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亭教育思想初探论文

孙喜亭教育思想初探论文

孙喜亭教育思想初探

郝文武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 孙喜亭先生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地位、价值、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和传播做出重要贡献。他认为,教育是将体力和经验为主的传统劳动者转化为智力为主的现代劳动者、将一般和简单劳动者转化为专门和复杂的劳动者、将知识形态的可能或潜在生产力转化为技术形态的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实质是育人为本,是塑造民族精神为本;教育规律既有客观性、历史性、时代性,也有选择性。教育理论需要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经验有待升华为教育理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包涵教育的一般共性,现代教育的一般共性,中国教育的一般共性,中国现代教育的一般共性,也包含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孙喜亭

全面深入认识教育的地位、价值、规律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时代教育研究的积极推动者、研究者和传播者的杰出代表,孙喜亭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的使命担当、求真勇气、务实品格和远见卓识,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上下求索;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孙喜亭的许多著作都是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普遍原理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是密切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实践发展和中国教育问题的观察研究成果和理论求索。孙喜亭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地位、价值、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及其成果的形成、发展、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关于教育地位、作用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既博大精深,又微言大义,为了探索其中的深刻道理,理论家就要做全面深入的研究。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在这重要的时刻,孙喜亭在过去多年积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功底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实际,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理性智慧和情感力量,不知疲倦地钻研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大书特书改革开放春天里的故事,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及其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紧密结合,推动了教育从主要为阶级斗争服务向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先后发表《从社会再生产看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人的教育与劳动力教育》《现代化生产与教育现代化》《新教育方针的确立步履维艰——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转变的曲折过程》等论文。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思想观念、发展战略的根本性变革,这一根本性转变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教育职能的转变和为此进行的教育本质的讨论。孙喜亭积极参与和大力推进这场讨论,他虽然不赞同教育是生产力的观点,但特别重视教育对提高生产力的作用。孙喜亭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指出,社会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有一定生产经验与技能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在任何社会都是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和训练又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生产科学化是现代生产的主要特性,教育是将体力和经验为主的传统劳动者转化为智力为主的现代劳动者、将一般和简单劳动者转化为专门和复杂的劳动者、将知识形态的可能或潜在生产力转化为技术形态的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1]教育现代化首先要使整个教育事业与现代化建设、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不仅要在体制和规模上加以发展和调整,更重要的是探索现代生产对劳动者提出的知识结构、智力品格和体质的要求。[2]

虽然主动配电网的设想很好,但其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这些投资在现有体制下难以实现收益。主动配电网的发展既依赖于技术进步,又需要充分竞争的用户侧电力市场。通过技术进步带来投资降低,而充分竞争的电力市场和相应商业模式有望给电网和用户带来切实的收益。

为了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孙喜亭认为,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是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对社会发展动力以及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等问题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科学技术要靠人来发现、发明和创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括自觉发现、发明、创造和应用科学技术的人是第一生产力,其本质是一致的。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但在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中,教育又是根本。孙喜亭在许多著作中反复阐明这个道理,他指出,国家和社会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的本质,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必须迎着时代,尽快使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脱颖而出;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建构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等。为此,必须端正教育思想,否则,教育可能要拖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3]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逐渐深化和丰富的渐变过程,也有发生根本性重大变革的突变过程和节点。改革开放是总结了历史的深刻经验教训后我国对教育本质和职能、地位和作用发生根本性重大变革的时代。孙喜亭认为,对50年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回顾与评说,可以给我们观察50年教育发展的一把钥匙,以此展示教育全局。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方针50年来最明显的变化。这是党和国家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与社会功能认识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

二、关于教育价值和目的的研究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育人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首先是价值观问题或者更多的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教育的理想、目的就不同,就会对教育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明。为了阐明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观、理想和目的,孙喜亭先后发表《试论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大计,育人为本》《关于教育价值的研讨》《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德与价值》《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塑造民族精神》《素质与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等论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和普遍共识。但教育工作不仅千头万绪,而且培养人的理想目标也可能很不相同,这就必须明确教育以什么为本这个根本问题。教育是把受教育者能否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看作根本,还是把“开发智力”看作根本。孙喜亭认为,这些固然不错,但从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是国民精神的竞争。“一个国家从落后到兴旺发达,乃至昌盛富强,归根结底是它国民精神的振奋。所以,教育大计,应是育人为本。育人当然包括让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但育人的根本追求在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在于振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塑造国民精神为本,这才是正确的认识和实践。[5]

