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述评_文学论文

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述评_文学论文

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建国以来论文,中学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50年代一段时间中学语文实行文学、汉语分家,文学教育很受重视。由于某种原因,60年代文学课销声匿迹。80年代以后,中断的中学文学教育得以延续,并突出强调“文学鉴赏”。此后文学鉴赏能力被列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能力目标之一,与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并提。2000年颁布的“试验修订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有新意,从“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文化品位”“积累、感悟、熏陶”等字眼看,隐约见出一种趋向,即文学教育、文学鉴赏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受到重视。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五十多年来的文学教育的发展状况不是很令人满意的。50年代的文学教育体现了理论的系统性,但那是在学习苏联的情况下实施的;80年代的文学鉴赏教学又是在缺乏科学研究的情况下进行的;今天的文学鉴赏教学,仍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如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的探讨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独有中学文学教育理论和文学鉴赏教学理论的发展呈平滑移动状态,不见升攀、突进之势。在语文教学改革加速发展的今天,这片园地何时才能一扫沉寂,开垦出美丽的新春?

一、50年代:开山启林,建立宏大完善的文学教育体系

50年代学苏联,中学语文教学在一段时间实行文学、汉语分家,初中有汉语课和文学课,高中只有文学课。文学教育虽然处于草创阶段,但工作做得认真细致。既有文学课本,还有文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教材和教学都作了非常详尽、周密的安排说明。然而总的说来,文学教育体现的是意旨宏阔的“教育观”,即将文学课当做“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的一种手段。

初高中大纲开篇就是:“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是帮助年青一代认识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对年青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正是这种“教育观”的体现。而这种“教育观”的实施,又是从“文学教育”和“文学教养”两方面进行的,是以“教养”为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

初中“文学教育”的任务有: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劳动态度,集体主义精神,自觉地遵守纪律的精神,爱护公共财物和坚韧、勇敢、谦逊、诚实、俭朴等品德,热爱祖国语言和文学的感情;提高认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特别是对社会生活的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和热烈的爱憎感情。

初中的“文学教养”是以“文学教育”为指导实施的,任务分成三个部分:1.指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学作品,领会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2.结合文学作品的教学,讲授某些必要的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学作品;3.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知识,并学习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明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初中文学教材中的课文包括我国民间口头文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以苏联文学为主的外国文学作品。体裁多种多样,有寓言、童话、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散文又包括传记、随笔、杂文、报告、游记、书信以及富有文学色彩的论文。文学理论常识包括以下内容:1.文学是通过形象认识现实的手段,是斗争的武器;2.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主人公,叙述、描写和对话,结构;3.文学作品的体裁——寓言、童话、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传记、随笔……);4.文学作品的语言;5.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6.我国民间口头文学和它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7.我国古典文学的人民性和艺术价值;8.我国现代文学在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知识内容分散在教材当中。

为节省篇幅,有关高中的“文学教养”和“文学教育”的任务不复详述,简略地说,高中的任务比初中更为深难繁多,更注重史(中国文学史)的内容,更注重理论性。高中文学教材中的课文,有中国文学作品和结合作品讲授的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有外国文学作品;有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内容:1.文学的起源,民间口头创作同文学的关系;2.形象和典型的概念;3.文学中的人民性、阶级性、党性;4.各种体裁的艺术特点;5.文学语言的概念;6.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7.评价古典文学作品的历史主义原则;8.我国文学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关于这个时期文学教育状况,笔者有以下看法。

(一)确立了宏大广泛的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这目标是综合目标体系或体系化目标,即不仅培养学生能力,还培养学生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品质、意志、情感、思维等。与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宏大广泛相适应,教学内容给人以厚重感,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内容体系,贪大求全,项目繁多。其中理论色彩格外引入注目,明显带有成人化、专业化倾向,超出了初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不过其冲许多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还是反映了文学教育的本质规律,对后来以至今天的文学鉴赏教学都有借鉴作用。

(二)文学教材的编写是草创性的,为后来的教材编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例。初中教材兼顾文学体裁和文学史,高中教材全按文学史线索编排;课文按单元组合,每个单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文体知识或文学史知识。这些创意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后来的文学教材的编写。

