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tegrative medicine:the guide line in women's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the treatment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论文文献综述)
范梦腾[1](2021)在《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法在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理论的实验与临床基础。方法:1)对目前具有类雌激素活性的中药材进行总结分类,对类雌激素药物进行筛选,选取具有补肾活血作用的代表性单体药物——金雀异黄素进行实验,观察金雀异黄素对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和ER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①选用低浓度即0.01、0.1、1 μmol/LL和高浓度即10、25、50μmol/L的金雀异黄素形成梯度,作用HEEC原细胞,分别在24、48、72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②选取低浓度雌激素(1× 10-8mmol/L)造模,使用0.01-50μmol/L梯度浓度金雀异黄素作用于HEEC细胞,48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③HEEC在雌激素造模后,使用0.1 μ mol/L和50 μmol/L浓度的金雀异黄素作用于HEEC细胞,48 h后使用激光免疫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EEC细胞中ER α和ERβ的蛋白表达情况。2)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收纳肾虚血瘀型30例月经过少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予以“补肾活血法”临床治疗3个疗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月经失血图和中医证候积分表品测结果,以评价在治疗前、后的月经量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观察补肾活血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①金雀异黄素在0.01~50 μmol/L范围内促进HEEC细胞增殖(P<0.01),且作用48 h促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金雀异黄素组在0.1μmol/L浓度促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随后其促增殖作用随着作用时间和浓度呈现下降趋势。②在雌二醇(1×10-8 mmol/L)诱导下,金雀异黄素在低浓度(0.01、0.1、1 μmol/L)范围内促进HEEC细胞增殖,在0.01 μ mol/L浓度作用48 h促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高浓度的金雀异黄素对HEEC细胞的促增殖作用较前减弱(P<0.01)。③在雌二醇(1×10-8 mmol/L)诱导下,0.1μmol/l金雀异黄素促进ER α、ERβ蛋白的表达、提高ER α/ER β的比值(P<0.05),50μmol/L金雀异黄素轻微促进ERβ蛋白的表达,从而降低ER α/ERβ的比值(P<0.05)。2)共收集的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患者30例,年龄在24-47岁之间,平均年龄35.3±6.353岁,病程在0.2-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88±0.783年,平均孕产次数为1.07±0.74,宫腔操作次数为2.033±1.273;治疗前月经失血图平均评分为17.3±7.920分,治疗后平均评分为33.0± 11.241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平均积分为34.700±7.779,治疗后平均积分为15.900±6.059,治疗前后症候积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月经量、行经时间、月经色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以及5个症状上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小腹疼痛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呈现下降,P<0.05,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足跟痛症状在积分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名患者经过3个月中药治疗,总有效率在96.7%,无效者1例,有效者23例,显效者6例,痊愈者0位。病程不同的患者之间疗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产次不同的患者之间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具有补肾活血中药的单体——金雀异黄素,可促进ER受体介导的蛋白表达,从而发挥类雌激素作用,促进人子宫内膜细胞增殖;2)补肾活血法能有效治疗肾虚血瘀型的月经过少,有效改善月经量、行经时间、色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血瘀的症状。
车玲[2](2021)在《益肾健脾膏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益肾健脾膏方与芬吗通片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E2、FSH、LH、FSH/LH、AMH、OV、AFC、临床总有效率和妊娠率等方面进行临床数据分析,观察益肾健脾膏方对治疗DOR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膏方治疗DOR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收集就诊于常州市中医医院妇科,确诊为DOR并符合中医脾肾两虚证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益肾健脾膏方)和对照组(芬吗通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E2、FSH、LH、FSH/LH、AMH、OV、AFC、临床总有效率及在治疗后和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的妊娠情况,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组内比较发现,主要中医症状、次要中医症状和中医总症状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发现,试验组在主要中医症状、次要中医症状和中医总症状方面下降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主要中医各症状组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月经周期、月经量、月经颜色质量、腰膝酸软和神疲乏力均比治疗前改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各个主要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性激素、AMH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E2两组治疗后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SH、FSH/LH两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MH两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LH两组治疗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显着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在FSH、FSH/LH、LH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2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H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卵巢参数比较: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两组AFC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OV较治疗前改善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在AFC数量增加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V体积增大方面整体试验组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与妊娠率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疗效分析发现,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的81.5%。但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组间比较χ2=4.507,P=0.212,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和随访3个月妊娠情况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妊娠率为10.7%(3/28),对照组在治疗后妊娠率为3.7%(1/27);随访3个月发现,试验组妊娠率为17.9%(5/28),对照组妊娠率为7.4%(2/27)。但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χ2=1.002,P=0.317,随访3个月χ2=1.351,P=0.24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益肾健脾膏方在改善中医症状、AMH、AFC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FSH、LH、FSH/LH、OV、临床总有效率和妊娠率改善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表明益肾健脾膏方在临床改善DOR患者中医症状、AMH、AFC方面优于对照组,在FSH、LH、FSH/LH、OV、临床总有效率和妊娠率方面与芬吗通片效果相当。并且益肾健脾膏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无明显副作用。
