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234
摘 要: 当说话人直接或间接地拒绝他人的请求或邀请时,通常使用拒绝语来实施其言语功能。然而,对于听话者来说,这却是威胁其自身面子和期望的行为。因此,恰当地使用拒绝策略,特别是回绝邀请的语用策略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基于Robin和Beebe的观点及其语用策略分类,对拒绝语的语用策略做具体分析。文章以拒绝邀请为例,主要分析了婉拒邀请的不同方式,并提出了几种常用的拒绝策略。本文的研究希望有助于增强中小学外语学习者的语用意识,提高其在学习、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 拒绝言语行为 间接拒绝语 语用策略
一、引言
1955年,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首次提出有关言语行为的理论,并于1962年出版了《如何以言行事》一书。在Austin看来,人际交际的最小单位不是句法层面的简单的句子,而是像请求、感谢、抱歉等类似的语用层面言语行为。他的主要思想之一是“以言行事”,即说话者通过话语来完成某种行为或达到某种交际目的(Austin, 1962: 12)。
1987年,Penelope Brown和Stephen C.Levinson在其出版的《礼貌:语言使用中的一些普遍性》一书中指出,当人们试图进行一些威胁面子的行为时,他们会使用一些礼貌策略来尽可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进而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胁(Brown、Levinson, 1987: 68)。除此之外,他们还区分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所谓积极面子是指想要得到他人认可或者赞许的愿望,而消极面子是指不被他人干涉阻碍个人行动自由的需求(Brown、Levinson, 1987: 61)。根据面子的不同,说话者需要采取的礼貌策略也不同。因此,灵活地使用拒绝语的礼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威胁理论,就拒绝语的不同语用策略,以英国经典作品《傲慢与偏见》为语例,就其中所涉及到的拒绝语进行分析,进而总结一些影响拒绝策略选择的因素。
二、拒绝的定义和拒绝的种类
1.拒绝的定义。
William Turnbull和Karen Saxon (1997)认为拒绝是指在会话交际中,一个人为拒绝遵守交际中被提出的要求而做的全部努力(Turnbull、Saxon, 1997: 156)。 Susan Kline和Cathy Floyd (1990)则认为拒绝是说话人通过规劝对方撤回他的请求来实现其行为的改变而做的一种尝试(Kline、Floyd, 1990: 456)。黄健华(2011)认为拒绝言语行为是以拒绝为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即不愿意按照交际对方的意志去做某一件事(黄健华, 2011: 50)。王荟(2014)认为拒绝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言语交际现象。所谓“拒绝”,就是对请求、邀请、给予和建议做出否定反应的行为(王荟, 2014: 101)。不同的学者对拒绝的定义不尽相同。鉴于定义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以及与本文的相关性,本文认为王荟的定义可行性较强。
2.拒绝的种类。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拒绝易受社会变量如性别、年龄、权力、社会距离等的影响。另外,拒绝还可能随着文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有不同的有效而礼貌的拒绝方式(吴俊伟, 2018: 105)。因此,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十分重要。
Joan Rubin (1981: 4-7) 通过对“no”的分析,总结出9种拒绝的方法:沉默犹豫、找寻替代、推迟延期、责任推卸、间接回避、敷衍应允、转移注意、提供理由、表示不便。
Beebe、Takahashi和Uliss-Weltz (1990: 57)将拒绝分为两类: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并且针对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对拒绝策略又做了更详细的分类。
三、拒绝语的语用策略(以拒绝邀请为例)
由于拒绝是一种面子威胁的行为,特别是拒绝别人的邀请,所以在人际交际当中如何得体地使用拒绝语也显得尤为重要。鉴于现实互动性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将结合Robin和Beebe的两种观点对拒绝语的语用策略做具体分析。基于拒绝的对象不同,如拒绝请求、拒绝邀请或拒绝建议等,每一种拒绝所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也不尽相同,所以本文主要以拒绝邀请为例探究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拒绝策略。
1.直接拒绝。
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直接用言语传递拒绝的信息,听话人无需进行情境推论很快就能明白说话人的意图(黄健红, 2011: 50)。人们通常会直接使用“No”或“I refuse”等来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进而果断地打消对方的念头。
例(1):
Mr. Bennet: Could I offer you a cup of tea?
