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演进和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美国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之初,信息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构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美国无论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起步上,还是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都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本文试图对美国信息教育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作一初步探讨,为我国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发端与历程
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为核心的,如果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是教育领域的革命的话,那么,这场革命发端正是源起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以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1969年,美国Internet网创建成功,尽管Internet网(前身被称为阿帕网)最初的研制目的是出于军事需要,用以防止核武器的突袭造成军事指挥中心的瘫痪,但这项技术不久便为科研和教育部门所用,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广泛民用。计算机与网络的结合,大大提高了计算机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率,将人类文明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1977年,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的问世,又使得计算机在各部门和千家万户的广泛使用成为了可能,大大推进了人类迈入信息化时代的步伐。此前,电子革命对教学的影响大多限于研究领域,或直接涉及与开设计算机课程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领域。而从7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和互联网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广泛的工作和生活领域已经初露端倪。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信息化的浪潮之所以能在这一时期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力度卷全球,与美国政府倡导建立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示范效应不无关联。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这项计划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完善,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据统计,在全世界的网民中,美国是数量最多的,多达7000万,几乎一半的成年人都是网民,当然这个数字目前还正处在不断的增长之中。
作为最早研制出计算机的国家,美国在全世界率先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不少国家尚不知计算机为何物的二十世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就拉开了帷幕,到1970年,美国初中拥有并使用计算机的比率就达到34.4%,到了1975年这个数字已增加到58.2%。
八十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微型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更多的计算机进入了美国校园,在1986年到1989年这短短的四年间,美国公立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就从每40名学生一台增长到每15人一台。这一阶段,美国政府组织了几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如教育部发起的1988年开始的“明星学校”计划,发展至1997年已使6000多所学校连通了信息高速公路,开发了30多门完整的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
克林顿总统上任后,这个自封为教育总统的美国领导人,曾宣称教育是他在任期内的头等大事,“要使美国的教育质量居世界第一,让每一个美国公民都接受最好的教育”。在1996年所作的国情咨文中,克林顿总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计划:要在2000年以前把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网上。要“让每一个青少年八岁能阅读、十二岁能上网、十八岁上大学,让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
1996年可以说是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年份,除了前文提及的克林顿总统的提出了2000年国家要实现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具体目标外,为回应90年代上半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和赋予的机会,美国教育部也在该年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式报告——“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面向技术素养的挑战”,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1、全国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支持。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3、每一间教室都要被连上信息高速公路。4、将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作为每一门学校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
这份报告意义深远,对引导和推动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一年起,美国在调动全国各种资源向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迈进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要在1996到2000年这短短的五年间,实现克林顿总统和美国教育部提出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并非易事。1996年美国学校计算机的拥有和联网的情况是: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学校入网率为65%;教室入网率为14%。要在这样一个既有平台上经过五年的时间达到所制定的2000年目标,是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的。甚至有论者怀疑2000年是否能实现这一目标。
二、现状与标准
