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处理技术分析与效益分析

中水处理技术分析与效益分析

苏乐军[1]2002年在《中水处理技术分析与效益分析》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水资源十分有限。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或部分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促使水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废水是一种潜在的水资源,如果把经过处理的污水即"中水"回用于工业、市政、农业等领域,大力发展污水资源化,对于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了有关中水处理的问题,分为四个部分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中水处理的意义 这部分从我国当前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出发,通过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分析,说明了中水处理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缓解水资源危机、-同时也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部分中水处理技术分析 这部分对中水处理的术语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中水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叁部分中水处理实证分析 这部分通过对叁大类典型的中水工程(城市中水工程、建筑及住宅区中水工程、工业企业中水工程)中的成功案例的介绍,分析和总结出每种中水工程的特点。 第四部分中水处理效益分析 这部分论述了中国缺水的事实在造成水资源危机的同时也给中水利用提供了巨大的产业市场,通过对中水工程的成本分析和效益分析说明了丌发中水市场是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选择

孙鑫[2]2006年在《中水回用技术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人类用水的不科学和水体的严重污染,使可利用的水资源日趋锐减。目前,水资源危机已成为所有国家在政策、经济和技术上所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发展将更加迅速,前景令人担忧。为了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应在加大节水力度、治理城市水污染的同时,积极开展污水资源化的研究,提高污水回用率,从而有效的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水回用即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作为城市给水,回用于农业、工业、市政工程以及生活杂用等方面。是污水资源化、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直接措施。徐州市是严重缺水的城市,水体污染更加重了本地区的缺水形势,水资源匮乏与水体污染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实施污水资源化及水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徐州荆马河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工程为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对徐州市中水回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根据徐州市内叁个污水处理厂所在位置、中水用户具体情况和实施条件,提出各污水处理厂可能的最佳回用方案,对徐州市中水回用工程进行了远期规划。

韩培[3]2014年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节水标准细化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06年实施以来,指导和评价了过去几年我国的绿色建筑,但时至今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使得《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出现了量化指标不足、评价方式不太灵活等问题,不足以更好的指导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本文基于此现状,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节水指标进行重新研究,以适应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求。首先研究了8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节水指标及评价方式,着重对比其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不同之处。研究发现国内外的节水指标都涵盖非传统水源、节水器具与设备、给排水系统设计这叁个主要方面,还有个别指标不包括在内。但国外标准注重量化,类别清晰,目的明确,而国内指标较全面,但指标之间互有关联,且定量指标很少,评价工作不易实施。对增量成本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准确的定义了节水增量成本的起算点,并制定了节水增量成本的调研步骤和表格,为后续的成本调研工作做准备。其次对55个绿建项目进行了调研分析,首先分析55个项目在参评绿色建筑时,所选择的节水指标项和各个被选项的达标率,结果显示节水中各个指标项被选择的几率都比较大,这表明节水指标中没有特别难达标的指标项,指标设置较为合理;然后对项目的增量成本和节水增量成本进行了研究,两者显示出的一般规律是:增量成本平均值随着评价等级的升高而增加,但同一星级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异,这是评价体系中未设置成本指标的体现,为了减小同一等级内的差距,需要制定不同等级的节水成本控制值;最后对项目节水量与节水效率进行了研究,体现的一般规律与增量成本相同,深入分析后发现某个地区的绿色技术组合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地区,若要找出不同地区最适合各星级的技术组合,需要分城市分地区调研大量的项目得到。最后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水指标进行了重新分类,把节水指标分为四类:非传统水源、节水器具与设备、系统设计、其他。在此基础上将四类中所包含的指标项分为强制项和选择项,结合指标参评率和达标率的分析,给出选择项评价时的量化值,并附有相关的推荐技术,便于设计单位从中选择。通过实际项目的成本调研,初步给出绿色建筑节水等级的划分分值和成本控制值,并对建立各个地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给出参考性建议。

