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生态评价研究综述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我国信息生态测评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我国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1;G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15)06-143-07

      1 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在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与信息环境矛盾的日益加剧。近年来,一些学者引入信息生态学理论来尝试解释复杂信息生态系统的各种问题,进而为解决这种冲突和矛盾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当前在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生态领域内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信息生态测评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逐步增长,成为信息生态研究新的增长点。

      2 国内信息生态测评相关文献统计分析

      2.1 著作与学位论文统计分析

      2014年10月20日,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和吉林大学图书馆的“中文发现”,分别以“信息生态评价”、“信息生态测度”和“信息生态测评”为检索词,进行题名路径和关键词路径检索,得到近年来我国信息生态测评研究著作的基本情况。目前,国内有关信息生态测评研究的专著尚属空白状态。

      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分别以“信息生态评价”、“信息生态测度”和“信息生态测评”为检索词,进行题名路径和关键词路径检索,得到有关信息生态测评研究的学位论文发表情况。硕士学位论文共12篇,发表年度集中在2009-2014年间,其中论文作者机构隶属于吉林大学的有5篇,占了42.67%。被点击下载次数在300次以上的硕士论文有《企业信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和《信息生态位评价体系研究》。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尚处于空白状态。

      文献检索结果显示,信息生态测评方面的著作和博士论文均显空白状态,表明该研究还没有进入系统化的深入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2.2 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2.2.1 数量分布

      2014年10月20日,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分别以“信息生态评价”、“信息生态测度”与“信息生态测评”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的“精确”检索,经过筛选,得到近些年来我国有关信息生态测评研究的论文的发表情况。

      我国有关“信息生态测评”研究的期刊论文开始于2009年,至今共发表论文30篇,从2011年开始进入研究的增长期,其中论文发表最多的年份是2014年(截止到十月二十日)共发表9篇。从数量上看,信息生态测评研究显现出增长趋势。

      2.2.2 期刊分布

      经过统计,我国有关“信息生态测评”研究的30篇论文共发表在11种期刊上。从期刊分布上看,80%信息生态测评方面的文章分布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专业期刊上,这表明信息生态测评主要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领域的研究议题,但也得到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一定重视;另外,80.3%信息生态测评方面的文章分布在CSSCI核心期刊上,表明该主题研究无论是起点还是最终的结果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2.2.3 作者机构分布

      经统计,30篇论文共由24位作者(限第一作者)发表,在对24位论文作者进行机构类型统计如表1所示。

      

      从机构统计数据上看,吉林大学是该主题研究的核心机构,高校相关专业以及高校图书馆是信息生态测评研究的主要机构。

      3 国内信息生态测评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文献检索结果,目前国内信息生态测评的文献共有42篇,内容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信息生态系统测评、信息生态环境测评、信息生态位测评和信息生态链测评。

      3.1 信息生态系统测评

      3.1.1 信息生态系统测评研究现状

      信息生态系统是由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功能单元[1]。我国对信息生态系统测评进行系统性研究始于二十一世纪初,李玉杰(2009)[2]将信息生态系统健康描述性地定义为:信息生态系统在其运作和发展过程中,对内逐渐形成了合理的构成要素、稳定的机构关系和高效的功能机制,对外能不断与外部环境实现物质流动、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为个体、组织和社会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服务。周庆山(2010)[3]指出网络信息生态评价的重要目标就是网络生态伦理问题,网络生态治理的重要措施是完善网络伦理制度。马捷(2014)[4]等人从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系统协同、可持续发展潜力5个方面构建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生态化程度的测度指标体系,重点针对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进行测度。

      (1)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关于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测评的研究,国内学者赵需要(2006)[5]等人从信息生态系统的外生态和内生态两个方面构建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王翠翠(2009)[6]基于信息生态学视角从功能性、生态系统性、环境适应性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肖蜀吉(2010)[7]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评价模式从系统的组织、活力和弹性三个角度构建了企业信息生态系统评价体系。王晰巍(2010)[8]等人从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建设过程角度构建了就绪度、成熟度、贡献度3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细化分解的12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所组成的企业信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崔畅(2011)[9]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信息生态平衡这一目标。柯健(2011)[10]认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准则可归纳为系统结构优化、系统功能良好、系统相对稳定、系统具有演进优化的推动力和系统要素保持较高水平五个方面,并以此原则设计指标体系。曲晨竹(2011)[11]构建出由企业基本情况、信息人、信息内容、信息采集与加工能力、信息传递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6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秦萍萍(2012)[12]从知识共享内容-信息/知识、知识共享主体-信息人、知识共享环境-信息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影响企业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以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观点建立企业知识共享水平的评价体系,给出了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知识共享水平的测量方法。张研(2012)[13]等人构建出由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构成、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和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创造的价值3个一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王晰巍(2014)[14]等人基于客户体验视角设计面向汽车企业外部信息门户生态性的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给出权重。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测评领域相关文献见表2。

