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的发展观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论江泽民的发展观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试论江泽民的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试论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08)02-0080-04

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这次全会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因这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的产生,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又掀开了新的光辉一页。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自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共13年时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这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一、江泽民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一)从体制和制度的根本上,为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支持和制度保证

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我们遇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和制度方面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束缚经济基础发展的因素。因此,要完善和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完善和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也就是说,要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展的制度和体制,从根本上清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过去的那一套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确立,于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秩序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比如“四热”、“四高”、“四紧”、“一乱”的问题。所谓“四热”,即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热”过了头,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所谓“四高”,即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资、高物价上涨。“高”过了分,制约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所谓“四紧”,即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紧”得离谱,严重掣肘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一乱”,即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这种种现象,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就会停滞,甚至会倒退。所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制订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江泽民对《决定》作了总体上的评价,他说,《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了,在某些方面有进一步发展,制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扎扎实实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2.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所有制制度的层面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确立的。首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再次,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基本国情确立市场经济制度,并坚持按“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断完善这一制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命题的提出,是江泽民发展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在公有制为前提的条件下进行改革。一是改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国有制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国有制;二是改单一的国家所有制为国家控股或参股,其他经济成分参与资本组合的联合所有制、共同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制;三是改国家所有为国家授权的集团或企业所有,国家只保留名义上的法律所有权,将资产所有权转移给国家控股的、由若干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在规定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授权给一部分企业集团。这些改革,拓宽了以公有制经济的范围,赋予了公有制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活力。

3.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分配制度的层面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分配制度的公正性、效益性、以人为本的原则性,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某种角度上讲,分配制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制度公平、讲究效益、以人为本,则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基本环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马克思说过:“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①合理的分配政策,不仅使人们各得其所,体现公平,促进和谐,而且可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吻合、相匹配的分配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必然要求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必然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它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而且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一项促进发展的制度,因为,这一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调节的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②

(二)制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方针,经济发展思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发展战略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问题。速度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增加快慢的情况,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反映了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没有一定量的速度的增长,效益难以显现;速度高而无效益,高速度无任何意义。实践证明,生产力欠发达的国家,最大的难度就是把效益和速度有机统一起来。江泽民对速度与效益的认识是前卫的。一方面,他强调速度。1992年6月,他在中央党校讲话,把“八五”计划原定的增长6%的速度提高到9~10%,为快速发展定下了基调。速度的基调定下来以后,江泽民把眼光盯在效益上。如果只讲速度,不讲效益,结果是得不偿失。他说:“中央作出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既要求积极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更在于显著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质量,讲求效益的增长速度,才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也才是过硬的和有后劲的速度。”③江泽民的发展观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子,提出“持续、快速、健康”六字方针。坚持这六个字,就必须走既要有较快速度,又要有较高效益的发展路子。江泽民指出:“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正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④

2.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发展战略

所谓经济结构调整,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江泽民对这些问题看得很清楚,他说:“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⑤他还说:“对经济结构的问题,认识早、调整快,就主动;见事迟、调整慢,就被动”;“全党同志必须统一思想,下决心干好结构调整这件事,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争取在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方面都取得明显进展。”⑥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众多方面。一是制度层面上的调整,调整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的机制,为结构调整提供制度保证。关键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二是政策的层面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应把握好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这三个节点,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20世纪90年代以后,党中央多次举行会议,专题研究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特别是1998年以后,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方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努力,取得可喜的成就。一是产业结构趋向协调。二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四是服务业结构不断完善。五是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

3.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进一步突出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战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我党由来已久的认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农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缓慢,粮食生产多年徘徊不前,与工业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农业投入不足,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负担过重,收入增速减缓,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江泽民特别重视,在中央多次会议上,一次又一次地部署农业发展。江泽民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自1993年以后,每年颁发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有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江泽民提出和实施的农村发展战略,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进了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着妙棋

当代中国的发展,既要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又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客观上存在着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和地带。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一盘棋”思想的指导下,党和国家一直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是,囿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基础设施的落后,西部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是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开始酝酿宏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1997年十五大再次强调,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化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1999年,我们党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江泽民说:“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条件,不把该做的事情努力做好,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了位置。”⑦江泽民说,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国家的长久治安,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夯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有灿烂文明历史,但科技落后是不争的事实。江泽民同志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不但对中国发展历史反思,更重要的是对今天中国发展的思考。1989年12月,江泽民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深刻阐述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化的国策。他说:“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深刻的革命,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从总体上逐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发展科技,才能事半功倍。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国情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不确定的这项国策,必须在各级干部的思想上牢固树立起来,切实贯彻执行,长期坚持下去。”⑧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导国家发展的战略,必须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制定了这一战略,而且倾于推动这一战略的贯彻和实施。坚持科技兴国战略,科教事业的发展成绩斐然。科研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新技术等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基础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二、江泽民发展观的历史贡献

(一)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新亮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相对我党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来说,江泽民的发展观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趋势,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科技进步和创新。江泽民清醒敏锐地看到这一点,他说,一定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制,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他还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科技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他还强调: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没有科技进步就无法兴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无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失去了根本保证,国家主权也难以维护,严重一点说,落后挨打的历史就很有重演的可能。

(二)把可持续发展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

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特别丰富,可持续发展观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其核心思路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而不是顾此失彼。

可持续发展观的首要前提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它是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健康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克服过去片面的把社会规律凌驾于人的主体选择,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之上的倾向,确认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造就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⑨

(三)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路,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实践格调

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2002年“5.31”讲话以及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他都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阐述了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系统的各个方面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向着符合主体价值目标的方向进展的过程和状态。江泽民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⑩他又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11)人类文明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有机系统。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推动人类社会文明体系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与那个社会既相适应又相依存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也不例外。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取得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但这种发展与进步,既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也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只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江泽民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江泽民发展观中突破前人的可贵之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格调,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之,江泽民的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的主题,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观,又为后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7页

②⑥(12)《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50、119、574页

③⑨⑩(1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96、383-384、304、337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462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434页

⑦《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855页

⑧《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781页

标签:;  ;  ;  ;  ;  ;  ;  ;  ;  ;  ;  

论江泽民的发展观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