郑浩翔[3](2020)在《近12年中国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文献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收集自2007年-2019年以来,中医以补肾化痰为则,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对其进行系统性评价及Meta分析、频数分析,评价补肾化痰法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提出可供参考的数据支持及循证依据,并分析其优势及不足,进一步完善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查阅国内数据库关于以中医补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排除与纳入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检索以中医补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学分析。1.Meta分析:系统评价运用方法学评价主要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使用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RCT文献质量评价;对RCT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随机法、疗效判定标准、组间均衡性比较、样本含量、盲法的运用、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高质量文献用作进行Meta分析,运用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统计学软件Revman5.3.5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以中医补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2.中医用药频数及规律分析:制定排除、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查阅200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国内发表的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有关于以补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临床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Meta分析:纳入的55项研究偏倚风险:在随机序列产生中,24个研究(占43.64%)分别采用抽签法、投币法、随机分配卡、数字表等,评定为“低风险”,4个研究(占7.27%)分别按就诊顺序、患者意愿作为随机法,评定“高风险”;分配隐藏条目一项,录入文献全未提及,评定为“风险未知”;1个研究(占1.82%)提及盲法,其它研究均未提及是否采用盲法,评定为“风险未知”;目前国际上有三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中国亦制订了符合中国行业标准,不同的论文采取标准不一致,同时疗效评定,如多毛等,评定较为模糊及主观,对疗效判断造成一定的偏倚总结,本课题纳入的55篇文献都属B级文献,总体质量属于中等。55个的研究结局共2628个病例,各研究间具同质性,(P=0.95,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16个研究结局共1117个病例,各研究间具同质性,(P=0.5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OR=4.34,95%CI(3.14,6.01,P<0.00001)],提示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中西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26个研究结局共1598个病例,各研究间具同质性,(P=0.9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OR=3.30,95%CI(2.61,4.18,P<0.00001)],提示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在排卵率、妊娠率及LH/FSH、BMI、T治疗前后下降值方面,中药组及中西药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用药规律2.1药物出现频率排序本研究收纳的符合标准文献共55篇,所涉及药物共82种,总使用频次共873味次。使用频次≥2的药物有62种,共出现811次,占总用药频次的92.89%,使用频次<2的药物有20种,出现20次,占总用药频次的2.29%。出现25味次或以上的药物有13味,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顺序为:菟丝子、茯苓、当归、香附、半夏、淫羊藿、丹参、苍术、熟地、陈皮、山茱萸、山药、枸杞子。2.2药物类别频数排名是:补虚类(41.71%)当中补阳类排序前十位药物有菟丝子、淫羊藿、仙茅、巴戟天、川断、紫石英、鹿角霜、肉苁蓉、杜仲、补骨脂、紫河车等;补血类药物排序前五位有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补气类排序前五位有山药、白术、黄芪、甘草、炙甘草;补阴类排序前四位药物有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黄精。活血化瘀类(13,71%)使用频数前10位: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泽兰、鸡血藤、莪术、三棱、牛七、穿山甲。化痰平喘类(9.83%)使用频数前8位的有半夏、胆南星、皂角刺、白芥子、浙贝母等。理气类(9.60%)使用频数前3位药物有香附、陈皮、枳壳。利水渗湿类(8.11%)使用频数前3位药物有茯苓、薏苡仁、泽泻。收涩类(4.57%)使用频数前3位药物有山茱萸、覆盆子、五味子。化湿类(4.23%)使用频数前2位药物有苍术、厚朴。清热类(3.66%)使用频数前7位的是赤芍、生地、山慈姑、牡丹皮、大黄、黄连、黄芩等。解表药(1.37%)使用频数前3位是柴胡、桂枝、麻黄。2.4药物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分别占24.91%、20.48%、17.38%。2.5药物的四气分布以温、平的药物为主,温性药物占48.53%;平性占20.59%。2.6药物涉及甘、辛、苦、酸、淡、咸、涩7种,以甘、辛、苦味为主,各占36.49%,27.40%,24.56%。2.7方剂的统计:所涉及处方22个。总使用频次共58次。使用频次>=2的处方有7种,共出现33次,占总用处方频次的56.89%,使用频次<2的处方有种,出现26次,占总用处方频次的44.82%。根据聚类分析树状图,共得出4个聚类方:C1方:淫羊藿、巴戟天、熟地、覆盆子、山茱萸、紫英石、泽泻;C2方:白芍、赤芍、丹参、红花、当归、川断、仙茅、川芎、胆南星;C3方:陈皮、半夏、白术、黄芪、苍术、皂角刺、石菖蒲、枳壳;C4方:山药、茯苓、甘草(生甘草、炙甘草)、薏苡仁、菟丝子、枸杞子、香附、桃仁。根据药性理论,聚类出的4个聚类方,分别治疗各证型:肾虚痰湿、痰湿血瘀、脾虚痰湿、脾肾两虚。综上,聚类组方分析所得方剂均为文献统计中所用高频用药,高频率用药组合而成的方剂可在临床上灵活使用,随证治之,可望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结论: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对文献作出评价和Meta分析,同时将其与中西药的有效率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1)补肾化痰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总有效率优于西医治疗。(2)补肾化痰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妊娠率皆优于西药治疗。本研究的局限性(3)证据存在偏倚风险:大部分未提及具体的随机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仅有1篇提及盲法,但没有详细说明盲法的操作。整体来说,本研究存在较高的实施及测量偏倚风险,总体质量中等,证据强度一般。(4)诊断及疗效标准:目前国际上有三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中国亦制订了符合中国行业标准,不同的论文采取标准不一致,同时疗效评定,如多毛等,评定较为模糊及主观,对疗效判断造成一定的偏倚。(5)样本量:本研究所纳入文献均未报告样本量的具体计算方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不足。2.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西药治疗的有效率对比(1)以补肾化痰为则,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在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提高妊娠率、降低雄激素及BMI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补肾化痰方剂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以补肾化痰方药为主,兼以行气活血为辅。(3)补肾药以补肾阳为主,化痰药常选用健脾化痰药。
岳冰清[4](2020)在《补肾助卵汤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补肾助卵汤治疗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理论依据,观察补肾助卵方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望能为多途径的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拓展新的思路,并为在临床上更好的应用本方打下坚实基础。方法:将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药组,每组各30例,分别予单纯补肾助卵汤、单纯克罗米芬、补肾助卵汤联合克罗米芬,以3个月为1个疗程,每组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卵泡及内膜发育情况、相关性激素水平(LH、E2、P)、排卵率与妊娠率;并随访3个月观察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妊娠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三组患者在治疗后均能改善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P<0.01),中西药组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中药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提示补肾助卵汤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候且联合克罗米芬效果更佳。