赵敏[4]2016年在《住宅小区节水技术分析与设计》文中认为水资源紧缺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软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住宅小区的用水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处理好住宅小区的节水问题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对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也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本文以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重点从节水器具的使用、冷水给水系统和热水给水系统的节水以及中水回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设计,以达到节水目的。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一些用水情况及常用的节水措施,从不同的节水器具(节水型龙头,节水型便器,节水型淋浴器)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出陶瓷阀芯水龙头、两档水箱、恒温式冷热水混合龙头为目前适宜在住宅小区内推广采用的节水器具。另外,目前我国冷水给水系统的供水方式较多,不同的给水方式其能耗差异很大,本文分别对高位水箱供水、气压供水、变频调速供水、管网迭压、变频无负压供水五种给水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在高层住宅内变频无负压供水为比较合理的给水方式。同时,还针对热水给水系统中无效冷水进行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热水供水管路过长且得不到及时循环,为此设计时应尽可能缩短供水管长,采取立管循环或支管循环以减少无效冷水的产生。其次,本文从水资源重复利用的角度出发,结合中水回用的相关技术要求,对不同的中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出接触氧化法更适宜处理住宅小区的生活污水。最后,以河北某住宅小区为例进行节水设计,完成了给水系统、排水系统、中水系统的设计计算,并对中水处理系统进行了经济核算,绘制出相关图纸。

程群[5]2007年在《城市区域雨水和中水的联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水资源紧缺状况的日益严峻,雨水和中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发利用城市区域的雨水和中水,不仅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巨大的环境、资源、社会效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区域雨水和中水的联合利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已有的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研究,对不同汇水面上适宜的初期雨水弃流方式进行了分析,对雨水的综合利用系统进行了探讨。(2)提出了两种雨水和中水的联合利用模式,并分析了其各自的工艺流程及特点。通过两种模式之间的对比,说明了各自的优缺点及较为适用的情况。(3)提出了雨水一中水系统中雨水池(合用池)容积的优化函数,并通过EPA—SwMM对系统雨水收集利用情况的模拟,确定了池容优化的方法,然后通过优化求解获得最优池容,即整个系统效益费用比最大时的容积规模。(4)通过工程算例进行了优化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雨水—中水系统中雨水池(合用池)容积远小于容积初步计算结果,整个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适宜在城市区域推广应用。

郑林静[6]2007年在《半集中式处理系统灰水处理模块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上海城市地区和青岛市的居住密度分析,并以上海安亭新镇新建社区和青岛市—典型小区的数据调研,提出半集中式处理系统概念(Semi-centralized Treatment Systems)。本文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半集中式处理系统灰水处理模块的计算,在课题前期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处理单元的居住区域和建筑物等简化设计,即以占地面积500,000m~2,人口当量11520人的低层居民小区为1个计算单元,从理论上计算不同规模的半集中式处理系统灰水收集和处理模块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从技术经济角度来分析适合的半集中式灰水处理和回用系统的最佳规模。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灰水处理单元而言,综合管网投资费用为4424元/(m~3.d~(-1))。通过比较IMBBR(一体化移动床生物反应器)、BAF(曝气生物滤池)和MBR(膜生物反应器)叁种工艺作为灰水处理单元主体处理工艺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差异表明,叁个工艺用于处理灰水的投资费用分别为3558、3627和5224元/(m~3.d~(-1));随着处理单元的增加,管网投资费用呈现上升趋势,而污水处理系统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均呈现下降趋势:当处理规模达到4个单元时,管网投资费用达到4607元/(m~3.d~(-1));IMBBR、BAF、MBR叁种工艺的投资费用分别为2362、2154和4134元/(m~3.d~(-1))。技术经济分析表明,半集中式处理系统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与小区中水处理系统或分散式处理系统相比具有技术经济优势。综合考虑灰水处理装置和中水管网的投资、运行费用以及水价对投资回收期的影响,模拟计算的结果表明,在上海地区,半集中式灰水处理回用系统的最佳规模为4-8个单元,即日处理量3000m~3/d-6000m~3/d,相应的人口当量约为5-10万人。在这样的规模条件下,IMBBR、BAF和MBR工艺不含折旧的制水成本分别为0.59、0.62和0.67元/m~3;含折旧的成本分别为1.8、1.8和2.7元/m~3左右;IMBBR、BAF和MBR的投资回收期分别为12年、12年和16年。而对于我国北方地区而言,1个单元以上规模已比较适宜,但4-8个单元更佳,在此规模下,它们相应的投资回收期分别可降到6年和8年。

