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论文,中国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8X(2000)03-0001-06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增强综合国力,要做好走向知识经济的准备,要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其中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则是最关键的基础。
一、科教兴国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间虽然经历了几次大的失误和曲折,但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国家,科学技术和教育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局面,确实来之不易。失误和曲折,经验和教训,包括政治上的、思想上的、路线上的一系列问题和变化,越来越使我们懂得了发展科教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对科教问题作了更深刻、全面、准确的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深刻的内涵。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他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 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 ”(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7.)“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8.)他强调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在要不要建设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问题上,有些人认为,中国并不富裕,不要搞加速器。但邓小平坚持要搞,他说,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眼前,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邓小平还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63.)怎样达到这一目的?他强调,必须依靠教育。他说,“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到了非着手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74.275.276.)。
1989年,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些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制约因素。我们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上付出艰苦的努力。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深刻的革命,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从总体上逐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注:江泽民.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性任务——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12-20- 20(1).)可以说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四大,都明确规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四大再次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994年6月, 江泽民对我们党和邓小平在这一历史时期关于科教问题的论断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说:“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教育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在‘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第一位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他指出,‘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注: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06-21(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如何定位科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如何以新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科教,已成为党和国家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1995年5月党中央、 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战略很快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形成了共识,认为既符合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所谓“科教兴国”,概括地讲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位置上,以先进的科技和发达的教育,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以劳动者的高素质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从而最后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目标。
二、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
1.科教兴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我们有决心进一步把科教兴国方针贯彻到底。”(注:朱镕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人民日报,1998-03-20 )这一讲话表明了中国政府把科教兴国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针和基本战略的决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符合中国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应当明确人口众多这一基本国情,这既是包袱又是财富。人口素质不高,便成了沉重的包袱;人口素质高,便是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把人口的包袱变成社会的财富,主要靠教育来提高劳动力素质。邓小平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上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0.)他还说:“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0-121.)“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 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75.)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有一条基本的东西,就是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仅以日本为例,日本经济所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起飞,虽然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们长期以来重视教育,重视智能和知识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本文部省曾总结指出:促进日本在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是战前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这一人的因素。
我国2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告诉我们,我们现在面临的最深刻的问题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宏伟目标就将成为一句空话。科教兴国战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带有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已经确立了两大发展战略,一是科教兴国战略,另一个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也称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种思想已经没有任何异议。因为实现任何新的发展,没有人才、知识和技术是不可能完成的。上面已经提到,我国人口众多将转化为巨大人才优势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转化”只有通过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深入、长期地实施才能实现。我国目前教育存在的一个很重要且日益突出的问题,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级各类教育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却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并直接造成了地区间人才培养上的差距,进而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及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仅以小学入学率的地区差别来说,1997年底,全国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总数为13346万人,在校学龄人口总数为13202万人,总计入学率为98.92%,其中东部地区入学率为99.66%,中部地区入学率为99.36%,西部地区入学率为94.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7个百分点。换言之, 就西部地区来讲每年约有100万适龄儿童不能正常上学。 其他像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差异,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的地区差距,校舍和师资状况等等,就不一一分析了。总之,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其任务是非常艰巨而紧迫的,我们必须像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的那样: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再穷也要重视教育,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2.科教兴国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把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资本的知识密集型、智能型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竞争。