上呼吸道感染又称感冒,高发于春秋气温骤变季节,小儿是该病的高发群体,约有70%~80%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感冒虽然是小病,但由于幼儿发育不健全,体质弱,因此有可能因感冒而引发心肌炎、肾炎,因此,及时治疗非常重要[1]。为明确匹多莫德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本文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教育规律有选择性,首先就是承认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不承认教育有规律就谈不上对教育规律的选择。主体对规律的选择似乎是任意和自由的行为,其实也有客观性、历史性、时代性。价值选择的客观尺度不在人的主观世界,而在事物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的客观作用。历史上的任何价值选择都可以得到客观说明,但这又不是说任何价值选择都是客观的。主观选择具有客观依据,客观事实和规律由主观自由、自觉和正确选择。只有那些符合社会发展并促进人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和规律选择,才可称得起是客观的、科学的选择。[14]

YP20002电子天平,上海平轩科学仪器有限公司;TJ12-H绞肉机,青海华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HLY-309北京红菱烤箱设备有限公司。

孙喜亭把教育的出发点、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密切联系,并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研究教育“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的不同含义,强调指出,孙中山在1913年的《国民党政见宣言》中就说,“教育为立国之本,振兴之道,不可稍缓。”时隔七十多年,我们党的十三大确立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本国策,这是就教育结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说的,不是就育人过程说的。这个“立国之本”“百年大计”,实际说的是受了现代教育的人为本,是国民素质为本。教育功能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根据,而教育的社会功能则是本体功能的社会呈现形式。没有教育的本体功能,就谈不上教育的社会功能。两者是承续关系、是因果关系。”那种不承认教育本体功能的观点,把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平行的观点,不仅在逻辑上不科学,而且在实践中误导人不去务“本”,而空谈它的社会效益。[7]

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都关心人、尊重人,但前者关心、尊重的是抽象的人,后者关心、尊重的是具体的人。孙喜亭指出,“教育的出发点是一定的社会生产,是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不是抽象的人,或什么人的自身的需要。人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并不否认人是教育的对象,不排斥教育科学要研究人。同样,我们反对把人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却应十分强调教育工作必须关心人、尊重人,应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当作教育的重要原则,加以热情地倡导和切实地实施。”[9]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为什么教和为什么学的教育理想目标必须通过教什么、学什么的课程内容设计和改革及怎样教的教育教学方式来落实。孙喜亭认为,课程设计,实际是对浩瀚如海的人类的科学成果或科学知识的一种价值选择,也可说是一种文化选择。教育史上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人的全面发展与单项发展、人的教育与人力教育、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理性与经验、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装饰教育与实用教育等不同教育派别的争论和当今不同教育学说的分歧与对立,不同教育类型或教育模式的存在,归根结底,实质是文化选择的不同,是选择标准的差异。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什么样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是最佳设计和最佳选择,这都是价值问题,是以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满足国家作为教育主体和个人作为教育主体需要的问题。[14]课程设计和改革必须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有效结合,把个人的成长和价值现实与国家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而不是把它们二元对立、非此即彼。

群文干部是群众美术文化活动的倡导者、策划者、组织者,对群众美术文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群众美术辅导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是群众美术辅导工作的动力源泉。首先,美术辅导人员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把真善美贯穿于美术辅导的始终;其次,美术辅导人员应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潜心研究群众美术工作的深刻内涵;最后,群众美术辅导实质上是艺术的辅导,不应刻板,应重视创新。

改革开放前我国重视的主要是教育的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则特别强调教育为本的重要作用。关于此两者的关系,孙喜亭做了辩证而明确的回答。他认为,教育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其发展变化的根据,不能从人们的主观动机来说明,只能从直接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中,从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中加以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一定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10]这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并不矛盾。生产力发展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指的是对教育的经济基础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性作用指的是对社会发展的人才、智力和思想、精神的作用。[11]

针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和教育中出现的教育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思潮,孙喜亭很坦率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是知识的再生产,科学的再生产,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教育活动集中点是改变新生一代体力和智力的状态,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说到底,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虽然受经济规律的影响,也要提高育人效率,但它还有其自身规律。教育虽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费,但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将‘物’的消耗转化为‘智能’的过程。所以,不能以商品经济规律代替教育规律,也不能扩大商品经济对教育发展、教育过程制约的范围,否则,对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12]

关于规律的客观性和选择性关系,孙喜亭做出创造性的阐释认为,规律的客观性指的是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矛盾,但这并非说教育者的意志在教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教育者如果能发挥能动作用,自觉认识、利用儿童心理发展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就可能达到教育目的。尽管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是由教育者制订的,但这丝毫也不能改变或违背客观规律,丝毫也没有“创造”出新的规律,而是根据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13]

