非裔占4%。“硅谷”一词始于1971年《微电子新闻》的记者唐·霍夫勒(Don.C.Hoefler)对该区域电子工业兴起的一组新闻报道,文中他首次使用了“美国硅谷”(American Silicon Valley)一词。[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的硅谷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不断扩张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地,一个“技术硅谷”,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硅谷”、“文化创新硅谷”。[2](P12-18)拥有的一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创造出相当于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全球100家著名高科技公司,约20%的总部设在硅谷,这里还是人才聚宝盆,拥有48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上千个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硅谷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发展成为世界高科技中心,这既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外部条件,有美国政府在朝鲜战争期间主导聚集的国防工业以及电子工业所孵化出的产业集群因素,更有科技创新的内在驱动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作用。
(一)硅谷人文社会科学基本情况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以人、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3]而在现实中,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不可能作出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其主要目标是“探求规律,探求发展规律为形式的规律”。[4]硅谷的人文社会科学主要集中在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大、圣何塞州立大学、圣塔克拉拉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以及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如美国洛斯阿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LANL)和一些全球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内。据Saxenian,AnnaLee(1990,2002)、Bernard P.Wong(2006)等几位专门研究硅谷的知名学者粗略统计,在硅谷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工作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多达上万人,他们在服务硅谷科技创新中不断推出新理念,发挥着潮流导向作用,以其学术软实力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例如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1300多位教授中,有431教授获得各种最高奖励荣誉,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获奖者就高达259位;在17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8位系经济学奖获得者。除此之外,该校还有223位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26位教育科学院院士。5](p10)在公立名牌大学伯克利加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内设的14个学院中,人文社会科学就占有沃尔特·哈斯商学院、教育学研究生院、新闻学研究生院、法学院、图书馆和信息研究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研究生院、社会福利学院8个,还有环境设计学院、文理学院、自然资源学院等也设有跨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位于硅谷腹地的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SJSU)也是硅谷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工商管理专业、宗教学、哲学和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很高的世界影响力;连续15年被《新闻世界报导》杂志(U.S.News & World Report)评为美国西部排名第二的加州最古老的私立大学圣塔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内设的四个学院中,人文社会科学就占了商业学院、法律学院、教育及谘商心理神职学院三个;在全美享有极高声誉的公立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SFSU)的9个学院中,人文社会科学就拥有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学院、商学院、创作艺术学院、教育学院、民族学院和健康及人类服务学院的6个。
除了大学之外,硅谷的一些社区学院,如戴波罗谷社区大学(Diablo Valley College)、福德希尔学院(Foothill College)和德安萨学院(De Anza College)、奥洛尼学院(Ohlone College)、旧金山城市学院(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圣玛特奥社区学院总院(San Meteo Country Community Colleges District)等和高科技公司、民间智库、协会学会、社区组织等,也聚集了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他们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为硅谷不同时期的科技创新提供各种服务和智力支持,引领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硅谷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特征
硅谷的人文社会科学分布广、队伍庞大、涉及领域宽,优势突出,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强,正是这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性创新文化特点,才使硅谷这个昔日的弹丸之地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发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全球高科技中心。人文社会科学也在服务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发展中也形成了自身特点。
1.研究团队的包容性
