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负通货膨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浅论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0)02-0082-0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各类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市场上各种经济动态都不同程度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人们尤为重视市场上的各种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化。在《价格法》颁布到施行前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市场物价出现异常迹象。笔者在对盐城市物价的一项调查中发现,1998年1~6月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平均增长-4.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则增长-3.1%,其中粮食、肉禽及其制品、家用电器价格比上年分别下降24.3%、10.0%、10.9%。不仅盐城地区如此,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在1~6月份也平均下降了2.1%。全国市场价格水平呈“低位运行”态势。
“价格低位运行”,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极为罕见的。在价格上涨时,人们自然要将它与通货膨胀结合起来考虑;在价格严重下滑时,是否要将其与经济周期中的经济衰退相联系,或归类为“新经济”现象呢?许多人对此尚未有明确的认识,更不用说如何进行调控。笔者试图对“价格低位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寻求问题的答案。
一、负通货膨胀的界定
价格下跌与价格上涨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价格上涨、货币贬值,人们便联系到通货膨胀;价格下跌、货币升值,自然是非通货膨胀。但仅仅价格下跌,能不能归为非通货膨胀呢?
通货膨胀,国内外学者并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是,从其一般特征的角度加以界定,“通货膨胀可概括为:商品流通中纸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或价格总水平普遍持续上升的经济现象,体现出通货膨胀的一般特征。”(注:李金生《相对通货膨胀刍议》,《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专辑),1997年第3卷第3期,第39~42页。)从这层意义上看,仅凭价格的涨落还不能断定其是通货膨胀与否,还要看价格涨落的持续水平及其对币值的影响。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并不都会如实地表现为“纸币贬值、价格持续普遍上涨”,“价格上涨的形式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隐蔽的”(注:吕益民、张宇主编《通货膨胀概览》,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因而,从市场价格涨落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角度,可以将通货膨胀适当加以重新分类:正通货膨胀、零通货膨胀用负通货膨胀。正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价格持续普遍上涨时的通货膨胀,它明显表现为价格上涨、纸币贬值,既包括了许多专家所谈及的“开放型的通货膨胀”,也包括“绝对通货膨胀”与“相对通货膨胀”(注:李金生《相对通货膨胀刍议》,《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专辑),1997年第3卷第3期,第39~42页。)中价格明显上涨的部分。零通货膨胀是指“物价基本稳定,物价上涨几乎为零或在零左右波动时的通货膨胀”(注:吕益民、张宇主编《通货膨胀概览》,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表现为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负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价格上涨不明显或价格下降时的通货膨胀。相比而言,正通货膨胀与零通货膨胀较为人熟知,本文对此不作多述,着重分析负通货膨胀。
负通货膨胀不仅包括政府通过计划控制和价格管制手段,如票证配额、价格管制以及其他的一些物资控制等来控制物价的上涨,使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的趋势不明显,即表现为商品、物资短缺的压抑型通货膨胀,而且还包括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形势的通货膨胀。
“今年以来,我国的市场物价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下跌。今年1~6月,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平均下降了2.1%;其中工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生产资料的平均价格水平分别下降5.5%和4.3%。”(注:国家计委经济政策协调司课题组《当前的物价形势和工作思路》,《宏观经济管理》1998年第9期,第25~27页。)这一“价格低位运行”状况,既不同于“通货紧缩”、“经济危机”,也区别于“新经济”现象,不能反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货币在贬值。
首先,这次价格低位运行不同于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缩减流通中的纸币数量以提高货币的购买力”(注:《辞海》(经济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2版,第448页。),是与货币和信贷供应紧缩同时发生,并伴随生产萎缩、物价下降的经济现象,反映出经济的衰退。但是,我国目前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减少,上半年利率连续下调,国家加大“修路、建库、改网(农村电网)、种树、盖房”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信贷的供应量没有降低;另一方面,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仍在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可见,我国目前的价格低位运行并不是“通货紧缩”,更谈不上属于经济危机。
其次,这次价格低位运行不同于“新经济”,也不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新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最近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概念。这一经济概念反映“三高”和“三低”的发展态势,即:“经济增长率高、出口高、企业盈利高;失业率低、通胀率低、财政赤字低”(注:徐培强《“新经济”何以言“新”》,《光明日报》1998年8月14日“‘新经济’篇”。)。通胀率高低姑且不谈,从“企业盈利高、失业率低”来说,目前我国就不符合要求,因而价格低位运行不是“新经济”现象。
