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事件背后的心理机制及建议论文

“校园贷”事件背后的心理机制及建议论文

“校园贷”事件背后的心理机制及建议

张梅,熊安琪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湖北 随州)

摘 要: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以大学生为贷款对象的网络借贷平台越来越多,在给大学生提供资金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消费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校园贷”成为危害高校校园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借贷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后,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最后对此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提高大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关键词: 校园贷;行为经济学;学生贷款;社会心理

一 “校园贷”的背景与危害

(一) 校园贷的背景

“校园贷”是指各类以高校大学生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借贷平台开展的贷款业务。校园分期贷款是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购物、培训深造、创业等一系列的消费需求使得大学生对资金的渴求度增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消费方式[1]

校园贷平台具有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等优点,在给大学生带来短暂的便利之后,却让他们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沼之中。由于市场的迅速扩张和缺乏监管制度,校园贷款平台良莠不齐,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缺点,学生在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和侥幸心理之下可能陷入“连环贷”的陷阱,导致学生因无法及时偿还借款在心理层面造成巨大的压力以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连累学生的前程及家庭的稳定,对社会治理及社会文化产生种种负面影响。

针对大学生群体为目标对象的网络贷款的危害不容小觑,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学生的非理性贷款现象进行一番探究,教育及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理性对待校园贷款,解决校园贷的隐患。

作为意指实践的文化: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及其评价 ………………………………… 张 谡(2.87)

(二) 校园贷的危害

近年来,由校园贷产生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卷入各种校园网贷陷阱的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对其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危害。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基本国策。40年来,我省积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原料型向产品型转变,实现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科学利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和保障。

2.经济压力危害学生心理健康。校园贷获取金钱的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借来之后要面对高额的利息,禁不住诱惑的大学生在借来大量的贷款后,因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在贷款到期后很难及时还清,欠款和利息越来越高,会对学生造成不小的经济压力。此外不良借贷平台会采用暴力催收,恐吓,威胁等方式索要欠款,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会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对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我国逐渐由生产型社会进入消费型社会,消费社会最大的特征是鼓励超出生存必需范围的消费,以便刺激生产[3]。这种变化使人们认为,现有的金钱价值相对于其未来的价值而言被打了折扣,即价值变小了。这种“活在当下”的生活价值观也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与未来的风险相比,他们更愿意即刻体验眼前的满足和快乐。

二 案例分析

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应当有能力判断校园贷的风险并避免,但却频繁的陷入消费的欲望的陷阱里,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除了借贷主体追逐经济利益,行业监管制度不力等原因,更主要的在于大学生自身具有贷款消费的心理需求,接下来将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大学生贷款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当前,大学生陷入“校园贷”的案例越来越多,虽然各类事件中借款金额和严重程度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学生的借贷行为通常都不会只发生一次,多数都会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借贷。

1.诱导大学生产生错误的金钱观。相比于高中,大学生的花费内容更加复杂,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相当大部分的学生在经济上都比较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校园贷只需要提供身份证等信息就可以轻松得到较大数额的抵款,这种方式很容易刺激他们过度消费,沉溺于消费的快感中,长此以往,大学生的金钱观及价值观必然会产生畸形。

(一) 首次借贷行为背后的理论解释

1.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认为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会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并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和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其自我评价的需要也越来越强,大学生由于处于特殊成长阶段,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社会比较理论也指出人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共同的人进行比较。造成大学生盲目消费的的原因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及客观分析,用物质代表一切的价值评判标准,沉溺在与同伴的攀比中无法自拔。这种比较行为为“校园贷”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也对学生的初次借贷行为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解释力,大学生通过与他人的物质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因此不惜背负借款来维持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3.跨期选择。跨期选择的含义是消费者力图使得目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组合能够带来最大效用,人们常常需要对出现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收益或损失进行权衡,从而做出选择与决策。研究者用时间折扣来解释跨期选择:与当前或近期的奖赏或损失相比,人们常常倾向于低估未来奖赏或损失的价值。

3.认知失调理论。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人们主要采取三种方法克服失调带来的紧张感:①改变态度。②增加认知。③改变行为。

认知失调促进了大学生借款行为的产生。大学生选择通过借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一种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压力的行为。大学生正处于追求新奇的年龄阶段,特别是当下对各种电子产品的需求,但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导致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沮丧感。而无需抵押,借款方便的校园贷款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从而通过借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缓解心理压力。

(二) 多次借贷行为背后的理论解释

2.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人们根据财富的来源不同进行编码和归类的心理过程,人们会把各种不同的收入和支出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大学生往往只看到校园贷款给他们提供的各种消费便利,但本质上对于校园贷的认识非常浅显。大学生群体由于没有直接参与社会生产活动, 所以无法准确地完成金钱与时间和劳动力付出之间的换算。校园贷只需要提供身份信息,不需要抵押就可以轻松得到数额不等的贷款,很容易让大学生认为“钱来的容易”,使他们对消费的额度不敏感导致过度消费。