硅谷是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集聚地。来自世界各国的创业者既是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把本民族的文化品质带到了硅谷,融入到本土文化之中,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和包容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特点。硅谷人文社会科学团队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庞大的人数上,更体现在文化创新上。他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如果自身不能拥有开放的心态和包容性的团队,那是根本不可能培育创新文化的。在硅谷,一些专业性的创新社团组织,不仅只限于专业技术人士或是本族人士的参与,也欢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其他族裔加盟,例如在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的1000多位会员中,[6]就有三分之一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还有一些其他族裔的工程师。这种高新技术专业人士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融合,既增添了相互交流的机会,碰撞出源源不断的新思想新理念,又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
2.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的交叉性
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在硅谷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大学、研究院所,还是高科技企业,都十分重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文理渗透、研究方法交叉、研究主题和范围融合、概念和理论的借用等,[7]不断产生许多旨在解决人类共同关心的各种矛盾的新兴交叉学科。如在斯坦福大学28个文理学院系中,涵盖了应用物理和统计、非洲与非美研究、国际关系、技术与社会等21个系级交叉学科,还有航天学、社会道德、黑人表演艺术等15个不授予学位的二科目。[8]这种多学科的交叉性优势不仅为斯坦福大学赢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也为满足硅谷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3.大学科研院所与社会合作的对接性
美国学者詹姆斯·杜德斯达认为,“大学的使命是连接大学与社会的黏合剂,也是大学历经千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得以成功存在的原因”。他还认为,“在大学工作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神圣的召唤。”[9]在硅谷,大学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科研院所也不是独立于社会外的“孤岛”,而是把服务社会作为教育和研究的天职,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没有社会的支撑,就没有将创新转化为动力,没有将技术、专利转化为生产力,就不可能有大学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因财务危机难以为继之时,副校长兼教务长特曼(Frederick Terman,1900-1982)教授提出用l美元象征性的价格,将学校拥有的579英亩土地批租出去创建“斯坦福科学园”,为那些欲创业且又缺乏资金的学生、教授提供平台,包括惠普在内的首批32家入驻园区的创业者,凭借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后来许多成长为参天大树,从此也开启了硅谷时代,也正是这种大学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对接,为后来斯坦福大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今斯坦福每年办学经费的四分之一是来自硅谷成功校友的捐助。可以说,特曼教授凭借一个先进理念的创意,既解决了办学的现实问题,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此他还赢得了“硅谷之父”的美名。
4.创新文化内涵的时代性
创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提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一个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凝练硅谷创新文化的过程中,硅谷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一般的表面现象,而是注意从哲学的深度和高度去梳理、去提炼既有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内涵,又有为广大受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微观上讲,硅谷创新文化是建立在以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为背景的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认为这就是一种指导创新创业的理念文化,其主要形态表现为:能者为上的公司信仰,宽容失败的理念,容忍“背叛”的态度,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嗜好冒险的行为,全新的投资理念和生产结构的开放,热衷改变自己的位置,对产品而不是金钱的痴迷和分享财富的强烈倾向等。[10]这种独特的价值体系是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共同凝练出的一种时代精神,很自然地成为硅谷人科技创新的一种文化自觉。
5.思想成果共享的互惠性
思想成果是人类在改造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认识论和行为结果梳理的一种“外化”和“物化”的产物,是凝固的思想。在硅谷,无论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还是从事技术开发研究的,行为主体首先都十分重视社会、企业、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他们总是怀着开放的心态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和科技发展前沿,聚焦热点难点。在他们看来,人文社会科学如果没有在社会、企业、市场之间真正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利益结合点,再多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也无法为社会所分享,更难获得市场支持。因此,在人文社科领域,学者在开始确定研究选题之前就充分考虑其成果在市场主客体双向的互惠性。[11]同时,互惠的行为主体也认为,要想将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产品具有市场价值,为经济组织所分享,就必须建有中介机构,制定严格的游戏规则。目前硅谷的法律法规多达3万多部(种),[2](p95-97)涉及经济秩序、信息安全、市场行为、技术转让、思想创意、信用保险、移民政策、技术保密等各个方面,应有尽有。这种良好的法制环境大大促进了各种中介组织或行业协会的成长,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市场化井然有序,并在服务科技创新中不断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二、人文社会科学在硅谷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毋庸置疑,硅谷人文社会科学的实力丝毫不逊色于技术成果带来的财富,人文社会科学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展现出无穷力量,带来巨大驱动力,引领着硅谷科技不断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牢固树立问题意识,聚焦科技发展前沿
问题意识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固守的学术品质,也是硅谷人文社会科学机构和科技工作者践行的基本原则。他们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和前瞻性的思考,怀揣好奇和问题意识,聚焦科技创新重大关切,将自己的先进理念融入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滚滚洪流,引领着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助推科技企业抢占着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高地,创造出源源不断的财富。
