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色场馆成为未成年人的第二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成年人论文,场馆论文,特色论文,第二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馆校衔接是推进青少年校外教育、提升“三结合”教育水平的有效载体和得力措施,对培养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功能,推动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江苏省如皋市文明委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加强馆校衔接,共建第二课堂”活动。
一、整合教育资源,拓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思路。近年来,如皋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建设,投资十多亿元,先后建成了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城市规划展示馆于一体的文化广场,集红十四军纪念馆、青少年红军历史教育馆、青少年红军历史教育培训拓展基地的红十四军纪念公园,集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李渔纪念馆、如皋市丝毯艺术博物馆于一体的东大街博物馆群,并正在兴建长江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提升校外教育层次和组织水平搭建了新平台、提供了新载体,为校外教育工作不断拓展新思路,探索新理念,创造新特色,打造新亮点提供了必要的阵地保障。市文明委抓住全市重点公共文化设施落成开放的契机,在全市部署开展“加强馆校衔接,共建第二课堂”活动。
二、丰富活动载体,提高“三结合”教育水平。为切实增强馆校衔接活动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首批参加活动的10个场馆从广大未成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一是开展体验式互动活动,组建“小小讲解员”队伍,让他们在为他人提供讲解服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鼓励,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中小学生自主管理少儿图书馆,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二是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科普知识、传统手工艺品美学鉴赏等专题讲座。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举办家庭教育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帮助广大父母掌握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了解孩子的心理,以科学的态度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三是举办文化展示。在充分展示馆藏艺术的基础上,组织专题书画展览、才艺展示,以及民俗体验、标本制作等活动。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围绕如皋的历史文化、革命历程、辉煌成就,开展各类有奖知识竞赛、灯谜竞猜活动。开办“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优秀影片观赏、演讲征文比赛。开展无线电小制作、小鲁班制作、陶艺制作、航空航海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
三、强化组织推进,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为确保该活动取得实效,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为整个活动的高效有序推进提供保障。首先,市文明委制定了《关于“加强馆校衔接,共建第二课堂”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重点责任部门以及首批参加活动的10个场馆的主要任务及分工。教育局印发了《如皋市中小学馆校衔接及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同时制定了具体参观时间安排表与《如皋市中小学馆校衔接及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考评细则》,为确保全市17万未成年人2015年前都能参观相应场馆、参加基地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业务指导与机制保障。二是细化活动。组织教师与青年志愿者成立义务讲解员队伍,担任义务讲解员和辅导员,并与各公共文化活动场馆进行了挂钩结对,确保活动的安全有效推进。同时编印《如皋市文化旅游部分场馆导览手册》。撰写适合中小学生的讲解词,刻制专用纪念章,印制“如皋市中小学生馆校衔接及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记载卡”,确保将各展馆打造成传播历史知识、展示乡风民情、革命传统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的重要场所。三是营造舆论氛围。通过学校、社会和舆论宣传,全面介绍各场馆特色,吸引学生和家长关注,激起参观欲望。强化各场馆的推介宣传,采取流动图书馆、科普大篷车、巡回展览等方式,到学校、社区(村)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娱乐活动,进一步凸显校外活动场馆的教育功能。加强对活动的集中和跟进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通日报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江网,均对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推介,提升了活动知晓度与影响力。
标签:第二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