这次价格低位运行也不能反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分为个别成本和社会平均成本,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经营成本与价格一般排序为:个别生产成本<社会平均成本<商品价格。企业要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一般通过改进产品生产和工艺技术,减少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耗费,达到降低生产成本、赢得价格优势的目的。但是,这次价格低位运行并非如此。通过调查发现:商品低价销售是制造者和销售者一味追求价格优势造成的,结果物价远低于社会平均成本,更有甚者还低于其个别成本。显然,这种价格下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是客观生产规律作用的表现。
表面看来,价格下降会导致货币升值。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价格下跌,加大了投资风险,降低了投资回报率,使得先期投入的货币资本收益减少,价格下跌前的货币投入出现贬值。其次,价格下跌使消费者产生观望心理(买涨不买落),期待价格再次降低,不能形成购买需求;政府采取降低利率来达到刺激市场需求的目的。在降低利率的同时,实际上减少居民储蓄、借贷资金的收入,反映通货膨胀引起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债权人利益转移到债务人手中。这些反映了价格下跌所引起货币的相对贬值。
由此可见,这次价格低位运行并不在非通货膨胀之列,与“新经济”、通货紧缩等不存在本质联系,而符合通货膨胀的一般特征,属于负通货膨胀。
二、负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价格低位运行,表面看是生产经营者盲目追求价格优势引起的。其实,在盲目追求优势的背后,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因素。这些因素形成的合力,抑制价格的上涨,引发负通货膨胀。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我国市场由以前的“短缺经济”转变到“过剩经济”。但是,这种“过剩”不是商品的绝对过剩,只是相对过剩。原因在于,许多商品的问题表现为质量差、档次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形成商品低层次的相对过剩。买方市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产业结构不合理、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的。就全国而言,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率已达到90%以上。由于技术力量、资源和区位的差别,各地生产的同类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不合乎市场需求,合乎市场需求的在数量上又大大超过市场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的商品相对过剩,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性的过剩。这些重复建设的企业为了在市场争得一席之地,采取低价倾销的策略。
(二)信息渠道不畅,市场反馈不灵。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处于逐步健全的过程中,市场信息系统尚不完备,各种信息不能得到及时传输。生产经营者不能及时获得市场上各种商品生产、销售及需求等方面的反馈信息,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迅速地在生产、经营管理上作出调整,结果盲目生产,导致大量产品积压。这在农副产品市场表现尤为严重,如盐城地区生猪的养殖与销售就是如此,许多生猪养殖场及农户不能全面了解盐城及其周边地区的生猪市场行情,经常出现生猪价格供不应求、价格飚升与供过于求、价格暴跌的周期性现象。1998年春节后,猪肉价格一直就呈现下降趋势,跌幅远超过10%以上。过剩商品的价值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企业不得不降价处理过剩商品。
(三)走私、假冒伪劣的原材料和商品充斥市场。
大量走私原材料及商品,经过海关检查,没有正常交纳关税。与国内供应的原材料及生产的商品相比,这些走私原材料及商品价格比较低廉,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比较低,因而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国内合法经营的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不公平、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在价格竞争上,使合法经营的企业难以与非法经营的企业相抗衡,迫使企业降低商品价格,开拓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这些假冒伪劣商品,外观上与合格商品非常相似,几乎看不出差别,消费者难以区分。但是,这些假冒伪劣商品,在材料的选用、生产工艺上存在较大问题,质量低劣,成本相当低下。尤其是一些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如光盘、软件的生产与销售,在研究开发产品往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产品的开发、生产成本非常高。但假冒伪劣商品不需要承担这些成本,以远低于正规商品的价格在市场销售。这对合法经营的厂商是难以接受的。为了排斥假冒伪劣商品的市场份额,出现竞相降低价格的现象。假冒伪劣商品触及市场范围较广,许多企业不仅不能获得正常的社会平均利润,而且难以维护其生产经营成本,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总水平普遍下降。
(四)居民对未来预期缺乏信心。
价格下滑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市场需求不足引起的。事实上,居民对许多过剩商品仍有较大的需求,如农村居民对VCD消费较少,农村市场潜力较大。但导致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居民对未来预期缺乏信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居民预期收入不乐观。由于目前整个经济增长缓慢,企业经济效益不高,职工下岗失业严重。1997年底,我省有92万下岗、待业人员,有2526个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比上年同期增加759个。就城镇居民来说,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城镇职工大量下岗,势必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就农村居民来说,我省农村消费市场原本非常广阔,但是,农民考虑到:未知的自然灾害对农业收成具有较大影响,农副产品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各方面的负担仍然很重,其收入会相应受到严重影响。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缺乏信心。二、医疗、教育等体制改革,使居民对未来支出能力缺乏信心。目前国家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居民从改革的趋势中预知到:住房、医疗、教育等的费用将由国家支付为主转向个人和社会支付为主,居民普遍感到这些方面的支付压力较大,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因而大大缩减即期消费,以期增强远期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消费能力。1998年城乡居民储蓄比去年同期增长16.8%,大大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因而,在目前表现出尽管利率、价格一再降低,但银行储蓄却持续增长、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