三、关于教育规律的研究

规律是事物本身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人认识到并遵循的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规律,人对客观必然性规律的认识是提高人的主体性、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追求自由的必由之路。规律不为目的服务,但为目的选择。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认识规律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自由。有自由就必然有选择、要选择,不选择就毋需自由,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所以规律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自由选择性。规律也既有客观性决定的和不遵循它就要受到惩罚的刚性,也有认识和遵循到位就发展得好,相反就发展得不好或者不能很好发展但还是会有发展的弹性。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首先是明确理想、目的和价值追求,然后是选择规律、遵循规律,在理想、目的和价值追求引领下,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懈努力,不断实现理想、目的和价值追求。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的合理性的结果。发展教育和进行教育活动同样如此,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理想、目的和价值追求,在其引领下认识、选择和遵循教育规律,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懈努力,不断实现符合教育目的和符合教育规律相统一的合理性教育。

中国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凝聚国民精神力量的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文化遗产,可以使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名片”,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通过孜孜不倦的认识,明确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理想、目的和价值追求的同时,孙喜亭也坚持不懈地认识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先后发表《关于教育规律客观性质的几个问题》《总结教育经验 认识教育规律》《从“实践”观点对“教学活动”的解读》《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问题》《关于教学改革中若干基本认识问题的思考》《人的发展·教育过程·德育过程》《马克思主义与德育的灌输原理》等论文。

根据成都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项目二期厂房及拟修建停车场项目总体规划方案,工程边坡为切坡(场平)形成临空面,前缘抗滑段被清除,根据场平要求,P1边坡需大部分地段进行回填,边坡中后缘为荷载区(停车区),堆积体局部沿软弱带(面)滑动,推动、挤压中前部变形滑动,形成推移机制的工程滑坡;P2边坡主要沿顺层结构(层间错动带)滑动,形成推牵引机制的工程滑坡。

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实也是教育的“出发点”问题,教育的出发点明确正确,教育的理想目标才能明确正确,教育的落脚点和结果才能有效。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主要是指观察、研究教育问题的理论依据,是一种教育思想、学说立论的理论起点。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育人为本”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对此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论。孙喜亭明确坚持“育人为本”的观点,并通过反复论证认为,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思想立论的两种不同的逻辑起点和教育价值观。“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上,‘人’高于自然和社会,一切为了‘人’自身;在国家、群体、个人的关系上,‘个人’高于国家、群体,个人至上,自我本位,自我自由,自我尊严至上”。教育“以人为本”是说,教育的最终理念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展现,人的个性得到张扬,人的主体人格得到自由。而“‘育人为本’是说,教育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科学是研究揭示培养人的规律的学问。‘育人为本’最核心的是‘教育’”。从社会发展方面说,教育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所设计的一种文化形式;从人的发展方面说,教育是对人的素质发展所作的价值限定,也就是根据教育者的需求限定人发展的方向、内容和发展的水平。“所以‘育人为本’实质是社会需求为本。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哪怕这种人在身心发展上是畸形的,在德、智、体发展上是片面的,在知识、技能、才能上发展是偏废的,但它也是教育或“育人”的结果。[6]

规律与经验有密切关系,既有从书本上学习和认识的规律与经验,也有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和认识到的规律与经验。实践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客观物质活动,是有意识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感性活动和中介,是人类社会发展、人自身和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实践既不是物质的机械运动、生物的刺激反应活动、高等动物本能的活动,也不是感性的、机械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能动活动、离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纯粹由主客观精神支配的能动活动,而是以客观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根据,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自觉、主动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孙喜亭把哲学普遍原理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认为,教育经验,特别是新鲜教育经验在教育理论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经验就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对教育认识的感性的知识。甚至是指教育实践中对那些成功的做法的概括与认识(评说、分析、体验)。理论需要以经验为基础,经验有待于升华为理论。经验中有理论并不等于理论,理论中有经验但不是经验的全部。经验可贵,然而有它的局限性。”“科学理论是以经验为根据,是从经验发端的,理论是对经验的抽象、概括。”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必须要用理性思维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以揭示其内部联系,探索其规律性。[15]

