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介入及模式探讨——以北京市中关村街道华清园社区服务站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关村论文,社区论文,社会工作论文,北京市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是以“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面貌出现的,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政治与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及居民多样化需求的增长,专业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的关系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社区建设的概念和逻辑下,我们可以看到专业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在价值取向和工作内容上的一致性。目前关于专业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的亲和关系,学者们已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论述,但是,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对于社区发展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问题并没有出现大量的深入研究,缺少经验研究支撑,对于社区发展中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实务策略、价值取向等都缺乏具体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发展中介入的角度,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的华清园社区服务站为例,探讨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介入状况、介入模式和相关问题。
一、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简介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成立是中关村街道社区服务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同时也是其社区服务体制最基层的组成部分。中关村街道从2007年开始着手进行街道层面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其目的是实现“专业社工的社区化和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因此,街道办事处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合作,于2007年6月在华清园社区成立了华清园社区服务站,意在引进专业社工人才,为社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是中关村街道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个合作项目,双方的合作模式具体体现为:中关村街道负责提供社区服务场地设施、办公和服务设备、办公经费、服务经费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负责社区服务的策划、提供和管理。该项目的目标体现为以下几方面:服务社区居民,动员居民参与,推动社区管理,发展专业优势,探索社会管理、社区建设和专业社会工作有机结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服务站的专职工作人员全部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担任,他们已成为北京市首批在基层社区工作的专业社工。700平方米的服务站的功能和设施的设计主要是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的师生根据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要求和内容来设计的,充分考虑了专业服务活动的安排和策划以及居民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一方面能够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等多元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专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要求和特色。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现在是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北京市社区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它的成立无论对于基层社区服务体制改革,还是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在此,专业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在理论上的亲和关系在实践中由于现实的需要已经发展成为专业社会工作和政府在实践领域的密切合作。
二、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服务状况
1.服务内容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专职、兼职社工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实习生等工作人员在对社区需求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自2007年7月以来根据该机构的工作理念和目标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服务:
第一,社区公共服务。该部分的服务内容主要为协助政府办理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聘用的协管员,而不是社工,因此,专业社会工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介入较少,主要是了解居民与公共服务相关的需求,充实和丰富公共服务的内容。
第二,社区便民服务。社区服务站受理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信息,根据需求,借助96156平台,开发社区服务内容,整合社区内外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
第三,社区公益服务。社区服务站的服务内容大多是公益服务,根据公益服务的主题和性质的不同,提供的服务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老年服务。包括开展老年休闲文化活动、开设各种老年兴趣班、推动老年社团的发展以及开展老年小组工作。(2)青少年服务。包括开展青少年休闲文化活动、开设青少年兴趣班、开展青少年小组工作。(3)社区教育。包括开设公益大讲堂、开展各种性质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办社区月报等。(4)社区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和主题活动。服务站一方面利用机构内的场地、设施定期对居民开放,以方便居民的娱乐、健身和休闲活动,另一方面还根据节日和主题开展了各种主题活动。
2.服务策略
进行社区资源分析、挖掘社区资源、整合社区资源是社区工作重要的服务策略和手段,资源整合不仅能够解决社区资源的分配不均,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而且能够促进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因此,华清园社区服务站从运行以来就将整合社区资源作为其重要的服务策略之一,在挖掘、整合、利用社区内外资源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对资源的整合利用主要表现在对组织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上,社工在对社区内外资源进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互惠、双赢的合作策略,发动社区内外不同主体与服务站一起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能够加强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促进社区的融合。服务站整合资源的服务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商业组织的合作。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所提供的老年服务、青少年服务和开展的社区娱乐文化活动以及主题活动中,几乎都能看到商业组织的参与和合作,他们或是提供资金和人员支持,或是提供设施,或是直接提供服务。
第二,与事业单位的合作,主要包括社区内的幼儿园、小学和医院等。服务站在为老人和青少年提供服务方面,得到了社区内幼儿园、小学的支持与合作,它们或是提供场地,或是动员学校的学生参与服务站的活动。
第三,与高校社团的合作。高校社团在开展校内活动的同时,也希望将自己的活动和服务拓展到社区,实现与社会的接轨。因此,服务站也得到了许多高校社团的支持。
第四,与NGO的合作。服务站与社区外的许多NGO也建立了合作关系。很多NGO希望通过拓宽自己的服务领域来加强自身的力量,服务站因为具有良好的服务设施、场地和专业的社工等多种因素成为许多NGO的合作伙伴。
