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若干问题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已经整整十年,目前的改革正处于如何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因此,认真总结经验和思考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主题词:体制改革 运行机制 科技界 科技资源
一、对以往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估计
首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估计以往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过去,是为了使今后的改革搞得更好。
毋庸讳言,人们对于以往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估计不尽一致。我们的基本看法是:成就举世瞩目;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改革进程未半,前程任重道远。
成就举世瞩目,主要表现在:
——技术成果商品化,技术市场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
——改变拨款方式,使各类科研机构特别是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的经营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有力地推动科研工作面向经济和社会,另一方面增强了各类科研机构在新形势下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改革计划体制,扩大科研机构的自主权,以及对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实行“双放”政策等等,使科技活动的微观运行和宏观调控逐步趋向合理,整个科技运行机制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樊篱变得越来越灵活了。
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十年来的改革进程,就其主流来说是大体按照《中共中央决定》所指引的方向发展的。但也有一些事情发展的结果与人们的初衷大向径庭,主要表现为:
——由于国家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削弱,致使公共领域的R&D 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其中尤以基础研究、产业基础技术(竞争前技术)和农业科研为甚。人们认为,在这些领域,我国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已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发展缺乏后劲。上述领域的R&D活动, 其科技人员的待遇一般偏低,造成人才大量流失,队伍不稳,更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由于受机制障碍,目前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大部分以小生产方式进行,与社会化大生产严重脱节。
我认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只有正视它,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反之,如果忽视或回避问题,必将使改革陷入误区,危及今后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科技进步。
改革进程未半,前途任重道远。十年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与改革本身所要达到的目标相比,仍相差甚远。下面以《中共中央决定》规定的科技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为线索,将改革的现实进程与改革目标作一个粗略的比较:
——科技运行机制已基本搞活,但许多方面仍应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人事制度的改革,虽有不少动作,但从整体上看成效不大。关键在于人事、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
——科技系统原有的组织体系结构基本上原封未动,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技系统运行效率低下的状况依然存在。
根据上述情况,大体可以作这样的一种估计,即:到目前为止,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大体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进程;改革中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已改革;其余尚未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总之,今后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每一个投身于改革的人士都应认真掂量这副担子的份量。
二、改革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科技体制改革面临新的转折。以往十年的改革内容,是以科技运行机制改革为主线;在改革的操作上,以单项突破为主要特点。当前,科技系统结构调整问题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这个问题,不仅对于我国今后的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它又牵涉人事、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科技运行机制改革的方方面面。因此,科技系统机构调整必将成为今后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在改革的操作上,我们已不可能沿用“单项突破”的手段来推动改革的进程,必须采取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因此,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成为今后科技体制改革的最显著的特点。
这一转折,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及其操作方式均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把握改革的全局,使今后的科技体制改革步步引向深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以上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同时,在这一转折关头,要求我们清醒的估计改革环境和改革形势,以便采取正确的策略,掌握改革的进程。反之,如果对这一转折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对于面临的改革环境和改革形势判断失当,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改革引入误区。
改革任务及其操作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决战阶段。过去的改革好比游击战、运动战,哪里有可能突破就往哪里打。改革的结果已取得多方面的重大突破,为全局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这毕竟仅仅是局部性的胜利。目前我们正在着手进行的改革好比攻坚战、阵地战,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前进路上的障碍必须一一扫平,其结果将决定全局的成败。
在目前,进行这场决战的条件是否具备呢?
从改革的大趋势、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看,形势令人鼓舞。
——中共中央已发布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十条》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已经明确,并正在逐步贯彻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并将逐步为科技体制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的势头很好,国家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正在按预期目标实现。这将为科技体制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比较安定。虽然改革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但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和心里承受能力也正在逐步提高。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要想立即进行系统的、配套的科技体制改革确实面临重重困难:
——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稳定运行都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的情况是:人事、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搞活,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还相当缓慢。这些问题都与科技体制改革息息相关。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科技体制改革也难以有大的作为。
——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状况欠佳;国民经济高增长、低效益;国家财政还很拮据。这些情况,既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影响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
——我国多数人民生活不富裕,全国还有几千万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改革必须兼顾安定。实际上,我国社会不安定因素很多。从根本上来说,改革是根本大计,是长治久安之策,大部不安定因素最终要靠深化改革来化解矛盾。但有些改革措施,如企业破产、关闭机构、解雇员工等等,又有可能引发新的不安定因素,激化原有的社会矛盾,必须慎之又慎,恰当掌握改革的广度和力度。
上述情况表明,决战阶段已经来临,但这个阶段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这是因为:
——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只能与之相辅而行,不可能等待经济体制改革全部到位之后再继续进行。就科技体制改革自身而言,目前的形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有丝毫懈怠。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总之,这场决战非打不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科技体制改革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支持。就其外部条件而言,无论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两者都是渐进的。这就形成了如下矛盾:下一阶段科技体制改革客观上要求“系统”和“配套”,而其所需的外部支持条件只可能逐一解决和逐步改善。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改革过程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科技界和各级科技主管部门是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主体。应当看到,他们对于改革进程实际上没有多少主动权。因为,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较,毕竟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人们可以而且应当以积极的姿态影响全局,把自己担负的“局部”工作做得更好,但终竟不能超越自身地位的局限性来加速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目前情况下,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悲观主义倾向,主要表现是对科技体制改革缺乏信心。究其根源,在于人们对于全国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认识不清,对于下一阶段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特点认识不清;人们往往对于当前改革所面临的困难看得过于严重,实际上这些困难是暂时的,终究会被我们克服的。另一种是急于求成的倾向,其主要表现为企求“毕其功于一役”,在短期内(2000年以前)夺取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胜利。产生这一倾向的认识根源,主要由于人们对当前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对于科技界和科技主管部门自身地位的局限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这两种倾向,都是极其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都可能使科技体制改革陷入困境。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应变,准备作长期艰苦的努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