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内容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747X(2006)01—0001—05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体育地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美国学者约翰·布勒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主要研究竞技运动的地理学问题。我国人文地理学者田至美先生介绍了其研究成果[1]。由于地理学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得到了体育学者和人文地理学者的普遍关注,出现了一大批与体育地理学科有关的研究成果[2—9]。笔者旨在阐明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为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田至美先生在介绍国外体育地理学研究成果时对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提出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体育文化的形成与空间扩散、体育活动的空间组织与最佳区位选择、体育空间相互作用、体育景观研究、体育文化的区域差异等方面[10]。这些内容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竞技运动地理学的内容,而且,主要是集中于人文地理与体育的关系角度选定研究内容。这样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自然地理与体育关系这一重要内容没有纳入研究领域不能说不是一个缺憾。因此,有必要首先对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受体育学和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共同制约。必须明确的是,体育地理学研究内容既不能超越地理学的界限,也必须在体育学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学科研究内容必须相对滞后于两门学科的发展,或者说,使用地理学的范式来讨论体育现象。当然,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非是将地理学研究内容机械地照搬到体育学科领域。而是在分析两门学科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学的内容对体育现象进行的一种解释。也就是说,是一种研究体育现象的新视角。体育地理学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
1 体育景观研究
德国人施吕特尔先生是首次使用“景观”这一术语的地理学家。他认为:“地理学中的‘景观’多指区域的整体形象。……含有形象、外貌、可视性方面的意义。”“‘景观’这一术语在地理学中包括如下含义:(1)整体性、综合性,……。(2)地域性,……。(3)形象性,或称可视性。”[11] 他的研究成果对地理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地理学的景观学派。景观研究主要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在区域形成的整体形象。现代景观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领域,侧重于研究景观的时空变化、合理利用、生产潜力,以及确定人类社会与景观之间的适应和优化模式[12]。广泛应用于土地系统、区域开发、环境保护等研究领域。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景观研究主要讨论人类为了进行体育运动而创造的各种形式文化景观。张晶在研究人文地理学内容时指出:“文化景观是文化集团在某居住区所创造的人为景观”,“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13]。由此,可以认为体育景观研究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部分。体育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内容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博物馆、体育雕塑、体育纪念堂等体育建筑的时空变化、合理利用、发展潜力、优化布局,体育活动所发行的纪念币、邮票、体育名人的服装等纪念性的艺术品,体育服装、器材等体育专用用具,以及体育运动专用的装饰品等。体育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区域性的体育文化风格(即区域体育文化的内、外在特征)、体育项目的外在直观表现形式(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和战术组合方式等,也就是体育风格)、区域体育文化传统(即长期形成的特色型运动项目)、体育组织和体育赛会的标志、体育竞赛的规则和特点、体育格调等都可以纳入其中。
体育景观研究不仅重视对各种体育设施、文化等现象外在表现形式的描述,更要注重探讨现象所反映的内在文化基础,从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解释现象存在的历史过程,以及今后发展方向。尤其应重视对景观的合理布局、提高潜力的相关研究。
2 区域体育分异与整合研究
地理学有关区域的划分有多种形式,韩渊丰等学者认为:区域地理位置有数理地理位置,又称天文位置和绝对位置,在平面上是以地表的经纬网来确定的,在高度坐标上则以海平面为基点;自然地理位置,是指一地同周围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可以是陆地、海洋、山脉等自然实体,也可以是气候带、土壤和植被带、区等自然类型;经济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其他地理位置,有政治地理位置及其他一些人文地理位置,如行政区、旅游区位、文化区等[14]。
区域性体育运动特征的比较是体育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体育运动的组合方式在区域间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直接关系。地理环境影响了人类的遗传信息,造成了区域人种差异。人种差异对运动能力有直接的影响,现代竞技运动在选材方面越来越重视区域人种差异。有关生物学研究已经探明,在高度差异地区进行体育运动,人体内在物质变化是相异的,在高原和平原地区进行体育运动效果各异,这种理论研究的成果为竞技运动的选材、运动训练时间的制定、国家竞技运动项目布局、各种类型运动竞赛的时间和空间选择等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体育运动对物质条件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社会人群因为经济地位差异会相对集中地选择运动项目,社会人群的经济地位差异使其在居住的地理空间上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了差异性的体育运动组合形式。
体育运动的区域整合研究与区域分异研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区域间的体育运动既有显著的差别,同时,随着体育交往的不断深入,各区域之间的体育运动相互渗透逐渐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区域内填充着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他们在区域内以一定的方式、原则有秩序地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成为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随着条件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缓慢的,有时又是激烈的)区域文化遭到外来文化和区域内生长出的新文化的冲击,重新衍生出新的文化形式。区域内的体育运动在这种新文化生长的过程中,同样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原有的整体被肢解开来,融进新的内容,重新整合成为新的整体。这条整合之路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区域整合研究包含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体育运动整合两个层次。成果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构建体育文化区的工作。
3 体育的形成、发展、演变与空间传播
