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住区室外场地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探讨论文_段进兆

北京居住区室外场地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探讨论文_段进兆

——以朝阳庵小区为例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00044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显著趋势,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从1999年就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60岁的老年人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现今我国已经处在快速老龄化的进程中。面对老龄化问题,居住小区的设计及改造应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需要,尤其目前的现状老旧小区的适老环境设施存在缺乏设施、体系不完善、忽视无障碍设施等主要问题。本文提出针对居住区适老环境中全龄友好、设施配置、无障碍设施等规划建设建议,对步行系统和绿化环境的连续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出要求。

关键词:老年人;室外场地;适老化改造;无障碍设施

1、居住区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现状与存在问题

朝阳庵小区位于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属于纯居住的老旧小区,多为6层的多层住宅,且以老年人居住为主。原有住区中的室外空间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老年人活动空间的存在诸多不合理现状。

1.1配建配套设施不足

室外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不足,老旧小区庭院内部堆放大量老旧家具,占用了大面积庭院空间,造成老年人无法使用。公共休息的座椅及运动器材设施不足,现有的座椅缺少靠背和扶手。另外老旧小区养老设施配建率不高,且普遍采用租借和合建的方式,设施适老性不强,500~1000m服务半径难以全覆盖,缺乏医疗设施,缺失老年公寓、老年人服务中心、老年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老人需要能及时治疗小病小痛,需要居住区能满足他们生活保健的需求。

1.2室外空间不满足无障碍要求

室外庭院平台、台阶无扶手栏杆、人行道步行系统被停车位占用、小区内道路来自机动车的干扰、道路铺装不平整。通往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设置有立道牙,对轮椅和手推车使用造成不便,空间垃圾桶的高度较高,使老年人无法合理使用,住宅都未加装电梯等。

1.3室外绿化环境不友好

现有小区绿植遮蔽率低、树种少、绿植单一,且绿地设计不满足冬季日照要求,室外广场及庭院空间中许多位置受阳光照射的时间不足2 小时,甚至有的位置接受不到日照,导致室外空间利用率低。垃圾放在垃圾桶周边,造成了庭院环境的恶化,导致老年人更不愿在庭院内部进行活动,老人们喜欢种植盆栽,部分老人更愿意在室外公共空间来养花草。

2、居住区室外场地适老化改造策略

2.1改造策略及原则

适老化改造主要指尽量保留既有住区硬件配置的前提下,增加适老设施和设备,延长空间使用寿命,以满足老年居住者需求的适老改造。设计者应根据老年人的基本特征、行为活动以及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改造,对不同的小区应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调查此住区的老年人情况,考虑老人自身的心里变化、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因地制宜,提出适合现老旧小区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改造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在对现有住区的改造设计中,要遵循安全性、舒适性、易识别性、交往性、易识别、因地制宜等大设计原则,同时对住区的活动空间布局、道路系统、健身空间、交往空间以及景观观赏空间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2.1 构建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

应参考老年人的活动半径范围,合理分布小型公共空间于住区组团间,增加空间上的层次感和老年人的可达性。形成住区内步行空间的连续性,铺设连续的地面铺装。因此适老化改造要重点改善步行空间,且在老年人活动空间旁设置儿童活动空间,让老年人在交往等活动的同时能照看小孩。

2.2 改善室外的交通空间

道路系统上要重新统一规划车行系统、人行系统、停车布局等。要形成人车分流,限制小区内的车速,设置夜间照明、增加无障碍车位、设置住宅出入口无障碍坡道等。

尤其人行系统中对步行线路、步行距离、步行宽度、场地高差、步行方式和步行道路铺装形式等几方面进行具体改造设计说明,增加室外遮雨、遮阳的室外连廊等。

2.3 改善健身、休闲空间

老年人主要进行群体活动,如广场舞、太极拳、舞剑等操类需耍较大集中式活动场地空间,场地的选择要考虑的老年人的可达性,又要和周围居民住宅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噪音,且和附近的车辆保持适当的隔离,避免车辆的干扰,同时需要种植树木进行遮挡。

部分老人喜欢每天和邻里朋友聊天、下棋等,因此需要公共室外休息庭院。座椅附近可以设置风雨亭、花架,可供夏季遮挡阳光。在此基础上,从活动空间的功能、景观小品、座椅设施、健身器械等方面进行适老性的细部设计。

2.4 改善景观绿化环境

老年人更喜欢到景观环境较好的室外空间进行活动,因此应积极完善景观绿化,提高景观空间的差异性,利用植被种植合理划分空间,改善景观层次,对各个景观要素进行适老性设计。

标识系统是老年人辨别方向的重要依据,通过显著的标识(文字尺度、图形、色彩、材质、高度等)、住区点缀的小品设计(雕塑、大门、壁画、亭台、楼阁)、道路设施小品(路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可以提升住区的环境质量,给老年人带来更好的活动体验。

2.5配建公共设施

受身体条件、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的兴趣爱好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老人更愿意选择独立居住。由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长,如既有住区小区街道、公园、庭院不能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需根据具体社区情况增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院、老年公寓等。

3、结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在本文中,根据老人的特点和他们对住宅的要求,基于这些,对适老性室外场地改造设计的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比如,在设计中坚持社会共居性原则,要贯彻以老年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适老性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希望通过初步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探索,立足于老年人的基本特点,改善和提升旧住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环境,使得住区的户外空间更大程度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君君.老旧住宅区改造调查及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2]于涛方.中国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空间特征与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5.

[3]廖清华.适老性住宅设计策略分析[J].规划设计,2016.12.

[4]朱恺群.适老建筑设计探析及启示[J].武汉勘察设计,2016.01.

论文作者:段进兆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  ;  ;  ;  ;  ;  ;  ;  

北京居住区室外场地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探讨论文_段进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