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梅[1]2001年在《语料库、格语法与英语动词教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借助叁个语料库(BNC、CLEC和中文语料库),从学习者目标语、中介语和学习者母语叁个语言系统着手,运用格语法理论,将电脑统计与人工分析结合起来,对英语动词格使用在BNC和CLEC中的质与量的区别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指出中国学习者中介语中存在严重的格误用、滥用或少用,并利用问卷调查和中文语料库来寻找原因,最后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必需深入了解英语动词的格信息,扩大心理词典,从而学好英语中至关重要的动词部分。格语法理论是对英语动词语义成分进行研究的理论,本文建议利用并拓展这一理论,形成一种动词格语法教学模式。
朱晓军[2]2008年在《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为题,运用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观点,对空间语义与句法成分的关系、空间隐喻、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叁方面进行阐释,旨在深入探求空间在人类认知中重要而基础的地位,强调人类共同的空间认知能力,全文以汉语研究为主,英语、俄语为佐证,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空间认知的共性。本文首先从“空间”定义出发,发现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本文中更多地使用[有界][无界]),既是[实体]的,又是[空置]的,从而得出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空间”既可以从科学意义上理解,又可以从日常生活角度理解;既可以是物理世界的概念,也可以是语言世界的概念,从而得出: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不是几何空间的认知,而是拓扑空间的认知。这就为我们研究空间的内容和角度奠定了基础。从内容上说,空间范畴分为实体、位置和位移叁大子范畴,从角度上看,空间认知具有主观性的特点。空间范畴的研究框架建立在把空间分为实体、位置和位移叁大子范畴的基础上,从对物理世界空间语义的范畴化,来与语言层面的范畴化相对应;然后从空间隐喻的角度证实空间是人们认知时间及其他抽象概念的基础,空间作为始源域向其它目标域映射;最后探讨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性,主观性体现在方位词的混用,话语中自我的体现,以及汉语语序的主观性等叁个方面。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空间在认知语言学中起着“元概念”(meta-concept)的作用,因为它是“用来理解其他概念的概念(Lakoff &Johnson,1980:14)”。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本章还回顾了国内外在空间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国外对空间问题的研究表现为视角宽、术语多的特点,国内对空间问题的研究呈现出评介多、隐喻和意象图式泛化、多维度、结合汉语等四大主要特点,其中多维度的研究态势又包含方位词多义性、对称不对称、有标记无标记、语法化、象似性研究等等,总体说来,国内空间研究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的较多,走的是从语言到认知的验证式研究路子,本文从认知到语言,并且从汉语、英语、俄语叁种语言中找到普遍存在的空间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的证据,如空间语义与句法成分有无对应性,空间隐喻的异同,空间认知的主观性特点等等。第二章从“空间”的定义入手,发现空间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空间是包含存在物的空间,空间的本质是空间关系,空间的认知与视角的选取有关,即有其主观性的一面,空间概念是隐喻中相当重要的概念等等,从而也澄清了“空间关系”、“空间概念”、“空间问题”等的区别,构建了本文的空间范畴:实体范畴、位置范畴和位移范畴,本文选取叁方面来阐释空间在人类认知中的基础性地位:空间隐喻;空间义对句法功能的影响;空间认知的视点和参照物,即空间范畴的主观性;这叁个方面实际上是从空间的基础性、隐喻性、多义性、主观性来阐释的,这叁个方面环环相扣,从基础性到隐喻性、从隐喻性再到多义性、从多义性再到主观性,反映出人类在空间认知的四大特性:基础性、隐喻性、多义性、主观性。第叁章是从空间语义入手,看语言中有哪些句法成分能够表达空间语义,空间语义与句法范畴有无对应性,根据范畴化理论,实体范畴大致对应名词,位置范畴大致对应方位词,位移范畴大致对应动词,此外还有量词和方位词共同表示形状范畴。“实体范畴和名词”论证了实体范畴是一种隐性范畴,只有在句法组合功能上才能显现出来,如回指、指代、搭配、进入某一句法格式等等。另外,明确了名词空间性的叁种意义——[实体]性、[容纳]性和[处所]性,实体性名词是典型的名词,[处所]性对应处所名词,尤其是命名性处所词,容纳性名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类词,它的空间性是功能性的[容纳],即具有使用功能,而且这叁种语义可以依据句子结构发生转化;“位置范畴和方位词”用图形-背景理论,强调了参照物和焦点物的语义特征,也指明了位置范畴和处所范畴的区别,位置范畴中焦点物和参照物是绝对静止关系,处所范畴中焦点物和参照物是相对静止关系;“位移范畴和动词”运用Jakendoff的概念语义学中对位移的理解,把空间位移作为基本认知域,然后向社会关系等等扩展,这种类推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演绎手段。运用位移性可以解释汉语典型句型“把字句”。第四章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空间的基础性,空间概念是人们理解时间以及其他抽象概念的基础,空间概念既是整个人类也是个体的人在幼儿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概念之一。