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而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贤德教育又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因此,只要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孝贤文化,用贤德文化教育好下一代,将圣贤之道落实在生活之中,就能让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气质高雅、知书达理、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贤德文化
引言: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贤德文化,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自我教育,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品学兼优的人,这是行之有效的德育之路。对此,文章针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贤德文化策略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1.细研文本,找准渗透的管道及内涵
语文教材是时代性较强的文本,蕴藏着满满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满了坚定的人生信念和贤德精神。因此,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恰如其分地利用好教材,就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贤德观的教育。如我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把映儿一家那充满爱的氛围,引申到如何认识和践行孝贤之道,爱父母、爱同学的思想境界;在教学《谈礼貌》一文时,我把“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的思维,作为渗透谦逊、礼貌教育的精华;在教学《水》一文时,我把缺水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联系起来,作为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资源。这些设计,在教学实践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精准渗透,启迪学生的贤德之情
我国是一个以孝贤为基本底线的国度,孝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绵延最长,最有渗透力的文化体系。语文文本中具有“孝贤”因子的课文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就能把学生引入文明的殿堂。如我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就结合课文为学生设置了问题。师:课文中妈妈对爸爸的爱体现在哪里?生1:妈妈让“我”等爸爸吃完饺子再告知她住院的消息。师:课文中爸爸对妈妈的爱体现在哪里?生2:爸爸为了及时照顾妈妈,就趴在妈妈的病床边睡觉。生3:爸爸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给妈妈。师:这就是爱,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爱”字?生4:爱是动词,爱是从内心发出的。师:我们应该如何爱别人?生5:爱是平淡无奇的,不需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事,爱体现在细节中,爱是孝贤的展示。师:我们应该怎么做?生6:我们要像课文中写的那样,处处为他人着想,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在一问一答中,爱的道理浸入了学生的心灵。
3.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感
责任心不仅是一种心理素质,也是人的道德修养和能力的基本要素。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我产生的,而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我们就要结合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渗透,用文本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我在教《早》一文时,针对有些学生做事拖拉的现象,启发道:“你们对鲁迅书桌上刻的这个‘早’字是如何理解的?”生1:这个早字就是教育我们要守时。生2:早,就是要珍惜时间。生3:我们要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就要早早地学好知识,早早地感恩社会。通过课堂讨论,有效实现了我在教案中设定的思想渗透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有个别学生不大听父母话的现象,我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深情读着课文:“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当读到主人公用本来想买书的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时,不少学生抽泣起来。我问:“大家对主人公的做法有何感受?”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能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呢!”“孝老、爱老、助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学会感恩是我们应有的品德,我们一定要做新时代贤德之人。”一番热情的议论,浓浓的孝贤之心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心田[1]。
4.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勃发思想浪潮
一篇优秀的文章,是寄托情感很好的载体,学会朗读文章能体验到情感带来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并运用它们,而指导学生朗读就是不错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让学生用激荡的情感语调反复诵读课文,在不经意间对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拓宽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同时使学生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体验文章的优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生活细节为点,聚点为线,连线成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他们以新的认知和态度参加各种活动,更加注重对事物的观察,学会了解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关系,更深层次地理解品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有序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寻找事物的本质,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形成一种习惯。这样,自然而然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而如今的学生们都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又加上家中长辈的娇惯,想要形成一种习惯显得特别困难。所以,我们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使他们养成劳动习惯,学会与人相处,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同时以训练为手段开展一系列的组织活动。比如在班上组织包饺子活动,起初,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会在劳动的过程中相互合作,让学生通过活动既能体验到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更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2]。定期组织野外观察活动,让学生记录四季的变化,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天的思想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更灵活,更容易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
5.创新教学,强化德育观念
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精神生命媒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德育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为学生们创设更好的道德情境,使学生可以体验到情境所带来的冲撞,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知,还可让学生融于情境、陶冶心灵、培育良知、追求自我,更学会如何品论文章。在此过程中,学生道德观念也得到培养。因此,创新教学不仅强化学生的德育,也有益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播已有的知识,而且重视个人潜质的开掘与发现。所以,为了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作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独辟蹊径,利用好学科本身特点,整合语文教学思想,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真实地表达情感[3]。
结论:
简而言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它既具有较强的基础知识,又具有传播文化、培养能力、养成习惯、思想教育等功能。只要我们能细研文本,找准渗透的管道及内涵,并通过精准渗透,启迪学生的贤德之情,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就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武聪.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9:13-15.
[2]张心科.语文教育研究如何走出“吕叔湘之问”[J].全球教育展望,2017(5):42-50,128.
[3]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C].//吕叔湘语文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330.
论文作者:马艳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学生论文; 贤德论文; 课文论文; 一文论文; 思想论文; 我在论文; 文化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