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及其必然发展的动力系统_政治论文

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及其必然发展的动力系统_政治论文

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及其必然发展的动态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政治论文,体系论文,本质特征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随着邓小平理论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过程中,我们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深入探索,应当说,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要清楚和全面。然而,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始阶段,作为逐步发育和不断改革的社会,我们 对 于她的本质及其特征亦是一个随之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中共十三大以来提出民主政治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这本是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中,发挥和发展了的一系列科学社 会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政治社会原因,这一问题并没有在人们的 思想认识上和党的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清楚的确认,而解决这个问题,实在有关社会主义改革 发展的根本走向。

过来人们在谈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时通常是将几个方面作平列的表述和一般论证。却很 少涉及基本特征各方面的相互关系,进而去探究这些基本特征的内在本质是什么,因此,有 必要深入研究讨论。

所谓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由该社会的国体即阶级实质所凝炼的质的规定性,决定着该社会 所具有的并与其他社会相区别的本质属性,并由这个本质属性所外化出来的独特的表征。由 于事物 内部的特殊的矛盾决定了事物特殊的本质,又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各方面及其关联,决定了 事物质的多样性及其表现特征的丰富性。从这样的方法论原则出发,应当明确,社会 主义的本质同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外化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是既相联系又更相区别的概念。这 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基本特征的哲学根据。既然这些基本特征是该社会国体的 根本性质的独特表征,那么基本特征的诸多方面就应该都是该社会本质的表现。但是,在这 些诸多属性和特征中,必然有一个对社会主义社会统领全体贯穿一般的最本质的规定,这个 最本质的特征既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又是统领其他基本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那么 ,什么东西最有资格充当社会主义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呢?我们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史观,它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现代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取得了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和全 体劳动人民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支配权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各项权 力的政治经济制度。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我国宪法把“一切权力属于人 民”作为建构社会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不但是 指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而且 是绝大多数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切实权利以及法律制度的固定保障 。

这里所言的民主政治,根本前提是社会主义。实质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的本意是“ 人民的权力”和“大多数人的统治”。但是,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在历史上破天荒地使它赋 诸实际,真正实现。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 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人民当家作主”在 质上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量上是与这一阶级主体相联系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是社 会的绝大多数成员。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区别于其他一切也称民主政治的本质界线。中国 共产党按照她的宗旨和阶级属性,“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这一民主 政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对社会主义执政党根本政治路线的要求。当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本质特征是一个自然的、循序渐进的、不断发展的、必然实现的动态体系。

(二)

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和思想民主的基本构架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系中,基本的构架 是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两个方面。人民经济上当家作主,就是通过“剥夺剥夺者”,消灭剥 削制度,掌握生产资料,拥有劳动的自主权利,并且赖以建立人们物质利益的平等互助合作 关系,以及在这种经济民主下为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逐步地走向共同富裕;人民 政治上当家作主,就是通过推翻少数人当权的反动统治,消除封建专制和寡头政治,确立人 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和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使国家的政治法律措施充分体现人民 的意志。在公有制基础上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民主对政治 的民主提出了必然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各个不同的生产单位和个人生产自主、 经营自由、协作互利、公平竞争、等价交换的经济民主权利,反映在政治上,就必然需要有 社会主义的民主、平等、协商、自由、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和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与之相 适应。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两个方面,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好比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互相结合,互为前提,缺一不可。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根基和前提,政治民主 是经济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总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过程。与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相联系的思想民主(包括文化民主),总是伴随着经济民 主和政治民主而发生发展的。作为民主政治的政治制度,包括硬性和软性的两个方面。硬性 的民主包括人民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参政议政,民主选举和监督国家各级干部以及 社会实际生活中可具体操作的法律程序民主等等;软性民主包括人民参与决策,对国家机关 提出批评建议。还有国家大政方针和内部事务对人民的公开性,党和政府创造人民监督各级 干部的政治氛围;还有,舆论监督、言论自由、学术民主、思想活跃、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硬性的民主为软性的民主创造条件和环境。而软性的民主又 积极作用和影响于硬性的民主的发展。

先争得政治民主的显著特点 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尤其可以 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的特点得以见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不 是在旧社会中产生的,而是在人民革命取得彻底胜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后 建立的。这就是说,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社会制度,是先取得政治上当家作主的统治地位, 而后才有经济上翻身解放的民主权利。这是因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如果不首 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且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就不能夺取被剥夺去了的资本,就不能 把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就不能剥夺利用私人占有去奴 役他人劳动的权力。也就不能最终取得经济上的平等权力。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导和核心目标 从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来看, 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以来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扼要地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是“富强、 民主、文明”三位一体。虽然“富强、民主、文明”三者并列,各有其相对独立内容,但民 主又是贯穿其余两个方面之中的主导方面和核心目标。富强,归结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 长足发展。没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赖以涌流出来的巨大财富,何来富强!单就这一点 ,同资本主义没有任何本质区别。然而。只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本质,才能使富强起来的国家 不是少数寡豪巨富的天下,而是绝大多数人民在富强之中得到物质文化上的平等享受和充 分满足;另外,建设富强的国家,一方面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本出发点, 另一方面,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没有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富强 之路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他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都把 发 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人民共同富裕紧紧联系起来。 至于现代化建设的又一目标“文明”,则必然地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其本质内容和根本前 提,不能设想没有最广泛充分的人民民主能够赋予社会主义文明称号。

