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学及其借鉴意义_大学论文

法国大学及其借鉴意义_大学论文

法国大学校及其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国论文,意义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法国“双轨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大学校即高等专门学校独立于大学之外且与之并存。这些被誉为“精英教育”、“培养新贵族摇篮”的大学校,其显赫的社会地位和极高的声望远非大学所及,构成了法国高教体系中的尖子部分。目前法国近150所的大学校中, 大多是培养工程师的高等工程专门学校,故此处所谈的大学校特指工程学校。本文拟通过对大学校产生和发展原因的历史分析与大学校的招考、教学和就业制度的现状考察,旨在探讨其独特地位之成因以及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可鉴之处。

一、大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

大学校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主要从事应用科学的教育和研究, 培养工、商、管理和军事方面的高质量的专家。它产生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初期,发展于拿破仑法典推行之时,而显赫于工业革命之后。政治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是大学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科技的进步则为大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和神权统治,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培养资产阶级精英和工程人才,国民公会创办了巴黎理工学校(1794年)、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795年)等完全不同于旧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校由此诞生。

拿破仑称帝后,先后开办了圣·西尔军校等一批大学校,亲自视察并为巴黎理工学校授旗“为了祖国、科学和荣誉”。而当时文理学院不受重视,只作为“服务机构”负责组织考试,发放文凭,进行部分补充性教学等。可见,大学校国家主义化,其产生和发展与国家的政治需要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的因素亦不可忽视。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已孕育在法国封建社会的母体里,工场手工业普遍发展,大型的机器生产企业出现,当时法国的工业水平在欧洲大陆国家中已属最高。拿破仑时期,外侵使法国极大地开辟了国外市场,对外贸易长足进展。在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的竞争中,资本家要求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工人并改进生产设备,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专门技术学校,以便培养懂得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圣艾田矿冶学校(1816年)、高等商业学校(1820年)、中央工业学校(1829年)等应运而生,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技方面。18世纪的法国,宗教的绝对权威开始动摇,“科学”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开创性的科技成果涌现,在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等方面成就突出,进展迅速。科技进步为大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不断充实和改进着大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可见,大学校是政治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诸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其演变历程中,尽管政权历经更迭,但它始终以服从国家需要为第一义,为资产阶级选育人才。

二、大学校现行招考、教学和就业制度的特色

大学校独特的社会地位不仅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而且也缘于其颇具特色的现行各项制度中。

1.严格的招考制度

大学校入学起点高,入学考试十分严格,是高才生的特权领地。它与综合大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招生方式的不同:综合大学凡具有高中毕业文凭者不需经过考试和选拔,均可直接入大学就读,因而,综合大学招生多,规模大,在人口不满6000万的法国,仅1992年,综合大学的在校生就达200万人。[1]而大学校则基于精雕细刻的办学思想,规模小,招生人数少,竞争激烈。大学校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1 )绝大多数学校通过高难度的招生考试从预备班中招收新生。在高中毕业会考中获得A类成绩的优秀生,进入大学校预备班,两年后参加入学竞试, 分几次笔试和口试。大学校预备班的学生已是高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而能通过竞试考取大学校的更是强中之强,寥若晨星。很多学校的录取率为10%,有的仅达4%。[2](2)通过审查资格招收学生。 对高中毕业生审查其学业成绩,择优录取到将预备班和专业学习合而为一的五年制大学校。另外,还录取持有大学第一阶段文凭或大学技术学院文凭者以及具有学士、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同时,招收企业在职人员也成制度,此种招生方式提倡工读交替的学习方法,力求改变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的“严重隔离性质”,加强经济界对应用人才培养的介入。

2.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

大学校学制大多为三年,加上预备班两年,实际共有五年。预备班两年主要从事数学、物理和化学学习及少量的文字和语言训练。大学校第一年是基础理论教育,巩固预科所学知识,为以后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奠基;第二年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实验课和实习课;第三年是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大学校所开课程灵活多样,选修课涉及经济、法律、文学艺术等领域。其中外语和实习课深受重视。如商业和管理类大学校,平均40%的课时安排在企业中完成。大学校以其独特的专业理论课和实习课把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实践能力和组织才能较好地结合起来,并且校内研究课题与政府、企业等部门实际需要密切联系,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3.确有保障的就业出路

大学校倾向于培养母校意识,每年出版校友年鉴,向毕业生提供校友联络网,校友则为大学校提供最好的信息反馈。政府和工业各部门也趋于从自己下属的大学校选用人才。故此,大学校的毕业生同综合大学的毕业生相比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名牌大学校毕业生更是“超尖子”人才,大多可以在政界、工商界、科技界担任要职,且待遇优厚。一般来说,大学校刚毕业的青年工程师,年薪多为5万多法郎, 而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博士则只有6万多法郎[3]。

三、大学校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借鉴意义

大学校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在闯过入学竞试大关后学习热情锐减;学校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毕业生过早地负责行政管理,导致劳动力市场上高级技术人才匮乏,等等。

尽管如此,法国大学校的成功却有目共睹,其作为培养工程师的独特的高等教育系统,曾对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总结其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以下几点对于当前和今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

1.适应社会需要,加强校企联系

这是高等工程教育永恒生命力的源泉。从历史上看,大学校奉行“服务社会”的原则,为法国培养了大批适应军事、科技发展等方面需要的高级人才,并将企业当作技术发展的信息源,与之长期合作。同时,大学校也从企业方面获得了物力、财力支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目前,我国虽然也有不少部属工科院校培养自己专业范围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但由于高校课程和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性之间存在的“质差”,使工科院校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有些高校在办学思想上有偏差,评估办学水平不以毕业生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度作为指标体系,而以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多少为衡量标准。结果是生产第一线缺乏优秀人才,工业化搞不上去,工科院校服务生产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另外,近年来校企联系较前有所加强,双方共同合作,互利互惠,但仍存在企业对学校支持不够、工科毕业生不能有效服务企业、双方协调不力等诸多问题。我们认真吸取法国大学校的成功经验,或许有所裨益。

2.实践与理论并重,培养X型人才

法国大学校的毕业生适应能力强,有可变的特性,巴黎理工学校的学生一度被称为X生,以此赞誉他们的一专多能。 这主要得益于大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制度。然而,纵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尤显薄弱。这主要是由于学校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不够合理,实践课的比重偏低;仪器设备条件较差,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困难较多;以及师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等思想等,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是,很多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讲起来一大套,做起来不见效”,知识面过窄,技术经济观念差,外语、文字水平不高,在经济发展中缺乏必要的竞争能力。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职业的不断变换要求现代工科生不仅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面,而且还要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故改革工科院校的教学制度,加强实践训练已是刻不容缓。

3.健全和严执各项制度,贯彻竞争和公正精神

富有特色的招考、教学和就业制度,是法国大学校毕业生质量过硬、创出名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制度下,学生具有高度主动的学习积极性,而大学校用以刺激和维持这种积极性的则是竞争和公正。我国工科院校甚至是整个高教体系似乎对此认识也颇深刻,但由于种种原因,各项制度不健全且执行力度不够。托关系走后门,考试作弊风日盛使生源质量及在校生的学习质量难以得到真实检测和保证。就业制度和毕业生成绩优劣的脱节也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60分万岁”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迫切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健全和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从行动上而不是承诺上体现竞争和公正的精神。

标签:;  ;  ;  

法国大学及其借鉴意义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