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中,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着更加巨大的作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的产值,这些高科技产业必将引起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的重大改变。所以,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不断地促使人力资源的高素质化,就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一个根本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美国克林顿政府在《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的文件中明确指出:科学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科学应是未来投入的重点,科学投入创造着建设未来的智力资本。日本由于种种原因,科技发展一贯重应用轻基础,科研投入也是“民高官低”,进入90年代后,终于尝到了后劲不足的苦头。为了追赶知识经济时代的脚步,日本不得不在80年代“技术立国”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于1995年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口号以赶上时代的步伐。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中,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国情现状和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从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任务,科学技术和教育,特别是教育的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还是较弱的。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年鉴》和《世界教育报告》的统计,对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实力从投入、生产和产出三方面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把各国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为教育强国,如美国的整体实力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第二类为教育大国,如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它们属于发达国家的领先者;第三类为中等教育大国,包括大部分发达国家和一部分中等发达国家,如瑞士、瑞典、丹麦、挪威等;第四类为教育发展中国家,如巴西、阿根廷、中国、印度等;第五类是教育弱国。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综合教育实力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离最具教育实力的美国还有三个档次的差距,与中等教育国家和教育大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历史和现实、经验和教训不断警示我们:教育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发达的教育和一流的国民素质,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最坚实有力的支撑点。另一方面,世界知识经济的发展势如破竹,知识在这场革命中成为经济的直接驱动力。仅以美国为例,一是表现为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它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工业经济时代,其三大支柱是建筑业、汽车业和钢铁业,而70年代以后,有资料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5%以上,而建筑业为14%, 汽车业仅为4 %。 5000家软件公司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二是表现为知识已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本。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是美国知识经济初具框架最显著的标志。成立于1975年的微软公司,20多年来,从表面上看,既没有巨大的厂房,又没有富庶的矿山,更没有雄厚的土地资本,从传统的财务报表上看,其资产总额仅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的4%左右, 可是它却凭借所拥有的超常智力资本,创造的实际市场价值超过美国三家最大汽车公司的总和,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的四倍。微软公司还培育了3000多名百万富翁,而比尔·盖茨本人的净财富更是连续四年荣登全球富豪榜的榜首,一举改变了历来美国首富不是“石油大王”、“钢铁大王”就是“汽车大王”的历史,这个全美乃至全世界第一个“软件大王”,标志着知识、智慧成了可带来巨富的点金术。上述两个变化又带来了美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为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把创造智力资本的投入放在战略决策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自主地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中的重大、关键、基础性的科学分析问题,为实现我国的工业化以及向知识经济的过渡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大力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如果说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道使不同国度出现发展与停滞的“分水岭”,那么这次革命则在世界范围内提供了“重新洗牌”的机会。对每个国家而言,挑战与机遇同在;就发展中国家自身来讲,则是机遇大于挑战。所谓机遇,就是发展中国家一是有望对第二次浪潮能够超越的部分实现超越,直接利用先进技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二是可以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选取较佳发展路线,后来居上。世界史上的几次历史转折,如原本落后的美国和日本,正是前瞻性地把握了新兴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创造的机遇,远远超过了老牌工业帝国——英国,就是有力的佐证。
就我国而言,由于这次知识经济革命以网络技术为核心,随着技术更新的快速变化,必须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工业基础结构,以适应新的生产与发展的需要,这就为我们这样的后发国家创造了一个空间。我国的工业经济技术落后西方发达国家数年乃至几十年,要弥补这样的差距,尚需几十年的努力。但在以网络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掌握的水平和网络技术应用程度,其差距有的仅有1~2年,这就为我国信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并由此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从而完全可能避免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浪潮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4年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这种知识差距在我国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存在着转化不快,储备不足,创新不够三大问题。在这里,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创新问题。所谓“创新不够”,就是说我国创新能力与国有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江泽民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注:两院院士大会在京隆重开幕.江泽民总书记会见部分院士.人民日报,1998-08-02(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注:两院院士大会在京隆重开幕.江泽民总书记会见部分院士.人民日报,1998-08-02(1).)
三、科教兴国,教育先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真理。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的各要素中,而现代生产力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综合因素、准备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即指教育,教育在本质上说是上层建筑,它在生产力的继承与发展中起着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一特定意义上说,教育又是生产力的要素中的准备性因素,既然要先期准备,科教兴国教育必先行。教育问题,始终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也一直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江泽民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9-06-13(1).)“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教育作为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9-06-13(1).)可以这样说,今天的科学成就决定着明天的生产水平,而今天的教育又决定着明天的科技发展和后天的生产水平,这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尤其对于知识经济时代而言,教育将发挥在任何经济形态中所不曾有过的重要作用。因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水平质量取决于全社会知识的进步,取决于知识的生产、积累、创新和运用的能力,而这一切又直接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教育的质量状态。
要真正将科教兴国落到实处,必须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谓教育优先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在国民经济内部,教育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上要保证教育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处于优先的地位。我们必须在经济资源的宏观配置和投资方向的选择上,优先保证教育发展的要求,即实现行业比较中的相对超前。其二,在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教育可以而且应当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就是说不是等生产发展了再发展教育,机械地将领先的经济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而是积极能动地将教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教育的发展优先于生产的发展,从而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准备。知识经济呼唤加快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步伐。教育优先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的重要作用、特殊使命和战略任务,努力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标签:科教兴国论文; 知识经济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