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想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想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哲学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中,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 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要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深刻理解其哲学理念。我们知道, 哲学理念是人类思维中关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统一原理”,具体表现为特定时代的 人类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解释原则。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的共同选择,其哲学理念亦根 植于当代人类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深切关注,是对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紧 张对立、人与人的冲突失调所引发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深刻反思的结果。所以,可持续发 展的哲学理念的核心,便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和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可持续发 展的哲学理念亦可称之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理念。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

人是从自然界中脱胎而出的社会存在物。作为现实的生命有机体,它必须依靠自然来 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这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的需要与自然界满足人的需要的可能性 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矛盾的任何一方走向极端,都会危及对方的存在,进而危及自 身。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矛盾双方所处的地位看,这 种动态的平衡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即:自然生态系统没 有受到外力的破坏,它凭借自我调节而保持自身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中,人处于依赖和 服从自然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显得较为和谐,温情脉脉。所谓“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指的就是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另一类是人工生态系统的平 衡,即:通过人对自然的积极干预和改造,不断改变原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创造出一个 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平衡系统。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客体统一”的 境界。两种平衡虽然都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但却有根本的质的不同。前者,人处于从自 然分化出来提升为主体的初级阶段,人的本质尚未充分展开,是一种原始的平衡状态; 后者,人的本质得到了全面发展,人从自身的异化中再异化自身,在更高的阶段上回归 人与自然的统一,与自然重新融为一体,是前者的否定之否定。可持续发展哲学理念所 包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状态,指的是后者,即“主客体统一”的境界。从这个意义 上说,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是一种理想状态。

从现实角度讲,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更注重过程,即对人与自然的 紧张对立状态的超越。人必须依赖自然,人本来就是自然的存在;人又必须从自然提升 出来,只有超越了自然存在的限制,人才成为人。于是,在人类的创造性实践中,人走 出了与自然的原生平衡状态,在追求人的生活、创造人的世界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 到了充分展开。与此同时,伴之而来的负面结果则是人发生了异化,发展了同自然的紧 张对立关系。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却不 是人发展的目的。人把自己从自然界提升出来,是为了进入与外部世界更深、更高的统 一关系。所以,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更强调人必须超越人与自然的 紧张对立状态,从自己创造出来又捆绑住自己的绳索中解脱出来,走出自我封闭的牢笼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更高形式的融合。理想赋予过程以意义,过程为理想的实现提供 可能。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既是理想又是过程,是过程与理想的统 一。它为当代人类走出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状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提供了指南 。

二、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理念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命题。在这一命题中,马克思一 方面直接用社会来说明人,另一方面,也间接地用人体现了社会,即:社会是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总和。既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即为社会,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也 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则直接标志着社会以及该社会中人的 发展程度。在这里,可持续发展哲学理念所提倡的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既是指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达到的理想状态。

自人类社会产生至今,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在人类发展 的初期,人的本质尚未充分展开,生产还非常原始,在此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 人群共同体的形式存在,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群体本位阶段。这种人群共同体主要 依赖血缘或地缘等自然性的纽带连接而成,它所发挥的群体力量,也主要是汇聚在一起 的个体身上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能力。在群体内部,个体直接融合于群体,个体组成的 群体也并不超越了个体,人与人之间基本上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是非 常有限的。一方面是因为,由自然纽带结成的人群共同体反过来又受到自然性质的限制 ,血缘和地缘在产生纽带联结作用的同时,又会成为一种屏障,把不同的群体隔离开来 ,不但限制了人类整体力量的发挥,还会造成群体之间频繁不断的矛盾冲突和自相残杀 。另一方面,群体在把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的同时,又限制甚至束缚了个人创造性能力 的发挥和发展。所以,随着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个体能力的进一步增长,特别是随着 人类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群体演化成超个体的人格化的实体以后,这些矛盾便日益尖锐 化,人群共同体就会成为个体和人类整体发展的沉重桎梏。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结合方 式必须发生根本的变化,群体本位让位于个体本位已成必然,群体开始走向单个人的分 化。