教育教学活动既具有一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特点,又是特殊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是特殊的实践活动与特殊的认识活动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育人活动。说它是一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是因为教育教学中既有实践也有认识,既有实践和认识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等实践和认识的全部要素,也有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对象。说它是特殊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是因为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专门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人的实践之所以成为实践就是因为人的认识能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预测性。人的认识从根本上或最初阶段说,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但在认识的一定阶段也以人类积累的文化为基础。人在实践过程中既实现着认识与改造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目的,也实现着改造与发展人自身和人的认识的目的。人的实践和认识的结果就是实践主体的对象化和实践对象的主体化,是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等各种因素,以及主体客体化、主观客观化与客体主体化、客观主观化的认识发展的辩证统一和合二为一过程。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不是主体与客体或对象为二元对立和非此即彼的。孙喜亭认为,教学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特定的形式,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认识的对象。教学媒体是认识手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是客观的,失去了教师这个主体,教学也随之消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正是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的结果。学生认识的对象,主要应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否则无法适应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教学论有其积极意义,但若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和主动建构,而忽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否认知识掌握的客观标准,那就超出了合理范围。[16]

孙喜亭指出,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有用性,教育价值观是对教育功效的追求。就个人说,教育是对个人发展的一种价值限定和展开。从社会说,教育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创建,是社会价值所设计、创建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人朝哪个方面发展,教育发挥什么功效,培养什么类型的人和创建什么类型的教育问题,无不受教育价值观的决定。“教育价值观问题就成了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为了现实从“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教育职能从主要为政治服务向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变,“将教育纳入经济轨道是教育思想的一个根木转变,但仅追求教育的经济功效是不完备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的政治文化和道德职能永远是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教育的重要职能和价值。[8]

关于德育的灌输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争论。灌输按字面意义是浇灌、注入、输送,通常理解为,灌输者的强制性和被灌输者的被动性,往往与教学法中常说的“注入式”“填鸭式”混同。对此孙喜亭做出肯定明确的回答,其实,这样理解是不正确的。“灌输”作为德育原理,而不是“方法”“手段”,就是要区别灌输与“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本质。灌输者必须“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首先要精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要系统地、融会贯通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成为自己的信念,传其道应信其道,否则就不知灌输的是什么。此外,灌输者的人格应与灌输的理论相一致,如自己的人格、行为背离自己所宣讲的主义,那效果必将适得其反。[17]如果把灌输作为教学传递的过程和方法,就既要有传递者的主导性,又要有学习者的能动性,作为传导内容它是外在的客观存在,作为过程,“传导是有计划的自觉的活动,转化是个体自身的能动的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灌输的成效,是与主体能动状态直接相关的。灌输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说服就是晓之以理,以道理征服人,道理讲得透,逻辑要严密。只有理论彻底,才能征服群众。”“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离不开实践。”[18]我们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观点,消除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19]

四、对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孙喜亭的研究密切关注中国教育实践,大部分著作是对中国教育问题观察研究和理论求索的成果。如对教育本质的研讨、教育方针表述的科学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等问题的研究。发表了《邓小平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内涵》《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改革》《毛泽东论办中国的教育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化的道路》《素质与教育》《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塑造民族精神》《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思考与选择》等论文。

科教兴国战略与国家复兴战略有本质联系,孙喜亭指出,邓小平为改变中国面貌指引的富强之路和制定的强国方略最重要、最突出的是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有了改革开放,就能争取创建发展的良好外在环境,就能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经营方法,促进发展;有了科教兴国,就能创造发展的良好内部条件,就能在国内改变经济结构和有效开发经济资源,提高生产能力。二者互为依赖,互相补充和促进。其中,科教兴国是内在的动力,是核心。科教兴国,第一,是关系全局、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第二,是长远问题,不是短期和暂时性问题。第三,是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第四,是关系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历史经验证明,科教兴国作为一个根本性的强国战略,必须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全社会的综合合力来推动才能实现。[20]

每一笔交易都是由交易输入和交易输出构成。交易输入里面的字段主要是脚本签名(包含本次交易的签名和付款人公钥)、UTXO的索引,该字段表明了付款人信息和付款人的金额来源。其中,数字签名使用ECDSA,付款人先将本次交易关键数据(例如:UTXO索引、交易金额和收款人公钥)作为哈希函数的输入,计算相应的哈希值,再使用私钥对哈希值签名;交易输出里面的字段主要是脚本公钥(包含若干个脚本指令和收款人公钥地址的哈希值)、地址和金额。该字段主要表明收款人的地址和收款金额。

孙喜亭全面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认为办中国的教育必须依据中国革命历史特点,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它既不同于旧中国的教育模式,也不同于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模式,不同于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更不同于欧美的教育模式,它是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按一般矛盾与特殊矛盾的关系说,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包含了教育的一般共性,现代教育的一般共性,中国教育的一般共性,中国现代教育的一般共性,也包含着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性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的基本特点应该是:一是在教育性质上,始终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二是在教育发展水平上,仍是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三是在教育任务上,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生产和整个社会进步。四是在教育改革与建设上,必须要做到“三个面向”。五是在办学体制和管理上,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和宏观管理,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和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21]

