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民族研究园中的一朵新花--50年来世界民族研究的回顾_世界民族论文

新中国民族研究园中的一朵新花--50年来世界民族研究的回顾_世界民族论文

新中国民族研究园地的一朵新花——世界民族研究50年回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一朵论文,新中国论文,园地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世界民族研究,是与共和国的成长和国际交往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可以分为前30年和后20年两大阶段。

一、1949—1979年:世界民族研究工作的奠基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世界民族的研究与了解根源于两方面的需要:一是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的需要;一是新中国生存与国际交往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解决民族问题事关新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旧中国民族压迫制度被推翻后,怎样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便成为当务之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只能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寻求答案,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民族政策。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大约10年间,我国的世界民族研究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民族理论的著述进行翻译和研究;对苏共的民族理论和实践进行介绍和研究。作为这一时期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论著和苏共有关民族问题的法规文件,几乎全部被译成中文。这项工作不仅为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世界民族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对世界民族的研究,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甚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参与其中;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民族政治理论上,重点是探讨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自50年代末起,亚、非、拉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我国的世界民族研究开始关注殖民地民族运动,支持殖民地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这一阶段大约持续了10年。其最大的收获是加深了对亚、非、拉各族人民的了解,通过支援他们的独立斗争增强了友谊,为我国后来国际地位的确立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朋友。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10年,我国在反帝、反霸斗争中仍广泛地开展了对世界各族人民的研究。特别是随着70年代初与美、日等国关系的解冻,我国与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对外交往和对世界民族的深入研究。

总结建国后头30年的世界民族研究,缺乏一支专业队伍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状况直到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才得到改变。但是,我国有关部门和学者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成绩和资料积累是应当肯定的,没有这一阶段的酝酿就不可能有1979年以后世界民族研究专业队伍和学科的顺利建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的创始会员一部分来自民族学学科,大部分则是来自中央编译局、外文局、新华社、中央各大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的国际问题研究所、各大院校的历史系等,这充分证明我国世界民族研究的专业化离不开原先的研究基础。

在我国的世界民族研究专业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学发挥了关键作用。1954—1958年间,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了《民族问题解丛》共35期;1961年成立了世界民族志研究组,先后编译《民族问题资料摘译》和《国外民族研究学术资料》共计200期;1979年创刊《民族译丛》;1995年改《民族译丛》为《世界民族》专业杂志。与此同时,1980年成立了世界民族研究室,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秘书处就设在该室。中央民族大学早在1956年就在历史系开设了“世界民族志”课程。自1980年以后,在民族学、民族理论、民族史等专业普遍开设了“世界民族”课程,成为本科生、硕士生的必修课。同时,在民族学学院也设立了世界民族研究室。

二、1979—1999年:世界民族研究专业的建立与发展阶段

197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也是我国学术事业发展的春天。中国世界民族研究也其他学科一样,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从此步入了蓬勃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20年来,世界民族研究学科可分为前10年和后10年两个时期。从1979年5月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的建立到1989年11 月全国第四届世界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为学科建立与发展的时期,此后至今是巩固和提高的时期。

1979年5月,“全国民族研究工作规划会议”在昆明召开。 在当时的民族研究所所长牙含章先生支持下,阮西湖先生等学者首倡成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标志着我国的世界民族研究走上了规模化和组织化。接着,1980年5月召开全国首届世界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同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设立世界民族研究室,标志“世界民族”作为我国民族研究学科领域中的分支学科的存在,并有了一支专业队伍。从此以后,在老一辈学者费孝通、宦乡、杨堃、吴泽霖、吴文藻等先生的关怀下,在民族研究所历任所长牙含章、照那斯图、杜荣坤、郝时远的支持下,在民族所历届党委的领导下,这支队伍不断发展与巩固,成为我国世界民族研究的中坚力量。我国世界民族研究也开始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世界民族研究学科建立的前10年,基础工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按照“世界民族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的界定,我国学者紧紧围绕“世界民族情况、问题和理论”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为学科的生存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成绩如下:

1.创办《民族译丛》。1979年为季刊,1980年即发展成为双月刊。至1994年共出刊九十六期,计一千二百余万字,内容涉及世界各国的民族情况、民族问题、民族理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动态等,受到我国学者的普遍欢迎。

2.召开了四届全国学术讨论会,收到论文二百余篇,并出版了论文集。

3.与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共同召开了五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此外,召开各类专题讨论会十余次。