二、60年代:改弦易辙,建立语言学、文章学教学体系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学化倾向遭遇强力反拨,人们不得不对语文教育重新加以审视。于是1963年“工具论”产生并占据统治地位。“工具论”在当时还有着抵制“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的作用。“工具论”对当时和后来的影响非常深远,以致构成今天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工具论”产生的标志是1963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和编写的语文教材。

大纲开篇写道:“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如何理解这种“基本工具”的性质和作用?大纲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些话对于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只是话中少了“具有初步的文学欣(鉴)赏能力”。

对当时大纲和教材中所贯彻和体现的这种“工具论”的语文理念和教学模式试作一些概括。

(一)主张文道统一。大纲说:“就一篇文章来说,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读一篇文章,理解内容和理解语言文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写一篇文章,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也是分不开的。”反对“以道为主”“以文为主”的两种错误倾向,主张“文道统一”。

(二)建立有机组成的多套语文系统。其一是知识系统,其二是文选系统,其三是训练系统。训练系统尤为重要。将训练理解为“多读多写”,大纲说:“基本训练要通过多读多写来完成。”

(三)探索教学规律,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讲读中心论”;注意教学对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较为准确细致地说明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各自的教学目的、任务;注意中学和小学的衔接、初中和高中的衔接。

受大纲指导思想的影响,教材回避或掩盖了文学性、文学色彩。大纲规定:“选材的范围应该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包括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包括书信、通讯、报告、总结等应用文。”其中虽然不乏“文学”内容,但教材并不引导教师把课上成文学课,只是把课文当做学习语言文字的凭借依据。在教材编写者眼里,组合成单元的课文是白话文或文言文、散文或韵文、记叙文或议论文,没有一点“文学”的意思。大纲规定教材“散文可占课文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但这里的“散文”指的是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是大散文、泛散文的概念,其概念与现在迥然不同。

关于为什么停用文学教材,有人说《文学》课本厚古薄今,离“现实生活”颇远,而且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成为当时的极左势力向文学教育大肆伐挞的借口。

总之,这一时期语文教学的“转向”“进展”,是以牺牲文学教育为代价的。

三、80年代:有限创新,未能建立鉴赏教学新体系

历史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语文教学界的拨乱反正,努力重新整合被打碎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旧有的东西显得分外“宝贵”。

这种“向后看”的重要表现。一是重提语文的工具性。“文革”后的语文教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不断抵制极‘左’思潮、消除“文革”残余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策略与方法一如从前,那就是强化工具论,强调语言文字运用、文章作法,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所不同的是,对语文的性质和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加深了,语文训练体系逐步完善起来。二是重提文学教育。1986年的大纲是初高中“综合本”,总的性质、目的是合着写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是分着说的。初中部分不提“文学教育”,高中部分提到了“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重提语文的工具性方面说,是回复1963年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传统;从重提文学教育方面说,是回复1956年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传统。

何时重提文学教育并衍生成文学鉴赏的?据笔者考证,来自教材,1982年编写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阅读》的前言提到要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984年开始编写、1985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文学读本》的说明中指出:“指导学生认真精读一部分典范的文学作品,并结合各种练习,教会学生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培养他们文学鉴赏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文学鉴赏”的最早出处。

然而,“文学鉴赏”名分颇低,无法与50年代同日而语。不见于大纲的前言,不见于大纲的“教学目的”,只见于大纲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提到了“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却没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说明在大纲编写者心目中,后一种能力与前诸种能力不在同一层次上;“教学要求”是对前言和“教学目的”的具体详细的说明,属于“下一个层次”的东西。可见“文学教育”传统的回复,是有限的回复。

“文学鉴赏”具体化在教材中,显示出不同的思路、风格,体现不同的创造性。根据大纲的要求,这一时期的全日制高中课本《语文》在三个年级六册书中安排了10个文学作品单元,占单元总数的22%;其余都是现代实用文和文言文。当然,有些文章具有超越文体界限的特点,如有些散文(《黄山记》《依依惜别的深情》)被选入记叙文单元中,如果连这类文章也算作文学作品的话,那么文学作品的比例还要加大。将文学作品散布在高中三个年级,便突破了大纲上规定的高二、高三进行文学鉴赏教学的限制。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它在整个高二年级进行文学鉴赏教学,课本名为《文学读本》,分上下两册;课外本名为《文学作品选读》,也分上下两册,与课内读本配套使用。课本上册是诗歌和散文,下册是小说和戏剧。每一种体裁按文学史排列课文。可以说,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但是不管哪一种课本,都与50年代的课本的体系有区别,有所扬弃。它们在文学教材多样化、教学模式多样化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可以说,教材编写的创新多于大纲思想的创新。

