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3)04-0038-05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三个代表”思想提出后, 理论界对它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历史唯 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把“三个代表”思想仅仅理解为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是不够的。我们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个代表”思想与马 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关系。这一研究,在理论上既有助于我们深化理解江泽民同志“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意义,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自身的丰富和发展。在实践 上,有利于启示我们克服和消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偏差,使我国 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都切实地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目标发展。
一、从马克思到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建立、发展和具体化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 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基础上建立实践观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 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就采取了一种越来越彻底的分析批判态度,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的 本质理解为人的理性、意志、感情,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改造对象 世界的劳动、物质生产。因此,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去说明一切,实际上是从劳动、从物 质生产出发说明历史,说明自然、人、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类社会与自 然界的统一,说明意识的产生,明确认识到社会“活动”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在 《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布·鲍威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时,开始用“实践 ”概念指导自己分析某些哲学的、政治的和社会的问题。到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彻底地批判和清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建立起一种崭新的“社会实践 ”观,把自己的哲学即实践的唯物主义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从根 本上对立起来。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标准,从而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不能正确认识人、人类社会、 意识形态等问题,就是因为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认 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P60),自然界、人、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 包括一切意识现象)及其相互之间的本质关系,都能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 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从而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后 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和《费尔巴哈论》等著作中,又提出了人 的实践需要产生数学、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对不可知论及 其他一切哲学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等观点,进一步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 作用,丰富了实践作用论。实践作用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时期的主要观点。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 观。列宁认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 的品格,强调“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P103) 。在实践地位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列宁还把实践明确规定为对外部世界的 改造。在列宁看来,人的实践 = 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从而揭示了实践的两个主 要因素:主观的要求和主观要求的实现,表明了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改 造外部世界的活动。列宁多次谈到真理的实践标准,他肯定黑格尔把目的性范畴看作从 客观性到观念的中间环节,就是对实践标准的猜测。这些都表明列宁在实践作用问题上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实践 观。《实践论》在实践作用特别是实践形式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出了重大的 理论贡献。毛泽东系统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 发生和展开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尤其是在马克思主 义哲学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把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活动确定为人 类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并认为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是在实践作用、实践 形式观点的基础上,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中,系统地分析、批判了党内 存在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全面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观点,强调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向社会作调查”[3](P789)。在我们看来,“实事求是”观点既是 毛泽东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又是毛泽 东为我们党制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第一次具体化。
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为肃清林彪、江青集团的错误思想流毒,恢复党的优 良传统,反对“两个凡是”,以真正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上来,郑重地提出解放 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观点,他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当今国际形势的实际,反对“只 唯书,不唯实”的教条主义和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的经验主义,要求走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把实践标准与生产 力标准统一起来,明确地提出衡量人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条判断标准,即“是否有 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 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P372)。邓小平提出为了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必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 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历史使命。这些都表明,邓小平开始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新时期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社会实践。可以看出,邓小平不仅把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 ”这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论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毛泽东具体化了的“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初步把马克思主 义实践目的论、实践形式论具体化为发展生产力,这是第二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 化,是一次内容更为丰富的具体化。
二、江泽民: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论、实践目的论、实践形式论的具体化
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在新世纪初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时期,适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内容,从认识论意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论 、实践目的论、实践形式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具体化。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原则就是主体为了取得实践的成功,在实践过程 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实践原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的“实事求是”原则,并且具体化为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邓小平把实践原则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 将解放思想作为实事求是的前提,并且具体化为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 线。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将实践原则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 时俱进”的原则,并且实际上已经具体化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 路线。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就足以说明了这 一点。江泽民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 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决定 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特别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 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目的就是实现主体对客体的某种需要,去改造或 改变客体的向度规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作了分析,把“有 目的的活动”作为第一个要素,并且阐述了目的在劳动过程中的一般特点。马克思指出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 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5](P202)。马克思的分析不仅对劳动过程来说是 正确的,而且对整个实践活动都是适用的。恩格斯把有没有目的,看成是人的实践与动 物活动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恩格斯认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 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 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6](P383)列宁更 是把“目的(主观的目的)”作为主体实践的“第一前提”[7](P186),毛泽东则把实践 定义为“主观见之客观的东西”[8](P477)。这些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十分强 调实践目的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际上就是把我国人民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实践目的具体化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
