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上海论文,机遇论文,金融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后,引发了金融改革的强烈预期,金融机构都想抢先分食改革红利。目前已有10家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花旗银行、星展银行)涌入自贸区。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建设无疑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商机,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在决策是否进入、何时进入、如何进入、进入后如何运作管理之前,必须要对机遇和挑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否则会战而不胜,甚至一败涂地,殃及全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金融创新点
上海自贸区建设,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是其中的一大亮点。这也是遵循了世界各国自贸区建设的一般规律。因为金融开放是自贸区建设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国务院颁布的上海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看,明确提出了5项主要建设任务: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二是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三是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四是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五是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根据世界各国已建立的自由贸易区的游戏规则来看,自由贸易区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自由”:一是货物进出自由,二是投资自由,第三个就是金融自由。
金融自由与金融管制是相对的。我国商业银行对在金融管制下经营极为熟悉,而对金融自由化的理解和运作只是浅尝辄止。从金融市场发达国家及自贸区建设运作来看,金融自由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目前全球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园区,其功能不完全相同,但在金融自由方面一般都包含以下内容:宽松的外汇管制(主要为资金的自由进出、外汇自由兑换、外汇结算便利等)、外汇账户开放(包括经常账户和资本项目账户的开放)、利率市场化。自由贸易区普遍实行宽松的、自由的开放政策,没有任何形式的外汇管理,外汇可以自由兑换,外汇及各种形式的合法收入均可以自由进出入,存贷款利率按照国际市场供需变化随行就市。
从已公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看,在自贸区内也将通过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方案》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并将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时发布了关于上海自贸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了8个方面的支持政策意见:一是鼓励中资银行入区发展;二是支持区内设立非银行金融公司;三是支持外资银行入区经营;四是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五是鼓励开展跨境投融资服务;六是支持区内开展离岸业务;七是简化准入方式;八是完善监管服务体系。
二、上海自贸区建设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上海自贸区建设可谓我国继1980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后又一重大改革举措,通过改革开放倒逼国内停滞不前的改革。这必将强力冲破各种制度桎梏(当然包括金融创新桎梏),激发金融机构创新激情和活力,产生极具想象力的改革红利的释放,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迈入第二轮高速发展(第一轮高速发展应该是始于2003年的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创造极佳机会。无疑上海自贸区建设可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
从现有的自贸区建设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力度看,主要是集中在宏观金融政策方面,具体的详细细则还没有公布。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明确地预见到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以下一些发展机遇:
1.市场地域广大,可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自贸区一般都是实行“境内关外”政策。我国商业银行经过第一轮高速发展后,资本实力、经营业绩及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世人瞩目,正在寻求对外扩张。但是在国外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受到所在国的诸多壁垒限制,海外扩张并不顺利。自贸区建设无疑为商业银行摆脱约束限制挺进国际市场创造了绝佳机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有利于银行分支机构的拓展
在我国,商业银行牌照发放(包括分支机构设置)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而“跑马圈地”又是我国银行规模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上海自贸区建设,在机构设置方面可以说是大大“松绑”。银监会在《通知》中第一条就明确:“支持中资银行入区发展。允许全国性中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上海本地银行在区内新设分行或专营机构。允许将区内现有银行网点升格为分行或支行”。而且还特别指出:在区内增设或升格的银行分支机构不受年度新增网点计划限制。将区内银行分行级以下(不含分行)的机构、高管和部分业务准入事项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报告。进一步简化了准入方式。这为我国商业银行进入自贸区发展提供了机遇和便利条件。
3.业务经营范围大大扩展
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范围局限于存、贷、汇,近年来开展了一些中间业务,国际业务所占比重都不高,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又受到极为严格的审批。在银监会《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可以开拓创新发展的一些新业务。比如鼓励和支持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跨境融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全供应链贸易融资、离岸船舶融资、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外保内贷、商业票据等。支持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跨境投资金融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跨境并购贷款和项目贷款、内保外贷、跨境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可以预见,这些新业务的拓展,必将改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重新塑造商业银行机构设置架构、业务模式、盈利重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允许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在区内开展离岸银行业务。这极有可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新的增长点,并大大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形象,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发展。由于自贸区境内关外的特征,尤其具备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先天优势。在自贸区内,离岸贸易是国际贸易的典型且重要的贸易方式,离岸贸易量将会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并将必然催生离岸金融创新,如离岸出口押汇、离岸账户资金托管、离岸杠杆融资、离岸担保、离岸再保险等。从而使离岸金融业务成为自贸区内最为普遍和典型的金融业务。在金融发展史上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成就了一些原本不太显眼的城市一跃成为以离岸金融市场为代表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我国香港、新加坡等,极大程度上推进了这些地区或国家金融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4.有利于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进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基本上处于同质状态,经营模式同质、经营产品同质、甚至经营客户也基本雷同,业务创新受到很大限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利率和汇率受到严格管制,失去了产品创新的基本要素;二是基于系统性风险控制考虑,银监会对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实行审慎而严格的审批制度,且审批时间过长;三是金融管理部门担心资金运动脱离实体经济在银行系统形成封闭运转,因而对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范围有严格限制,创新受到抑制。而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包括了金融制度创新,在自贸区内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允许先行先试利率市场化,在自贸区内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我们注意到,管理部门特别提到了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鼓励发展跨境融资业务、离岸银行业务、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等。鼓励总部经济集聚,改变在华跨国公司总部的行政色彩为实体性的资金营运机构。这为商业银行创新业务领域和范围、创新经营模式和渠道、创新业务产品和客户群体等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5.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资金营运成本,实现业务规模扩张
