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应加快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_两个转变论文

对外经济贸易应加快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_两个转变论文

外经贸行业要加快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经贸论文,两个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在1996年至2010年这一历史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外经贸行业同国民经济各部门一样,也要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方面实行具有关键意义的转变,这是外经贸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要求。外经贸体制转变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核心问题是改革。外经贸增长方式转变属于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范畴,核心问题是效益。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外经贸体制,深化“大经贸”的格局,形成新的外经贸管理调控体系和经营运行机制,实现外经贸结构的优化,切实把外经贸的发展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高效率、高效益地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外经贸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外贸体制是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的垄断贸易体制。这种体制与当时我国整个经济体制及当时的主要贸易对象大体上是相适应的,对于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禁运起到过不可否认的历史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对外贸体制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和调整。应该说,与过去相比,我国的外贸体制已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符合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因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发展。

但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未完成,现有体制中仍有不适应外经贸发展的地方。在宏观管理体制上,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国家对外经贸运行的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完善,经济、法律手段的调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在进口体制改革方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微观体制方面,外经贸企业没有完全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相当一些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滞后,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国有外经贸企业在打破原有的垄断后尚不适应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有的甚至已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外经贸企业进一步转变观念、转换机制、走出困境、求得发展的任务十分迫切。

目前外经贸体制仍处于新旧体制交错的时期。虽然新体制的框架已初步确立,但旧体制的“惯性”作用仍然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抵消着新体制的作用。如果这种新旧体制交错的时间过长,改革就难以深化,新体制的积极作用就很难发挥。因此,必须加大外经贸体制改革的力度,使我国的外经贸体制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国际通行规则,以保证和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外经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同样艰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多年来走的基本上是一条粗放型快速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对于开放时间短、急需扩大国际交往与合作的我国来说,是必要的,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近18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以年均16.5%的速度增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在利用外资方面,累计使用外商投资1772亿美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这是个不小的补充。外资的进入,对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对外承包与劳务合作更是在起步晚、实力弱的条件下迅速发展壮大,并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通过迅速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个规模是进一步提高外经贸发展效益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在已有的规模之下如果不及时调整政策,如果依旧走外延型发展的路子,不仅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既便扩大了,也是不巩固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外经济贸易领域的效益如何,不仅是我国的比较利益能否实现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着国有资产增加或流失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可能长期靠资源的过量消耗求得外贸的发展。当前,在对外贸易方面,我们已面临潜在的危机。比如我国纺织品出口量已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1/7,但换汇额仅占1/14;靠出口数量的扩大来获得较大的出口额的路子已难以为继。单靠出口数量的扩大,还可能招致国外的反倾销,不利于我国外贸的长远发展,也难以实现2000年出口2000亿美元的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这个领域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很大的关联和牵动作用。就进出口贸易而言,“八五”时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而同期外贸出口年均递增19.1%。据专家预测,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中,至少有两个百分点是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牵动的。对外经济贸易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流通部门和资源、市场转换的中间环节,不仅对国内生产有很大的反作用,而且对我国其他产业部门增长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积极吸引外资,使其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一个合理、有效的问题。在外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加大的情况下,必须实现利用外资方面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在产业结构上,使外资的投向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方向一致;在地区投向上,与我国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外经贸行业实行两个转变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在两个转变方面,外经贸行业必须尽快有所作为。外经贸行业只有加快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企业才能走出困境,事业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在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才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外经贸行业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基本内容

外经贸行业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内容丰富,需要抓的工作很多,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观念,从思想上适应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

