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还是霸权利益——评塞缪尔#183;P#183;亨廷顿的《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利益论文,霸权论文,美国论文,利益论文,塞缪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国际关系、国际战略研究中,国家利益是一个极其现实、极其敏感、极其复杂的热门话题。它涉及一个国家战略哲学的层面,直接规定了其对外战略的基本走向。美国《外交》杂志1997年10月号发表的哈佛大学教授、该校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的《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的著名文章,围绕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鲜明的引人注目的观点。
有必要先概括亨氏的主要观点。他说,“要确定国家的利益必须首先对这个国家的性质取得共识”,并说美国的特性有两个主要成分,一是文化与信念“主要是指价值观和早先移民的习俗”,二是“美国领导人在立国文件中所阐明的一系列的普遍的主张与原则: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经济自由主义、有限的政府、私人企业”,概括地说就是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该文接着说,由于“冷战的结束与美国社会、文化和人口的变化”,“美国人变得不能确定他们的国家利益,因此也就不能确定从属于国家利益的商业利益,于是超国家的和非国家的民族利益便支配了外交政策”。亨廷顿在该文中赞美冷战,认为“在冷战期间,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很多,但是它压倒一切的国家目标是遏制和打败共产主义,当其它目标和利益与这一目标发生冲突时,它们通常都被置于从属地位”。这就是说要把意识形态斗争放在第一位。他还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今日美国日益混乱,主要在于失去了敌人,没有敌人即无法塑造国家认同。此外,他还将美国自己的问题都推给了外来移民,认为文化多元化削弱了国家的认同。作者断言美国现在是、以后仍将是一个全球霸主,并宣称中国会成为美国的一个新敌人。
这里,亨廷顿提出了一个鲜明的冷战思维模式。前几年,亨氏发表过著名文章《文明的冲突》、《不是文明又是什么——后冷战世界的范式》,重申文明是后冷战时代冲突的根源。现在亨氏的《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应该说是上述两个基本观点的延伸和发展,已经超出了一般性理论研究的范围,更具国家战略的意味。在后冷战时代,冷战思维“遗风”是某些西方大国搞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因此,对其进行剖析是有益的。
一、冷战给美国带来了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在欧洲和亚洲,未波及美国本土,所以中国、苏联牺牲最重,美国牺牲较小,而且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保存了实力。二战后初期,美国以其独一无二的经济、政治、军事优势,凌驾于其它西方伙伴之上,享有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美国并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叫嚷“遏制共产主义”。为遏制苏联,在欧洲组织北约军事集团;为遏制中国,在亚洲组织东南亚条约军事集团,其势力扩展到世界各地,甚至出兵朝鲜、越南,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问题的另一面是,由于向外扩张太猛,消耗了国力。朝鲜战争,仅美军就损失了三十九万七千多人,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越南战争,美军也损失惨重。对于这两次战争,美国军事当局的总结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错误的敌人,打了错误的战争。当美国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时,苏联却悄悄地赶了上来。由于同苏联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美国综合国力下降,日本、欧洲经济实力上升。在西方世界,原是美国一极独霸,后来形成美、日、欧三极鼎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以及西方世界欣喜若狂。美国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认为这是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最终胜利。但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现实世界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美联社在1992年12 月12日、13日发表了两篇年终专稿,一篇称1992 年是“政治变革和普遍动荡的一年”,另一篇称1992年是“血腥与希望交织的一年”。欧洲既有相互戒备,又有战火纷起。拉丁美洲苦于国内纷争和债务。饥饿和战乱如瘟疫一般在非洲蔓延。在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地方共产党还在基层存活和发展。美国世界新秩序的推行,没有使美国得分,却在阿拉伯世界播种着分裂、动乱和民族仇恨。而美国国内情况也很不妙。1993年财政年度的预算赤字为3410亿美元,国家债务超过40000亿美元; 产品优势地位下降,60年代美国仅有7%的产品面临国际竞争,1993年则超过70 %;地产金融业困难重重;贫困人口增加,社会问题严重。苏联解体,美国则受了内伤。
在冷战时期,美苏两极的对立,主要是意识形态和军事斗争,实质上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冷战后,经济竞争取代军事竞争,意识形态淡化,务实精神加强。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对西欧、日本的军事威胁大为减轻,导致西欧、日本对美国的向心力大大减弱,反过来欧、日、美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因此,我们以为,冷战后美国要应付的国际形势并不比冷战时轻松。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说美国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复杂和具有不确定性。
二、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的窘境
国家利益是制约、影响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的根本因素。国家利益一般包括国家的安全利益、国家的经济利益、国家的政治利益。所以国家利益是一个由其构成要素相互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国家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却都具有各自的国家利益观。处理上述四重利益关系,要寻找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结合点以及本国利益与别国利益的统一点,前提是不损害别国利益。这是确定正确的国家利益观的关键。而那种不惜在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去谋求本国利益的霸权主义,是会受到国际社会舆论的谴责的。亨氏的这篇文章存在着严重的二律背反的逻辑矛盾。一方面,美国到处推行“民主、自由、人权”并坚持这是世界的终极准则和对其他国家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他又深深地担忧:“历史的终结、民主在全球的胜利——如果成为现实——可能成为最令美国痛苦和不安的事”。真是“图穷而匕首现”,原来美国战略的内核并非“民主、自由、人权”,而是竭力追求正当国家利益之外的霸权利益。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霸权主义确曾给美国带来繁荣;而今时代不同了,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霸权主义在世界各地日益碰壁。连美国有远见的政治家也认为霸权主义使美国的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只有采取务实态度,才符合真正的美国国家利益。
