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还是溢出:FDI出口溢出效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FD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FDI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历来是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议题。近期的研究主要从非生产率的视角来探讨FDI的溢出效应,关注的是FDI可能在出口部门产生的影响,又被称为FDI的出口溢出效应。本文关注的问题是,FDI企业除了自身在出口部门发挥着重大作用之外,其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选择和出口表现是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FDI企业是否是影响我国出口竞争力,特别是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我们对FDI作用的认识,也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表现。
本文主要探讨FDI的横向出口溢出问题,重点分析已经参与国际市场的企业会进一步对国内的非出口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FDI出口溢出效应机理分析;第二部分是FDI出口溢出效应的经验分析;第三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FDI出口溢出效应机理分析
Aitken et al(1997)是首先采用微观企业数据研究FDI出口溢出效应的文献。不过,在这之前,Rhee et al(1990)便提出了出口催化剂的概念,认为外国企业的经营活动会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当地企业的出口活动。根据已有的研究,FDI出口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进而影响到本土企业的出口选择。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出口信息溢出效应;(2)竞争效应;(3)示范效应。在此基础上,FDI出口溢出效应的发生机制还受一些特别因素的影响:(1)FDI本身特征的影响,不同类型的FDI企业出口溢出效应并不相同;(2)FDI在产生出口溢出效应的同时,同时也会对本土企业的出口形成挤出,必须将这两种因素同时予以考虑;(3)知识在空间上的溢出会随着空间距离的拉长而衰减(Jaffe、Trajtenberg和Henderson,1993;Thompson和Fox—Kean,2005),因此,FDI企业和本土企业的空间距离的远近也是影响外溢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空间因素的重要性还体现在马歇尔外部性上。就出口本身而言,专用型的出口基础设施、与出口有关的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人才的聚集、市场信息的共享都是基于空间集聚而产生的有利于企业出口的外部性,而这些外部性会对企业的出口决策产生影响,因此,空间也是在研究FDI出口溢出效应时需要考虑的一个维度。
在上述机理阐释的基础上,本文将利用我国微观企业数据来考察FDI对我国企业的出口决策的影响。
二、FDI出口溢出效应:经验分析
(一)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企业的出口决策分为两个步骤:首先,企业要决定是否出口;其次,企业决定出口多少。其决策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在计量方法的采用上,如果上述两个计量模型的残差项相关,那么,本文只估计出口量决策模型会导致样本选择偏误。因此,为了克服这一偏误,须同时对上述两个模型进行估计。学界目前估计上述模型的方法主要包括最大似然估计和两阶段估计法(Heckman,1979)。由于前者相对于后者更为有效,本文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
对于影响企业出口与否以及出口多少的决策的因素而言,两个模型的自变量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是这样的话,在γ=β且μ=υ的条件下,上述两个模型就会退化为一个模型。本文在企业的出口选择模型中加入企业出口的滞后虚拟变量,这样处理之后,上述两个模型就能够被很容易地识别,而且也符合企业出口选择理论模型(Melitz,2003)。
(二)数据、变量选取及其度量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工业企业年度数据库,选取其中的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01-2007①。在选定样本的基础上,本文对数据进行了两方面处理:首先删除了不符合逻辑关系的错误记录以及关键变量缺失的记录;其次对统计口径进行了统一。
在变量选取方面,根据第二部分的机理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本文采用了影响本土企业出口的几个关键性溢出变量。具体变量定义详见表1。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采用Levinsohn和Petrin(2003)所使用的方法。
(三)FDI出口溢出效应:FDI总体分析
表2报告了未作任何分类和区分的FDI总体的经验结果。可以分别从出口选择和出口表现方面进行解读。
表2 FDI对本土企业的出口溢出效应:总样本分析
(1)FDI对本土企业出口选择的影响
竞争效应方面,FDI在一个行业的渗透度越高,本土企业选择出口的概率越小。这说明FDI企业进入某一行业之后会抑制本土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从结果可以看出,FDI的作用主要体现在FDI对本土企业出口选择的挤出。挤出效应可能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本已具有的技术、管理优势,结合我国的劳动力禀赋优势,使得FDI企业的竞争力要高于本土企业;另一方面,由于FDI企业的进入,其在要素市场上会与本土非出口企业展开竞争,导致高生产要素的价格升高,一些优质生产要素向FDI企业流动。从而,本土非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劳动生产率或下降。在双重压力作用下,企业相对竞争力下降,进入出口市场的概率降低。
信息溢出效应方面,FDI在出口部门所占的比重越高,本土企业出口的概率会增大。这符合本文的理论预期,表明FDI的存在的确会对本土企业产生显著的信息溢出。
示范效应方面,FDI的创新活动会对本土企业的出口选择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FDI企业通过技术、管理等知识溢出,会提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提高了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概率。
其它变量方面,可以发现,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的规模、资本密集度、平均工资水平(代表人力资本)都对企业的出口选择产生正向影响,这与已有的经验研究结果一致,由于不是本文关注的主要变量,故不再进行详细阐释。
(2)FDI对本土出口企业出口表现的影响