转变观念是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前提。李岚清副总理在去年秋季第80届广交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外经贸行业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这是我国外经贸工作迎接挑战、获得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追求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为主的思想观念中尽快解脱出来,坚定以效益为中心的观念,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在讲求经济效益、质量、信誉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各项外经贸业务。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本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处于外汇短缺的状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外经贸工作以创汇为中心,以扩大出口规模为重点,是很自然的。那时,我国的对外经贸特别是外贸工作的基本功能是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外经贸经营主体是单一的,是国家出口计划的执行者。在财务体制上,由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可以不讲核算、不计成本。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经济贸易的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对外经贸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交换获取比较利益,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外经贸工作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从企业的情况看,一方面外经贸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地位和性质也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的好坏,效益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对宏观经济效益情况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时至今日,不讲效益,外经贸企业就没有出路,整个外经贸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是我国外经贸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必须处理好的基本关系。因此,今后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必须更新工作思路,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牢牢地把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提高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领导同志对经济工作包括外经贸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进出口贸易已达到相当规模。问题是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够合理,经营粗放,成本高,效益低”。他要求我们,“要继续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实现出口贸易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李鹏总理也要求我们“把对外经贸工作转到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把对外经贸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李岚清副总理明确指出,对外经贸工作要“转变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创汇为中心’的观念,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扩大出口”。他多次强调安排出口、吸收外资绝不能压指标,压指标的作法是严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为了贯彻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上述要求,外经贸部党组多次强调要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反对压指标、层层加码的作法。改革发展到今天,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各项业务计划是导向性、前瞻性和预测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计划目标的实现主要靠政府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有效引导与调控和企业的自觉努力,而不是靠行政压力、靠给企业层层加码来实现。我们的思想要跟上改革的现实,一方面政府部门不能再层层压指标;另一方面企业要把国家的指导性计划目标同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创造条件,既不能以牺牲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追求计划的完成,也不能不顾国家利益而片面追求企业的利益。

第二,各类从事外经贸业务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外经贸企业,要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内部运行机制。

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结合点是企业。特别是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各类从事外经贸业务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外经贸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灵活、有效的内部机制。

要把外经贸企业的改革放到改革的突出位置加以强调,切实抓紧、抓好“三改一加强”(改组、改制、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的落实工作。一是整顿、充实和加强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特别是配备好“一把手”,并在企业内部实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行经理任期经济责任“三步审计”制度,即每年一小审、届中一中审、届满一大审,加强对企业领导人规范化、经常性的监督,强化企业职代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二是转变主要依靠政策优惠的传统观念,丢掉依赖优惠政策的“等、靠、要”思想,增强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与竞争意识,增强生存的危机感和改革的紧迫感,做到丢掉幻想、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走出新路。三是要从企业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入手,加快内部机制改革,使企业尽快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搞好并扩大企业股份制试点,通过社会法人参股与内部职工持股的形式,多方面吸纳资金,增强企业实力,同时加强社会与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四是狠抓企业管理。重点是抓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包括抓好内部财务制度的完善与执行;调动财务人员理财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财务管理活动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把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通过盘活、挖潜,加速资金周转,使有效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强化投资管理,投入前严格做好可行性分析,坚持集体审批制度,等等。企业管理要突出一个“严”字。从严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势在必行。发展是硬道理,管理是硬功夫。管理上不去,再好的机制也发挥不了作用。

外经贸企业不但要保持和扩大商品经营、项目经营的优势,还要逐步学会资产经营,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功能齐全、经营内容丰富的市场竞争主体,提高经营层次和经营水平。在这方面,有的企业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子,但就整体来看,外经贸企业资产经营的规模还不大,水平还不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商品经营、项目经营和资产经营的关系,既要在资产经营的层次上考虑商品经营、项目经营的经济效益问题,又要通过高收益的商品经营、项目经营改善资产质量;既要通过资产运营,加强企业间的协作、联合,扩大商品经营、项目经营的规模,又要通过规模经营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也要明确,我们提倡外经贸企业加深对资产经营的认识,学会资产经营,并不是要企业放弃或者忽视商品经营、项目经营,而是强调要在商品经营、项目经营、资产经营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的层次与水平。

第三,发展外经贸的集约化经营,实现外经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必须用大生产面向大市场、大市场引导大生产的观念来经营对外经济贸易。生产领域的“大而全、小而全”会导致经济结构雷同、项目重复建设和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外经贸领域“大而全、小而全”,同样会造成经营的小、散、乱,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降低。目前国有外经贸企业经营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营粗放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实现外经贸的集约化经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也是国有外经贸企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实行对外贸易的集约化,必须贯彻“科技兴贸”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技术贸易,通过技术出口获取较高的效益,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和服务贸易的发展,通过技术进口促使我国企业直接运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要运用先进科学的手段管理对外贸易,将信息技术引入对外贸易的全过程,提高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管理水平。