在此基础上谈到空间隐喻,包含实体隐喻、容器隐喻,方位隐喻、位移隐喻,正好与我们在上一章的实体性、容纳性、位置性和位移性保持了对应性。隐喻是解释词汇多义性的有效手段,从人类自身结构角度解释了为何人们偏向使用上下和前后,在“上、下、前、后”的使用中,又偏向使用“上”和“前”,尤其“上”是现代汉语中最为复杂、意义最多的一个词。本章还证实了容器隐喻与“里”,位移隐喻与“来、去、过来、过去、起来”的密切关系,从而得出词发生语法化的途径:通过隐喻发生多义性,词义逐渐由具体的空间义转向虚指,最后到语法化。由拓扑空间意义到空间隐喻意义的认知机制是隐喻化,由拓扑空间意义到语法意义是以隐喻为基础的语法化。我们注意到,能产生语法化的词往往是最常用、最多义的空间词。第五章运用Loyns的“语言的主观性”理论,对方位词混用现象和话语中的空间指示现象作了解释,认知主体对某参照物的功能、文化、心理因素、视角等方面形成不同的注意视点,从而对方位词的使用进行了分析,并从话语角度分析了空间表达时对参照物的选择、“自我”的放置等等的主观性因素。汉语语序的变化也可以从空间认知主观性来得以解释。认知语言学与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人文性,主观性正是人文性的表现之一。第六章为结语,总结全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概括空间研究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意义,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徐晓璐[3]2012年在《大学英语四级听力理解与英文歌曲语法特征对比分析》文中指出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听”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听力在各种外语考试中也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影响听力的因素有很多,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语法对听力水平的影响重大。因此,对听力理解材料的语法进行分析很有必要。而外语歌曲也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广大教师和英语爱好者提高听力水平的有效选择。因此,对英文歌曲的语法特征进行分析同样很有必要。那么,英文歌曲的语法特征如何?其与正规听力材料的语法特征有何差异?鉴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文章试图通过对大学英语四级听力理解与英文歌曲的语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给运用英文歌曲提高听力水平的广大师生提供参考。文章首先对听力理解信息处理过程和听力影响因素,尤其是语法对听力理解的重要性的相关研究作了简要概述,对英文歌曲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语法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本研究的语法理论依据,将语法整理成133个词法和43个句法,形成了总的语法框架。其次,文章收集整理了总字数相近的11套CET-4听力理解真题和81首英文歌曲。最后,本研究用UCREL CLAWS7网络版,Microsoft Office Word, 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SPSS17.0对语料进行标注和检索分析。研究结果如下:词法特征上:(1)CET-4听力理解中冠词、连词、限定词、介词、形容词、数词和名词的比例都高于英文歌曲,但其代词、副词、动词和特殊词类的比例都低于英文歌曲;(2)名词差别很大。名词单复数,专有名词,方位名词,时间名词,表称呼名词,表度量名词等差异较大,而名词所有格差别不大;(3)形容词及普通副词比较级差别不大,程度副词的比较级差别较大;(4)代词差别较大。CET-4听力理解中第一、二人称明显少于英文歌曲的,其第叁人称和反身代词多于英文歌曲的,而所有格代词差别不大;(5)数词差别较大。CET-4听力理解中的基数词和序数词多于英文歌曲的,分数则相反;(6)动词差别不大。CET-4听力理解中情态助动词明显少于英文歌曲的,而动词原形、第叁人称单数、动名词、过去分词、不定式差别不大;(7)否定词差别不大,无法分类的词、外来词、感叹词差别较大;(8)CET-4听力理解的词性多于英文歌曲的。句法特征上,主要从四个角度来看CET-4听力理解与英文歌曲的句法分布:(1)句子复杂程度:二者简单句最多,并列句和复杂句差别不大,不完全句差别较大;(2)交际功能:二者陈述句最多,感叹句最少,祈使句差别较大,疑问句差别不大;(3)句子结构: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虚拟语气、存在句、比较结构、“IT”结构、直接引语差别不大,而状语从句、被动句、倒装句差别较大;(4)句子时态:16种时态中,二者一般现在时最多,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进行时、过去完成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差异较大,其他的差异不大。统计学意义上:CET-4听力理解与英文歌曲的词法和句法分布均没有显着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我们的英语听力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英文歌曲这种生动而真实的语料,而不只是用英文歌曲做听辨练习甚至仅仅当做放松的方式。