总之,与五六十年代相比,这一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发展处在较好的社会条件之下,可惜错过了建立中学文学鉴赏教学体系的最好时机。

四、90年代:理念更新,仍未衍生出新教学体系

90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呈现复杂的态势;90年代前期,是缓慢地发展;90年代后期以来,是加速度发展。但时至今日,中学文学鉴赏教学的发展仍相对落后。

1992年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是在1986年版的基础上修订的,有关文学鉴赏的内容无一增补、改进,认识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毋庸赘述。

1990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大纲,在“教学要求”部分增补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条;在“教学内容”的48个训练项目中,文学欣赏(初中习惯称文学欣赏)占有阅读训练的几个项目,如“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其他的一些项目,如“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等,也可向文学欣赏迁移、延伸。在初中引进文学欣赏,是“文革”后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也由于引进了文学欣赏,大纲内自相矛盾的状况没有了。嫌其不足的是,它照搬了1986年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高中部分相关内容,并未对整个文学欣赏教学的认识有很大推进。

1996年版的高中语文大纲(供试验用)是一个短暂过渡性的大纲。它是专为“两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试验用的,有很多新意,如刷新对语文性质的认识(“文化载体”论),列出高中教学的能力训练项目,明确课程结构和课时、评估和考试、教学设备等。当然从文学鉴赏方面说,最大的进步是提升了文学鉴赏的地位,将它写入“教学目的”。大纲指出:“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指导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成为当代高中生应当具备的四种语文能力之一。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直接与文学鉴赏有关的有四处:“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文学鉴赏常识”“文学发展常识”“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常识”。一处关涉鉴赏对象或鉴赏客体,是在以前大纲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并无新意;三处关涉鉴赏所应具备的知识,稍有一点新意。

根据这个大纲编写的人教版“两省一市”试验教材,在文学鉴赏教学方面作了探索。在教材选材上,全部课文的60%是文学作品,高二课文全部是文学作品,高三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在教学目的上,高二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编排体例上,高二按体裁相对集中组织单元,体裁内按文学史排列,高三按专题组织单元,体现“研究”特色。在一套教材内容纳如此多的文学作品,是“文革”以来的教材少有的,体现了编写者对文学鉴赏教学的重视。将“研讨、评价”引入文学教学,是一个创新,扩展、丰富了人们对文学鉴赏教学的认识。当然,也可以说超出了大纲的“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

2000年颁布的初高中语文新大纲,体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在以前语文大纲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它在文学鉴赏方面的新意在于:1.提出了“积累、感悟和熏陶”,这是初高中新大纲的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纲的新思想、新观念。积累、感悟和熏陶,虽然不是专为文学鉴赏而提出的,但也很适用于文学鉴赏。2.如上文所述,“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也主要由文学鉴赏活动所产生;3.大纲重视诵读教学,初中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高中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将诵读引入文学鉴赏,也算是一个新意,而且着意引导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古代文化。背诵古诗文,也是“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新大纲直接说明文学鉴赏的文字不多,初中是“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这些表述与以前大纲无差别,而且从这些表述中看不出初高中的差别,这是新大纲的短处。

五、新世纪:向未来献出宏伟蓝图

回顾“文学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其道路漫长而曲折,经验教训很多,笔者在此简要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文学教育”到突出“文学鉴赏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发展。50年代的文学教育,文学育人的功利观念太强,体现的是“教育观”,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表面上看它是宏观建构,大而化之,实际上观念和操作路数都很狭窄,不是全面培养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况且从宏观入手,目标泛化,教学上不易把握,也容易产生歧义。所谓“文学教育”,从字面上看太宽泛,理应包含这样一些内容:1.知识教育:古今中外文学史知识,各类文学体裁知识,文学理论知识;2.以读文学作品为主的文学鉴赏训练;3.文学评论训练;4.创作训练(如大学里的作家班所做的)。这不仅不符合中学语文实际的需要,即使没有50年代后期的夭折,也会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自然纠偏。此后几十年文学教育归于沉寂,工具论一统天下,沉寂后复生的文学以强调“文学鉴赏”的面目出现。这“文学鉴赏教育”的定名非常恰切,它择取的是文学教育当中的一小块,即对应于上述内容"2"的全部和"1"的一小部分。它虽说有“局限性”,但也不乏宏旨,仍通向情感、意志、品质等远大的目标。可惜后来遭受颠覆厄运。