Lady Catherine: Absolutely not.(《傲慢与偏见》)
按照Wolfson的观点,社会距离与礼貌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型而是倒U型,即在关系不稳固的同事、熟人或朋友之间的言语比关系固定的亲戚、密友或陌生人之间的言语更礼貌(王爱华, 2004: 66)。例(1)中,双方社会地位悬殊,女方地位明显高于男方,所以,女方回应对方的邀请时,采用直接拒绝方式,甚至还用了一个副词来修饰,足以表明地位的高低对于语言的使用有极大的影响。以上的例子也证实了Wolfson的观点,一般社会关系固定的双方之间使用拒绝语时更直接。
2.间接拒绝。
间接拒绝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借用其他的言语行为来实现拒绝的目的。这时语言所传递的拒绝信息很少,更多的是隐藏于社会文化与情境中,需要听话人依赖共有的知识和情境等要素分析其真正要传递的意义(黄健红, 2011: 50)。除此之外,Judith Hall和Terrence Horgan(2019)指出:行为可分为言语型和非言语型。言语型行为和非言语型行为之间复杂的关系不仅会影响到说话者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并且会影响听话者对语言的理解(此处的语言包括言语型和非言语型两种)。所以要想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意义,应当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Hall et al, 2019: 272)。所以,结合Hall等人的观点,本文进而将间接拒绝分为言语型和非言语型两种来分析。
(1)言语型间接拒绝。
①表达歉意。
表达歉意这种拒绝方法一般可以单独使用,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与其他的策略一起使用。所谓表达歉意即为自己不能接受邀请而道歉,体现出说话者对对方的尊重。
例(2):
Mr. Darcy: I love you. Most ardently. Please do me the honor of accepting my hand.
Elizabeth: Sir, I appreciate the struggle you have been through.And I am very sorry to have caused you pain.It was unconsciously done.(《傲慢与偏见》)
对话场景是Darcy向Elizabeth求婚的场景,双方的社会地位差距较大,社会关系中等较近,但是由于女方对男方存在很大的偏见,所以打算拒绝对方的求婚。由于双方的社会地位差距较大,且社会关系也不是很稳定,所以女方采用了间接拒绝的方式,既尊重了对方,也明了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如例句所示,表达歉意这种方式,一般不会单独使用,会跟其他的拒绝方式组合使用进而清楚地表达拒绝。
②提供理由。
该方法主要是用于说话人直接表述自己拒绝的理由,进而消减对方因被拒绝而产生的失落感。一般会结合其他拒绝策略使用来缓和消极气氛。
例(3):
Mr. Darcy: May I see you back to the village?
Elizabeth: No.I am very fond of walking.(《傲慢与偏见》)
Darcy和Elizabeth是朋友,由于女方对男方的偏见,她拒绝了对方的求婚。但在了解了男方真正的为人之后,在又一次的偶遇中,男方请求送女方回家,但是女方拒绝了,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理由。首先,因为双方的尴尬,女方对男方的邀请采用了较为直接的拒绝,但是又为了缓和气氛,进而说明了自己拒绝的理由,使对对方面子的威胁程度降到较低的水平。
③转移注意。
转移注意用于回绝邀请的情景下,一般是说话人通过说与邀请内容有偏差、甚至是完全不相关的话语进而转移话题来回避邀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此种拒绝的方式一般较难实现说话者想要拒绝的意愿,因为如果邀请者再一次把话题转过来时,被邀请者不得不再进行拒绝,或者是改变主意接受邀请。
例(4):
Mr.Collins: Perhaps you will do me the favor, Miss Elizabeth
Elizabeth: Oh, I don’t think you danced, Mr. Collins.
Mr.Collins: I don’t think it incompatible with the office of a clergyman. Several people, her Ladyship included, have complimented me.(《傲慢与偏见》)
Collin是一位牧师,也是Elizabeth家的继承人,交谈双方的社会关系一般。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男方邀请她跳舞时,女方考虑到拒绝的难度,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岔开话题,将谈话引到了对方是否会跳舞的话题当中,其实也是一种间接的拒绝方式。但是男方处于男尊女卑的思想之下,他并没有把女方的话语理解为拒绝,而是继续夸耀自己的舞蹈能力极好,所以也使得女方不好再次拒绝他的邀请。
(2)非言语型间接拒绝。
Hall等人(2019)指出:非言语型行为一般来说除了言语之外说话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或者是一些不包含意义的声音等(Hall et al, 2019: 272)。按照Hall的观点,说话者会通过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和触觉的信息来编码自己的思想、情感、认知、态度等,甚至还可以编码互动的性质(Hall et al, 2019: 274)。所以,视觉上的肢体动作、听觉上的语言形式和韵律可以相互结合形成一种固定且具体的表达。邀请是一种双方互动的行为,特别是在双方面对面进行交际时,听话者不仅要注意说话者的言语,还要注意说话者的肢体动作、眼神、表情等非言语的行为。因此,了解说话人真正想表达的意义时,须对非言语型行为进行分析。
①沉默犹豫。
沉默犹豫即不回应。即便被邀请者听到了邀请者的邀请,却不做回应、吞吞吐吐,并不直截了当表示自己不愿接受邀请的意愿,但是又不想用言语来表达,故借此来委婉表示自己的拒绝。此外,沉默犹豫可能会伴随着口头上的一些无意义的咕哝。
例(5):
Elizabeth: please, to be seated.