4.编辑出版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刊《世界民族研究》共计三十多期。

5.撰著《辞海》、《民族辞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的世界民族条目五百余条。

6.编写《世界民族大辞典》。

7.编译世界民族概况十余种,涵盖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

8.编写《各国民族概览》、《世界民族常识》、《世界民族与文化》等普及读物。

9.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课题《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郝时远、阮西湖、宋蜀华主持)。

以上这些基础性工作,为后10年世界民族研究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1990年以后,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国世界民族研究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八五”到“九五”,我国世界民族研究工作者又以上千万字的科研成果使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其特点是研究的视野和内容与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及推进国内民族问题的解决进程结合在一起;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科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十分明显。

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的显著进展则集中反映在业已完成和正在完成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和“九五”规划的有关重点课题中;也集中反映在对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世界民族热点问题的有计划的集体探讨中。

对苏联民族危机与俄罗斯民族问题的研究

在90年代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中,震惊世界的政治事件首推苏联解体。而苏联解体的重要根源是长期潜伏的民族问题危机以及由民族问题危机引发的民族分立主义思潮。我国社会各界对苏联民族问题危机的实质及苏联解体的过程极为关注。在这种形势下,自1990年初至1991年末,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先后在北京和哈尔滨举办了4 次“苏联民族问题研讨会”。每次学术研讨的观点及对形势的预测都及时上报给了有关部门,其中重要的论文被选编成书,这便是由郝时远和阮西湖主编的《苏联民族危机与联盟解体》(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8月,内部发行)。 这本书与江流和陈之骅主编的《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月)相呼应, 在当时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各界了解苏联突变原因的愿望。我国世界民族研究学者与史学家一起及时探讨这一热点问题,并将这一热点问题放在世界格局转换的大视野中去研究,更加具有战略眼光和独特见地。

俄罗斯民族学界亦在对苏联时期的民族政策和理论进行反思,为解决当前俄罗斯面临的民族问题提供各种对策,这些新情况也在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之中。除每年都发表一批较有影响的文章外,还有两本论著问世,这就是赵常庆、陈联璧、刘庚岑和董晓阳编著的《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5 月)和果洪昇主编的《中国与前苏联民族问题对比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 这些论著的出版已引起世界民族学界和民族理论学界的广泛关注。

对南斯拉夫民族冲突及“波黑内战”的研究

在南斯拉夫民族冲突之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领导的直接参与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于1992年2 月初举办了“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研讨会”,来自京内外十多个单位的五十多位长期研究南斯拉夫问题的专家、学者到会。会上学者们预测到两点:一是南斯拉夫将一分为五;二是南斯拉夫民族冲突的下一个热点在波黑地区。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两点预测是正确的。会后编写的专著《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中的民族危机》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93年2月出版。 随着“波黑内战”的不断升级及外界各种势力的介入,1994年4月,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在京举办了“波黑内战学术研讨会”,会后学会又组织编写了另一本专著——《旷日持久的波黑内战——冷战后民族冲突最惨烈的一幕》,此书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11月出版,这是我国学者对国际热点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的又一成果。

对当代民族主义浪潮以及民族因素与国际政治的关系作宏观研究

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其中最引人注目、最不稳定的因素就是世界性民族主义浪潮的泛现。这一浪潮首先冲击苏联和东欧地区,并向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迅速蔓延。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在这股浪潮促发下明显加剧,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并未带来世界和平。对当代世界民族主义浪潮以及民族因素与国际政治的关系作宏观研究,成为世界民族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发表,并有几部有影响的论著问世;在某些理论问题上有突破性的创见,引起整个民族研究学术界的关注。

其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郝时远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世纪之交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及其发展趋势》。该课题的实施带动了对世界民族研究学科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使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具有了中国的特色。

其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十多位世界民族研究专家和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项院级重点课题——《当代政治与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这本论著面向现实,解放思想, 勇于涉及敏感领域,在国内首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民族问题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揭示了民族因素与国家、地缘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中国当代民族政治学的特色。

其三,在深入探讨当代民族主义浪潮原由的过程中,宁骚教授的《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一书的问世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表明我国学者从世界民族的宏观视野对民族和国家的诸多相关性问题作了系统的透视和分析,在民族政治学理论问题上有了新的见解和基本理论框架。同时,它还引起了对传统“民族国家”理论的一场争鸣。