吴倩[7]2017年在《高校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高校由于人口密集,又是生活科研为一体的机构,用水量较大且存在浪费严重的现象,约是居民用水量的1~2倍,甚至更多。但是高校具有用水量大且集中、用水时间规律、宿舍楼盥洗水和洗浴废水污染较轻、易处理等特点,适合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建筑排水节水技术和中水回用的研究分析,探索一种适合高校的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根据给排水知识和系统动力学(SD)理论,以西安某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VensimPLE软件来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对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的技术分析和经济核算,得出该系统具有可行性,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2)对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单一中水回用系统分别构建SD模型并模拟预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在2035年每天可节约学校总用水量27.9%左右的自来水,而单一中水回用系统可节约学校总用水量25.4%左右的自来水,前者的节水效果更加突出,且比后者更能满足学校对中水量的需求。(3)通过改变系统中宿舍楼用水量年增长率、中水接受程度和扩招率叁种决策变量的数值对两种节水系统分别模拟预测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比单一中水回用系统更具节水优势,更能满足该校对中水的需求;并且学校扩招率的增减不会影响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的节水优势;此外在宿舍楼采用节水器具,提高师生对中水的接受程度,可以增大中水使用量,减少自来水供给量,并可以使系统尽快达到中水供需平衡。(4)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可知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当突出:在2016年可直接节省145.31万元的自来水费用,间接节省供水工程投资372.6万元和排水设施及运行投资16.02万元;并且每年可减少很大一部分的污水排放量,有效减少水体纳污负荷,减轻污水对河流、大气以及土壤的污染。

韩云清[8]2011年在《城市中水回用技术分析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人类用水的不科学和水体的严重污染,使可利用的水资源日趋锐减。目前,水资源危机已成为我国在政策、经济和技术上所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近年来,煤化工产业迅猛发展,大多分布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而水资源缺乏西北地区,资源消耗尤其是水资源消耗量大,水成为限制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解决缺水问题?应在加大节水力度、治理水污染的同时,积极开展污水资源化的研究,提高污水回用率,从而有效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水回用即污水经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作为工业给水,回用于工业、市政工程以及绿化等方面,是污水资源化、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直接措施。本文以煤化工基地中水回用的技术研究、实际应用、推广实践为重点,对污水资源再生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推广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在我国煤化工行业中水回用系统实施的策略。

曹亚辉[9]2012年在《华北电力大学中水回用技术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用水量剧增,原有清洁水资源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地球上可利用的水资源日趋紧缺。供水不足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许多困难和不便,同时给城市工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快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中水回收利用就是污水资源化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经济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给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实例和新技术,结合高校污水水质特点,在系统分析该校区中水回用意义的前提下,对校区相关技术因素做了细致的研究,包括进水水质设计、出水水质设计、用水量分析以及可回收污水量的分析等。污水处理系统有物理和化学方法,本文对物理方法中的膜生物反应器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做了技术原理和技术特点的对比,从理论上阐释了膜生物反应器法的优势所在。然后对把这两种工艺流程应用在华北电力大学的给排水系统中的经济效益做了对比研究,同时在考虑高校的水质稳定性,工艺使用的成熟度等多方面的情况下,得出高校适合使用膜生物反应器法的结论。出水水质好,操作工艺简单,占地面积小,可地埋式建设,节水效益明显,管理难度低,适合小区及受地理位置限制的中水处理站。高校可根据进水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中水处理工艺,以实现污水资源化,提升高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王丽娟[10]2011年在《绿地生态技术研究现状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绿地的面积逐步扩大,城市需要绿地来调节城市的形态和结构,城市绿地需要生态技术的支持,从而建立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环境,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众多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方法的不断探讨和进步。在众多生态技术里,水处理与利用的研究课题处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是人为地建立起一个综合全面的生态系统,整个生态系统能适应外界环境对它的影响,处在自然的生态平衡状态,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关于水处理与利用课题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作者就该课题的文献发表情况进行科学搜索、仔细阅读、系统统计,明确了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常见问题及对策等。并且结合了上海世博绿地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说明。希望这样对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能够帮助以后在城市规划中运用到相关水处理与利用的生态技术的规划工作者,给他们提供一个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水处理技术分析与效益分析[D]. 苏乐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2]. 中水回用技术分析与研究[D]. 孙鑫.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节水标准细化的研究[D]. 韩培. 天津大学. 2014

[4]. 住宅小区节水技术分析与设计[D]. 赵敏. 河北工程大学. 2016

[5]. 城市区域雨水和中水的联合利用研究[D]. 程群. 浙江大学. 2007

[6]. 半集中式处理系统灰水处理模块技术经济分析[D]. 郑林静. 同济大学. 2007

[7]. 高校建筑排水与中水回用联用系统研究[D]. 吴倩. 西安工程大学. 2017

[8]. 城市中水回用技术分析与发展[D]. 韩云清. 内蒙古大学. 2011

[9]. 华北电力大学中水回用技术分析与研究[D]. 曹亚辉. 华北电力大学. 2012

[10]. 绿地生态技术研究现状文献分析[D]. 王丽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中水处理技术分析与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