竞争效应方面,结果显示,FDI对我国产业的渗透度越深,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强度就会越小。也就是说,FDI的渗透不仅会抑制非出口企业选择出口,也会对出口企业的出口强度形成抑制。究其原因,其影响机制与对非出口企业的出口选择的影响机制比较类似,FDI与本土出口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会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市场份额下降,特别是由于FDI本身的出口倾向就比较高,在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会导致本土企业的出口份额下降。因此,FDI对一个产业的控制力越强,本土企业在国外市场的生存空间就会越小,企业的出口强度就会下降。
出口信息溢出方面,FDI在出口部门的比重越高,本土企业的出口强度越大,这反映了FDI的信息优势会向本土出口企业溢出,这种信息溢出有利于出口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或者调整自身的出口结构,强化企业的出口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出口强度。
示范效应方面,FDI的创新活动有助于企业提高企业的出口强度,这说明本土企业通过对FDI企业创新活动的模仿和学习,有利于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扩大企业的出口比例。
在其它控制变量方面,本文发现,企业规模对企业的出口强度具有负向影响。这说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本土经营,这一结论比较符合我国是一个大国市场的情况。企业的资本密集度也对企业的出口强度产生负向影响。原因可能在于,我国的出口优势部门主要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资本越密集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越不明显,因而企业出口强度会随着资本密集度的提高而下降。此外,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对企业的出口强度有正向影响,这说明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显著影响。
最后,从行业特性来看,如果一个企业所处的行业外向性程度及技术密集度越高,其选择出口的概率也越大。但是,就出口强度而言,行业的外向性对其有正向的显著影响,但行业的技术密集度对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可能反映了我国本土企业在技术密集性的行业所具有的优势有限,而且技术越密集的行业,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越弱。
(四)FDI出口溢出效应:不同来源FDI比较
上一部分考察了FDI总体对本土企业出口的溢出效应,基本结论是不同渠道FDI之出口溢出效应并不相同。具体而言,FDI的竞争并没有促使企业提升竞争力,从而增大其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相反,FDI的竞争导致本土企业进入出口市场更难,而且使得本土出口企业的出口份额下降,总体上表现为FDI对本土企业的挤出。从FDI的出口信息溢出和示范效应角度来看,FDI会显著提升本土企业的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FDI对我国本土企业出口的影响是双向的。为了细化这一结论,有必要对FDI本身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依据FDI的来源,本部分将我国的FDI划分为港澳台地区外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研究FDI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文献中,这也是一种惯常的做法。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的特殊性,我国外商投资
主体存在明显的二元性特征,而且港澳台地区企业与其它国家的外商投资企业具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港澳台地区外资代表中等发展水平经济体的外商投资,而欧美地区的外商投资代表发达经济体的外商投资,二者无论在投资动机还是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另一方面,港澳台地区外资由于与内地同宗同源,地缘、血缘以及文化上的认同使其明显区别于欧美的外商投资。那么,这两种外资对本土企业出口的溢出效应相同吗?这是我们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表3报告了将FDI依来源地进行划分后的经验研究结果。从结果来看,依然支持前一部分的基本结论:FDI对本土企业的出口竞争效应为负,而信息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为正。不过,我们可以发现在各个渠道上,不同类型FDI的效应大小却不同。具体而言,在竞争渠道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抑制本土企业出口概率的效应要大于港澳台地区企业抑制本土企业出口概率的效应,而港澳台地区企业抑制本土企业出口强度的效应要大于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土企业出口强度的抑制。这一现象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土企业出口的抑制主要通过要素市场竞争来实现,而港澳台地区企业对本土企业出口的抑制主要通过产品市场来实现。在信息溢出和示范效应方面,可以发现,无论是信息溢出和示范效应,港澳台地区企业的效应都要大于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在信息溢出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土企业的出口信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这可以说明两点:一方面,港澳台地区企业与我国内地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由于文化方面的相似性,使得本土企业和港澳台地区企业的交流更加便利;另一方面,由于港澳台地区企业代表中等发展水平的企业禀赋,其与本土企业的异质性相对而言较小,这就使得无论是在信息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港澳台地区企业更加适宜本土企业的需要。再加上二者的交流成本低,使得港澳台地区企业的信息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要高于外商投资企业。
(五)FDI出口溢出效应:不同外向性程度FDI比较
基于FDI投资动机的不同,进入我国的FDI呈现不同的特征:有的FDI以市场搜寻为主,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出口替代;有的FDI以要素搜寻为主,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我国的要素禀赋,其市场取向是完全对外的。当然,在上述完全内销和完全外销两种FDI之间,还有许多中间状态的FDI,表现为市场搜寻和要素搜寻相互交织,其市场取向既可能是内销为主、外销为辅,也可能是外销为主、内销为辅,或者兼而有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依据FDI的外向性程度将其进行类型划分,进而考察不同外向性程度FDI的出口溢出效应,进一步观察FDI出口溢出效应的结构性特征。本文依据FDI的外向性程度,将其划分为六个子类,依据外向性程度(Expoty Intensity)由低到高,其出口比例区间分别为EI=0、0<EI≤0.25、0.25<EI≤0.5、0.5<EI≤0.75、0.75<EI<1、EI=1。表4报告了依据外向性程度不同而划分的FDI之出口溢出效应。以下从溢出渠道进行逐项分析。
