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观和价值观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时代特征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其他诸多观念一样,科技观和价值观也为各个历史时代的存在所决定。本世纪末,随着信息论和电脑的发展,从理论上和技术上为信息产业奠定了精神和物质基础,使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继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之后,又提出了“知识经济”新概念;既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的价值观,又改变了传统的科技、经济观。国外学者曾提出“朝阳工业”概念,国内已组建了崭新的信息产业部,这一切都反映出咄咄逼人的观念转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一些企业忙于更新设备,有条件的家庭纷纷添置电器、安装电话,走在前面的人已经扔掉笔杆改用电脑,……如此等等,人们在“硬件”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当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拥有现代化的“硬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只拥有硬件,远远不够,还必须在精神上有所准备,使自己的思想意识有一个质的提高,其中很重要的是建树适应时代潮流的科技观、价值观等基本观念,可称之为现代化“软件”,这是必须且不可缺少的精神准备。
1 关于科技观
1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相信科学还是推崇封建迷信、伪科学;是重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建设中的作用,切切实实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还是认为科学技术可有可无,历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马克思就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虽然没有直说科学是生产力,但明确指出了科学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突出作用。邓小平同志在研究现代社会历史发展事实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一个时代真理,也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观的最简捷的表述和衡量科技观的准则。
科学技术在以知识形式存在时,它们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艰苦劳动中,从自然界中获得的智慧,是反映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主观信息,是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去伪存真而得到的真理。绝不是少数什么有“特异功能”的人,坐在那里主观臆造出来的。科学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并且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创造出新的价值,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相反,主观臆造的伪科学是为个人或小集团沽名钓誉而编造的东西,它既经不起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检验,也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却只能混淆视听,制造混乱,毒害人的思想,把人引入歧途,从而成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障碍。
我们在从事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尤其要提倡科学精神,反对和批判伪科学,树立正确的科技观,才能汇我十几亿中华儿女之智慧,去攻克一个个高科技堡垒,迎头赶上世界科技发展形势,迅速发展我国信息化事业。
2 如何看待宇宙,如何对待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即持什么样的时空观和运动观,是科技观的重要方面。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和运动观,对科学工作者来讲,意义就更加重大。往往这一念之差,会让一个卓有成效的伟大科学家走入歧途,也可以让一个无名之辈眼亮心明,登上科学高峰。在这方面,科学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人物,教训尤深。
当人的视野停留在宏观物体的局域有限运动中的时代,牛顿的经典力学占统治地位。它的指导思想是一次决定论。“上帝”的一击决定了宇宙的今天和未来。时间是绝对的,物体运动在广阔无垠的空间中展开,明天和昨天全同。
当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人的目光带进了热力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以后,发现了时间箭头。无机界的退化时间箭头和有机界的进化时间箭头背道而弛。科学家在困惑中探索了半个多世纪,才在20多年前借助于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等理论,揭开了进化与退化时间箭头之间的自然联系之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把人们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长期禁锢中解脱出来,开始从相对的角度来看待时间和空间,用相对的观点来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从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就更加客观、真实。科学出现了革命性发展。于是,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这一切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3 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的奠基性理论《通信的数学原理》的诞生,首先是观念上的革命。在研究信息的本质特性及其产生、传递和接收的规律中,仙农正是抛弃了决定论,抓住了随机性、偶然性,以非决定论为指导,运用概率统计手段,才真正抓住了信息的本质,并且完成了对来无影去无踪的信息的定量描述,才使得长时期被冷落了的信息走进了科学殿堂。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现代社会插上了翅膀。
电子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工具,将时间由千分之一秒压缩到十亿分之一秒,4.8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人40年的工作量;现代化的遥感遥测技术将人类的视野扩大到整个宇宙;信息高速公路又将广宇变为咫尺,这一切不但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面貌,而且带来了时空观念的深刻变化。相对性时空观不但成为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中的指导性观念,而且也为普通百姓所接受。这是人类为适应快节奏、多变化的时代必须而又自然的观念转变。
人类探索自然的科学实践活动面对的是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从局部走向整体,从个别走向系统,其方法也必然从分析走向综合。事物的变化再无法用简单的因果决定论来解释。正视扩大与缩小并存、崩溃与突发跃进并存的客观事实,用消散性、偶然性、必然性相结合的观点为指导,将以往那种消极利用负反馈追求平衡的做法,同利用积极的正反馈追求进化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这就是信息时代自身所孕育出的关于自然、进化、科学的观点。
在信息社会中,“知识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市场将越来越小。以科技劳动投入为主的信息价值观,将从根本上改变脑体倒挂现象!
4 信息的爆炸式创造是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而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手段,多媒体网络通信给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充分有利的条件,人们享用已有的信息,可以象使用自来水那样容易。所以,衡量信息占有的主要标志,不再是享受和运用已有的信息,而在于新的信息的创造与发明。它包括对宇宙的认识向更深、更广方面的发展,即新科学理论信息的创生,人的新的主观意识信息的形成,特别是预测信息、社会活动信息和经济运行信息等等。要成为新信息创造发明权的拥有者,首先必须读书学习,掌握已有的知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攀登新的巅峰。
2 关于价值观
1 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积极的激励因素。信息直接参与生产和流通过程,使商品价值增值,同时也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社会生物学创始人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Edward OsborneWilson)曾指出,人类的价值观必须与基因库的影响相一致,否则是不可想象的。从社会生产的意义上来看,在工业社会中,价值的主要内含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相应的价值观是“劳动价值观”。信息时代价值的内含越来越倾向于商品中的信息含量,特别是高科技信息含量,相应的价值观也转为“信息价值观”。价值标准也由单一的财富标准,转为多样化标准。比如,信息的占有、信息的享用、个性自由等等方面。而财富的占有,往往是由信息的占有所决定。因此,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把握最新信息,创造新的知识,将成为信息时代人类所追求的时尚。
2 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权力的拥有也不再象工业社会那样,由财富的占有所决定,而转为由信息的占有所决定。董事们可能占有财富,而企业和公司的命运却由占有信息的经理所决定。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莱沙威(Harold.D.Lasswell)曾指出“政治是追求稀少价值的竞争”。在未来既富裕又伟大的社会中,追求稀少价值的竞争将可能演变为信息占有之争。
高度发达的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将达到遗传可以被控制,器官可以自由移植,人的精神状态可以调节,机器人和电脑普遍用来代替人的劳动……在那种情况下,人类将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享受?人的价值观念又将怎样?人与人之间是否仍然存在着敌视?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又会给世界环境和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带来何种影响?这一系列问题,不仅仅是未来学家研究的课题,也是全人类关心的问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面对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对策。
3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辽阔却处在发展中的大国,面对世界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形势,如何规划决策中国信息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方针,带来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技术,高起点、大跨度与世界高度信息化事业接轨,另一方面又要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有相当广大的不富裕地区这个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加强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信息化观念。广大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中国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基础问题的解决,要靠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
首先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个人了解信息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社会的信息化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任何人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观念上跟上时代。同时,要大力普及科学文化教育。
第二,要大力宣传社会信息化的理论与知识,宣传实现信息化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第三,要正确对待人类的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成果,把引进与吸收、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事业。
第四,培养具有远见卓识、灵活而有较强应变能力的高水平骨干人才,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信息时代的脊梁。
第五,继续解决正确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问题,正确评价脑力劳动包括正确衡量信息知识的经济价值、脑力劳动的经济价值等问题,继续肃清“知识无用”流毒、反对伪科学等等。旧的观念不扫除,新的观念就难以树立,不能在全民族中形成求知的风尚,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