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对于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破坏,在满足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在城市园林设计当中由于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设计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要对其进行改革。然而海绵城市这一全新的理论被应用到城市园林设计当中能够有效促进园林景观性能的不断提高,从而来实现城市美化的目标。本文根据当前的城市园林设计当中的海绵城市理论的渗透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设计;设计要点
引言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绿地建设中极具适用性,而园林优化设计又是打造海绵城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园林的主要功用是观赏、休闲、娱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而且能够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使城市空气及环境得到净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备。
1海绵城市概述
1.1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且综合的概念,让城市变得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这是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管理、保护的方法。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解决日益恶劣的环境问题以及由其引发的自然灾害,以生态优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让城市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科学的技术手段,改进和优化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达到降低城市雨洪压力、涵养水源、净化雨污水土、改变城市微气候、优化城市景观的目的。
1.2海绵城市的优势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有很大的影响,它既可以很好的解决生态水循环的问题,还可以给这个钢筋混凝土城市中增添了一抹新色,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可以享有很舒适和惬意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雨水通过树林、绿地、湖泊的收集存留在蓄水池中,既可以提供给居民生活使用,还可以用来浇灌植被,循环使用。
2海绵城市中园林设计要点
2.1用管理规划软件实现园林结构合理化建设
利用管理规划软件实现空间尺度的灵活缩放。设计人员应该认真采集单位园林面积的蓄水量数据,进行城市地表污染物作用及转化模拟算法的适应性分析,从而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服务。在园林设计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污染负荷结果可视化与GIS耦合的设计工作,收集和简单净化城市地表的雨水,从而满足城市园林日常性用水浇灌消耗量的需要。技术人员应该从城市园林整体设计模型不确定性的角度出发,实现设计方案可控性和多方案实现性比较,做好雨水花坛结构设计和透水路面结构的整体把握。在海绵城市科学设计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依靠建筑物的外墙开展边缘环境的节水设计。采用在墙外连接1根雨落管的设计方法,将建筑物屋顶上的水引入到墙根处的人工土或者天然土中,实现城市绿地的有效涵养。城市绿地建设应该满足一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综合功能。
2.2园林绿地、树林设计
城市园林对绿地和树林的规模设计既可以让雨水得到循环,还可以为城市增设一道绿色的风景线,设计师们可以根据地形和城市规划,研究出每种植被和树木的根部走向,在根系汇集区建立一个集水池。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还应该关注到城市地下管网存在位置,根据起伏多变的地形来设置高低不同的绿地和植被,既可以让植被有充足的水分吸收,还可以给人们良好的视觉享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然基于所有的前期是,设计人员应该对植被的特性和对水体环境的吸收做好掌握,不同的植被和树木的选择都将会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产生影响。
2.3设计中应考虑利用自然净水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中,自然净化水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及投资方面具有相当突出的优点。通过土壤和植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原理,有效对水体污染物进行阻挡、过滤和吸附消除。在自然净水系统中,地形布置是关键,能有效疏导水资源;而植物选择是否得当则是重点,将直接关系到净化效果。自然净水的主要过程是先利用缓坡地形来降低水体流速,自然沉淀一些大颗粒杂质,再通过沙石土壤、植物根茎叶的渗滤作用分解水中的污染物,借助植物吸收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和杂质,最终达到净化水资源的目的。
2.4园林道路设计
为保障园林设计雨水渗透的高效性,道路设计采用以下几点措施:①选用具有渗透性能的沥青,在道路结构设计上保证雨水的渗透,控制短时表面径流量;②结合地形,可适当的将人行道或者非机动车道改成随地形走向的线型,以便增大道路两侧的绿化面积,同时选择吸水性较强的植被,缓解雨水的瞬时径流量;③道路分隔绿化带采用“下凹式绿地”设计,引导道路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带,同时经特殊配比的种植土,可涵养一部分雨水,多余的再由溢水口排走,保证植被的生长条件;④严格按着“海绵”设计理论,选择渗透性强的铺装材料,嵌草路面、草皮,多孔混凝土等。尤其是公园和树林边,可以采用木屑、卵石等材料;
2.5因地制宜设置排水系统
在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排水系统要能起到滞水、净水、排水以及部分蓄水的功能,设计时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高低地势、水流汇聚情况、降雨水平、土壤性质以及植被覆盖等条件,综合分析并进行系统化的科学布置。排水系统分为地面自然排水、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三种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应以地面自然排水为主,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为辅。地面自然排水依据地形地势建造自然绿地缓坡,雨水在下坡的时候慢慢被吸收,实现滞水、排水的功能,余下的雨水将被导流到蓄水系统中。地面自然排水不仅造价和维护费用较低、不影响土地使用功能而且美观环保,能构成良好的园林景观要素。沟渠排水主要有生态植草沟、溪流、旱溪等形式,设计时应适当增加布置适宜生长的植物和沙石等配置,在植物、沙土的过滤、沉淀作用下,净化水资源、涵养地下水,达到迅速导流的目的。管道排水则能更快速直接的实现径流疏导和排放,设计时应注意考虑排水口的设置,既要保证在低洼雨水汇集处,又要避免冲蚀地表土、植物茎叶和垃圾物的堵塞。
2.6合理选择“海绵体”
海绵园林的作用主要有3个,包括保护园林原有的生态系统、恢复原来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低影响开发。但是,在建设海绵园林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有的“海绵体”吸收能力小,有的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就已经被损坏,主要原因就是工作人员没有考察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具体分析,且随意选择“海绵体”。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环境和气候各有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每个城市的降水量也不同。所以为了充分展现出海绵体的作用,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比如年平均降水量来去选择合适的“海绵体”,严格检查“海绵体”质量,施工单位根据工作人员的调查情况,合理地采购,从根本上保证“海绵体”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园林优化设计中极具适用性。市政及相关设计部门要结合园林设计及建设理念,对海绵城市概念具备清晰的认识,依据园林优化设计要求,改变设计人员的传统观念,合理选择海绵体,实现海绵园林建设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实现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提高我国城市园林建设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3):128-131.
论文作者:李善立,徐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自然论文; 园林论文; 雨水论文; 植被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