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教材内容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8-0017-03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不断推广、深入推行,首批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正扩大试点地区,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家不仅对历史教科书的设计如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给予充分的关注,而且对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以及教师如何使用历史教科书等问题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笔者在研究四种不同新课标版本教材和省级高中历史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目前的高中新课标历史实验教科书内容设计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商榷,期待修正。
一、历史知识前后表述不一
教材中存在历史知识前后不一问题。
1.同版本同教材中的前后不一。
例如:(1)岳麓版历史必修1第14课《鸦片战争》小字部分:“法、美等国相继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等条约”与历史必修2第76页“继英国之后,美、法接踵而来,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表述明显矛盾。(2)大象版必修2第188页插图配置的人物是“现任世贸组织总干事素帕猜”;后第194页插图中配置两位人物“石广生向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先生递交由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批准书》”,表述明显矛盾。
2.不同版本教材的相互出入。
例如:(1)“中美关系问题”。人教版必修1第114页中写到“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并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原则基础,中美两国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必修)第150页的表述是:“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王亚民主编,大象版必修1第110页中却表述为“1972年2月,……《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20多年对抗的结束,为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基础。……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2)“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人教版必修1说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岳麓版说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大象版既说是“伟大的”,又说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人民版必修1则说是“完全意义上的”。(3)“洪秀全思想问题”。大象版认为“洪秀全把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糅合起来”;人民版必修3认为“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组织”;人教版必修3说“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3)“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问题”。大象版必修3认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已经包含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人民版必修3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以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探索出的这条道路,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4)“五四运动问题”。大象版必修1认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人民版必修1却说“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少数历史事实表述不实
教材中存在少数历史史实表述不实问题。
1.中国史中史实表述不实。
例如:(1)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人民版必修1在《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表述:“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此后十年间,秦国连年用兵,先后攻灭赵、燕、魏、楚、齐等国,……至此宣告结束。”经查周谷城著的《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2页明确表述为“计首先被灭的为韩国,次为赵,次为魏,次为楚,次为燕,次为齐。兹将各国被秦灭亡的年代列举如次。”同时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196页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二册》(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63~64页以及《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等均认为是“韩、赵、魏、楚、燕、齐”之序说。(2)关于南京大屠杀人数史实。人教版必修1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表述:为“1937年12月,南京沦陷,30万人被害,其中包括惨遭蹂躏的2万名妇女。”经查:“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南京图书馆编辑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的前言明确写道:“总数达三十万人以上”;魏宏运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写道:“中国军民被屠杀的总数至少在30万以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郭德宏主编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73页写道:“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总数在30万人以上”。由此可以肯定人教版教材“30万被害”之说需要修正。
2.世界史中史实表述不实。
例如:(1)关于北美大陆新体制问题。岳麓版必修1第10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在谈到美国1787年宪法时这样表述:“宪法体现了如下原则:中央集权原则: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很明显其表述失真。美国宪法哪里体现“中央集权原则”和“民主原则”?美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明文规定:“宪法既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各项权力,分别由各州或人民保留。”(可以参阅《美国法典(宪法行政法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和齐世荣、吴于堇主编的《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或刘祚昌等主编《世界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180页等相关权威历史著作的表述)。(2)关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蓝鹰标志的作用问题。岳麓版必修2第二十三课《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内容中这样表述:“法案(指“工业复兴法”)公布后,凡接受法案的企业在产品上标有一个蓝鹰标记,以表示该企业守法和致力于复兴。”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史实错误,即蓝鹰标志主要表示的并非企业遵守“工业复兴法”,而是企业遵守临时性的“总统再就业协议”,是行业法规制定出来之前的一项临时性的促进措施,“蓝鹰”标志即为它而设计。
三、存在历史史实时间表述不真问题
各教材中多有史实时间表述失真问题,兹举两例。
1.关于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的创办时间。
人民版必修2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中表述为:“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可见该教材认为,发昌机器厂是在1866年创办。经查,李侃、李时岳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表述:“1869年在上海成立的发昌机器厂,是由铁匠作坊主方举赞开始采用车床而出现的。它的主要业务是为外商船厂制造配修零件。由于沿海……,成为当时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又查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表述为:“如1869年成立的第一家机器修造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大小火轮船机器。”此二权威史论等均认为发昌机器厂是在1869年创办,而非人民版教材所论。
2.关于民族工业继昌隆缫丝厂创办时间。
人教版必修2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中表述:“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产品行销欧美,获利颇丰。”可见该教材认为继昌隆缫丝厂是在1873年创办。经查,郑师渠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页表述为:“1872年华商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县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遂获厚利。”李侃、李时岳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表述为:“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县设立第一家继昌隆机器丝厂,以蒸汽机为动力,雇佣工人六、七百人,产丝精美,行销欧美。两年之后,南海又建立了四家缫丝厂,至80年代初增至11家。”又查虞和平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以及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383与493页等都认定继昌隆缫丝厂是在1872年创办,而非人民版教材所论。
四、存在部分习题设计与章节内容不匹配问题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习题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习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高中历史课标教材无一例外地配备了大量习题,但有少数习题设计与章节内容不匹配。兹举四例:
1.岳麓版教材。
例如必修1《鸦片战争》的“自我测评”习题:
“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取得了哪些权益?给中国带来怎样的灾难?”教材中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比较笼统地放在一起讲述,并没有区分各属《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而此处却是分别比较,明显与教材正文中内容的陈述不匹配,建议修改为:“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取得了哪些权益?给中国带来怎样的灾难?”
2.大象版教材。
例如必修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后的“探究与思考”第四题:
“你对法国第二帝国和拿破仑三世有何了解和看法?”而本节讲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工业革命的影响,与该习题丝毫无关系,习题设计在此显不妥。
3.人教版教材。
例如必修1在《辛亥革命》一课后的“探究学习总结”中设计了一道这样的习题:
“收集有关世界上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封建势力妄图复辟的资料,同辛亥革命加以比较,从这个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特点以及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关于世界历史中的资产阶级革命问题是在本书的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中才开始讲述,此题设计及安排位置明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建议将此题移植设计在《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课后习题中,其既能回忆辛亥革命的知识,又能巩固强化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且也不影响探究学习的效果。
4.人民版教材。
例如必修1《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自我测评”之一:
“为什么说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在其“材料阅读与思考”中又有一题:“……思考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原因。”其实,这两道习题的答案均已经在该节的正文结束后明确给出:“……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建议要做适当调整修正。
又如必修2第三节《“蒸汽”的力量》的“自我测评”第一题: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其主要表现是……”(选择题),而对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概念问题(参阅拙文《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问题的几点补说》(《历史学习》2005.2)是在随后的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才最终完成的,习题提前,超出学生认知能力,不妥。
五、存在正文表述与附件设计不匹配问题
例如,人民版必修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正文结束时设置了《知识链接——金圆券》,但是在该正文内却无关于该问题的信息,而在随后一节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正文表述中设计了两幅黑白“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插图。建议最好能够将其设置在一处,利于教学。
其它方面的问题,诸如几种版本中的“陈启源”的‘源’字是““源””还是“沅”,以及教材语言叙述逻辑不严谨、内容顺序颠倒或多次重复呈现等。
四种版本的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者们为高中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标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还多多少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希望教材编写专家们能够多开展调查研究,多深入具体的课堂教学第一线,多倾听基层教师的意见,多进行交流、反思。此外,教材编写专家们还要有教材使用的信息反馈通道,对教材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删改、修订和完善,尽量减少对教师、教学的错误导向,以利于教、考同步平稳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