向蓉[4]2012年在《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虚拟语气意义构建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虚拟语气一直受到语言学家及语法学家们的关注。他们从各个方面对虚拟语气进行了分析,包括给虚拟语气下定义,进行分类,讨论其在交际中的功能,甚至也争论其存在的价值,而随着语言学发展,虚拟语气的意义构建成为研究重点。概念整合理论为阐释意义的实时构建过程提供了途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它拥有一套完善而动态的运行体系。概念整合共需要四个心理空间来进行运作,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其中,两个输入空间中的某些元素在意识活动过程中被选择性地投射到整合空间,这些元素各自又进行重新组合、扩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层创结构。本论文尝试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下,主要以If从句虚拟语气为例(以下简称If-CSM),根据Fauconnier的网络模式,构建一个统一的针对英语虚拟语气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揭示虚拟语气的意义构建过程,从而进一步认识虚拟语气的本质。这个整合模式就是:在两个输入空间(往往是非现实空间和现实空间)中,找到切入点并建构有部分因素与切入点类似的共有空间,现实与非现实空间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生成一个整合空间,最终构建出与事实相反的意义。本文所用语料主要来自国内外权威语法着作,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将If从句虚拟语气分成叁类:镜像网络型If从句虚拟语气,单向网络型If从句虚拟语气和双向网络型If从句虚拟语气。通过分类和对语料的在线分析,我们发现,If从句虚拟语气意义构建实质上是一个心理空间映射的过程,其跨空间映射类型主要有隐喻式映射和类推式映射。同时,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非语言因素同样在意义构建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此研究突破传统语法从形式上对虚拟语气的分类,是对If从句虚拟语气研究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另外,此研究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呈现了If从句虚拟语气的意义生成过程,再一次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的解释力,也为该理论对反事实从句的研究作了有力的补充。
陈玉忠, 李保利, 俞士汶[5]2003年在《藏文自动分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文自动分词系统的研制目前在国内仍是空白。本文从四个方面详细报告了书面藏文自动分词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 ,内容包括系统结构、分词知识库的组织与实现以及分词策略、算法设计及其详细的自动分词过程实例。文章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切分精度和较好的通用性。
曲欣[6]2013年在《英译本:12.8*49.1032;中国刑法:42.6*75.7393;篇长:115595》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刑法在合法权益保障及犯罪行为惩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表达授权功能和禁令功能的权威书面形式,我国刑法语言在情态系统表达中展现出一定特点。本文基于语料库研究,拟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中国的语义和语用特征的角度探讨中国刑法语言及其英译本的情态系统。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刑法语言及其英译本在情态系统表达方式上的关系,通过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具体研究中国刑法语言及其英文版本所使用的情态表达方式,情态动词分布的特点,情态系统的类型研究及(高,中,低)价值研究,情态实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在立法语篇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刑法语言及其英译本情态表达的类型、价值及分布原因进行研究,可知中国刑法的英文版本主要通过高价值的情态动词表达义务和命令语气;通过低价值的情态动词表达授权意向,可能性及能力范围;通过否定形式的高价值情态动词表达禁令语气。此外,不同于中国刑法及八项修正案中的中价值情态动词,刑法英译本的中等价值情态表达出现得更加频繁。因此,在法律文本翻译中,对情态动词的转换应首先考虑其类型因素,而非其价值因素。综上所述,情态表达在立法语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明确法律主体的义务和权利,研究法律主体与立法者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强对我国立法文本及其英译本中情态系统的研究,引导法律人恰当运用该表达,体现法律的公平权威。
参考文献:
[1]. 语料库、格语法与英语动词教学[D]. 杨彩梅. 湖南大学. 2001
[2]. 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 朱晓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大学英语四级听力理解与英文歌曲语法特征对比分析[D]. 徐晓璐. 山西师范大学. 2012
[4].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虚拟语气意义构建认知研究[D]. 向蓉. 湖南科技大学. 2012
[5]. 藏文自动分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陈玉忠, 李保利, 俞士汶. 中文信息学报. 2003
[6]. 英译本:12.8*49.1032;中国刑法:42.6*75.7393;篇长:115595[D]. 曲欣. 中国政法大学. 2013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英语论文; 虚拟语气论文; 语义分析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语法分析论文; 空间句法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 复数名词论文; 语料库论文; 刑法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