(五)政府对越轨市场行为缺乏充分的监管。
政府对越轨的市场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主要表现在:
(1)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不够。现在市场仍充斥着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尽管国家采取许多措施进行管理,但始终没有将假冒伪劣商品排斥出市场。
(2)对越轨价格行为监控力度不够。《价格法》的颁布有利于价格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但在实施中面临许多配套措施不健全等问题。目前价格严重下跌时,仍沿用价格上涨时的政策,出现价格管理的失灵,一定程度上,滋长了极为罕见的价格低位运行的蔓延。
三、负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负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积极的经济效果,如刺激市场需求、促使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方面战略调整等等;但其对经济建设也造成诸多不利。
首先,对生产者、经营者造成的影响。
生产者和经营者原本希望通过降低产品价格赢得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如彩电、VCD、冰箱等家用电器的价格大战,但是引起消费者的观望心理,丧失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不能形成、扩大真正的市场需求,导致整个价格水平处于低水平状态徘徊,压制着价格的抬升,以致于像家用电器等商品价格出现持续下降,累计比去年同期下降10.9%。同时,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价格大战造成自身利润率的降低,造成竞争者两败俱伤。这不仅降低了企业投资回报率,在国有企业出现新的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减少了职工的劳动报酬,影响到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严重的是许多职工因此而下岗失业。
其次,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
一些企业一味追求低价优势,以致自身无法承受,同时又无相应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仅通过减少原材料使用的数量和质量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致使市场上出现大量质量低、性能差的产品。消费者在使用这些假冒伪劣商品时,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个人经济利益,更严重的是会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消费者的利益直接受到侵害。另一方面,盲目追求低价优势的企业职工,当他们作为消费者进入市场时,会因收入水平低而降低其购买能力,并且这种购买能力的降低幅度远远大于由价格下跌带来的原有购买能力的提高幅度,会严重制约他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利益会受到间接侵害。
再次,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较低的商品价格,尽管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很容易会遭到国外反倾销政策法规壁垒的制裁,不易打开国际市场。同时为了价格优势而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会降低所有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信誉,造成不利的国际竞争环境,阻碍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根本利益。
商品价格的低位运行造成的各种影响,又会反过来制约商品价格的上涨,呈现价格的进一步滑坡。这样会陷入“价格下降——产品质量下降——投资回报率低、经济效益降低、职工下岗、收入减少——社会有效需求不高——商品价格再次降低、预期投资回报率低”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恶劣的社会效益,给经济建设造成不利环境。
四、负通货膨胀的治理
在反负通货膨胀的过程中,针对其成因,采取相应措施治理目前的价格低位运行状况。
1、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经济改革与发展应避免地区之间大量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充分利用各地区的社会、自然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合理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样,既可以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档次,也可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2、严厉打击走私、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保护正当的商业竞争。政府需不断加强海关对走私商品的查禁力度,严厉打击国内外的走私势力。同时,工商、税务部门还应加强对市场的规范管理,禁止销伪假冒伪劣商品、走私商品,严惩制造假冒商品的单位和个人,营造公正、公开、合理的市场环境。
3、制定《价格法》的配套措施,强化价格的规范管理。《价格法》是对市场中的价格行为在全国范围内作出的一般性的规定,至于各个地区、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没有作具体的规定,因而,各地各级物价管理部门需在遵循《价格法》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针对各自地区的特点,对不同的商品作出相应的规定,使得《价格法》的基本宗旨得以贯彻实施。
4、健全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排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有关部门应就居民关心的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指明改革的方向,并相应设立各种社会保障基金,以分担居民在未来工作、生活中的风险,增强居民对未来的信心,达到拉动消费、启动经济的目的。
5、发展、规范市场中介组织,及时反馈、传输各类市场信息。市场中介组织既是联系政府和市场主体的纽带,也是反馈行业信息、实现行业自律的重要途径。因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可以解决目前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促进市场主体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措施,实现整个市场的有效运转。
标签:假冒伪劣商品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新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通货紧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