三组随访期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均较治疗后升高,其中中西药组升高最不明显,随访期中西药组远期疗效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中药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2)卵泡发育情况:三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有效改善排卵期卵泡直径大小,而中西药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的疗效则相当(P>0.05)。(3)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将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进行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治疗方案对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均有显着影响。(4)相关性激素:三组患者经治疗后明显改善排卵前的LH峰和E2峰,其中中西药组的疗效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P<0.05),而西药组的疗效优于中药组。(5)妊娠率与排卵率:三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受孕率与排卵率均得到了显着提高,其中中西药组的妊娠率和排卵率均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但经统计学上卡方检验,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排卵率和妊娠率差异不显着(P>0.05)。(6)临床疗效:中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最终完成试验的分别为29例,26例,28例。中西药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5.71%;中药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2.41%;西药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3.08%。(7)不良反应比较:在服药期间,少数患者出现胃脘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副作用,其中,中西药组3例,西药组4例。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补肾助卵汤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疗效确切、安全,能够改善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症状、卵泡与子宫内膜发育情况、相关性激素以及排卵率和妊娠率,并且在停药3个月后还能发挥改善中医证候和妊娠的作用,而补肾助卵汤联合西药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潘雪[5](2020)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系统查阅、整理国内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文献,并通过对PCOS与心理应激相关性的分析阐释,为临床诊治PCOS提供参考依据及新思路。2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PCOS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慢性心理应激为切入点,对各中医证型与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PCOS中医各证型与慢性心理应激的关系,明确“肾虚肝郁”在PCOS中的重要病机作用,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基础。3应用来曲唑联合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法建立动物模型证实慢性心理应激对PCOS的重要影响;以此模型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殖与心理应激方面指标,探讨补肾解郁调冲方对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疗效机制;以内质网应激(ERS)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通路PERK-ATF4-CHOP为研究新靶点,探讨补肾解郁调冲方对PCOS合并慢性应激大鼠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对309例PCOS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采集及整理;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情绪变化、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PCO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不同证型PCOS患者在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肾虚肝郁型PCOS与发病相关因素、焦虑抑郁情况及人格特征的依存关系。2实验研究以CUMS方法模拟慢性心理应激,以来曲唑构建PCOS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慢性应激组(CUMS)、PCOS组、PCOS合并慢性应激组(PCOS+CUMS)。以行为学、卵巢组织病理学、血清性激素、海马组织神经递质等为指标进行模型对比及评价。应用PCOS+CUMS动物模型进行疗效机制研究。除正常组外,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达英-35组、单纯补肾(即补肾)组、补肾解郁调冲(即补肾解郁)低、中、高剂量组。进行行为学检测,测定各组大鼠卵巢体积、卵巢质量;以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测定血清LH、FSH、FT水平;HPLC-ECD测定海马组织中NE、5-HT 及 5-HIAA 水平。选取补肾解郁低、中、高剂量组中疗效较佳的组别与其余各组进行疗效机制研究,以Tunel法检测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GRP78、CHOP蛋白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中CHOP、GRP78、PERK、ATF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1)本研究有效病例为309例,27-33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55.34%),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91.26%),脑力劳动者居多(75.4%);肥胖患者占比为36.89%,67.96%的患者无运动习惯,月经紊乱者占比为95.47%,有不孕病史者占29.13%,其中原发性不孕者占不孕症患者的64.44%,继发性不孕者为35.56%;(2)309例PCOS患者中,肾虚肝郁证占比最高(37.22%),其次为痰瘀互结证(23.30%)、脾虚痰湿证(20.39%)、肾虚血瘀证(19.09%);(3)不同证型间文化程度、工作性质、BMI存在差异(p<0.05);大专及以上者在肾虚肝郁证中占比最高(95.65%);脑力劳动者在肾虚肝郁证、脾虚痰湿证中占比较高,分别为80.95%、80.87%;脾虚痰湿证、痰瘀互结证PCOS患者BMI高于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p<0.05);(4)在SF-36方面,总体健康(GH)、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活力(VT)维度得分较低;存在焦虑状态者占PCOS患者总人数的28.8%,抑郁状态者占40.13%;(5)不同中医证型在VT及MH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肾虚肝郁证VT维度及MH维度得分低于脾虚痰湿证(p<0.05);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SF-36心理健康总分低于其余3个证型,SAS及SDS评分高于其余3个证型(p<0.05);(6)各中医证型间EPQ-RSC中E、N、P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痰湿证的E维度得分最高,肾虚肝郁证最低;肾虚肝郁证的N、P维度得分最高,脾虚痰湿证最低;(7)进一步对中医证型占比最高之肾虚肝郁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BMI、抑郁情况、神经质N与肾虚肝郁证有关(p<0.05)。年龄偏小(以34-40岁为参照)、体重偏低(以超重、肥胖为参照)、抑郁状态与肾虚肝郁证呈正相关;高中及中专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参照)、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以无业参照)、情绪稳定或人格为神经质中间型(以情绪不稳定者为参照)与肾虚肝郁证呈负相关。2实验一PCOS组、PCOS+CUMS组大鼠体质量、血清FT水平、LH/FSH比值高于空白组(p<0.05);PCOS+CUMS组较PCOS组卵巢组织多囊样改变更加明显;CUMS组、-PCOS+CUMS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蔗糖偏嗜度及海马组织中NE、5-HT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5-HIAA含量、5-HIAA/5-HT比值高于空白组(p<0.05);3实验二(1)体质量、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左侧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英-35组、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左侧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明显减小(p<0.05);(2)卵巢组织病理学:模型组可见多个囊状扩张卵泡,颗粒细胞排列松散,层数减少;补肾解郁中、高剂量组可见正常形态的卵泡及黄体,囊性扩张卵泡少见,颗粒细胞排列整齐,层数较模型组增多;(3)性激素:模型组大鼠LH、FT水平及LH/FSH比值较正常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FT水平明显降低(p<0.05),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高剂量组大鼠LH水平、LH/FSH比值明显降低(p<0.05);补肾组在LH水平方面较模型组降低(p<0.05);4实验三(1)行为学:模型组大鼠水平、垂直运动得分及蔗糖偏嗜度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垂直运动得分、蔗糖偏嗜度虽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补肾解郁中剂量组、补肾组大鼠垂直运动得分较治疗前呈升高趋势;补肾解郁中剂量组蔗糖偏嗜度升高幅度最