其四,关于“民族国家”理论的重新探讨。多年来,在民族理论研究领域一直将传统的“民族国家”理论视为公理,认为一个民族成熟之后,要求建立国家是天经地义的事,甚至认为“一族一国”是大势所趋。有一种观点认为,单一民族国家才是“民族国家”,而“多民族国家”不是“民族国家”,或者说多民族国家尚处在“民族国家”的形成之中。当今世界民族分立主义的现实使人们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产生了新的理论观点。如潘志平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分立主义——评Nation的国家、民族一体理论》(《世界民族》1997年第1 期)以及朱伦的《论“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世界民族》1997年第3 期)认为,“民族国家”理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它不是普遍真理,在当代已成为引发各种民族冲突、民族分裂的祸源,危害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在当代世界国家格局已基本定型的条件下,“多民族国家”的理论越发显示出其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有关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一个基本理论。“多民族国家”与“单一民族国家”一样,都是“民族国家”,都应该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都是国际社会内平等的一员。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我国世界民族研究工作者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一种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它有助于抵御西方对我实行的“分化”战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世界的和平。

对周边国家民族问题与跨界民族问题的研究

随着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涌现及其对我国的辐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周边开放的全面启动,跨界民族与国家安全以及地缘政治的稳定有着日益密切的关系。境外敌对势力通过跨界民族对我进行宗教渗透、毒品贩运、人口拐卖,各种形式的泛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分裂活动有加剧之势。为此,对我国周边国家的民族问题及跨界民族问题的研究成为世界民族研究学科的另一个主攻方向。1992年末,在国家民委的直接指导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与吉林省民委在长春市联合举办了“我国周边国家民族问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多位学者及民族工作者对我国的跨界民族问题作了探讨,对周边开放和建立和平、友好的睦邻关系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与此相呼应,我国云南省的世界民族研究工作者在赵廷光同志的主持下,设立并启动了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滚动课题——《云南跨境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对比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葛公尚同志主持、全国相关地区十多位学者参加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也在实施之中。与此研究领域相关,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波兰科学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已达成并正式启动了一项合作研究项目——《中国与波兰民族问题研究——兼论跨界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

这些会议和研究项目推动了世界民族学科在这一主攻方向全面展开,并开始与国际研究接轨。这一研究领域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我国周边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能充分展示世界民族研究学科的应用功能与参谋作用,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云南省的跨界民族研究课题组不仅已有一本专著——《云南跨境民族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7月)问世, 而且在解放思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历时6年, 通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进行科技合作,根据跨界民族地区的特点及当地的实际,用种植杂交稻、咖啡、沙参、茶叶、橡胶等有效地替代了单一的罂粟种值,使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根本上铲除了毒源,为周边跨界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为标本兼治地堵截毒品流入我国,摸索出一条正确途径。此经验不但受到缅甸联邦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受到联合国禁毒署的称赞。这是我国世界民族研究学者对国家的又一贡献,也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三、以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世界民族研究学科经过建国后头30年的酝酿后,在随后的20年中,从春花绽放到果实累累,不能不说这是党的改革开放路线在民族研究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学科的发展必须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相联,必须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必须尽量摆脱书院气。这是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也是这门新兴学科的中国特色。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这门学科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深入系统地研究当今世界各国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及其调整趋向,采纳成功经验,吸取沉痛教训,为我国民族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加大对周边国家民族问题的研究力度,以便真正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切断西方“分化”我国的各种途径。

3.继续研究世界政治民族主义的动向,重视研究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我之辐射影响。

4.宏观透视世界民族关系中整合与分裂的总走向,跟踪研究世界民族热点问题,探讨民族因素与经济全球化、格局多极化、霸权干预露骨化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的外交政策服务。

5.关注对欧盟等国家联盟的研究。

6.开展海外华人研究。

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1997年9月举行了第6届年会,在新的理事会带领下,学会全体会员齐心协力,决心以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来临。目前已正式启动一项重大项目,这就是编写一套十卷本的《世界民族》丛书,全套计350万字,2000幅彩图, 组织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它将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各个民族的宏观综合与微观透视,是中国民族研究工作者的集大成之作。随着此项目及国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与完成,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外国民族政策与理论比较研究》(参加者近40人)的启动,随着全国性跨界民族问题学术研究系列活动的展开,随着该学科论坛《世界民族》杂志(于1995年由《民族译丛》改刊)越办越有影响力,世界民族学科将以一个新的面貌进入21世纪,并将在国际民族研究学术领域占领一席之地。

标签:;  ;  ;  ;  

新中国民族研究园中的一朵新花--50年来世界民族研究的回顾_世界民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