      (2)教育类网站信息生态系统。柯健(2011)[15]认为网络教学信息生态系统评价可以依据系统结构优化、功能良好、演进动力、要素水平4个准则来展开,并以此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张潇(2012)[16]构建出由导航设计、检索功能、全面性、操作性、准确性、美观和效果5个一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网络爬虫算法和问卷调查法得出指标评分。杜娟(2014)[17]等人构建以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为主的三维评价模型。

      (3)高校数字图书馆档案馆信息生态系统。薛卫双(2012)[18]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评价方法,从系统结构、系统活力、系统服务力三个层面构建了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薛鹏(2013)[19]把图书馆作为一个单独的因素来考查。构建了一套由“图书馆服务能力”、“用户”、和“信息环境”三个主要因素组成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评价体系。杜成杰(2013)[20]通过信息行为确定了信息流转过程中应包含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处理模块、信息发布模块、信息利用模块、信息反馈模块五大模块。薛卫双(2014)[21]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从系统结构、系统活力和系统服务力三个层面构建了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并建立了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凌宇飞(2014)[22]认为相对丰富的数字资源量、信息主体要素的相关性和评价目标的明确与可发展性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的评价要素。王硕(2014)[23]等人通过计算文章页面之间的链接种类、数量与价值,定义出一个知识内容页面的知识关联强度指数p。以整个知识服务平台所有知识内容关联强度指数p的平均值P作为参数衡量该平台知识关联强度,以此为依据提出优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议。

      (4)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张海涛(2012)[24]等人从配置效率、配置能力及配置效益3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系统配置模型。张海涛(2012)[25]等人设计出包含基础指标、应用指标、效益指标3个一级指标的商务网站信息生态系统经营效益评价指标。吴玲玲(2013)[26]构建出有活力指标、组织力指标、恢复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的网络游戏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王韦玮(2014)[27]指出信息生态系统的服务模式、互动模式和参与模式是低碳类门户网站信息生态系统构建的模式。并通过分析三种模式之间的关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王钊铭(2014)[28]设计出具有信息资源、环境、技术、能力、用户和生态平衡度6个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LOWA算子评价方法计算指标权重。

      (5)电子政务网信息生态系统。齐莉丽(2013)[29]构建包含开放性、循环性、持续性、平衡性及进化性在内的5个一级指标,政策开放性等10个二级指标和政策全面性等24个三级指标的社保基金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朱衍红(2014)[30]构建了包含开放性、循环性、持续性、平衡性4个一级指标的电子政务网信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于格栅获取的模糊Borda数分析法,并对格栅进行分析得到每一指标的相对权重。陈凤娇(2014)[31]等人针对某省政府廉政网络平台从信息质量、信息人、信息环境、系统协同、可持续发展5方面进行信息生态化程度测度,发现缺陷并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3.1.2 信息生态系统测评研究述评

      对信息生态测评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是分析文献的测评指标和测评方法。对于信息生态系统测评的研究分布面比较广,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教育类网站信息生态系统、高校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以及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均有研究。表2对典型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对信息生态系统测评的综合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测评指标内容方面,现有的研究基本上呈现出三种思路:一是从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角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辅以系统功能方面的指标。二是从系统结构——功能——价值(效益)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功能包括系统的性能、活力等具有生态属性的指标,价值指标则衡量系统的收益、效率、效益、价值等问题。三是受自然生态的启发,以生态基本属性来衡量系统的信息生态性能,如开放性、循环性、净化性、持续性等指标内容。

      (2)在测评方法方面,绝大多数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和评价值,灰色关联度法也有一定程度的运用。

      (3)在信息生态系统测评研究方面,探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性研究成果较多,实证性研究结果较少,实证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士论文中。

      

      3.2 信息生态环境测评

      3.2.1 信息生态环境测评研究现状

      信息生态环境是指对信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其他信息人、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时空、信息制度等[32]。徐绪堪(2010)[33]提出企业信息生态环境成熟度分为萌芽级、基本级、渗透级、成熟级以及优化级五个级别。冷晓彦(2011)[34]等人认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4个维度进行构建。马捷(2013)[35]等人指出公共服务网络信息系统的生态化程度测度要素有公共服务信息丰裕度、信息更新率、信息传输速度、信息冗余度、信息真实度、信息链供需平衡度、公共服务信息网站的社会/经济效益收益率以及公共服务信息网站的可持续长远发展潜力。这八项要素的测定需要信息测度、切分词、问卷、专家咨询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视不同要素特征而定。