如前所述,硅谷的发展并取得成功的秘诀主要有三,即:一所名牌大学——斯坦福大学、由集成电路形成的产业集群和美国政府对国防工业间接的支持。究其背景和根源,这三大因素的幕后策划者不是美国政府,而是硅谷那些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高端智库人才。尤其是在硅谷成功起步后,无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防工业,还是八九十年代的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无不饱含着人文社会科学者的智力支持。他们紧扣科技创新中的现实理念问题,及时主动提出对策建议,或是实行点对点、面对面的服务。如当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迅速发展之时,来自斯坦福等战略智库建议政府推出新的签证种类——H1签证,以留住在美国获得硕士博士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人才短缺。仅此建议,美国每年就可以吸纳近20万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而硅谷则是这项人才招揽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及时推出的思想成果,很多为政府所采纳,并转化成法规文件,使硅谷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始终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智库资源优势,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是借助高端智库平台。硅谷的智库资源主要来自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大等几所大学和一些非盈利社团组织。它们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始终把有针对性地服务硅谷、服务旧金山湾区、服务加利福尼亚州放在优先的位置。在硅谷的大学智库方面,当属成立于1919年,以美国第33任总统胡佛名字命名的“斯坦福大学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Revolution,and Peace)。该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20多名,还有一批“旋转门”研究人员,其研究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工业政策、发展、科技、农业、能源、安全、外交关系等重大问题。其经费主要来自于诸如像埃克森·美孚、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宝洁等全球公司的捐助,每年支出约2500万美元。斯坦福大学理所当然是其主要捐助者,每年资助占总预算的15%。作为美国著名智库,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提供的社会服务主要通过下列途径:一是通过创办的时政刊物《政策评论》(Policy Review),将学者主要观点传递给政府决策部门;二是委托与自选项目并举。通常胡佛研究所30%的项目来自于政府委托,70%源于自选研究项目,自选研究项目具有超前性和保密性,研究完成后直接作为商品出售给政府;三是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文献服务。佛研究所现拥有160万册藏书,6万多个微缩影片文件,4300类约4000万件档案和25000多种期刊,主要涉及“战争、革命与和平”三个主题;四是直接参与硅谷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研究,提供直接服务,如此,硅谷的许多全球企业都是胡佛研究所重要的客户和经费来源之地;五是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高等学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国际空间;六是通过出版文集如《胡佛文摘:公共政策与观点》、《公共政策文集》、《胡佛文集》、《观点》、《胡佛研究所通讯》等,为政府提供政策导向和决策参考。[5](P124)
除了胡佛研究所外,伯克利加大的信息学院也是硅谷重要的智库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院长安娜李·萨克森(AnnaLee Saxenian)教授的领导下,主要聚焦和专注硅谷高新技术发展和人才研究。他们通过深入硅谷实地考察调研会诊、出版专题研究报告、战略咨询、主办国际会议、发表论文等形式,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建议、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其中有关人才流动、华裔企业家、中印创业者之比较、高新技术企业家精神、创新文化等专题研究成果,都曾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政府制定科技创新、H1签证政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咨政作用。
(三)建立互动对接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人文社会科学要想把自己的思想成果转化为现实需要和生产力,发挥出建言献策的作用,就必须搭建有效平台,建立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行为主体与社会服务客体的对接机制,提供直接的社会服务。在硅谷,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十分活跃,既有畅通的平台,又有制度上的保障。一是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例如斯坦福大学1970年就成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e,OTL),专门负责技术转移工作。在抓好技术转移过程中尤其重视发挥大学衍生企业的作用,鼓励大学与产业直接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创新制度,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形成便捷的创业网络效应。二是注重提供多层次的终身教育体系,向创业企业输送需要的各类人才。大学除了扮演培养人才和基础研究的角色之外,也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服务,利用校友网络提供风险投资等,以此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三是注重教育与企业的优势互补。硅谷特色的教育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高质量人才,企业也获得了最重要的创新产品和成果,及时转化为财富。同时获得成功的企业又将部分财富反哺给教育和研究机构,直接影响教育、研究机构的兴趣偏好和人才培养准则。由此形成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使硅谷成为几经危机而始终不陨落的世界高技术产业发源与领军之地。[12]
除了大学外,硅谷许多研究机构也把建立成果转化的对接机制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而许多大型全球公司一般也都设有专门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研究机构。如全球电子商务公司eBay前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在执掌该公司期间,不仅重视技术和市场,而且还经常听取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建议,在实践中凝练出10条企业价值观,[13]用以指导公司的成长,短短十几年内,公司凭借价值观的力量一跃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惠特曼为此也赢得了“全球电子商务教母”的美誉。
