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革命:知识经济挑战传统就业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传统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又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就业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战,将实现就业领域的多方面转变,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有关就业的文明革命。
一、劳动要素:由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向知识资本转变
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以土地为主要资本,少数人依靠对土地的占有,对劳动力的控制获取巨额财富;工业经济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模式,以货币为主要资本,除了对土地、劳动力的控制外,还主要依靠资金、自然资源、运输工具等积累财富,二者都是以开发稀缺资源为主旨。可见,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都是以物质生产物质化为主体,都是以物质资本、货币资本为主导劳动要素。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这种经济不再依托稀缺资源,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可以减少对资源、劳动、时间、场地、资本的需要,成为先进经济的最重要资源和所有财富的核心。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以制造信息化和物质生产非物质化为主导,知识经济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模式。
二、就业结构:由以直接生产者为主向以知识生产与传播者为主转变
农业经济时代,人类把自身的生存需要放在首位,以食物生产为基础的农业是一切生产的前提,因此,劳动者大多沿袭小农经济的自然就业方式,依靠人力或畜力在土地上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第一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工业经济时代,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和市场化的拉动下,以机器的机械力量帮助人的体力劳动并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的体力劳动,导致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依靠机械力从事生产,从而拓宽了劳动者的就业领域,带动了就业人口的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工业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战场。
知识经济时代,大批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和部分传统产业的衰落,使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一场日益引人关注的劳动危机,其特点是大量传统劳动“消亡”,知识结构性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经合组织的报告表明,知识经济时代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就业者越来越占据有利地位。并取得80%以上的份额。劳动力从知识含量低的主导产业部门向知识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大规模流动,从根本上实现了就业结构的升级模式。
三、就业机会:由间接减少向直接创造转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直接在车间从事生产的工人,逐步被机器取代,占劳动力的比例反过来不到20%,就业知识恶化;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有高度熟练技能的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技术产业反而提供了就业机会。
美国是知识经济的先锋,仅1997年美国高科技行业就创造了24万个高薪就业机会,印度软件业已在国内外为印度人提供了26万个就业机会,加上辅助人员则不少于50万。我国的国家级和地方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已提供了200万个以上就业机会。当然,高技术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仍然有限,对人员素质要求又很高,对于解决大量失业问题的直接帮助不是很明显。不过,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它部门就业的增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第484页)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毁掉原来的工作,也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乃至新的行业。
四、就业导向:由传统劳动向知识与技术替代劳动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技术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对劳动和资本的力量发起挑战,并给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和资本增添了新的内容。劳动的性质和职能发生根本改变,人的劳动更富有智力性和创造性,资本也不再仅是单纯的物质形态的经济资本,且可以是非物质形式的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知识、技术提高了资本的力量,人力资本成为资本最重要的部分。与此同时,具有知识和技术的劳动者既受资本的雇佣,又具有支配资本的力量,劳动者自身发生重大变化,而根源在于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是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两大基本要素和导向信号。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变动,形成不同性质的劳动力市场。由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构成知识型劳动力市场,由非知识与技术型劳动力构成传统意义的劳动力市场,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并存,并因供需关系而呈现出不同的就业状况。在知识型的劳动力市场,具有资本和技术的劳动者供不应求,收入丰厚,对经济资本具有支配力量,无失业之忧。而大量传统意义上劳动者则供大于求,收入较低。难以进入知识型劳动力市场,导致大批非知识和技术型劳动力失业或不充分就业。
知识型劳动排挤、淘汰大量体力劳动、非技术化与智能化劳动,根源在于知识与技术替代传统劳动,而知识型劳动力排挤、剥夺大量非知识与技术型劳动力,不仅在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还在于知识型劳动力对劳动岗位强有力的占据。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最重要因素,它要求就业机会不断向竞争力较强的知识群体倾斜,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
五、就业政策:由外延式就业增长取向向内涵式就业增长取向转变
传统经济,是以数量扩张型和粗放的速度型为主体的经济,它对增加直接就业的作用明显,但潜力有限,甚至在出现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和高投资增长时,也不能带动相应的、较高的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弹性系数较低;而知识经济是以质量提高型和高度集约型为主体的新型经济,它对增加直接就业的作用不甚明显,但对增加关联就业的作用明显,潜力无限。传统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政策以外延式就业增长为取向,即通过刺激物质生产和投资要素扩张,由生产规模的扩大带动劳动就业量的扩大。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政策以内涵式就业增长为取向,即依靠人的智力资源和脑力劳动,通过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传统及其关联就业带动劳动力就业量的扩大。