大;(2)神经递质:模型组大鼠NE、5-HT含量较正常组降低,5-HIAA含量升高(p<0.05),而5-HIAA/5-HT比值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及补肾解郁各剂量组NE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5-HT、5-HIAA含量及5-HIAA/5-HT比值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5-HT含量最高,补肾解郁高剂量组5-HIAA含量最低;5实验四(1)颗粒细胞凋亡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较正常组卵巢颗粒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卵泡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2)GRP78、CHOP、PERK、ATF4蛋白表达: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中GRP78、CHOP蛋白主要表达于颗粒细胞层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RP78、CHOP、ATF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模型组PER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达英-35组、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GRP78、ATF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CHO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PERK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文献综述,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心理应激在PCO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在治疗PCO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结合心理应激因素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及优势。2临床研究证实,肾虚肝郁证是PCOS常见的中医证型;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存在更大的精神压力及心理负担,且易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等人格倾向,“肾虚肝郁”与PCOS患者的慢性心理应激状态具有密切关联;年龄偏小、体重偏低、存在抑郁状态、情绪不稳定者辨证为肾虚肝郁证的可能性更大,临证治疗中应重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3来曲唑联合CUMS诱导的PCOS合并慢性应激状态动物模型较传统PCOS模型大鼠卵巢病理改变、内分泌及行为学变化、神经递质方面更贴近临床,可作为研究PCOS合并心理应激的病理及药效学机制的可靠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证实了慢性心理应激与PCOS相互影响。4补肾解郁调冲方可促进模型大鼠体内生殖内分泌环境恢复平衡,促进卵泡发育及排卵,改善行为学表现;该方的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PERK-ATF4-CHOP信号通路,下调GRP78表达,进而延缓ERS介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有关。
李小兰[6](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殷彩苗[7](2020)在《健脾疏肝清湿化瘀法调控T细胞亚群Th1/Th2相关因子防治EMT术后复发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大鼠模型及术后复发状态模型,采用健脾疏肝清湿化瘀综合方案(中药灌胃+内异康复栓直肠导入)对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进行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异位囊肿形成及大小情况、盆腔粘连程度及子宫残端水肿情况,对模型大鼠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病灶外观及其病理切片的观察分析,以及检测Th1/Th2相关因子IFN-γ、IL-4在治疗后的表达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探究健脾疏肝清湿化瘀综合方案治疗EMT术后复发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T大鼠模型。1月后再次行手术切除部分异位病灶,建立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再将造模成功的EMT术后复发模型状态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醋酸亮丙瑞林组(Gn组),中药中剂量及高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6只大鼠。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及直肠导入,其余各组予不同药物以同样方式干预4周。末次给药后,处死各组大鼠,开腹取健侧子宫及异位病灶。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组织形态,应用Elisa法检测大鼠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标中IFN-γ、IL-4的表达情况。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在行第2次和第3次手术(建立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和处死大鼠取标本)时注意观察及记录大鼠的异位囊肿形成及大小情况、盆腔粘连程度及子宫残端水肿情况。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1)体重: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全部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用药治疗后的各组大鼠体重均有升高(P<0.05)。(2)行为、状态表现:经过2个月观察和记录,全部大鼠精神状态、反应情况无异常,只于行EMT模型与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造模术后2~3日内精神不振,活动减少,反应迟钝。中药中、高剂量组于灌胃、灌肠期间粪便常呈稀糊状;Gn组皮毛较稀疏杂乱,活动减少。(2)异位囊肿形成情况:(1)EMT模型大鼠:肉眼观察可见大小不一的异位血管、结节或囊泡等异位病灶的形成。(2)治疗前: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各组大鼠左、右侧异位囊肿大小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均P>0.05)。(3)治疗后:左侧异位囊肿: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异位囊肿显着缩小(P<0.05),Gn组、中药中剂量组有缩小趋势(P>0.05)。右侧异位囊肿: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Gn组与中药高剂量组异位囊肿显着缩小(P<0.01与P<0.05);中药中剂量组异位囊肿有缩小趋势(P>0.05)。(4)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后比较:左、右侧异位囊肿:复发状态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治疗前后异位囊肿有缩小趋势(P>0.05);高剂量组、Gn组治疗后异位囊肿大小显着缩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右侧Gn组P<0.01,余均P<0.05)。(3)盆腔粘连及子宫残端水肿情况:(1)盆腔粘连情况:治疗前: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各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各组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盆腔粘连程度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组治疗组大鼠盆腔粘连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治疗前后比较:各组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与假手术组治疗前后盆腔粘连无显着性差异(P>0.05)。(2)残端水肿情况:治疗前:建立EMT术后复发状态大鼠模型时记录示子宫残端水肿达21只,子宫残端水肿率为70%(21/30);假手术组6只均无子宫残端水肿。治疗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子宫残端水肿16只,子宫残端水肿率达53.3%(16/30);假手术6只均无子宫残端水肿。治疗前后相比:除假手术组、西药组残端水肿情况不变以外,中药中剂量组从治疗前出现残端水肿6只(20.0%)下降到3只(10.0%)、高剂量组从治疗前5只(17.0%)下降到1只(3.3%),水肿较治疗前减轻。模型组从原来4只(13.3%)上升到6只(20%)。(4)EMT术后状态模型大鼠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病理学表现:(1)在位内膜:呈正常子宫形态。(2)异位病灶: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见囊肿样结构,其内层被覆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排列规则,部分可见核下空泡,与在位子宫内膜形态结构相似,间质内可见血管扩张,新生血管形成并增生明显。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Gn组、中药高剂量组的新生毛细血管增生情况均有减轻;中药中剂量组子宫内膜样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较明显,Gn组次之,中药高剂量组相对最轻。(5)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INF-γ表达情况:(1)在位内膜: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FN-γ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Gn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FN-γ浓度显着升高(P<0.05),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FN-γ浓度有升高趋势(P>0.05)。