三、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发展的模式探讨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从成立至今已经在服务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介入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清园模式”。现对这一介入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1.介入方式——政府主导、高校与政府合作下的专业介入
“华清园模式”与上海和深圳的社工发展模式具有相似之处,都具有“政府主导、官民合作”的特点。以深圳为例,专业社工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路径:第一种是“政府采购、民间运作”模式。政府扶持成立了各种非营利性的社工服务机构,并将一些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外包”给社工服务机构,社工服务机构派驻社工到基层社区,依托社区工作站开展社区工作。第二种是深圳南山区的“社工进社区”模式。南山区面向全国高校招聘社会工作等专业毕业生作为社会工作者,并把区内8个街道分为8个片区,将社工分配到各社区工作站工作。在这一模式中,社工在组织体系上隶属于区政府,被纳入原有的区街制的行政体制管理框架内。
与深圳的这两种模式相比,“华清园模式”同时具有这两种模式的某些特征。服务站工作人员不是由街道直接聘用,而是由中关村社会工作协会(街道扶持培育的非营利组织)聘用的,服务站在名义上是中关村社工协会的一个项目部。这在形式上与深圳的第一种模式类似。但是实际上,中关村协会并不对服务站进行直接管理,服务站更多地受到街道的管理与控制。因此在实质运作方面,它与南山区的模式类似,受到行政力量的直接控制。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运作是处于政府主导之下的,政府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服务站的场地、设施设备以及日常行政和办公经费由街道提供;服务站的社工岗位由街道出资向中关村社工协会购买;街道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对服务站的服务运作进行监管,服务站的服务资金来源、项目审批以及工作成果的交代都直接与街道发生联系。借由这种主导地位,街道办事处一方面可以实现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满足居民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的诉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专业社会工作在基层社区的发展进行控制和管理。因此,总体上来说,“华清园模式”说明了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介入是政府主导下的介入。
虽然社区服务站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和渗透,但是它在工作人员的遴选、服务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内部的管理上又有着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关村街道办事处一般不进行直接而具体的干预。这一方面是因为社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担任的,他们在专业理念、价值取向、服务目标和内容上都有自己的诉求和主张,在政府提供独立工作环境的前提下,能够在日常的服务和机构运作中贯彻和渗透自己的专业诉求和服务理念;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社区服务站和街道办事处的博弈关系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作为街道办事处的合作方,不仅对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服务提供专业督导和支持,向华清园社区服务站输送兼职社工和实习社工,而且还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与街道办事处共同商讨社区服务站运作的具体事宜,它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影响着街道办事处对于社区服务站的具体决策,为社区服务站的自主运作争取了更多的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社会工作借助社区服务站这一平台,与政府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的互动关系。
专业社会工作和基层政府在社区发展方面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共同诉求:提供社会服务、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区居民,因此,二者的合作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成立使得专业社会工作得以借助高校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对社区发展的介入,可以说,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建立实现了三方共赢:第一,它为专业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构筑了有力的平台,使其获得了介入社区发展的途径并加强了自身的合法性;第二,它使政府得以借助专业社会工作的力量实现了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以及社区服务质量的提高;第三,它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高校提供了高品质的实习和教育场所,为其在基层社区进行全面的专业实践创造了条件。
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所依托的强大的公民社会相比较,在当前中国的现实背景下,专业社会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下,借助“官民合作”的方式介入社区发展是一种理性而现实的选择。社会工作在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还未真正形成,公众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很低,社会工作需要经历一个政治和社会上的合法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民间组织的缺位和社会力量的薄弱,还必须借助政府这一强大的资源来实现自身在社区的介入和发展。
2.介入理念——和谐主义
从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社区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关注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不公平。当然,西方的社区工作虽然关注从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的角度解决社会问题,但是也采取了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和策略,其中,地区发展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二者的研究假设和价值取向是截然相反的。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假设是共识论,其价值取向是和谐主义。社会行动模式的研究假设是冲突论,其价值取向是冲突主义。虽然这两种模式的价值取向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在实务工作中是对应于不同的社区状况和社区问题而言的,可以相互配合来运用。
相对于西方的社区工作多元化的工作模式而言,中国本土的社区工作模式的选取和运用受到很多限制。从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个案可以看出,专业社会工作对于社区发展的介入是依托于政府的行政力量来进行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发展所需要的空间都需要政府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这种专业社会工作与政府所形成的亲和关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但是在自主性上也会受到很多限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不断游走于自身的专业话语体系和政府的话语体系之间,并且力图寻求二者的共通之处,以此来突破两种话语体系所形成的张力而达致一种平衡。在这种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地区发展模式的共识论与和谐主义以及强调专家和社工力量的社会策划模式受到了社会工作者的青睐和政府的接纳,因为它与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宏大话语体系是一致的。在共识论与和谐主义的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的社区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专业社会工作在介入社区发展时更多地秉持了和谐主义的介入理念,以此来取得政府的认同,寻求与政府的合作,寻找介入社区发展的空间和生长点。