在自贸区内的国内商业银行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全能性银行,可以同时开展存贷款、发行债务凭证、离岸金融业务、跨境投资并购以及财富管理等。多种业务的综合经营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资金营运成本,实现客户信息共享和产品共同营销。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商业银行可及时受益的是:以目前上海银行间市场30天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来看,现在价格大约为5.3%左右,几乎是香港市场的2倍;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资金不需要经过国内的结售汇环节就可直接运用;便于将持有的人民币资金直接进行境外投资等。低成本资金、资金转换的便捷性及投资经营的直通性更能够吸引客户、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业务扩张。
三、上海自贸区建设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当然,机遇来临,挑战也相随而至。上海自贸区建设并不仅仅是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蓬勃发展的机遇和美好愿景,同时还是严峻挑战。对躺着也能够挣钱的我国银行业来说,利率市场化试点、金融自由化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巨大的挑战,原有的一切政策保护将不复存在,暴露在完全竞争状态。具体而言,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方面:
1.对自贸区内金融业务和管理缺乏经验
自贸区实行境内关外政策,我国商业银行进入自贸区发展,意味着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虽然我国一些商业银在境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在境内也办理了一些国际业务,但毕竟其业务规模非常小,在商业银行整个业务中占比非常小。如何面对全新的国际金融市场展业仍然是商业银行一个崭新的课题。
2.同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目前看,已进入自贸区的中资商业银行在10家中占居8家,似乎中资银行占优。从发展趋势看,应该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进入自贸区发展。银监会在其《通知》中鼓励和支持外资银行入区经营,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区内设立子行、分行、专营机构和中外合资银行。允许区内外资银行支行升格为分行。研究推进适当缩短区内外资银行分行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年限要求。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区内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预见,将来自贸区内会形成银行机构的集聚现象,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不言而喻。
3.利率市场化下的经营策略、技术极为不适应
自贸区内将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习惯于资金价格管制下的资金运作经营,而对于如何对资产定价、对存款定价,如何进行现金流管理、开展财富管理则显得比较陌生。而利率市场化,直接触动了资金价格,触动了银行经营的神经。总体上看,商业银行还不完全具备利率市场化下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定价能力。
4.利率市场化将会导致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缩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还是主要依靠存贷款。而官方定价保障了银行能够获得稳定且比较大的存贷款利差所带来的丰厚收益。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其盈利能力非常强,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中央银行保护的结果。实现利率市场化,这种保护将不复存在,商业银行盈利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5.业务种类、业务流程与现行操作办法存在巨大差距
从商业银行的报表可以看出,支撑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铁、公、基”等大客户业务,都是一些稳定且长期的大额贷款。自贸区的金融业务应该主要是与贸易、物流相关,而我国商业银行对贸易金融、物流金融并不十分熟悉。对自贸区内的核心主要业务——离岸金融业务也没有太多的经验。虽然1989年5月招商银行就获准在深圳开办离岸银行业务,但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在上海、天津部分地区试点,只有少数银行获得中央银行核准的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许可证,开展的业务范围和业务量都不大,积累的经验还不足以驾驭此项业务。此外,为了防止热钱通过自贸区冲击境内市场,审慎监管是必然的,因此监管部门将实行自贸区业务的“分账管理”。如何进行“分账管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经营策略问题。
四、练好内功是迎接金融开放创新的关键
为了迎接难得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练好内功是迎接金融创新开放的必备前提。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提前做好的功课。
1.建立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响应机制
自贸区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兴市场的开拓,蕴孕于着无限商机。但是在自贸区开展业务,则是一种全新的游戏规则。既要抓住有利时机,又要快速适应新的游戏规则,自然要求商业银行要建立一套快速反应、响应机制。从战略思维、机构布局、人员配备、业务创新储备、业务流程设计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以便于尽快开展相关业务活动。
2.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控制风险既是监管部门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目标实现必须的基本前提。监管部门明确了只有符合条件的银行才能在自贸区内开展相关业务。所谓符合条件,也就是要符合经营状况好,风险管理能力强,业务管理规则健全等。因此,只有建立了满足自贸区业务要求的风险控制体制、制度和相关风险控制技术,才有可能开展创新性业务。自贸区内的金融业务将面临的新的风险主要是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市场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等四大风险。
3.改进业务模式
自贸区内的金融业务,相对而言都是全新的业务领域和业务种类。为了保证在自贸区内顺利开展业务,商业银行必须冲破现有业务模式的桎梏,设计新的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及考核评价体系。
4.加强合作,强化征信工作
自贸区内的客户,基本上是新客户,尤其是国际市场上的新行业客户,如贸易、物流、投资企业。对他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如何,我国商业银行并不十分了解,要完全依靠自身对新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考评测度,既缺乏条件,又费时、费力、费成本。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征信公司、评级机构的合作,以准确甄别、遴选优质客户。
5.建立金融创新产品储备库
商业银行能否在自贸区内站稳脚跟,获取持续发展能力,关键在于金融产品创新。目前监管方只是提出了鼓励金融创新,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并且特别强调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才能开展创新活动。可见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是非常谨慎的。但没有明确具体的创新工作细则,实际运作仍然相当困难。按照我国惯有的模式,一开始监管部门不会发布统一的金融创新法律法规或官方文件,而是首先允许单个产品试行(不排除监管部门内部拟定产品清单),仍然会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大原则,成熟一项,推出一项,而且要经过审批。一旦多个产品逐步突破,获得监管部门认可,就会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并最终导致金融改革由点到面的突破。基于这种判断,我国商业银行当下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建立金融产品创新储备库,适时向监管部门申报,争取先行先试,抢占先机。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金融创新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跨境人民币业务论文; 人民币离岸市场论文; 资金监管论文; 监管条件论文; 离岸汇率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业务支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