(2)异位病灶: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P<0.05)、Gn组(P<0.01)大鼠异位内膜病灶中IFN-γ浓度显着升高;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异位内膜病灶中IFN-γ浓度有升高趋势(P>0.05)。(6)EMT术后复发状态模型大鼠IL-4表达情况:(1)在位内膜: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L-4浓度显着升高(P<0.01)。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Gn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L-4浓度极显着降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中IL-4浓度有下降趋势下降(P>0.05)。(2)异位病灶:与术后复发状态模型组相比,Gn组大鼠异位病灶中IL-4浓度显着降低(P<0.01);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大鼠异位病灶中IL-4浓度有降低趋势(P>0.05)。结论1.本实验研究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T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表现与在位子宫内膜相似,间质内较多新生血管形成,间质细胞大量增生,提示本次造模成功。2.本研究结果表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在复发状态模型组与各治疗组之间存在表达差异,提示内异症术后复发可能与Th1/Th2免疫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IFN-γ表达下降、IL-4表达升高,经药物治疗后主要表现为IFN-γ表达升高、IL-4表达下降。3.研究结果表明健脾疏肝清湿化瘀综合方案通过调节IFN-γ、IL-4表达,调控Th1/Th2免疫平衡可能是防治EMT术后复发的机制之一。
王慧杰[8](2020)在《益经滋癸饮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肾虚肝郁型DOR所致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口服益经滋癸饮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肾虚肝郁型DOR所致月经过少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在单纯口服中药的基础上联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来观察中药联合耳穴贴压是否优于前期口服益经滋癸饮治疗,以期达到缩短疗程、改善患者的月经量、中医证候、性激素水平及焦虑、抑郁状态,为临床治疗DOR所致月经过少提供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所致月经过少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共筛选48例,给予口服益经滋癸饮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每个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均要认真填写病例观察表。观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月经量和患者体内性激素变化情况、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经过统计学处理得出结果,以评价运用补肾宣郁组方益经滋癸饮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肾虚肝郁型DOR所致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通过该临床研究,在治疗前后观察在月经失血图、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性激素bFSH、bLH、bFSH/bLH、bE2水平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这几个方面的变化,从而对益经滋癸饮联合耳穴贴压的疗效进行初步评价。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肾虚肝郁型DOR所致月经过少的总有效率达88.89%,痊愈率6.67%,显效率 17.78%,有效率 64.44%。2.月经量改善情况: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月经量的得分相比治疗前下降,月经量积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4例患者月经量恢复正常,所占比例为8.89%;17例患者月经量较治疗前增多,占37.78%。3.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治疗后各临床症状即经期、经色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欲减退、健忘、烦躁易怒、情志抑郁、胸闷胁痛、善太息、乳房胀痛、失眠、口干咽燥的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比治疗前下降>95%的患者是3例,下降>70%是8例,下降>30%是29例,下降<30%是5例。总有效率为88.89%。4.性激素水平: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bFSH、bFSH/bLH、bE2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E2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焦虑、抑郁分析: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明显的改善。6.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患者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1.益经滋癸饮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功能减退所致月经过少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月经量及中医症状,与前期口服益经滋癸饮治疗相比,具有总有效率高、疗程短、疗效显着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2.益经滋癸饮联合耳穴贴压可降低bFSH、bFSH/bLH水平,升高bE2水平,明显缓解患者低雌激素症候群症状,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具有调节作用,改善卵巢功能,从而延缓女性衰老。3.益经滋癸饮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黄利[9](2020)在《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循证评价研究,对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18种上市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分析与证据评级,为“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为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妇炎舒胶囊对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子宫组织炎症评分、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Toll-like receptors/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TLRs/MyD88)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探索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的疗效机制、作用环节和关键靶点。方法1.文献研究: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库及国内外指南文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9年12月31日,手工检索会议论文、标准文件或专着。纳入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治疗SPID的临床试验。使用End Note X8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并对研究文献进行分类。2名评估人员独立地进行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非随机临床试验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观察性临床研究采用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研究数据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GRADE方法(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评价,依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作出证据总体证据级别的最终决策。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等级,通过证据结果总结表呈现证据。2.实验研究: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采用机械损伤联合混合菌液注射法建立大鼠SPID模型,将SPI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妇炎胶囊组(KFY)、妇炎舒(FYS)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每组6只。空白组、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KFY组、FYS低、中、高剂量组以相应药物混悬液灌胃21天后处死,开腹取子宫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并对大鼠子宫炎症程度进行评分,ELISA法测定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子宫组织NF-κB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 m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KLF4与TLRs/MyD88通路关键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系统评价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初检共获得文献10324篇,最终纳入文献116篇,包括妇科千金制剂(n=41)、金刚藤制剂(n=22)、康妇炎胶囊(n=12)、金英胶囊(n=3)、妇炎康复制剂(n=3)、花红制剂(n=2)、抗妇炎胶囊(n=1)、盆炎净制剂(n=5)、妇炎舒胶囊(n=4)、宫炎平制剂(n=5)、妇炎康片(n=3)、黄藤素片(n=3)、妇乐制剂(n=3)、蒲苓盆炎康颗粒(n=2)、金鸡胶囊(n=1)、妇炎净胶囊(n=2)、妇炎消胶囊(n=3)、金香胶囊(n=1)共18种上市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文献。