社会工作这种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好和取舍同样也体现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介入理念中专业社会工作在介入华清园社区时所采取的和谐主义的价值理念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第一,服务理念和目标。“以专业服务社区、推动居民参与、建立和谐关怀社区”这些服务理念充分体现了和谐主义和共识论的色彩。第二,工作模式。从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服务内容和工作策略可以看出,其工作内容主要聚焦于满足居民需求、提供专业服务、推动社区参与、加强邻里联系、促进沟通合作、实现社区共融这些服务目标和服务策略,这其实是采取了以和谐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地区发展模式,并辅之以强调理性的社会策划模式。第三,工作职能。服务站的主要工作职能是为居民提供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这使得它在面对居民的解决社区矛盾、社区冲突和社区问题的诉求时遭遇了相应的工作权限空白的尴尬局面。
和谐主义的介入理念对于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和谐来说有着重大而积极的意义。但是,单一的工作假设和介入理念可能会将社区工作的丰富图景片面化和碎片化,无法全面而完整地实现社区工作的终极追求。批判主义范式指导下的冲突论可以为我们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会公正提供不同面向的工作策略和模式,它可以促使我们通过冲突策略来调整利益冲突从而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的改良。但是这需要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和足够宽松的民主政治环境。
3.介入目标——培育社区社会资本
目前,国内外的诸多学者都逐渐认识到,社区社会资本的创造和培育对于社区内部人际关系整合、社区发育以及社区治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吉登斯指出,社区建设中的广泛民主参与和互助合作,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公正”和“改善一个街区的生活质量”,社区发展必须重视支持网络、自助以及社会资本的培育[1]。由于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我国的社会资本正处于衰落和下降的时期,具体到社区层面,社区社会资本同样也呈现出脆弱、缺失的特点。“迅速的社会变迁使信任、规范和网络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信任破坏了,新的信任尚未建立;原有的规范已经失去效力了,而新的共识性规范未能确立;原有的社会网络被打破或不再有效了,新的社会网络还不能发挥效用或尚未形成。”[2]社会资本是实现社会效率和社会活力的有力手段,随着社区社会资本的下降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如何培育和重建社区社会资本已成为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之一。
华清园社区服务站所在的华清园社区属于新型商品房住宅社区,在服务站运行初期,社工通过对华清园社区的初步调查发现,华清园社区同样也存在社区社会资本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居民的社区参与度不足;邻里关系淡漠,并且存在隔阂;社区自组织发育不足;社区居民的信任度低,缺乏邻里互助等。鉴于社区社会资本对于促进社区融合、提高社区治理绩效、提升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在机构规划中将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作为重要的介入目标之一,希望通过对华清园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促进居民的参与、提高社区的活力与效率,最终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具体到社区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国外已经有了许多理论和经验层面的研究。其中,纳拉扬等人在综合了诸多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套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在加纳和乌干达进行了全球社会资本调查。他们所使用的社会资本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群体特性,普遍化的规范,归属感,日常社交性,邻里联系,志愿精神,信任[3]。由于全球社会资本调查对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发展出了一套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测量工具,具有清晰、明确、科学、易于操作的特点,因此,该项指标体系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和关注,并被许多学者借鉴、运用和推广。结合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特点与现状,本文在借鉴纳拉扬等人的社会资本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以下5个维度衡量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社区关系网络,社区规范,社区归属感,社区志愿服务,社区信任。
目前,华清园社区服务站通过机构开展的各项服务和活动已经在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方面获得了初步的成效。首先,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服务站为居民之间的沟通、互动和邻里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公共空间,居民通过参加服务站的各项服务和活动,获得了交流、沟通、互动的平台和条件。社工以居民的兴趣为纽带,根据各种节日和主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和主题活动,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彼此情感联结的纽带。其次,促进了社区关系网络的建立。社区关系网络的建立主要表现为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服务站在推动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方面采取了“社工带动社团、社工推动社团、社工协同社团”的分阶段的工作策略。目前服务站在社区老年社团的培育和发展方面已经颇有成效。最后,推动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如前文所述,社工以互惠为合作原则,组织、整合和利用社区各种组织资源,为社区居民开展各项志愿服务;社工注重挖掘个人潜能和优势,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各种志愿活动。
当然,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绝非易事,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目标。在服务站运行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然社工在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方面已经获得一些初步的成效,但是在增强社区归属感、建立社区规范、加强社区信任等方面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四、结论
本文以华清园社区服务站为例,对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介入及模式进行了探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建立是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发展的有益尝试,它形成了与上海和深圳社工发展不同的介入模式,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在社会工作和社区服务方面具有试点性和典型性,它的经验有可能在北京甚至全国得到推广和应用。探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这一个案,对于探讨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介入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运作实践可以看出,其在介入方式、理念和目标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些典型特点。对于专业社会工作来说,在介入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以及如何在与政府的合作中保持专业自主性。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和发展前景,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是任重而道远的。
标签:社区服务论文; 社区工作论文; 社工论文; 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社区工作人员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生活服务站论文;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