然而,美国人的国家目标差不多真的实现了。据全美教育统计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秋,美国公立学校的入网率已达到98%,教室入网率达77%,学生数与计算机数之比已升至5:1,已经达到了“总统科学与技术咨询委员会”所说的“许多专家认可的学校中有效利用计算机的合理水平”。学生数与已入网的计算机数之比也从1999年的9:1提高到2000年的7:1。
美国教育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方面的骄人成就是美国包括联邦政府在内的社会各方的巨大投入带来的结果。据统计,克林顿政府2000年全国学校和图书馆的联网计划在5年中的投入是20亿美元;美国地方学区在新技术方面的投入每年大约是40亿美元;联邦通讯部门在帮助学校和图书馆联网方面的投入大约是每年22.5亿美元;各电话和计算机公司也在资金、硬件、服务和技术等方面对学校的联网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1996年到1999年,有成千的志愿者帮助学校联网,受惠的州多达有四十个,受惠的学校累计3万所。正如有论者指出:“今日之教育如果还有圣杯的话,那它就是计算机技术”。
巨大的投入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1世纪的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开始在更高的平台上朝前发展。
根据2000年前后美国实现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新问题,一个由国会两党共同授权成立的16人“网络教育委员会”展开了新工作,他们在咨询了大量教育界、工商界、决策层和技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2000年11月正式出版了其报告书——“学习中因特网之力量:从承诺到实践”。
报告书指出:能够让美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一是公民的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二是公民的创新能力(capacity for innovation),这两者都是以国家具有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公民为前提的,而让公民接受良好教育的通道正是从学校开始的。所有的儿童,无论他们生活在何处,都必须有充分的机会来获得这一通道。
关于英特网在教育中的前景,委员会作三点判断:1、网络学习将取代课堂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2、每一个不同的学习者的优势和需要都可以在网络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满足;3、网络教育将使终身学习成为现实。
基于这些判断,委员会认为网络教育实施的国家动员是十分必要的,委员会为此提出了七点建议:1、联邦和州政府应当把为每一个学习者推广宽带网作为电讯政策的中心目标;2、各层次的决策者们应当与教育机构和私人机构一起,使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技术获得专业的持续发展;3、联邦政府应当就信息技术教育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发展和创新的框架;4公立和私立部门应当联合起来开发在线学习的高质量的内容和软件;5、国会、教育部、州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保证纳税人资金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应扫除阻碍顺利通往在线学习资源、课程和计划的各种障碍;6、家长、教育团体和私人部门都应当采用各种保护措施确保所有年龄的学习者在参与在线学习的活动中不进行网络的不良使用;7、联邦政府、州、地方和私营机构应当增加资金投入,开发将上述政策付诸于实践的新的模式。
委员会还突出强调了要将以下三个领域作为工作的重点:开发高质量的网络教育的内容和软件;通过因特网的远距离教育支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设以“宽带”技术为核心的快速的网上通道。
这份报告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美国有关网络学习对教育发生的影响的最具综合性的报告,是美国政府迎接网络和数字化时代对教育挑战的又一重要举措,为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政策路向。
良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促进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呢?在这方面,美国的“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组织是美国的教育技术专业机构,其职能是促进信息技术在学习、教学、基础教育的管理以及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和教师应对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新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所带来的挑战。该组织的一项“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计划(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NETS)Project)”在美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计划主要面向美国基础学校的主办者,其目标是开发教育技术运用的国家标准,鼓励和支持美国教育的领导者们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培养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开发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包含四个领域:一是“学生的技术基础标准”领域(Technology Foundation Standards for Students),这一领域的标准已在1998年6月开发出来;二是课程与技术相联系(Connecting Curriculum and Technology)的领域,主要提供教学和学习中有效运用技术的课程范例,1999年秋开发完毕。三是“教育技术支持性标准”(Educational Technology Support Stand-ards),主要涉及为技术应用提供有效支持的各种辅助性标准,内容包括专业化发展、制度、途径和各种支持性服务等。这些标准目前还在制定过程中。四是学生评价和技术运用评估标准,主要涉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技术在学习和教学中运用的状况进行评估。这部分标准目前也在制定过程中。
以该协会制定的有关“学生的技术基础的标准”为例,共分为6个范畴:1、基本操作和概念。要求学生能充分理解技术系统的性质和运作,能够熟练地运用技术。2、社会的、伦理的和人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合理地运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形成有助于终生学习、合作、个人事业和工作效率的积极的技术运用态度。3、技术效率工具。要求学生能运用技术工具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激发创造力;能运用工具在建构技术模式、发布观点和进行其他创造性的工作中相互合作。4、技术交流工具。要求学生能运用远距离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和其他人士进行相互合作,合作撰文,相互促动等;要求学生能运用各种媒体与各方人士有效地交流信息与思想。5、技术研究工具。运用技术从各种资源中寻找、评估和收集信息;运用技术工具加工信息、报告结果;评价和选择新的信息资源,在立足于特定任务适切性的基础上展开技术革新。6、解决问题和决策的技术工具。运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作出有依据的决策;运用不断发展着的技术策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离不开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此,“国家教育技术协会”还与“全美教师鉴定委员会”(NCATE)共同开发了为教师提供的信息技术教育标准,共分四个领域,20项标准,69个指标。这四个领域包括:教育计算和技术素养(Educational Computing and Technology Literacy);2、教育计算和技术领导(Educational Computing and Technology Leadership);3、中等计算机科学教育认可(Secondary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Endorsement);4、中等计算机科学教育学位(Secondary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Degree)。这四个领域的标准都突出强调在专业和通识的课程中教师的情境化培养,以及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学习者的业绩状况。