(2)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109项RCT,8项研究评为High risk,5项研究评为Low risk,96项研究因缺失相关信息评为Unclear。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4项,1项研究MINORS条目评分5分,3项研究评为7-8分。纳入观察性研究3项,NOS量表评分均为4-5分。(3)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妇科千金制剂、金刚藤制剂、康妇炎胶囊、金英胶囊评为B级证据,妇炎康复胶囊(片)、花红制剂、抗妇炎胶囊、盆炎净颗粒、妇炎舒胶囊评为C级证据,宫炎平制剂、妇炎康片、黄藤素片、妇乐制剂、蒲苓盆炎康颗粒、金鸡胶囊、妇炎净胶囊、妇炎消胶囊、金香胶囊评为D级证据。2.实验研究结果:(1)子宫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模型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子宫腺上皮坏死,腺腔内多量坏死细胞残片及炎细胞浸润,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多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累及肌层。KFY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少量炎细胞浸润。FYS低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中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高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少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2)子宫组织炎症评分:模型组评分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3)IL-6表达情况:模型组IL-6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1),KFY组、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4)IL-1β表达情况:模型组IL-1β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5)KLF4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KLF4蛋白、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KLF4蛋白显着升高(P<0.01),FYS低、中剂量组KLF4蛋白有升高趋势(P>0.05)。KFY组、FYS各剂量组KLF4 mRNA有升高趋势(P>0.05)。(6)TLR2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2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有降低趋势(P>0.05)。(7)TLR9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9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TLR9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高剂量组TLR9蛋白显着降低(P<0.01)。FYS低、中剂量组TLR9蛋白有降低趋势(P>0.05),FYS低、中、高剂量组TLR9 mRNA有降低趋势(P>0.05)。(8)MyD88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MyD88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KFY组、FYS高、中剂量组MyD88蛋白显着降低(P<0.05),KFY组、FYS高剂量组MyD88 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MyD88蛋白、FYS低中剂量组MyD88 mRNA均有降低趋势(P>0.05)。(9)NF-κB蛋白表达情况: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10)相关性分析结果:KLF4蛋白表达水平与TLR2蛋白、TLR9蛋白、MyD88蛋白、NF-κB蛋白、IL-6、IL-1β表达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现有循证证据表明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可缓解慢性盆腔疼痛,改善阴道分泌物异常,改善盆腔炎性体征,可能缩小盆腔炎性包块、减少盆腔积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总体证据质量偏低,均在中等质量(B级)到极低质量(D级)之间。2.妇炎舒胶囊可改善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降低子宫组织炎症评分,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KLF4表达,下调TLRs/MyD88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LR2、TLR9、MyD88、NF-κB、IL-6、IL-1β的表达有关。3.KLF4作为TLRs/MyD88上游调控因子之一,对TLRs/MyD88信号通路具有负向调控作用,可能为妇炎舒胶囊抗炎作用的关键靶点之一。4.清湿化瘀类中成药实验室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索研究与中成药的临床系统评价研究相结合,二者相互印证,此方法可为今后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唐梅[10](2020)在《黔东南州侗族妇女子宫肌瘤、宫颈纳氏囊肿及附件囊性结构检出率的影响因素与人群特征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贵州省黔东南州侗族妇女子宫肌瘤、宫颈纳氏囊肿及子宫附件囊性结构患病情况、影响因素,利用潜在类别分析进行人群特征的分类,探讨不同特征的人群患病的风险。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和凯里市中抽取2个街道、6个乡镇,共3790名侗族女性参与研究。利用SPSS 22.0分析软件进行χ2检验、趋势χ2检验、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χ2检验比较各变量间子宫肌瘤、子宫附件囊肿及宫颈纳氏囊肿检出率的差异,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多个样本率调整检验水准后进行两两比较;用趋势χ2检验变量与子宫肌瘤、子宫附件囊肿及宫颈纳氏囊肿检出情况的变化趋势;检验水准α=0.05。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通过Latent GOLD 4.5软件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特征的人群,将不同特征人群与子宫肌瘤、子宫附件囊肿及宫颈纳氏囊肿进行因素比较,通过逐步纳入特征人群与子宫肌瘤、子宫附件囊肿及宫颈纳氏囊肿进行差异检验来实现两两比较,最后得出特征人群患病的风险。结果:30~59岁的妇女子宫肌瘤检出率较高,40~49岁妇女检出率最高;城镇(OR=6.400,95%CI:4.420-9.270)、超重(OR=1.559,95%CI:1.070-2.271)、初潮年龄≤12岁(OR=2.360,95%CI:1.190-4.690)的妇女子宫肌瘤检出率较高;绝经(OR=0.290,95%CI:0.155-0.556)后的妇女子宫肌瘤检出率较低。城镇(OR=5.570,95%CI:3.040-10.190)、超重(OR=2.220,95%CI:1.911-17.370)、流产次数越多的妇女宫颈纳氏囊肿检出率较高;绝经后妇女宫颈纳氏囊肿检出率较低。居住类型为城镇(OR=5.210,95%CI:3.457-7.852)子宫附件囊性结构检出率较高;月经状况为绝经后的妇女检出率较低。潜在类别分析结果:农村中年型、农村青年型、城镇青年型的子宫肌瘤检出率高于农村老年型与城镇中年型;农村青年型、城镇中年型、城镇青年型的宫颈纳氏囊肿、子宫附件囊性结构检出率高于农村中年型和农村老年型;城镇青年型的子宫肌瘤、宫颈纳氏囊肿、子宫附件囊检出率最高。结论:子宫肌瘤、宫颈纳氏囊肿、子宫附件囊性结构检出率分为3.45%、1.29%、2.67%;年龄、BMI、居住类型、初潮年龄、月经状况是子宫肌瘤检出率的影响因素;居住类型、月经状况、流产经历和BMI是宫颈纳氏囊肿检出率的影响因素;居住类型、月经状况、年龄、教育程度可影响子宫附件囊性结构的检出率。城镇青年型人群子宫肌瘤、宫颈纳氏囊肿、子宫附件囊性结构检出率最高。
二、Integrative medicine:the guide line in women's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the treatment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tegrative medicine:the guide line in women's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the treatment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月经过少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
1、中医学认识 |
2、中医治疗 |
3、现代医学的现状 |
4、西医治疗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肾活血类中药雌激素活性的研究进展 |
1、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中药及分类。 |
2、类雌激素的化学分类 |
3、相关的药理作用 |
4、类雌激素药理作用与中医补肾活血的理论解读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补肾活血药物单体——金雀异黄素对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补肾活血法治疗30例月经过少的前后对照疗效观察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结论 |
2、创新性 |
3、展望和不足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益肾健脾膏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探析 |