实现集约化经营,必须推动外经贸企业改组、改造,实行合并、兼并,走规模经营的路子。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兼并浪潮迭起,而我国外经贸企业普遍规模小,是市场经济汪洋大海中的“小舢板”。我国现有外贸经营权的各类国有企业约1万家,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14万家,但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仅133家,超过10亿美元的仅22家;其中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仅120家,超过10亿美元的仅7家。因此,要想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立足,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组织“联合舰队”,实行规模经营。要通过外经贸企业的改组、改造,实现强强联合或强弱联合,在本世纪末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外贸代理制是实现外贸集约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方式。外贸企业通过代理制,可以发挥自己外贸人才多、对外渠道广、市场信息灵、业务经验丰富的优势,可以降低外贸经营风险,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大力推行外贸代理制。

实现外经贸的集约化经营,必须贯彻“大经贸”战略。当代国际贸易范畴发生很大变化,它不仅包括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而且包括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在世界经济的运行中,已经形成了货物、技术、资金与服务的流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局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外经贸经营主体实现了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行业参与外经贸发展,促进了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但各类外经贸企业之间、各部门之间仍存在协调不够、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问题,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合力的形成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应该加强各项外经贸业务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加强从事外经贸业务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加强外经贸行业与国内相关产业的 结合,促进贸、工、农、技、银、商等的融合。从而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实现外经贸的有效增长和持久发展。

第四,大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是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内容。具体到外经贸行业,就要突出地抓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对外贸易是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的主要形式,出口商品结构是否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在国际经济交换中的地位是否有利。

出口商品结构不够优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外贸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出口产品中加工制成品的比重已占到出口总额的85%左右,但其中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精加工制成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和高科技产品的比例仍很低,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由大量附加值低的初级加工制成品支撑着。这条路已经基本走到头了。1996年,我国的出口额已达1500多亿美元,再靠低附加值商品数量扩张的办法迈上出口2000亿美元的台阶是很困难的,即使侥幸迈上这个台阶,也不可能迈上出口3000亿美元、4000亿美元的台阶。从国际经验看,出口额在4000亿美元以上的西方贸易大国,它们的出口额主要以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精加工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为支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出口商品结构不够优化,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一个现实的危机。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是提高我国外经贸效益、使外经贸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外经贸行业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要贯彻“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步调整,即由主要出口附加值低的初级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制成品转变。大力发展机电产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大型装备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档次和附加值;实施商标战略,扶持和培育名牌商品,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同时,进一步贯彻“以质取胜”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商品的质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外经贸发展后劲。

进行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方向是明确的,也是有基础、有条件的。虽然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基础在于生产部门和工业企业,但是外经贸企业也要发挥导向作用,搞好信息服务,搞好与生产部门的配合,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各部门、各地区、各出口企业对出口商品结构调整要有长远规划和近期实施措施,同时要把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与本部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优势和特色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本部门、本地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机电工业基础好的,要在出口机电产品、成套设备上多花力气;科技实力强的,要在出口技术和高科技产品上多作文章;农业大省,就要在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上多下功夫。这样就可以避免各地出口商品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雷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从长远来看,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还要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

实行动态优化,即不间断地调整。变化是永恒的。从理论上讲,商品结构调整的动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大大地加快了生产的进程,推动着商品迅速地更新换代。国际市场消费需求更是多层次、瞬息万变的。所以,在商品结构调整方面必须反应灵敏,跟上国际市场发展的需要。

准确把握调整的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判断出口商品结构是否优化,不在于商品本身的质量和档次,而在于这些商品是否符合国际市场的现实需要,是否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趋势。比如,当前环境保护普遍受到重视,环保产品如绿色食品、无氟电器、利于环境改善的设备等就是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商品。

着眼世界,着眼未来。正如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能过于雷同一样,在世界经济已经逐步走向一体化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也要着眼于世界范围,既要看到世界市场的需要,也要注意避免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商品结构雷同。要有前瞻性和全球意识,这样才能掌握主动,达到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目的。

第五,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当今世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没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就没有立足之地;拥有比较优势而不注意发挥,在国际市场上也难以进取。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