且看亨廷顿在《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一文中,对当前美国霸权主义的窘境进行的一番生动的描述,当然他是从“强国家弱政府”的视角来描述的。亨氏在该文中说:“美国在经济、意识形态、军事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压倒优势”。但另一方面,美国的影响却远远没有那样大。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穷国还是富国,友邦还是敌国,民主国家还是专制国家,看来所有国家都能抵制美国决策人的诱惑和威胁。在贸易保护主义、制裁、干涉、人权、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维持和平以及其他问题上,外国政府的官员彬彬有礼地倾听美国的要求,或泛泛地表示同意,但过后还是不声不响地我行我素。1994年,小小的新加坡蔑视美国施加的极大压力,依旧对美国少年施用了笞刑。经济崩溃、陷于孤立的古巴,成功地改变了美国的移民政策。美国请求波兰别同伊朗缔结武器协定,波兰根本不予理睬。美国压约旦中断同伊拉克的商业往来,约旦一直抵制。……中国则断然拒绝美国就人权问题提出的要求。……无法除掉萨达姆、卡斯特罗和卡扎菲……”。
美国霸权主义所以处于窘境的真正根源,在于它无视冷战后时代的特点。一是世界多极化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因为美国每一次的扩张行动,它所面对的决不是单个的“孤立”的古巴、伊拉克或伊朗……,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纵横交错的国际社会,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不屈从于美国的压力。此外,美国政府还要面对国内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的压力。如军火工业集团主张对外采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手段,因为那使它们可以获得军火暴利;而商业集团则反对美国动辄对别国进行制裁,因为那将使它们丧失部分国外市场并增加工人失业。1997年美国对占世界人口52%的75个国家实施了单方面的制裁,一年中使美国在出口方面损失150亿至190亿美元,另外丧失20万个就业岗位(见美国《洞察》周刊1998年1月26日文章)。
今年2月,美伊对峙的海湾危机几乎演变成爆发战争的严重局面。美国在海湾地区集结重兵,扬言要对伊动武,引起世界关注,经国际社会多方斡旋,终于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与伊拉克领导人达成谅解备忘录协议而得到缓解。与上次海湾战争不同,美国此举遭到阿拉伯世界的坚决反对;在其西方盟国中,完全支持美国的只有英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俄、中、法也坚决反对;俄总统叶利钦多次警告美国要谨慎行事,否则“可能引起世界大战”,俄国防部长直截了当地表示“这一危机涉及俄罗斯的切身利益”。同时美国也考虑到,军事打击未必能摧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迫使萨达姆下台,反而会增加阿拉伯世界的敌对情绪,使中东和平进程更加艰难;而大量的军事消耗和可能的人员伤亡,将使美国政府面临更大的国内压力。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海湾危机的最新动态表明“单极世界将成为历史”( 见俄罗斯 《消息报》1998年2月26日)。
二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这是由现代生产力支撑的世界经济所决定的。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高效的信息系统和现代化的交通,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组合。商品、资本、金融、技术和劳务的跨国流动,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连在一起的板块,其相互关联性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加速与其分布的不均衡的矛盾,全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其分布不均衡的矛盾,加剧了对自然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争夺,从而导致国际分工关系的不平等性、国际交换关系的不平等性、国际财富分配关系的不平等性,必然产生强与弱、富与贫、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面对上述情况,美国政府信奉的是“零和博弈”,凭借其经济实力和资金、技术优势,通过对国际经济秩序和制度安排的控制,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经济体系的“游戏规则”。与此相反,世界多数国家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这完全符合时代特点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经济上各国之间相互渗透已相当广泛,相当深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例如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符合本国的利益,也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因为它们的发展可以为发达国家提供广阔的市场,也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使全球股市激烈动荡。最近连美国也不得不对日元的急剧贬值,同日本进行联合干预。而中国一再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对亚洲的金融稳定起着重大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和高度评价。
三、当代世界与“多样化和多文化主义”
亨廷顿在该文中还将美国自己的问题都推给了外来移民,认为多元化削弱了国家的认同。他说“各民族集团在决定美国对外政策方向所起的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新近的移民浪潮和有人提出的多样性及多文化主义而得到加强”,“以国家为基础的移民社群,即至少控制一个国家的跨国移民群体,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维护他们原籍国家的利益。”