1.1 祖国传统医学对DOR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DOR的认识 |
1.3 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治疗前后各项疗效指标比较 |
3.3 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从脾肾论治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
3. 膏方治疗DOR的特点 |
3.1 膏方的剂型优势特点 |
3.2 膏方的功效优势特点 |
4. 益肾健脾膏之解析 |
4.1 益肾健脾膏组方特点 |
4.2 益肾健脾膏药理分析 |
5. 试验结果分析 |
5.1 中医症状积分结果分析 |
5.2 性激素水平结果分析 |
5.3 AMH水平结果分析 |
5.4 卵巢参数结果分析 |
5.5 临床疗效和妊娠情况结果分析 |
6. 结论 |
7.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近12年中国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文献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1 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合征的认识 |
1.1.1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变革 |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研究 |
1.2.1 肾上腺萌动假说 |
1.2.2 基因遗传因素 |
1.2.3 神经与心理因素 |
1.2.4 环境因素 |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研究 |
1.3.1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 |
1.3.2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
1.3.3 肾上腺分泌功能异常 |
1.3.4 其他 |
1.4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1.4.1 调整个人生活方式 |
1.4.2 调整月经周期 |
1.4.3 降低雄激素 |
1.4.4 促排卵治疗 |
1.4.5 改善胰岛素抵抗 |
1.4.6 辅助生殖技术 |
1.4.7 手术治疗 |
1.5 古代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1.5.1 医家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机的认识 |
1.5.2 从肝论之 |
1.5.3 从脾论之 |
1.5.4 从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论之 |
1.6 现代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机认识 |
1.6.1 肾主生殖学说 |
1.6.2 冲任学说 |
1.6.3 天癸失序学说 |
1.6.4 心—肾—子宫轴学说 |
1.6.5 情志致病说 |
1.7 中医治疗方法 |
1.7.1 中药周期疗法 |
1.7.2 专方治疗 |
1.7.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7.4 针灸治疗 |
第二章 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 Meta 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2 文献检索 |
2.2.1 检索范围 |
2.2.2 数据来源 |
2.2.3 查找文献 |
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3.1 文献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3.3 文献筛选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4.1 数据提取和分析 |
2.4.2 方法学评价 |
2.4.3 结果的测量 |
2.4.4 研究方法 |
2.4.5 Meta分析的技术路线图 |
2.5 评价结果 |
2.6 META分析 |
2.6.1 临床有效率比较 |
2.6.2 多囊卵巢综合征转经率的比较 |
2.6.3 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率的比较 |
2.6.4 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率的比较 |
2.6.5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后LH/FSH的比较 |
2.6.6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后T的比较 |
2.6.7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后BMI的比较 |
2.6.8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前后LH下降值的比较 |
第三章 分析近 12 年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 |
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及文献来源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文献的来源 |
3.2.3 文献检索及查找文献 |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3.1 纳入标准 |
3.3.2 排除标准 |
3.4 数据的规范化 |
3.5 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 |
3.6 研究结果 |
3.6.1 中药用药频数分析 |
3.6.2 各类别药物的统计分析 |
3.6.3 药物的性味归经分析 |
3.6.4 药物聚类分析 |
3.6.5 西医频数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META分析 |
4.2 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补肾助卵汤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脱落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分组方法 |
1.4.2 临床用药 |
1.4.3 治疗方法 |
1.4.4 注意事项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中医症状积分 |
1.5.2 卵泡直径及内膜厚度 |
1.5.3 排卵障碍性不孕相关性激素 |
1.5.4 排卵及妊娠情况 |
1.5.5 随访期观察 |
1.5.6 安全性指标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1.7 统计学处理 |
2.研究结果 |
2.1 三组患者的年龄比较 |
2.2 三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和随访期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卵泡直径大小和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 |
2.5 三组患者相关性激素的比较 |
2.6 三组患者治疗后排卵率与妊娠率的比较 |
2.7 三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3.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认识 |
3.1.1 排卵的机制 |
3.1.2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研究意义 |
3.1.3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3.1.4 相关辅助检查 |
3.2 中医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认识 |
3.2.1 肾在生理机能与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的关系 |
3.2.2 肾气虚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重要病机 |
3.2.3 肾、肝、脾与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关系 |
3.2.4 肾及经络与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关系 |
3.2.5 肾气虚与排卵障碍性不孕内分泌改变的相关性 |
3.2.6 中医药从肾论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现状 |
3.3 导师林寒梅教授治疗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经验 |
3.3.1 补肾助卵汤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 |
3.3.2 克罗米芬治疗本病的机制 |
3.3.3 组方用药特点 |
3.3.5 药理研究 |
3.3.6 心理及生活方式的干预 |
3.4 结果分析 |
3.5 安全性评价及脱落病例分析 |
4.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近5年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患病情况 |
2 病因 |
3 发病机制 |
4 临床表现 |
5 并发症 |
6 诊断标准 |
7 治疗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1 病名源流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 中医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PCOS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
2 PCOS患者的心理特征 |
3 心理应激与PCOS之间的内分泌关联 |
4 心理障碍是PCOS的重要并发症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补肾解郁调冲方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状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卵巢形态学、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海马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卵巢PERK-ATF4-CHOP凋亡通路的影响PERK-ATF4-CHOP凋亡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健脾疏肝清湿化瘀法调控T细胞亚群Th1/Th2相关因子防治EMT术后复发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综述 |
