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线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_范式论文

关于一线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_范式论文

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的相关调查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时论文,有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为什么教师不感兴趣?第一课时真的上不出精彩吗?第一课时演变杂交成第二课时,长此以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利还是有弊?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如何显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几位语文老师以及几个班的学生中,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分析,试图破解第一课时难上之谜,并竭力唤起建构第一课时有效性教学的“范式”意识。

一、过程

(一)相关调查

1.调查过程

2006年4月,我们自制了1份老师调查表和一份学生语文基础素质测试卷,主要调查了两所不同类型学校五年级的4个班的4位教师,并对这4名教师所教的100名学生(每班随机抽取25人)进行语文基础素质测试,包括朗读水平,然后将教师对第一课的重视程度、教学策略及学生的基础素质进行比较,试图借此确定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是否与第一教时的教学具有相关性及其相关程度。

2.调查结果

对教师的调查情况,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观态度、教学策略、教学效果。我们随机抽取教师,按照对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观态度的重视程度从大到小排列,然后将该教师所教学生的三项语文素质测试成绩对应列表如下:

第一课时教学重视程度及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对应表

组别主观 教学策略教学字词测试布局谋篇朗读水平

态度 效果(平均分)(平均分)(平均分)

甲 重视 传统型 较好 82.4 87.190.2

乙 重视 创新型 好83.6 86.5 93.4

传统与

丙 较重视好85.7 87.593.6

创新

很少讲

丁 一般 较差

73.5 84.4

88.1

究策略

3.调查结果分析

应当说,阅读教学是整体性的体验建构工程。一篇课文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时界定标准,但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看,必定有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回归的过程。这个回归势必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一篇完整课文的教学,我们不可能在学生还没有整体感知的情形下,直切重点抑或试图突破难点,这样不仅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序提升。从教学的有效性角度审视,第一课时承载着学生识字学词、读通句子、对文章谋篇布局的初步感知以及适度地有重点地建构文本意义的使命。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那些重视第一课时教学并能运用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师,他们的学生字词掌握率就高,对文本整体把握和感知较到位,语文朗读水平也普遍提升。总之,相应的语文能力较之于那些不重视或不太重视第一课时教学的教师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

(二)相关访谈

1.访谈过程

为解开第一课时难上,没人要上,甚至有教师认为公开课抑或观摩课上第一课时没有“花头”,上不出精彩的种种疑惑;也为了寻求第一课时有效教学的“范式”,让每个语文老师不仅在认识层面,更在实践层面上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组织了一次以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沙龙式访谈活动。活动邀请了一些具有相当经验的资深语文教师,也邀请一部分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一起畅谈、质疑、批判和建构。下面是经整理后的部分访谈内容,梳理如下:

问:(一个资深教师)在您的心目中,您对第一课时是如何定位的?它在整篇课文乃至整个阅读教学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在新课标颁布实施以前,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吧,在我的记忆里,许多语文老师非常重视第一课时的教学,这缘于那个时代阅读课的目标设定。现在称为三维目标,那时还没有这样的说法。那时大纲将三维目标分开表述,先是认知目标。它主要解决整体感知课文后字词的理解、段落的划分、段落大意以及主要内容的归纳等,当然课文一定要读熟。其次是能力目标。这主要解决学生对文本感悟及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是上世纪末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所以,那时我们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大量的语言转换训练出现在课堂上。后来(也就是现在)这种做法遭批判了,说是机械的、程式化的训练,其实绝对的机械不存在。我一直对语文教学的“钟摆”现象很反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最后是情感目标。主要体现语文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正因为对目标分层把握,听课评课也常会从目标入手去评价课的有效性,所以新课程颁布前许多老师对第一课时不敢怠慢,有了第一课时的扎实,进而学生才能顺畅地走进文本,真正与文本(作者)实现零距离的交流。如若连课文都读不通,讲什么都不明了,那么所谓的深入也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罢了。

问:(一个常上观摩课的老师)你参加过各种类型的比赛,如果要你自己选课时,你会选择上第一课时吗?如果要你上第一课时,你又会采取何种策略把课上精彩?

答:说句老实话,如果要我选,我会选择上第二课时,原因很简单:因为第一课时有些内容是必定要做的,比如把课文读熟、识字学词等。简单一些的课倒还行,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搞定,但如果是一篇较长而又有一定深度的课文,光读一遍就要花八九分钟,无论你的点拨和引导多么巧妙,留在听课者头脑里的也不过如此而已。当然,教学也会初步涉及次重点或重点,但也不好挖得太深,不但学生受不起,自己也没这个将“生米煮成熟饭”的能力。所以,还不如在课外或第一课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在这个前提下,选择有重点并可能生成亮点的第二课时上划算,也正因为有这种现象的产生,现在许多公开课,组织者硬性规定上第一课时。这样,其实许多课谁也不明白他们上的到底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从释题、导入、读文的架势看,是第一课时错不了,但从现场的交流、对话及结课态势看,又似乎什么都搞定了。这样的课其实是一种“变态”,问题是许多特级教师也都这样“变过脸”,大家都说好,连专家也如是评价。于是,我们也这样尝试了。如果要我上,或许也会这样做,因为内容丰富,可能会有精彩嘛,再说有人在观看。其实我(包括许多老师)心底里不赞同这样的上法,这好像是一个“怪胎”,发育不良,与其让它萌芽,倒不如及早采取措施,长大了岂不更痛苦?受伤的还是我们的孩子!