Mr.Darcy: … (Silence)(《傲慢与偏见》)
Darcy进来Elizabeth家中后却什么都不说,于是女方邀请男方坐下,但是男方却没有任何回应,只是沉默。或许是因为思绪比较紧张和混乱(其实男方本来打算向女方求婚),所以,对待女方的邀请,他并没有做任何回应,只是寒暄几句便离开了。由例子可以看出,沉默作为一种拒绝的方式,一些情况下是由于心不在焉或思绪在别处,而没能及时地做出回应,还有一些情况是想要通过沉默这种极其间接的方式来拒绝对方,以免驳回对方的面子。
此外,由于文化的不同,沉默表达的意义也不同。在美国,如果一个人不予回答别人的请求或邀请,则表示拒绝,而在英国,则表示接受或稍后再谈之意(Robin, 1981: 7)。所以,沉默犹豫在使用时,交谈双方都要多加注意。
②肢体动作。
当邀请者与被邀请者的关系不是很近时,倘若邀请者突然发起邀请,被邀请者很可能会因为惊讶等做一些身体上的动作,如:立即起身、拉开距离等。
3.总结和启示。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说话人对邀请做消极反应时,一般会根据双方的社会关系、权力等级、难易程度这几个方面来决定自己使用何种拒绝的方式。
首先,社会关系。
谈话双方的社会关系一般对拒绝策略的选用影响较大。美国人拒绝社会关系固定的密友、亲人或陌生人比拒绝一般的同事或一般朋友更直接,他们可能会用更多的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来拯救对关系一般的人的直率(王爱华, 2004: 71)。所以,说话人可根据对方与自己的社会关系距离来选择不同的拒绝方式。
其次,权利等级。
权利等级对拒绝的影响相对较低。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所选择的拒绝方式也有些差别。美国人崇尚平等自由,他们不会太屈服于等级制度。所以,他们在拒绝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邀请时,一般也不会使用较多的间接拒绝语。而英国人崇尚绅士制度,所以,不论双方的社会地位差距大小,当英国人进行拒绝时倾向于使用一些间接拒绝,一方面是减少威胁对方面子的程度,另一个方面是显现出自己的礼貌和绅士。所以,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来选取合适的拒绝策略。
最后,难易程度(王爱华, 2004: 71)。
其实,当人们进行拒绝的时候,首先会根据双方的社会距离、社会关系进而考虑拒绝的难易程度,然后再根据难易程度来选择不同的策略。当拒绝者发现很难进行一个拒绝行为时,下意识的会加上很多附加的拒绝策略,如提供理由、表明不便、推荐他人等,有时甚至会加上一些肢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情愿。相对容易拒绝的,则偏向于使用直接拒绝的方式。
所以,当英语学习者在进行拒绝言语行为时,应该结合社会关系、社会距离和难易程度这几种因素,并且结合自己掌握的跨文化知识,选择不同的策略。除此之外,若英语学习者是提出请求或邀请的一方时,应不仅仅只关注对方话语本身,更应该关注其言外之意,还要关注他的表情、眼神、手势、身体姿态等等,进而真正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图。
四、结语
本文主要根据Beebe和Robin等人对拒绝语的分类,以拒绝邀请为例,将拒绝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其中又将间接拒绝分为言语型和非言语型两种,进而系统地分析拒绝的不同方式和策略,并通过实例来探究其语用的功能。通过对一些例句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影响拒绝者选择拒绝策略的因素:社会关系、权利等级、难易程度。所以,为了避免违反礼貌原则,说话人一般会综合考虑这几种因素,进而选择使用直接还是间接拒绝的策略,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间接拒绝的策略。因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往往会因为母语的负迁移而不知如何正确的使用语用策略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拒绝语的语用策略的分析来培养二语学习者的语用意识进而提高其交际的能力。同时,为读者欣赏简·奥斯汀的作品提供新的视角(原苏荣,2019: 360)。
参考文献
[1]Austin J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2]Beebe L M T Takahashi & R Uliss-Weltz 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C].R Scarcella E Andersen & S D Krashen(eds.).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55-73。
[3]Brown P & S Levinson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Hall J A T G Horgan & N A Murphy Nonverbal communication[J].Annual Reviews,2019,(70):271-294。
[5]Kline S L & C H Floyd On the art of saying no: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on the message of refusals[J].Western Journal of Speech Communication,2009,(54):454-472。
[6]Robin J How to tell when someone is saying“no”revisited[C].N Wolfson & E Judd(eds.).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 MA:Newbury House,1983,1-17。
[7]Turnbull W & K L Saxon Modal expressions as face-work in refusals to comply with requests:I think I should say “no” right now[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7,(27):145-181。
[8]黄健红 越南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选择[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4):50-54。
[9]王爱华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社会语用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3):66-72。
[10]王荟 现代汉语中虚假拒绝的语用功能分析[J].闽江学院学报,2014,(4):101-106。
[11]吴俊伟 方燕 英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策略分析[J].湖州师范大学学报,2018,(1):104-111。
[12]原苏荣 汉语特殊类词语——副词性关联词语多视阈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9。
论文作者:张晶晶 原苏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3月总第2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5
标签:言语论文; 策略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说话论文; 女方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男方论文; 《教育学》2020年3月总第2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