就业政策取向在由外延式就业增长向内涵式就业增长转变过程中,国家应扮演重要角色,国家通过加速知识经济发展进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市场,从而引起内涵式就业机会的增加,还要顺应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整个产业结构效益的提高为前提。否则,为就业而就业,势必给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后果,使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发展的境地。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必须走内涵式就业机会增长之路。这样,才能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有效地创造就业机会,大幅度提高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和劳动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六、就业模式:由第一、二种模式向第三种模式转变
就业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都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对待就业问题,并一直在寻求新的就业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业模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美国就业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劳动力市场灵活,通过降低工资和福利来增加就业。在这种就业模式下,劳动力配置市场化,劳动双方可以自行协商决定劳动者的雇用、工时、工资、福利、解雇和劳动保护等就业方面的问题,尽量减少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因此,劳动力市场非常灵活,劳资关系松散,灵活工时制盛行,就业机会增多,失业率下降,但工资福利相对较低,就业者的实际收入低于70年代中期。
第二种模式是西欧就业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劳动力市场僵化,通过保持高失业率来稳定工资福利。在这种就业模式下,国家加强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对劳资关系和劳动者的就业条件有较多的法规条例限制。普遍推行高福利政策,工资、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水平较高,工会力量比较强大,劳动力市场不太灵活,失业率居高不下,但就业者的实际收入却比70年代中期有所提高。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美国就业模式和西欧就业模式的缺陷日渐暴露,知识经济时代就业模式的挑战已经清晰可见。面对这种挑战,人们开始探索有别于前两种就业模式的第三种就业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三种劳动模式既不是以降低工资福利来增加就业机会,也不是以保持高失业率来稳定工资福利,而是把两种模式的有效因素合理地配置起来。构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革新能力的第三种就业模式,主要应注重三个方面问题:
首先,促进劳动力市场灵活化,打破常规工时制度,着力推行灵活工时制,分享工作,以适应知识工作自主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性,从而扩大就业岗位,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性化”为标志的新时代,应倡导符合“人性化”的劳动,稳定就业者的工资福利,给灵活工时制的就业者以等比例享受休假和福利等待遇,从而保证就业者在公正、公平、合理、和谐的环境下创造性地劳动。
再次,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有终身职业。强化职业培训和职业轮换,不是仅仅为了得到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为了预防失去工作岗位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劳动者职业构成由简单劳动为主向复杂的知识密集型劳动为主转变。
七、就业观念:由重岗位和时空、重体力劳动向重自主发展、重知识工作转变
与传统的刚性就业观相比,知识经济时代新的自主就业观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岗位就业的模糊性。传统的就业观主张的是一种刚性而狭义的岗位就业,而新就业观主张的是一种弹性而广泛的社会就业,两者相比,新就业观具有更大的可容性、可变性和流动性。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纷纷从工厂和办公室走出来,工作家庭化成为现实。工作家庭化带来了就业方式的革命。
其次是就业市场选择的自主性。劳动者可以自由地寻找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专长、志趣的有发展前途的劳动岗位;企业可以自由地挑选适合工种需要、技术要求、专业知识对口和身体合格的劳动者。在双向选择中,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另一方的头上。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和闲暇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分离以后,又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闲暇中会有某种劳动、劳动中也会产生闲暇,闲暇和劳动常常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致使现代人的闲暇时间大量增加,工作和生活质量得以真正提高。
第三是就业主体的适应性。知识经济时代,“蓝领”减少,“白领”增加,以新型“金领”与“粉领”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将独领风骚,成为社会的时尚阶层,科学家的创造性、探索性智力劳动越来越重要,企业家的开拓性、经营性脑力劳动越来越可贵,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的适应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一方面,劳动者要根据有关劳动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或补充相关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劳动者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品性和掌握最新知识的能力,还要磨砺和完善自己的情感品性,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发挥至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那种具有随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
由此可见,传统的就业观恪守以一次就业为主,并且“从一而终”,劳动者的劳动仍然主要是谋取物质生活条件的手段,而不是自主活动的积极实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者主体性的发挥。知识经济时代的自主就业使劳动者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选择认为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在从业活动中,“一方面,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注:恩格斯:《反社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89~2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