关于教育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用的关系,孙喜亭认为,当代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总任务决定的。不讲为生产服务的教育不是现代教育,但仅讲为生产服务,也不完全,因为就教育本体来说,是发展人的身心,是使人社会化,是使人能够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相适应并促进一定社会的发展。人固然首先是劳动力,否则社会不能得以生存和延续,但人不仅是生产者,还是享受者,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我们的教育始终不能忽视这一任务,否则同样可以导致教育的失误。[22]

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追求的具有主导性、引领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孙喜亭为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形成、传播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孙喜亭把素质教育与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选择密切联系,针对我国教育的“应试教育”和功利化倾向对国民素质造成的危害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多次特别强调指出,教育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对个体发展的价值限定;国际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国民精神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灵魂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本质是做人,育人的核心是育德;塑造国民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21世纪中国的教育必须是育人为本、塑造民族精神为本的教育。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之点,仍是教人做人,做一个具有现代特性的中国人。[23]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做人,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24]孙喜亭特别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人的一生的基础,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通过公民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社会的主人,做中国现代化社会的主人。这正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所在。”[25]“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不是英才教育、精英教育,不是升学教育;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职业教育和谋生教育。”社会主义的义务教育只有把每个国民的全面发展、利益和幸福、价值作为出发点,才是真正具有优越性的教育。[26]

参 考 文 献:

[1] 孙喜亭.从社会再生产看教育的地位与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2):69-76.

[2] 孙喜亭.现代化生产与教育现代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3):4-13.

[3] 孙喜亭.再论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5-17.

[4] 孙喜亭.新教育方针的确立步履维艰——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转变的曲折过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14.

[5] 孙喜亭.教育大计,育人为本[J].求是,1996(22):33-34.

[6] 孙喜亭.论“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再论教育的出发点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4):3-12.

[7] 孙喜亭.关于教育功能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6):1-9.

[8] 孙喜亭.教育价值观问题再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1):2-6.

[9] 孙喜亭.试论教育的出发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4):1-7.

[10]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11] 孙喜亭.毛泽东论教育发展变化的客观根据[J].江西教育科研,1995(3):6-8.

[12] 孙喜亭.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89(1):13-14.

[13] 孙喜亭.关于教育规律客观性质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3):70-76.

[14] 孙喜亭.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1995(6):41-46.

[15] 孙喜亭.总结教育经验 认识教育规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5):74-77,48.

[16] 孙喜亭.从“实践”观点对“教学活动”的解读[J].高等教育研究,2002(4):6-12.

[17] 孙喜亭.马克思主义与德育的灌输原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6):1-10.

[18]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19] 孙喜亭.德育要拒斥任何意义上的“传递”、“灌输”吗? [J].中国教育学刊,2000(5):8-10.

[20] 孙喜亭,王希尧.邓小平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内涵[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9.

[21] 孙喜亭.毛泽东论办中国的教育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化的道路[J].江西教育科研,1995(6):1-5.

[22] 孙喜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3):1-12.

[23] 孙喜亭.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思考与选择[J].上海高教研究,1996(4):7-10.

[24] 孙喜亭.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塑造民族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5):70-75 .

[25] 孙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49-550.

[26]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77-178.

An Exploration on Professor Sun Xiting ’s Educational Thoughts

HAO Wen-wu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 Professor Sun Xiting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earch and dissemination of Marxist educational theories on educational status, value, law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e believes that education is the basic way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laborers with physical strength and experience into the modern laborers with intelligence, the ordinary and simple laborers into the specialized and complex laborers, and the possible or potential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form of knowledge into the realistic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form of technology. The essence of long-term planning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 is to educate people and shape national spirit. The laws of education are objective, historical, contemporary and selective. Educational theory needs to be based on educational experience, which needs to be sublimated into educational theory. Chinese socialist education includes the general commonness of education, the general commonness of modern education, the general commonness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general commonness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Chinese modern socialist education.

Key words : Marxism; educational thoughts; Sun Xiting

中图分类号: G40- 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298(2019)04-0003-07

收稿日期: 2018-12-28

作者简介: 郝文武(1954—),男,陕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战略、教师教育研究。E-mail:haowenwu@snnu.edu.cn

DOI: 10.14082 /j.cnki.1673-1298.2019.04.001

(责任编辑 李 涛)

标签:;  ;  ;  ;  

孙喜亭教育思想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