再次,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形式就是实现主体作用于客体,从而取得不同实 践结果的具体样式。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系统概括实践的形式,但对生产活动、交 往活动和科学活动都作过深刻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为了生活,首先 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活动本身。”[9](P31)这就是说,生产活动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又多次使用“交往”概念,并把“世界 交往”与“物质生产”看作具有重要历史作用的社会实践活动。后来,恩格斯在《费尔 巴哈论》中认为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毛泽东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把人的实践活动概括为生 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和科学实践三种基本形式。江泽民同志提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实际上是将“生产实践”具体化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说在当 代中国,生产实践就是要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努力创造条件,使落后的生产力逐步向先 进的生产力转变。江泽民同志提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际上是将“发 展先进文化”,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普及,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活动,纳入“科学实践”的范畴,这就告诉我们,在当代 中国,科学实践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发展科学技术,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这一自然科 学活动属于科学实践,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一人文社会科学活 动,也属于科学实践,在这两种科学实践中,只有发展、普及先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 会科学,即发展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代 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际上是将“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具体化为“实现 好、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意味着在当代中国,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一 个重要方面就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处 理好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要努力实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政 为民。
由上述可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第三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 化,也是一次最全面、最彻底的具体化。
三、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代 中国伟大的社会实践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体化,这对于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发展先进生产力应成为当代中国伟大的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实践主体以改变自然界对象,使其转化成物质财 富为目的所进行的活动。生产实践包括生产生产资料活动和生产生活资料活动两种基本 形式,前者如工人生产机器,后者如农民种植粮食。生产实践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具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其他实践活动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它所产生的结果 是实践主体生存和从事其他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 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10] (P282)
生产实践说到底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活动。生产力包括生产力的水平和生产力的性质, 生产力从水平上来说有高、低之别,从性质上来说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人类社会的发展 ,实际上就是一个生产力的水平由低向高、生产力的性质由落后向先进不断演进和转化 的历史过程。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应成为伟大的生产实践。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要发展 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 学技术一旦渗透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之中,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先进生 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就是要改变现有的落后生产力状况,改变目前仍然存在的不 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如落后的产业结构、劳动分工、生 产的组织和管理等技术结构性生产要素。要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按 照现代化的要求,改进生产力的配置,大力推进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工业化、社会化和 市场化的程度。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要改变手工劳动较普遍、农业人口偏重的情况,尽快完成由农业国向包含 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工业化国家的转变。要改变小农经济似的作业方式,大力 加强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合理配置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尽快提高社会化的水平。要改 变相当程度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状态,通过市场来实现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循环 ,大力推进市场化的进程。要改变不同领域和地区发展程度很不平衡的状态,实施有效 的宏观调控,加快落后地区和领域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变。
第二,发展先进文化应成为当代中国伟大的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实践是实践主体以改变现存客体形象、创造新客体为目的所进行的活动。科学实 践包括自然科学活动与社会科学活动两种基本形式,前者如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 设计、技术发明活动,后者如社会调查、改革试点、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科学实践在实 践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构成的, 而这三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主要靠科学实践取得创造性成果。
科学实践活动说到底就是文化的建设活动,即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活 动。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应成为伟大的科学实践活动。发展先进文化包括发展先进 的自然科学和发展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先进的自然科学就是发展和普及当今世界 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就是发展和普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人文社会科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立足生产更多的文化精品。发展先进的文化,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 改革要求的新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 外渗透过来的腐朽文化对人们的侵蚀。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 化,包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成果和优秀的世界文化成果,并对它们进行改造、创新, 使之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 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是当代中国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一个主要内容 。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是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实践主体所从事的交往、管 理、服务和变革社会关系等活动。交往活动从内容上看有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从对象 上看包括个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管理活动有社会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和生态环境 管理,服务活动有直接的服务工作和符号-分析服务工作。变革社会关系活动包括处理 团体之间、政党之间、阶级之间、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处理社会关系实践也是人类的 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里,由于社会关系主要是通过阶级关系表现出来,因 此,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说到底就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人与人的关系,既有个人与 个人的关系,也有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还有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处理领导与群 众的关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实践的一个重要内 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 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党在制定理论、路线 、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过程中,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 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 化利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 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我们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 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 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11]。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 要消除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彻底根治特殊化和腐败现象。实现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 权。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 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 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收稿日期:200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