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实验试题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新趋势论文,试题论文,化学实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的实验试题已逐渐成为中考化学考查的“重头戏”。纵观各地中考试题可以发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中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通过重现、改进、拓展教材实验,或挖掘教材内容的实验因素来编制试题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这是化学实验试题命题的新趋势。由此看来,我们在进行教材的施教和复习时,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原有教材实验的简单演示或机械复习上,而要重新审视教材实验或教材内容中的实验因素,尝试命制创新实验探究试题。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与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和创新精神。笔者现结合2009年中考化学实验试题作具体分析。
一、对教材实验“拆”和“组”
将教材实验的某些装置分解为具有一定实验功能的、简单的实验组合或片段,如制气、除杂、物质检验、气体收集、气体性质实验、尾气处理等装置,要求学生分析题中信息,依据实验原理,从中选出一些装置进行科学组合、合理连接,以完成某一具体实验,考查实验设计与评价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等。
例1(2009江苏省无锡市)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图1 实验装置
(1)写出图1中有标号的仪器名称a______,b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药品是______,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或______(填字母)。
(4)该小组成员查阅资料知道:硫化氢()是一种五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叫氢硫酸,具有挥发性。实验室常用硫化亚铁(黑色块状固体,不溶于水)与稀硫酸反应制取:
。根据上述信息可知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气体的最佳装置组合是______(填字母)。
解析: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固加热型(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药品是锌和稀硫酸,因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且难溶于水,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E)或排水法收集(C)。资料信息显示,硫化氢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水溶液是酸,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可利用固体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制得。因此,实验室制取硫化氢可采用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A),向上排空气法(F)收集,余气需用碱溶液吸收(I),防止污染空气。
试题给出了初中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气体制备、收集、尾气处理等装置,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化学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据教材知识“补一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事实表明,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很多是通过亲身实验、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的。但因受教材容量、教学时间等因素制约,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所有知识都安排相应的实验。为此,我们不妨挖掘教材内容中可以设计实验的因素,在该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与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材通过使燃烧的蜡烛熄灭的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不可燃,也不助燃”的化学性质。事实上,二氧化碳对于较活泼金属是具有助燃性的,这就为设计探究性实验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例2(2009江苏省宿迁市) 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甲认为黑色颗粒是______,白色物质可能是或______或______,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
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甲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表1)。
表1 实验探究
【反思评价】丙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以课本中“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相关知识为基点进行拓展研究,通过提供相关信息,要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以及有关的化学性质等知识来解决问题。该题既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又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把教材实验习题“拓一拓”
以教材实验习题的设计要求为主,结合初中化学主干知识,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操作的某些知识块融为一体,设计创新综合实验题,是中考化学实验命题的一大特点。
例3(2009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利用下页图2所示仪器进行实验(所有装置的气密性都已检查完毕)。
图2 实验装置
(1)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二氧化锰的容器中制取并收集氧气,完成该实验你所选用的仪器有______(填字母)。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这种方法与“把二氧化锰加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制氧气”相比有______的优点。
(2)某同学继续探究“红砖粉末是否也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
①他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1支试管加入1药匙红砖粉末,然后将2支试管中的气体导出通入水中比较产生气泡的快慢,发现加入红砖粉末的试管中反应较快。
②将反应较快的试管内固体过滤出来,洗涤、烘干、称量。
③用称量后的固体重复步骤①的实验,现象与步骤①完全相同。
试回答:步骤①中他除了选用试管外还用到上面列出的仪器有______(填字母)。步骤③的实验目的是______。该学生认为通过上述实验已证明红砖粉末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但老师认为该同学的实验还缺少一个关键步骤,请指出来____________。
解析:用过氧化氢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向容器中缓缓加入过氧化氢,就要使用分液漏斗或注射器,这样做可以得到平稳的氧气流、控制反应速率、节约药品等,完成该实验所用的仪器有abdh,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某同学实验步骤①所用仪器为cfgh,步骤③的目的是证明红砖粉末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要证明“红砖粉末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证明红砖粉末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显然该同学缺少了在反应前称量红砖粉末的质量这一步。
该题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实验习题5为蓝本,设计了探究实验,对红砖粉末可作催化剂进行证明。加深了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了解,是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的一次检阅。
四、将教材实验设计“改一改”
事实告诉我们,教材实验的设计也并非至善至美,对教材实验从科学化、绿色化、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等角度来重新设计试题,可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4(2009湖北省鄂州市) 某同学在学完“分子和原子”后,对教材中的图3-8所示的实验进行了如图3所示的改进:
图3 实验图
请回答:
1.在小试管中加入2~3片氢氧化钠固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滴入2~3滴浓氨水后,在C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3.改进后的装置除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省时等优点外,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解析:当浓氨水滴到固体氢氧化钠中,固体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加快了氨气从浓氨水中逸出的速率。当滴入2~3滴浓氨水后,在c处可观察到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变红色。该装置还具有的优点是实验在封闭体系中进行,对环境无污染。
该实验试题源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的探究活动,但在实验设计上作了较大改进,体现了化学反应的绿色化、微型化,符合化学实验的简约性、环保性、安全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