      3.2.2 信息生态环境测评研究述评

      表3对我国信息生态环境测评研究的测评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和对比。

      通过对信息生态环境测评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目前,国内有关信息生态环境测评的研究比较少,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对信息生态环境测评的实证研究尚属空白状态。

      (2)国内学者对信息生态环境测评指标内容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从信息生态环境的成熟度角度入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中包含政治环境、技术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同样会受到这四大成分的直接影响,故从这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学者认为信息生态系统生态化程度可以依据系统达到生态平衡的程度来度量,并以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学者多采用比较传统的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也有学者采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给每个关键过程制定具体目标的方法。

      3.3 信息生态位测评

      3.3.1 信息生态位测评研究现状

      信息生态位是指信息人在信息生态环境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36]。信息生态位是信息生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关测评研究也比较丰富。我国学者相丽玲(2010)[37]等人指出信息空间图书馆的生态位幅度越宽,其竞争力就越强。信息空间图书馆的态具体表现为信息空间图书馆的构成元素、资源态与服务态。信息空间图书馆的势是指信息空间图书馆对数字信息、知识资源和环境因子的适应度。杨秀芳(2010)[38]提出维度、宽度、重叠、分离和变动是信息生态位的五个基本要素。张向先(2012)[39]等人构造出以能力维度、资源维度、关系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为主的商务网站信息生态位5维模型,并设计出各生态位维度的指标体系。柯健(2013)[40]等人构建出由信息人、信息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信息制度、网络教学信息文化5个一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态”值和“势”值计算为基础的网络教学机构信息生态位评价模型。黄微(2013)[41]等人构建了由信息生产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信息消费功能、信息分解功能4个一级指标组成的网络平台构建要素信息功能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

      3.3.2 信息生态位测评研究述评

      信息生态位测度和评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可以总结如表4。通过对信息生态位测评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国内对信息生态位测评的研究始于2010年,理论性研究成果较多,实证性研究结果较少。

      (2)国内学者在对信息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都提到了信息生态位的“态”、“势”的概念和信息生态位宽度。“态”是指要素所处的状态或水平;“势”指要素对信息生态环境的影响或支配能力。生态位宽度越大,竞争压力越小,发展优势越大;反之,生态位宽度越小,竞争压力越大,发展优势越小。

      (3)各项研究中,信息生态位的测评指标的确立存在两种思路,一是从构成元素的角度去衡量,一是从能力的角度去衡量。在运用构成元素角度进行测评的指标体系中,研究者比较共性的认识是从信息人、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的维度去测评;在从能力角度去测评的研究中,研究者将能力维度按照信息生产和消费的流程来进行区分。

      (4)在对信息生态位的评价中,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如:群决策方法,突变级数法,层次分析法等,由定性方法向定量方法逐步发展。

      

      3.4 信息生态链测评

      3.4.1 信息生态链测评研究现状

      信息生态链是指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信息人种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42]。李北伟(2013)[43]等人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基本组成要素、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竞争力、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畅性、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稳定性五个方面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综合评价。张向先(2013)[44]等人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组成、信息流转、运行成本、功能价值和保障机制五大要素入手,构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效能进行评价。张宇光(2012)[45]等人从信息生态链角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管理评价高校图书馆的方法,对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3个要素进行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图书馆进行定量评价。程琳(2014)[46]指出网络信息生态链供需平衡度受信息的生产、供给和利用三方面的影响。从信息本身、信息传递渠道、信息价值转化、信息供需主体配置和信息外部环境五大要素入手,构建信息生态链供需平衡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3.4.2 信息生态链测评研究述评

      信息生态链测评文献采用的评价方法与案例见表5。通过对信息生态链测评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国内学者普遍从信息本身、信息传递渠道的流畅性、信息价值、信息环境方面构建信息生态链评价指标体系,普遍重视信息生态链的价值问题,并重视信息环境对信息生态链的影响作用。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多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立评价指标的权重。

      (2)国内对信息生态链测评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13年,已涉及商务网站和高校数字图书馆等领域,以理论性研究成果居多。

      4 国内信息生态测评研究展望

      目前对于信息生态测评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信息生态系统测评、信息生态环境测评、信息生态位测评和信息生态链测评四个具体领域中。学者们对四类测评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也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一定的分歧。在研究方法方面,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仍然是主流方法,有学者积极尝试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群决策法、进化动量数学测度法、突变级数法、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方法、方差分析法等解决信息生态测评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已经呈现出重视定量研究、摸索定量研究的可贵趋势。

      总的来看,国内信息生态测评尚没有在各个领域内产生受到行业较广泛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存在实证研究薄弱的状况,只有约50%的研究选取案例进行了实证,部分研究仅限于理论分析、推理和探讨阶段,研究结论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这些薄弱环节和存在的差距是信息生态测评研究未来努力完善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标签:;  ;  ;  ;  ;  ;  

我国信息生态评价研究综述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