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民主政治这个词在社会主义产生前早 就出现了,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形式,也先于社会主义出现了。就这些一般的方面 而言,民主政治不是社会主义的创造发明。但是,人们不能忘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作为真 正体现绝大多数人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不是社会主义付诸实践,又有哪个社会做到了呢? “过去的一切运动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剥削制度下,在少数人当权的政治格局下,人民被 排除在民主建设的进程之外,被剥夺了人民的主权地位。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对推翻封建 专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 革命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的阶级本质仍然是少数剥削者 占有生产资料的政治统治,所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过是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目的的, 仍旧是少数人的民主;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民主,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资产阶 级对国家的政治统治为根本前提的。对于这一点近代思想家康德也这样指出过:“在人民不 能作出关于自身的决定时,立法者也不能作出关于人民的决定”人民的自主权利最终取决于 人民在国家政权中的主体地位。康德正确地道出了在少数剥削阶级当政的社会里,立法的权 力机构与人民自主权利的分离性。列宁斥责资本主义民主是“残缺不全的、贫乏的和虚伪的 民主”、是“骗局”和“陷阱”。它决不能和社会主义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的民主政治同 日而语。以上,我们从各个侧面的论述中,看到绝大多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社会的诸多基本特征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所决定,由 于这一本质特征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制约着其他特征的存在和发展。

(三) 确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关系改革开放的正确走向 我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人民当 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并在理论上给予明确的抽象,把它 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世纪之交,我们的国家正处在 深 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关键时期,改革朝着什么方向,开放为着何种目的,这是根本性质的 问题。如果我们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使改革开放不但有 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目标,而且使改革开放有确定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 体制就理所当然地必须围绕如何切实地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来构建、规划和进 行,扩大开放,也必须最终使人民富裕幸福。

近来,报刊对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宣传调子低了,人们谈论民主政治的话题少了,现实的民 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慢了。乃至十三大确定的以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建设为根本内容的政治 体制改革似乎陷入停滞。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上,已经不同程度地偏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的规律,即没有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相互作用对社会主义改 革的要求,在实践中把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紧密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九十年代以来 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我国改革发展走入低迷,尤其是腐败加剧,其症结不能不说与 这个根本问题有关。

廓清思想迷雾 出现这种状况,从思想认识上看,一方面是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 自由化曾给人民思想造成的严重混乱,人们尚不能从混乱中廊清迷雾,尚存余悸心理;另一 方面恐怕同人们对于这一本质特征缺乏应有认识不无关系。前者应该澄清。而后者则应该弄 清。目前在人们的认识上,对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两种倾向性的错误思想。一种是 认为中国封建历史影响根深蒂固,在初级阶段搞民主政治建设是“严重脱离实际”。这种观 点是一种保守的懦夫懒汉的民主政治观;另一种认为,民主政治可以不受社会历史和经济文 化条件限制,主张用急风暴雨式的方法,使民主政治一步到位,这是一种激进民主政治观。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所创造的科学文化是举世辉煌的,但是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所产生的深 远影响又使中国现代民主化进程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以致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受到种种 封建主义思想和习惯的顽强抵抗。但是,我们说这种历史的沉积是依靠人们自觉的努力去消 除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因为封建专制主义影响很深而具有特殊的迫切性,又因为 历史的社会条件限制,只能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因此,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既不 能停滞不前,又不能急躁冒进。

从体制上推进民主政治进程 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的实际内容,必须通过上层建筑即社会 主 义民主的国家法律制度来保证,这就必须把一度低沉和严重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 建设迅速提上应有的议事日程,必须使改革坚定不移地朝着日臻完备的民主政治积极而稳步 发展,努力建设“没有站在人民头上的官吏的国家”。

邓小平对此非常明确地指出,必须“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 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并且保证“全体人民 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力”。

努力推进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主义稳定繁荣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自 觉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这——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努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 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中国,根本问题是要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政治局面 。深刻地认识本质特征,可以为我们提供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政治与社会稳定客观关系的思 想方法。我国是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情况又异常复杂。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安定团结为前提。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然而。只要我们的事业 。真正是一切为着全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着人民更好地行使当 家作主的最高权力,就为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和根本的政治保障。可见,民主政 治和 社会稳定,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建设民主政治;推进民主政治,才 能维持社会稳定。而民主政治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了,就必然出现社会稳定繁荣的局面。因 此努力推进民主政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现实的逻辑必然是这样。

标签:;  ;  ;  ;  ;  ;  ;  ;  ;  ;  ;  

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及其必然发展的动力系统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