(四)注重自然人文社科融合,构筑高端人才聚集高地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关键,同样,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也有赖于高端人才队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融合是硅谷高端人才的一大特点。首先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在硅谷每年获得的H1(短期工作签证)高端人才签证的7万多人中,不乏一批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方面的人才,他们不仅仅局限于大学工作,更多就职于全球公司专门研究机构,或是从事咨询服务、实用人才培训、心理咨询等。其次是在硅谷人才培养方面,尤其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相互借用。伴随科技创新的迅速发展,许多从事科学技术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常常选出某个科学家集中的场所,采取田野调查方法对科学家及其活动进行人种志(ethnography)的研究,[14]来揭示一些客观事实,如“科学家作为实践的推理者,探索知识是如何在环境中建构起来的”;“科学家作为索引性推理者,研究科学研究的机会主义和情境性”;“科学家作为类比推理者,分析取向的基本原则和革新的隐喻推理批评”;“科学家作为社会环境中的推理者,探究科学同体是如何到跨越科学的领域;”“科学家作为文学的推理者,解析实验室推理是如何的嬗变”;“科学家作为符号推理者,剖析什么原因造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等,[15]以便更好地总结归纳高科技人才在不同环境下的社会行为规范。又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诞生的创新生态学,以空间、时间、文化及相互关系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硅谷科技工作者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激发创新的思维,取得最佳的创新效果等。[16]
最后,在招揽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高端人才方面,硅谷研究机构和全球公司一是注意充分利用联邦政府颁发的特殊人才签证留住在美获得硕士和博士的人才;二是利用美国杰出人才计划在全球招揽通识高端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是通过与国外合作吸引人才;四是花重金通过“猎头”公司在全球猎寻急需的杰出人才。正因为如此,美国硅谷不仅成为全球高科技人才高地,而且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聚宝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出新成果,也把世界目光聚焦到这块弹丸之地,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五)发挥社团组织作用,营造创新人文环境
社团组织是指以文化、学术或公益性为主的非政府组织(即协会、学会等)。硅谷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社团组织众多,既有专门类的,也有综合类的,既有技术类的,也有人文社科类的。据统计,硅谷各种社团组织多达上千个,仅由华人创办的社团就多达上百种,[17]这些组织既有科技创新专门类的,也有人文社科类的,还有乡情联谊的、女性专业性的和网络社会性的等。[18]无论什么社团组织,它们把营造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放在凸显的位置,在方法上,一是定期举办例会,通报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二是通过创办网站、平面和电子刊物等一些平台,加强会员之间以及协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传播文化,沟通信息,拓展合作渠道;三是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利用各民族的文化节庆活动等来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四是通过定期邀请一些国际著名政治人物、商界名流、学术精英莅临社团组织讲座,扩大影响,凝聚人气,增强认同;五是联手其他社团组织或是地方政府,创办和主办一些国际性的会议或展览会等,为硅谷不同组织、群体、企业等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事实证明,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得益于竞争合作的开放氛围、献身职业、成就事业的人文环境、创新源头和需求终端之间不断互动的创新体系,允许失败的创新文化等。[19]如果没有这种厚重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人文土壤,硅谷的科技创新也不可能有今天。
三、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硅谷科技创新的几点启示
综上可见,人文社会科学独特的服务方式,不仅引领硅谷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的发展,也在服务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和发展权,使得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留给世界诸多宝贵财富,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撑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回顾硅谷一路走来的历史,创新始终贯穿于每个历史阶段。如果没有当初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提出的租赁土地兴办“科技园”孵化器的创意,就不能成就后来的硅谷世界高科技中心;如果没有20世纪70年代新闻工作者、人类学者对硅谷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梳理、凝练,就不可能成就为世界所膜拜和效仿的硅谷模式;如果没有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大等一批人文社会科学者的智慧,就不可能拥有硅谷完整的法规、政策体系和创新文化的时代内涵。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为硅谷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新思想、新观念的支撑。
人文社会科学提供的这种支撑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单纯地拘泥于自己狭小的研究领域,而是自觉打破学科界限,以更宏大的视野突破传统思维,注意学习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索新兴学科的交叉性,借用自然科学的一些专门术语来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丰富新表述,使其更具时代内涵;二是既重视基础学科,更重视应用性学科,尤其重视攸关硅谷未来发展的新兴交叉性学科研究,使学科发展有目的地服务服从于硅谷现在和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三是人文社会科学者既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也思考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要以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用创新理论成果和创新理念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二)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有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怀