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开拓市场的措施与策略应有所不同。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们重点开拓的市场是独联体与东欧、非洲、拉美、南亚和中东市场。从总体上看,我们对开拓这些市场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这就是看眼前困难多、看未来潜力少,信心不足、措施不力。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对独联体与东欧市场,主要是采取适合双方国情的政策措施,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官民并举,积极开拓。特别是对俄罗斯市场。中俄两国已经开始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了两国总理定期磋商机制。两国领导人对发展双边经贸合作非常重视,商定争取到200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亿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是有基础的,但也有不小的难度。我们要抓住机遇、开阔思路、下功夫了解市场,确保目标的实现。对非洲和拉美市场,主要是尽快落实建立贸易中心,并在这些地区多举办一些展销会,以增加相互了解,开辟贸易渠道。对欧美市场,主要是反对对我出口商品设置数量限制,消除贸易摩擦,创造平等的贸易机会。对亚洲市场,反对日本对我出口商品特别是纺织品设置数量限制,巩固东南亚市场,重点开拓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等新市场。还要根据不同性质市场的发展程度,在拓展方向和手段上有所区别。对欧美等消费市场,主要应当发展对它们的商品出口,并利用它们的资金和技术。对发展中国家和东欧、独联体等资源市场,应当多到当地办一些加工企业,并进行资源开发。对亚洲和中东等劳务市场,应当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只要我们区别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开拓市场,避免简单化,推进市场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就会取得新的进展。总之,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既要实行恰当的国别政策,又要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还要培养一批不畏困难、勇于开拓、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经营者。

加强多、双边经贸关系,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推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进程,以尽早实现我国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下的权益。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进程,发挥我国在该组织中的影响力。密切我国与联合国发展系统的合作,充分利用多边舞台,大力开展南南合作,加强我国在联合国发展援助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今年我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我们要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和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积极措施,继续大力发展与香港的经贸关系,团结广大香港工商界人士,维护与促进香港的繁荣与稳定。

三、要为外经贸行业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为企业创造自主经营的政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外经贸领域政企分开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外经贸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能,按照管方针、管政策、管规划、管监督的方向,强化外经贸宏观管理,弱化并规范一事一批的微观事务性管理,把外经贸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到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制定政策上来。进一步完善外经贸宏观调控体系,推进人民币汇率、贷款利率、关税税率市场化进程,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和加工贸易制度,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的外经贸业务运行的预测、预警、监控系统,尽快把管理方式转到间接调控上来。

完善外经贸法律法规,整顿外经贸经营秩序,为各类外经贸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保持良好的经营秩序,是维护企业与国家根本利益所必须的。江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规范和整顿经济秩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各级政府管理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坚决地和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设。”规范与整顿外经贸经营秩序的工作,已经抓了几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狠抓。

规范与整顿外经贸秩序,首先要完善外经贸法律、法规,为规范企业行为提供法律依据。要在《外贸法》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和颁布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要以制止对外低价竞销为重点,进一步整顿出口经营秩序。完善并坚决执行外贸经营权许可与核查制度;强化进出口商会的协调功能;加强出口审价工作,扩大审价的商品范围;健全与完善配额、许可证核查制度,加强对进出口行为的监控;坚决执行《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有关规定》;在国外反倾销应诉方面,积极落实“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整顿出国展销、展览、招商秩序,规范出国办展、招商办法,以少而精、专业化、高效益为目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加国际上有影响的展销会、博览会。整顿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的经营秩序,加强外经贸主管部门的归口管理,强化进出口商会的功能,制止低价竞标和随意降低外派劳务价格的行为,巩固我国对外承包、劳务市场,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保护外派劳务的合法权益。整顿国际货运代理市场,坚决取缔无照承揽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单位和个人;清理运输环节中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并与国家有关部门协调制订管理办法,使收费合理化、规范化。

各类外经贸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都是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要坚决打破垄断,实行“国民待遇”。加快赋予有条件的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等以对外经营权,办好中外合资外贸企业、零售商业的试点,待条件成熟再逐步推广。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出口配额管理办法,以提高规模效益为方向,完善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办法,逐步扩大招标的商品范围。

强化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继续改革外经贸中介机构,强化进出口商会、对外工程承包商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外经贸企业协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的职能,为企业提供全面、及时、 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标签:;  ;  ;  ;  ;  ;  ;  ;  ;  ;  

对外经济贸易应加快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_两个转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