移民问题和文化多元化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充分肯定各个民族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马克思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8 页)人类历史发展表明,不同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遗传密码”等,造成了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诸多差异,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深层次的价值体系,无疑是多元的。由于世界性交往,出现了人口流动和移民现象,使各民族之间产生了文化交流。一个民族在同异文化接触时,总是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对方,难免发生摩擦和冲突,但是另一方面,有生命力的文化各有长短,在与外在系统文化的比较中,根据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需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又自然会有文化的融合。当然,融合并不是消除民族个性,而是将其特长加以发挥,产生新的文化增长点,从而达到各种文化优势互补,共存共荣。
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文化和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来看,每一种文化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阶段上,在特定的领域内对世界发展产生作用和影响,但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永居主体文化的宝座。各种文化的发展都必然是多姿多态,异彩纷呈的。王国维说:“异日发扬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一孔之陋儒,固可决也。”(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中西学术,合之两美,离之两伤。”(熊十力《十力语要初续》,乐天出版社1971年版)这显示了我们的前人综览古今中西的气度。“将来世界大同,犹赖各种文化系统,各自发挥其长处,以便互相比较,互相观摩,互相取舍,互相融合。”(熊十力《论六经》,大众书店1951年版)
这种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日益得到不同区域、民族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共同关注和认同。世界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以及现代交通、信息传播的发达,推动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事实证明,不同文化的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关键要有相互尊重的态度和平等的立场,这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而那种“西方文化中心论”,搞文化霸权主义,把自己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强加于人,对其他国家动辄以“民主”、“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对别国实行制裁;对国内其他民族、种族实行强迫“同化”,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肯定是要碰壁的。
反之,破除“西方文明中心论”的陈旧观念,就会看到非西方文明也有自己的长处。比如当前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问题,以及西方世界存在的人际关系紧张、人情冷漠;人们物质生活丰裕而精神生活空虚、苦闷等。对消解上述问题,中华文化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和谐”、“保护自然”的思想;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提倡“忠恕之道”“推己及人”,重视家庭伦理的思想;而道德“履践”、“自律”、“自省”,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养成的基本方法。
伊斯兰教注重婚姻的严肃性,禁止沾染毒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和睦相处,等等。在暴力犯罪频起,毒品交易严重,人们对社会问题重新进行思考的今日美国,伊斯兰教对家庭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伊斯教在美国的发展,实际上是美国文化和伊斯兰教义相互借鉴融合的过程。
对亨廷顿所提移民社群在美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应有正确的估计。现在美国约有200万华人,有40%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 在圣加布里埃尔河谷人数最多,该地已从尘土弥漫的服装餐馆地区发展成为一个计算机技术中心。华人资本家——土生土长的和来自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为该州的工业振兴打了先锋,特别在计算机装配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现在一些华裔美国人已积累了巨大财富。据统计,单就在美国的华人学者目前已有十几万人,其中有三万多人被公认为一流的科技人才,占美国一流科技人才的1/4以上。另外,经济界和其它领域涌现出来的英才例子也是举不胜举的。当然,他们还热爱中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也热爱美国。这对促进中美关系,特别是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美国华人的成功是与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步的。现在美国华人人均年收入是25万法郎,要比美国全国水平高出许多。长滩是洛杉矶的港口,现已成为世界一流港口,加利福尼亚与中国的贸易,1997年已超过120亿美元。
今年6月13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波特兰州立大学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应该与移民共有我们的国家,而不是回避或者把他们排斥在外。”克林顿的讲话突出了他第二任期议事日程的一个新主题:让美国人相信,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成为美国的优势。克林顿还说,移民代表着形成这个国家的精神:发奋图强争取成功,家庭责任感强以及向往美好的生活。把移民看成是一种威胁是错误的(美联社俄勒冈州波特兰6月13日电)。可以说,克林顿这一见解是明智的。
今年2月26日,俄罗斯《消息报》发表署名文章, 指出:“在目前统一的西方联盟已不复存在。相反,世界各地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1998年的伊拉克危机表明,美国已经不可能保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的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战略家能否有足够的政治意志和战略思维来承认一个非常痛苦的事实,即世界上已没有唯一的超级大国立足之地了呢?”“如果美国能尽快明白这一点它就能更快地给自己找到一个新的位置”。跳出冷战思维模式,换一种思维方式如何?
标签:亨廷顿论文; 美国史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移民欧洲论文; 移民论文; 塞缪尔·亨廷顿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人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