三、新目标与实施原则
为迎接信息技术在21世纪对美国教育的新挑战,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总结1996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及实际的实施状况的基础上,于2000年发表了一份重要报告:“电子化学习:将世界级的教育置于儿童的指尖”,提出了五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新目标:1、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在课堂、学校、社会和家里运用信息技术。2、所有的教师都应当能有效地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学业高标准。3、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技术和信息素养方面的技能(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4、研究和评估应促进下一代的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5、以数字化内容和网络的应用来改造教学和学习。
可以说,这份报告是继1996年报告后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史上有一个重要文献,它对1996年提出的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目标进行了重要的修正,展示了21世纪初期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蓝图。
与1996年的国家信息教育目标相比,2000的目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一是对学生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已经从课堂、学校延伸到了社会、家庭;二是信息技术教育与美国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的提高学生学业标准运动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三是不仅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而且要成为变革美国未来教学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工具;四是注重开发和研究新一代的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像1996年提出的让每一间教室都联上信息高速公路这样的目标由于目标已经实现而不复再现。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国家目标的推进亦是有一定的原则的,“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教育技术专家组在1997年曾提出过三项原则:1、以计算机辅助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计算机为中心,将信息技术贯穿于K-12课程,以提高各学科教育质量为目的。2、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高级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3、保证信息技术的平等权利,保证全美国学生无分地区、种族、年龄和社会经济状况,人人都能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三点要求可以被视为美国社会对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原则的较为完整的阐述。
如果说,美国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跨越国界的共性要求的话,那么,有关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三个原则则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了颇具“美国特色”的个性。美国传统形成的注重渗透而不是集中强化的教育取向、进步教育以来的儿童中心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教育民主与平等的观念等等,在这三个原则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以第三个原则为例,当我们看到美国为解决信息技术教育的机会平等问题所取得的巨大成效时,不得不为之折服:以往由于受学校所在区域贫富差距的影响,不同地区学校的入网情况往往相差很大,然而,自1996年开始实施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即从1999年开始,落后地区和中心城市学校的入网情况已经没有差异了,城市学校、市郊学校、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入网率分别达到96%、99%、98%、99%。贫富地区公立学校入网差异的平弥主要得益于一项被称为“电子速度”(E-rate)的计划,这项从1996年开始启动的计划,主要的精神就是为学校和图书馆入联因特网创造有利条件,对学校和图书馆上网采取优惠政策,费用打折,打折的幅度根据学生所在社区的收入情况而定,具体操作就是根据享受免费或折扣午餐的学生的百分比来定。最贫穷地区学生所享受的上网折扣可达到90%的,农村地区还享受另外的10%的优惠。截至2001年2月底,美国已为E-rate计划的受惠者支付了58亿美元。
现任的美国布什总统也声称自己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他就任后向国会提交的第一个立法提案“不让一个孩子落伍”在第五款,专门谈到了“通过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水平”问题,提出了增加拨款、减少审评程序等多项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措施,特别强调要资金拨到那些最需要它们的乡村学校和低收入家庭较多的学校。同时允许学校把拨款用于过滤互联网信息上的花费,并为“社区技术中心”提供配套资金。
回顾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和现状,不难看出,九十年代后期,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在原有的较高起点的基础上快速发展的。它以信息高速公路的战略实施为契机,由国家确定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拟定时间表,以联邦财政为核心,调动各方力量,达成国家目标;同时,通过专业组织或团体制定的详细、层次分明的评估标准确保实施质量,不失时机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进行调整,在良性的互动关系中不断把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