人文社会科学及其工作者在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等政策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追溯历史,硅谷发展曾经有过三个拐点,一个是从农业转向工业,第二个是从单纯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见物不见人,转向对质和量的追求,强调以人为本;第三个则是20世纪90年代网络经济的破灭,硅谷遭遇的严重挑战。[20]而破解每一个拐点难题的不是靠科学技术,而是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推动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拐点上,专门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关系研究的圣克拉拉大学教授哈曼,在受聘担任硅谷腹地圣何塞市经理期间,领导制定了增长优先策略,在扩展土地面积、发展工业、推动工业向多元化发展、城市形象对外推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加速了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专业服务业、交通通讯及公共设备、建筑业的成长,转移了大量的农业人口,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使圣何塞一跃成为整个硅谷的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的大本营。
20世纪70年代,为了使圣何塞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硅谷之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向市政府建言献策,提出了将增长优先转向增长管理,将目标锁定于高科技产业的构想,强调合理规划,注重城市发展内涵、城市居住和产业功能均衡发展,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仅这一战略构想,就孵化并聚集了大量财大气粗的高技术公司,为成就“硅谷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网络经济的破灭,圣何塞市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帮助市政府迅速扭转颓势局面,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研究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报告》(2003-2007)。[21]报告明确提出要以高科技立市为旗帜,紧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包括设计和媒体在内的创意技术等融合的新浪潮,将圣何塞定位为全球的通道,生机勃勃、富有创造力的区域,企业家的乐园,高技术精英会聚之地,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宝地,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大城市之一。报告还提出了扶持高科技发展的一揽子措施。正是通过实施该战略,今天的圣何塞市形成了人无我有的技术优势、知识优势、创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充当了世界知识经济的尖兵,继续引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
(三)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科技创新需要构筑平台
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是将社团、咨询顾问公司、法律、会计师事务所等打造成智库平台,为科技产业发展的决策者在处理经济、政治、社会、军事、文化、科技等问题时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支撑、策略谋划和解决方案。[22]在硅谷,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高新技术企业,都十分重视为大学、智库、社团、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提高专业化的服务平台,使他们能够及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法律法规文本。
在平台构筑上,首先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本身十分重视在政府与社会之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它们凭借专业性强、人才济济、社会网络庞大等优势,以不同方式向政府部门、各类技术公司、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如经常举办会议和非正式聚会,把当地的经理、分析家、媒体和大学代表汇聚在一起,以此促成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其次是注意发挥各类社团的平台作用。硅谷拥有庞大的科技创新社团,其成员或是来自大学、公司企业高管,或是智库研究人员或不同领域的工程师,他们为了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事业定期聚集在一起,围绕某个主题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对于这些科技创新社团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当地政府机构或是高新技术企业,总是通过邀请他们派出代表参加决策活动,听取政策建议,及时加以吸收和采纳。第三,注意在探讨具体问题中凝练创新理论成果。在硅谷,科技社团组织凭借许多成员拥有的研发实力,拥有的转化条件,将产学研各个环节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不仅使成员增添了创新的动力,也有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四、结束语
硅谷的人文社会科学之所以能够在服务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发展中赢得广泛的赞许和自身的社会地位,这是因为:一是服务目标指向明确。在硅谷,人文社会科学及其工作者常常为客户所想、所需,总是以前瞻性的目光瞄准未来发展,为客户提供既能满足现实需要,又能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路线图。因此,在团队的组建上,硅谷人文社会科学十分重视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吸纳了大量的“旋转门”智库型人才,他们既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也有广泛的社会网络,无论是提供的服务,还是拓展业务领域,都具有优势。二是建有服务对接机制。硅谷智库主动把智力融入到客户的需求之中,从来都是靠自己拓展市场。为了赢得市场和客户的信赖,他们所提供的政策建议特别讲究科学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把优质作为智库发展的生命线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三是注重市场价值判断。智库是出思想产品的,思想产品如同其他商品一样都有自己的价值。在硅谷创业中,智库的思想产品要么就是以质论价,要么就是将思想产品转化为谈定的股价、期权,使智库也成为创业的股东。另外,智库提供的产品常常是先根据自己的判断生产出产品,再按照市场价值出售给客户。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思想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其市场约定俗成的市场价值标准,如此一来,思想产品的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特别重视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其潜在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