(二)文学鉴赏应给自己恰当的定位。它不应该像50年代那样一统天下、一应俱全,也不应该像60年代那样销声匿迹,遁于无形。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文学教学也不让位于语言学、文章学教学。它应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又不应妨碍语文课其他目标(如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实施。它与语文其他读写项目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通有无的关系,如文学鉴赏中少不了语言揣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时时渗透文学鉴赏的成分。

(三)文学鉴赏应给自己明确的定性。这实际上是解决“文学鉴赏是什么”和“文学鉴赏怎么进行”的问题,也就是体系化目标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妨对这同一个问题分作两个层面来解决。首先是微观层面的操作:1.字词句的咀嚼、品赏;2.篇章结构的把握;3.情致、意趣和哲理的感受、品析;4.必要的基础知识理解、记忆;5.运用和发挥,如创造性、迁移性的认知理解,评价性、借鉴性的写作练习。如上所述,文学鉴赏不排斥语文课其他项目,可见文学鉴赏既有自身的特殊性,又有语文课的一般综合性。也许有人说这样不是与一般的或其他的语文课相混而毫无二致了吗?不然,还有宏观层面的操作,那就是将学生作为鉴赏主体,作用于其多种心理意识功能。1.调动、沟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触发认知、情感、想象和联想的全面活跃。这是由文学作品的功能的“综合性”“全面性”所决定的。尤其是要激发情感,激发想象和联想,不仅教育学生做有理性的人,也教育他们做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的人。这是文学鉴赏的本质力量的体现。2.陶冶和锻造灵气、悟性、才华。不仅培养学生文学的灵气、悟性、才华,而且让这些才性带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建构当中,让学生做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是文学鉴赏的本质力量的又一体现。3.确立审美的核心和基础。所谓审美,既是指鉴赏者怀以审美的心态,带以审美的眼光,也指鉴赏者努力地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所谓文学鉴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培养鉴赏者审美心态、审美情感、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想象等。总之,一切与语文课有关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都带上审美的特性和倾向,这是文学鉴赏的本质力量的又一体现。

(四)文学鉴赏教学研究应随时代不断推进。50年代的文学教育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来的文学鉴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受时代条件限制,但也就文学教育本身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索,其中一些教学模式、教材模式成为后来人们进行再探索的先例。遗憾的是文学教育刚发韧就中止了。同样遗憾的是自80年代在中学语文课上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来,有关文学鉴赏的研究无重大进展。如50年代的文学教育不仅关注鉴赏的客体,诸如课文、知识、文学形象、文学语言等,而且关注鉴赏主体的想象力,鉴赏主体的心理意识能动性;今天的文学鉴赏则只知道重复“形象、技巧、语言”等客体方面的内容,至于鉴赏主体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付诸阙如——这些正是文学鉴赏的最重要的方面。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学语文园地零散地见到一些探讨中学文学鉴赏的研究文章,基本上都是零星的开垦,没有连续的反响,没有群起效应;相反,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如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训练等,都已经研究得深入细致,卓有成效,并反映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其内容明显地比有关文学鉴赏的内容要丰富得多,究其原因,有的说“被忽略”,有的说“太难”。是的,如果不调动文艺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各种学问,各方面的力量——群体的而非单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攻克这块“高地”的。

通过回顾文学教育的发展进程,我们看到了中学文学课的大趋势,也看到了中学文学课的种种不完善。中学文学教育、文学鉴赏的成败不仅关乎其自身的立废,也极大地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的性质、走向。当今文学鉴赏的园地正在召唤着有识之士来开垦、治理,中学语文大纲上的若干空白点正在激励研究者去填补。

标签:;  ;  ;  ;  ;  ;  ;  

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述评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