(一)Th1/Th2 免疫调控失衡与妇科疾病 |
参考文献 |
(二)中医药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及促孕机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和科研成果 |
附录三:在校期间参加的培训及学术会议 |
附录四:在读期间参加的培训及学术会议 |
(8)益经滋癸饮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肾虚肝郁型DOR所致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认识 |
2.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与卵巢早衰的关系 |
3.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发病机制 |
4. 卵巢储备功能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
5. 卵巢储备功能的监测指标 |
6.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预防与治疗 |
综述二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祖国医学对卵巢储备功能的认识 |
2. 病因 |
3. 病机 |
4. 辨证论治 |
5. 人工周期 |
6. 其他疗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脱落标准 |
6. 研究方案 |
7. 观察指标 |
8.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9. 随访 |
10. 统计学方法 |
11. 技术路线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试验完成基本情况分析 |
2 基本情况分析 |
3. 疗效评价 |
4 结果 |
三、讨论 |
1. 传统医学对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所致月经量少的认识 |
2. 治法探讨 |
3. 益经滋癸饮联合耳穴贴压的分析 |
4 探讨益经滋癸饮联合耳穴贴压治疗DOR所致月经过少的作用机理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个人简历 |
(9)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 |
1 目的 |
2 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干预措施 |
2.1.3 对照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5 研究类型 |
2.2 排除标准 |
2.3 检索方法 |
2.3.1 电子检索 |
2.3.2 手工检索 |
2.3.3 检索策略 |
2.4 数据收集和分析 |
2.4.1 研究筛选与数据提取 |
2.4.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3 缺失数据处理 |
2.4.4 证据综合分析 |
2.4.5 发表偏倚评估 |
2.4.6 证据体质量评价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 |
3.3 证据概述 |
3.3.1 妇科千金制剂 |
3.3.2 金刚藤制剂 |
3.3.3 康妇炎胶囊 |
3.3.4 妇炎康复胶囊 |
3.3.5 金英胶囊 |
3.3.6 花红制剂 |
3.3.7 抗妇炎胶囊 |
3.3.8 其他中成药证据概述 |
3.4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证据汇总 |
4 讨论 |
4.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定义及流行病学概况 |
4.2 中医药治疗SPID的优势和特色 |
4.3 “清湿化瘀”法治疗SPID立法依据 |
4.4 中成药发展现状与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4.4.1 中成药发展现状 |
4.4.2 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4.5 SPID中、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
4.5.1 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
4.5.2 中医的标准制定现状 |
4.6 中成药治疗SPID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研究的意义 |
4.7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4.7.1 主要结果总结 |
4.7.2 数据完整性与证据适用性 |
4.7.3 证据质量 |
4.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造模菌种 |
1.3 实验药物 |
1.3.1 实验组药物 |
1.3.2 对照组药物 |
1.4 实验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 方法 |
2.1 建立动物模型 |
2.1.1 混合菌液制备方法 |
2.1.2 SPI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
2.2 分组与给药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检测技术与方法 |
2.4.1 组织学形态观察及评分 |
2.4.2 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 |
2.4.3 免疫组化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2.4.4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2.4.5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组织形态学观察 |
3.1.1 光镜下病理形态改变 |
3.1.2 子宫组织炎症评分 |
3.2 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情况 |
3.2.1 IL-6表达情况 |
3.2.2 IL-1β表达情况 |
3.3 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研究结果 |
3.3.1 KLF4表达情况 |
3.3.2 TLR2表达情况 |
3.3.3 TLR9表达情况 |
3.3.4 MyD88表达情况 |
3.3.5 NF-κB蛋白表达情况 |
3.4 KLF4与TLRs/MyD88 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中医药防治SPID疗效机制探索的必要性 |
4.2 SPID大鼠模型的建立 |
4.3 妇炎舒胶囊方药分析及研究基础 |
4.3.1 妇炎舒胶囊组方特色分析 |
4.3.2 妇炎舒胶囊组方药物的药理研究 |
4.3.3 妇炎舒胶囊前期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 |
4.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4.5 本研究靶点定位 |
4.5.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
4.5.2 KLF4与炎症信号通路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4.6.1 SPID模型建立机制 |
4.6.2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疗效分析 |
4.6.3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作用机制探讨 |
5 结论 |
主要工作与创新 |
1 主要工作和意义 |
1.1 文献研究 |
1.2 实验研究 |
2 创新性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转录因子KLF4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三 :子宫组织HE染色结果 |
附录四 :子宫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参与的培训和学术会议 |
(10)黔东南州侗族妇女子宫肌瘤、宫颈纳氏囊肿及附件囊性结构检出率的影响因素与人群特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女性各生理阶段妇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Integrative medicine:the guide line in women's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the treatment of gynecological disease(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范梦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益肾健脾膏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车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近12年中国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文献的Meta分析[D]. 郑浩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补肾助卵汤联合克罗米芬治疗肾气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观察[D]. 岳冰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D]. 潘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7]健脾疏肝清湿化瘀法调控T细胞亚群Th1/Th2相关因子防治EMT术后复发的机制研究[D]. 殷彩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益经滋癸饮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肾虚肝郁型DOR所致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D]. 王慧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D]. 黄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10]黔东南州侗族妇女子宫肌瘤、宫颈纳氏囊肿及附件囊性结构检出率的影响因素与人群特征分析研究[D]. 唐梅.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