从竞争渠道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来看,不同市场导向型的FDI溢出效应明显不同,外向性比较低的FDI或者内销主导型FDI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概率及出口强度的影响显著为正。外向性比较高的FDI或者外销主导型FDI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前文的两个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竞争渠道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总体为负。在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对这一结果进行分解。可以发现,基于竞争渠道的出口溢出效应之所以为负,是正负效应叠加,负效应大于正效应的结果。我国存在大比例的高外向性FDI的事实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上述基于竞争渠道产生的溢出效应的分野,反映了不同动机的FDI对本土企业的出口选择及出口表现的不同影响。如果本土企业主要面对以东道国市场为主要市场的FDI的竞争,本土企业将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其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但是,这一机理并不符合外向性程度比较高的FDI。可以看出,当FDI的外向性超过50%时,其对本土企业的出口选择和出口强度的影响都显著为负。这说明非内销型FDI在一个国家产业中的控制力越强,本土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难度就越大,企业的出口份额也会降低。原因在于,如果某一产业中聚集了大量外向型比较高的FDI,对出口部门的要素竞争以及出口市场的争夺会更加激烈,这样会提高本土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同时也会对本土企业的出口市场份额产生负向影响。
从信息渠道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来看,低出口强度FDI的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越可能降低本土企业的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这符合我们的理论预期:首先,由于低出口强度的FDI企业的主要市场是东道国市场,其掌握的国际市场信息比较有限;其次,主攻东道国市场的企业其经营的产品往往是适应本地市场需求的,往往与国外市场的需求不一致,导致内需导向型的FDI企业其信息溢出总体有限,其在一个国家出口部门所占的比例,越不利于本土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也不利于出口企业提高其出口强度。与之相反,我们可以看到,高出口强度FDI企业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会对本土企业的出口选择和出口强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因为,高出口强度的出口企业其掌握的专有市场信息有利于本土企业降低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而且一个地区高出口强度企业的聚集还会带来专用的生产要素聚集,这样也会降低本土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总之,结合前面两部分的经验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基于信息渠道产生的FDI出口溢出效应也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不同出口强度企业的分布对企业的出口选择和出口扩张有不同的影响。如果出口部门主要由低出口强度的企业构成,会降低本土企业的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如果出口部门主要由高出口强度的企业构成,则会大大提升本土企业的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
从示范渠道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来看,不同出口强度企业的创新活动对本土企业的出口选择和出口强度都有正向的影响。这说明本土企业通过对FDI企业的模仿和学习有利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但是,在出口强度最高的组别中,FDI企业的示范效应并不强。原因在于:一方面,完全出口的企业更有可能是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其本身的创新活动就比较少;另一方面,这类企业本身是全球垂直分工的一部分,其创新活动内生于生产链的高端,有一定的封闭性,与本土企业的联系并不紧密,因而没有显著的示范效应。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考察了FDI对本土企业出口选择和出口强度的影响,我们称之为FDI之出口溢出效应。在出口主体二元性非常明显的我国,研究FDI之出口溢出效应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我国的出口扩张,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FDI在我国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竞争渠道所产生的出口溢出总体为负,基于信息渠道和示范渠道所产生的出口溢出效应总体为正。这一结论对于港澳台地区外资企业和非港澳台地区外资企业都适用,只不过港澳台地区外资企业基于信息渠道和示范渠道的出口溢出效应要比非港澳台地区外资企业的要大。反映了具有相同地缘、血缘以及文化背景的港澳台地区FDI外资企业在推动我国本土企业出口以及提高企业出口表现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针对FDI的市场导向性,本文进一步考察了不同外向性程度FDI在我国本土企业出口选择及出口表现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发现不同外向性程度的FDI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溢出效应有明显差异。具体而言,低外向性或者内销导向型的FDI的竞争效应为正,出口信息溢出效应为负,而高外向性或者外销导向型的FDI的竞争效应为负,而出口溢出效应为正。不过,不同外向性程度的FDI其创新活动都会对本土企业产生正向影响,从而有利于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并提升出口表现。
本文的政策建议是显然的。从FDI对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影响来看,至少在出口部门,外资企业的“挤出效应”非常大。因此,要充分认识到FDI的两面性以及其结构性特征,不仅要调整既有的“FDI偏好”,而且要注意到不同的FDI类型具有不同的经济效应。例如,高外向度的FDI企业由于与本土企业的联系并不紧密,对本土企业的正向影响非常小,但其通过在要素市场以及产品市场和本土企业的竞争,对本土企业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出。因此,如果这种替代是由于政策歧视诱发的,那么相关政策就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发展。
注释:
①由于在生产率估计过程中要损失一定的样本信息,我们所有的经验研究结果的时间跨度为2002-2006年,详见生产率估计结果的注释部分。
②对于将旧分类的行业进行拆分后并入不同的新行业分类的情况,我们统一将其并入第一次遇到旧行业代码的新分类行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