1.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效应也称“配套效应”,是指人们在拥有了新的物品后,为了在心理上达到平衡,不断的购买和添置可以与其相配套的物品。这种效应与“棘轮效应”有相似之处,“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大学生很容易增加消费,但要减少收入和减少消费并不容易,因此多数选择借贷的学生都不仅只借贷一次,而是越借越多越来越频繁,陷入消费的陷阱。

2.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是通过符号的互动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鲍德里亚认为,工业社会的消费完成了从“物的消费”向“符号消费”的转变。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再仅仅是“生存消费”,而是日益趋向“意义消费”即符号消费[2]。物质帮助大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和身份的构建,因此热衷于追求名牌产品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身追求个性,获得自我和同伴认可的心理需求,形成一种与自身经济能力不相匹配的虚假需要。

1.现场总线技术实现了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设备以及装置的智能化连接,其特点在于实现了计算机与智能传感器以及数字通讯之间的连接,并且保证了其多向性和串行性。现场总线技术作为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内容在之一,应用十分广泛。现场总线技术在节省硬件数量与投资安装、维护等方面表现突出,这种技术通越相关设备和传感器,工作人员根据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将电流、电阻等信息参数传递到主机上,并最终将指令发送到控制设备上。近年来通过对 35kV 级变电站等一系列的自动化改造表明,给予用户高度的系统集成主动权,该项技术具备巨大市场潜力,让用户自主选择设备品牌。

3.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网贷的虚假宣传和过度诱导下,部分学生接纳、认同并把消费享乐作为人生目的,淡化甚至丢弃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大学生群体中,反对这种风气的学生更可能会被区别对待,为了合群而迎合,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进而社会诚信体系也会遭受迫害。

三 对减少校园贷事件的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不良的借贷行为的背后是由消费心理和社会文化共同影响的,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采取措施来防止校园贷对大学生的进一步危害。

(一) 强化行业监管作用,规范网贷平台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产业的飞速发展,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业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的是不健全的行业监管机制以及各贷款平台在运营时的不严谨。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抓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不良借贷平台的打击力度,优化消费环境,从制度层面做好校园分期贷款的保障工作。

在之前对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选择使用的营销方式并不多而且也较为单调缺乏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和进步,以往的营销方式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缺陷。有很多的企业都存有大量广告虚假宣传,而且广告的模式也较为单调,并不能够吸引消费者更多的注意力,久而久之消费者还会在心中产生抵触的情绪。同时,进一步的扩大广告宣传也会导致企业生产运行的成本加大,不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对产品进行推销的实际过程中,都会对推销人员和相关的工作者造成一定的难度,营销模式的单一也不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措施后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后,两组患者痛经积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二) 加强教育引导,培养理财意识

高校的职责不仅只是传道授业,更应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和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同时,还应对“校园贷”的风险和危害进行专项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思考水平,使他们认识到校园贷的本质,尽量避免非理性的借贷行为。对于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相关金融和法律的相关讲座及课程,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于创业需要及家庭困难急需经济援助的学生,学校应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帮扶,防止学生为获取金钱采取不当的行为。

人乳腺肿瘤病毒(HMTV)与人类乳腺肿瘤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关联性 ,它与小鼠乳癌病毒(MMTV)同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成员,为单正链 RNA 病毒。两者基因组有 95%以上同源性[34],且都经消化道传播, MMTV 已被证实为引起鼠乳腺肿瘤的病原体[35],而肠道菌群则是通过LPS的介导作用来协助 MMTV 感染机体的过程。

(三) 注重媒体宣传,营造良好风气

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开放性导致对社会新型文化的接受度很高,当媒体一味把博人眼球当做主要目的,宣传享乐、拜金、攀比等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价值观时,这种舆论风气很容易带动大学生,诱导他们产生消费主义倾向。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不仅是传播工具,也是社会治理的利器,应该承担起传播正能量,宣扬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的社会责任,营造科学消费,合理消费的舆论导向。

校园贷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在现实中操作时难免会出现暂时的困境,走出困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与配合。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发挥校园贷的积极作用,使校园网贷回归既能服务、帮助学生学习、成长的目的,又能通过校园网贷增强学生的理财意识、风险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李醒.“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分期贷款消费心理探析[J].教育观察 ,2017,6(23):12-13.

[2] 李祥祥.论我国生态型消费文化的建构——基于符号学的解释视角[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01):99-104.

[3] 宋雁慧.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35(05):93-96.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20.117

本文引用格式 :张梅,熊安琪.“校园贷”事件背后的心理机制及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9,6(20):236-238.

作者简介: 张梅,女,汉族,山东临沂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熊安琪(1996-),女,汉族,湖北随州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研究生。

标签:;  ;  ;  ;  ;  

“校园贷”事件背后的心理机制及建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