问:(一个年轻老师)你的观点呢?你又是如何把握第一课时的教学的?

答:听了刚才老师的谈话我很受启发。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觉得第一课时很重要,正如上面老师所说,如果连课文都不熟,整体感知都不到位,如何深入文本呢?我想请教各位专家:我们到底为何精彩?精彩又为谁?何况那个精彩在你看来是,或许在学生看来并不是,真正的精彩在哪里?我想应在学生眼里、在学生心田、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有老师鼓掌)

问:那么你觉得第一课时怎么上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精彩呢?

答:(年轻老师有点激动)一篇课文分几课时上其实谁也没有硬性规定过。第一课时如何上,我们想过学生吗?问过学生吗?我们的所谓精彩都是为着自己的精彩而设计,这不是有点自私吗?我觉得第一课时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充分读书中感知课文,感悟的不仅是字词的意思,还有文章的布局谋篇及作者的写作目的等。除此以外,根据需要还应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当然方法可以很多,我一时说不上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兴趣),让学生愿读、乐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意义。

2.访谈分析

从以上三位老师的访谈中,细细思索,许多老师不愿上第一课时,抑或认为第一课时上不出精彩的原因,再也不难解开:追求所谓的精彩是罪魁祸首。这样的精彩是建立在自我陶醉的虚荣里,他们无视学生的学情,视学生的基础、兴趣、情感于不顾,长此以往“课将不课”了!

撇开上世纪90年代课时目标分开陈述的利弊不谈,为什么那个时代的第一课时竟如此受宠?尽管这样的课免不了有些程式甚至于机械,但课改走到今天,我们有些老师竟没有或少有读文解词、整体把握文本的思维操练,而一味深挖文本。与其这样匆匆,倒还不如那种现在看来机械一些的课堂,毕竟学生学得还是扎实的,也不会有像今天的公开课堂,授课者匆匆离去后,原班老师还要补教生字、解读新词,课后练习还得从头梳理的现象的产生。原因何在?三维目标的融合提了那么多年,如何达成目标到目前还是未知,那种第一课时不像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不像第二课时的课不生成才是咄咄怪事!所以明晰目标是当务之急。

我们为什么教学?虽说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我们在倡导教师教学技术精湛甚至于教学艺术张扬的同时,更多的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全面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如若我们目标不明、学情不晰,一味地想我之所想,思我之所思,亮我之所亮,那么换来的将会是什么?第三位老师说得好,第一课时怎么上,我们想过孩子吗?他们基础怎么样?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怎么设计才能让他们愿学而有所收获?这样的质疑不正是我们缺失而要重新找回的吗?

二、思考

其实,谁都明白阅读教学第一课时重要;谁都不会否认教学的起点是把课文读准读通,整体把握,有所感知,有所言说甚至有所质疑;谁也不想没有扎实的铺垫而孤军深入负重奋进。但问题是,知其然者未必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者未必能善行其道,这不仅仅是认识层面的问题,更是实践的迷茫与无奈。由此看来,说第一课时难上,倒也不失为一句真话。正因为难上,很难上出精彩,所以才有我们探究的可能和必要。

根据上述调查与访谈的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第一课时的教学有效性与教师的主观态度、教学策略密切相关。第一课时教师重视,教得真实、扎实,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总之,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学生识字解词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更是离不开第一课时的扎实教学。那些认为第一课时没有“花头”、上不出精彩的说法,只能说明教师教学思想的迷茫和教学艺术的缺失。

2.教学的有效性体现是复杂、隐性的,它的检测涉及到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在内的诸多方面。关键要看教师是否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进行有效规划和科学设计,是否是在调查了学情的基础上的有效运作和巧妙点化。

3.第一课时是相对的,不同课型、不同教师及不同学情都会有不同的课时界定。如何界定第一课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依据是什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时划分过程中,对于三维目标教师不仅心里要明察,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体现方法。目标是课时划分的依据,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新程的三维目标有效体现并有效融合是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目标不定,何谈课时划分?目标不明,何谈教学有效?

4.争论第一课时难不难上,甚至于第一课时能否上出“花头”,并没有多大意义。我们不能忽视第一课时的教学,但我们更应当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怎样教的问题上,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只有让学生喜欢学,从第一课时学习中获得兴趣,提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样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我们不能只顾重点内容的“精彩”展示,如若没有第一课时的铺垫,怎么会有第二、第三课时的精彩纷呈呢?

5.第一课时的教学至今也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范式”(参看本刊1~2期合刊)。我们要构建这样的教学“范式”——探寻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科学规律,捕捉“万变”中的那些“不变”因素,即对新课程语文课堂普遍适用、可以为范的那种规格。这样的范式是对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的提炼和沉积,是对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的终极追问和思索,更是对整个阅读教学师生生命的闪亮的艺术结晶的升华。

标签:;  

关于一线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_范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