在个体本位阶段,个体从实体化、人格化的群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具有自主权 利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其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获得了更高的发展活力,这无疑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但历史也同时证明,个体本位并非是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完善状态。在历史上,从群体本位过渡到个体本位,是伴随着手工业转变为大机器工 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市场自由贸易经济、民族地域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以 及人身依附的社会关系转变为通过交换的对物的依赖关系等过程而实现的。在这里,市 场交换中的社会关系,是通过物的联系而建立的。这就意味着,在它把人们从群体本位 的人身依附和等级从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把人们置于金钱、财富等物的支配 之下,使人成了物的奴隶。也就是说,个体本位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物化,使人的自我失落,使人处于一种对自身本质的异化状态。这种异化状态 ,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原始的基本和谐转向紧张对立,并且在日渐膨胀的物欲驱使下 日趋尖锐化。其在共时性上,表现为同一层次主体之间以及不同层次主体之间的对抗冲 突;在历时性上,表现为前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矛盾对立。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紧张冲突 状态,正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不可持续发展险境下人的存在状态。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严重失调,不仅直接造成人自身的生存危机,而且间接地通过加剧人与自然关系的恶 化来破坏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所以,这种个体本位状态正日益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 将被更高、更优化的类本位的形态所取代。

类本位是对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超越。在这种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了紧 张对立,处于高度和谐统一状态。人不再是群体本位阶段那种超越个体之上、存在于个 体之外的实体的大我,也不再是个体本位阶段那种彼此孤立、相互分裂的单子式存在的 小我,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又把一切统一为整体的类存在。在这里,人 是普遍的人,是大我和小我的统一体。所以,人与人之间也不再有人的分别而只有个性 的不同。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个性上是充分自由的。马克思 对于人的这种自觉的状态,曾经做过如下的描述:“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 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 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 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2]又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 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 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 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3]在类本位状 态下,人与人的高度和谐统一,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人与人和谐发展理念来说,既是应达 到的理想目标,又是超越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下人与人之间不完善和不和谐的关系的过 程,因而,它为当前人类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提供了理想的范式。

三、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的和谐发展理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两大关系均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依赖对方,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 果、互为前提。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人 与人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在 此基础上,人类才能从事其他的活动。而要实现人对自然的改造,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人与人之间就必须结成各种社会关系。换言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 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从静态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人对自然关系 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合方式;从动态来看,由于人的物质需求是历 史地递增的,这使标志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由它决定的人与人的社会 关系即生产关系也随之依次更替,相应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也发生变 化,从而形成人类历史有规律的辩证运动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也制约着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使人与自 然的关系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因此,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必然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即人们之间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时,就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促进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 ;反之则成为阻碍人与自然矛盾解决的社会力量。马克思曾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这两者 之间的关系做过深刻的理论揭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 ;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 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 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 他说来才成为人。”[4]

在论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时,我们曾提到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即: 原生自然生态平衡阶段、人与自然紧张对立阶段、人工生态平衡阶段;在论述人与人和 谐发展理念时,我们也概括了人与人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群体本位、个体本位、 类本位。实际上,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各自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一一对应的。原生自然 生态平衡阶段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依赖和谐状态,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以群体本位的人 类共同体形式结合;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状态,是个体本位阶段人与人之间关系对立冲 突的根源;人工生态平衡阶段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决定了类本位阶段人与人之间的高 度和谐统一。反过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各个发展阶段,也同时受到人与人关系的相应 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知道,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两个基 本要素,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构成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上述人与自然关系 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与之相应的人与人关系的三种发展状态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即 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在为创作《资本论》而写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中,马克思从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按照“前资本主义——资 本主义——共产主义”这三大社会形态,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趋势的理论:“人的 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 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 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 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 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5]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第三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而共 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 主义”[6],所以,“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解决”,是“历史之谜 的解答”。[7]马克思的上述论断说明,只有在共产主义这一发展阶段,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才会超越第一、第二阶段的对立和矛盾,真 正达到完全的和谐统一,而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哲学理念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当今世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 盾、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这也正是全球性问题加剧、不可持续发展 险境产生的根源所在。所以,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理念要求人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超越原生平衡状态、紧张对立状态,向人工生态平衡阶段过渡, 以此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超越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向类本 位过渡,以此促进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最终目的是在前两个超越的基础上,实现第三 个超越——社会形态超越,即超越第一形态——前资本主义、第二形态——资本主义,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发展的最高形态,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真 正的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想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