体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极其复杂,其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个过程。关于体育运动的起源有不同的学说,长期以来生产实践说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体育起源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休闲娱乐说、战争演变说、艺术演变说等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学说[15] 受到重视。在这些学说中,地理环境与体育形成的关系正在被逐渐揭示出来。郑勤认为:“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着体育运动的产生”[3]。当然,这种理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是比较准确的。但是,由于体育形成的过程比较漫长,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持续提高,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和创造体育运动形式。虽然地理环境仍然对体育的形成发挥作用,但是,作为决定性力量的作用是持续下降的。从地理环境角度出发,复原和考察体育的形成是体育地理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体育运动发展、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地理环境的变迁从多个侧面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导致地方条件的变化,部分体育运动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复存在,该运动从此在一个地区走向衰亡。同时,环境变迁又使该地区适合另一新兴的项目,从而为新兴的体育运动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条件。政治、经济地位变迁、军事冲突、人口迁徙等都会导致区域性体育运动组合发生变化。体育地理学要揭示体育运动组合结构变化的原因、后果和区域差异。
体育运动在空间上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体育地理学研究体育运动空间扩散和传播的类型、途径、方式、速度以及影响力等问题。体育运动的空间传播是由不同社会人群来完成的,其中具有体育专业特长的人群发挥了主要作用。他们的言传身教是体育运动空间传播的最主要方式。体育专业人士的流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的空间传播,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传播工具如电视、电影、互联网的出现,体育运动的空间传播方式不断更新。
4 体育与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活动能力持续增强,对环境的干预程度逐渐提高。然而,在不适宜的和过度的人类活动条件下,我们生活的地球综合环境已经越来越恶化。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迫使人类必须重视环境研究,由此,兴起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科学,环境学科首先是门综合性学科。地理学是环境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地理学不仅为环境科学体系的构筑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支撑,而且,越来越多的地理学者也投入到环境研究之中,在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环境学派[12]。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改造自然环境条件、创造适宜的人工环境、从事各类体育运动的理想已经变成了现实。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即创造的人工环境,一方面满足了不同区域人们从事各类型体育运动的需求,有利于体育运动自身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改造自然环境的程度、方法、目的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体育运动只是一时的,或是某些社会群体从事的社会文化活动,所需体育设施比较简陋,数量有限,面积不大,不具有规模性,即使建设了一些人工场地设施,进行体育表演、竞赛、锻炼活动,都不能给自然界造成大的危害。但是,现代社会,体育运动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全社会各类群体日常性的文化生活,体育设施快速扩张,竞赛、表演、锻炼日益频繁,规模庞大,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体育人工环境已经成为区域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与区域环境建设联系在一起。因此,体育场地设施论证、设计、选址、材料选择、建筑施工、维护保养、能源供给等行为以及举办大型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参加体育运动,都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体育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体育学者们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在体育与环境的关系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悉尼影响之下,北京也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进一步激发了国内学者的研究热情[8—9,16—20]。当然,也应该承认环境问题研究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地理学对环境科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活动对客观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诸事像是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对象),而且还要认识到环境科学自身的人文社会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的复杂性。对体育地理学来讲,不仅要探索体育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多种影响,今后要更加关注体育对人文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作用。
5 体育运动场所的空间布局
体育运动场所是指人们进行各类体育运动所需的场地设施,是体育物质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物质条件。随着体育运动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社会群体对体育运动场所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社会群体经常进行的体育运动有差异性,对运动场所的要求各异,这就要求体育运动场所的空间布局必须是一种自觉行为。
政府、企业在论证、规划、设计、建设体育运动场所上开始向科学化、规范化、方便活动化方向发展。体育运动场所的分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主要的分类形式有:以建筑形式划分有体育场、体育馆;以场馆规模划分有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以功能划分有竞赛型、健身型、娱乐型。体育场馆还有一些分类形式,例如:室外场所、室内场所;专用型,混用型等。体育地理学不仅要研究为运动竞赛、表演、训练服务的,被称为城市标志的超大型、大型体育场馆,也要充分重视用于健身、娱乐的中小型场馆,尤其应重视关乎普通人群健身之用的露天、小型场馆的空间联系研究。在该领域主要研究体育运动场所空间布局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发展和未来趋势[21—22]。研究包括:各种类型体育运动场所规划布局的区位选择和空间联系;体育运动场所空间布局与区域整体性规划布局的相互关系;体育运动场所规划布局与满足不同人群竞赛、健身、娱乐需求之间的关系;体育场所布局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区域人群特征之间的关系;体育运动场所最佳区位选择等。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在国内比较欠缺,目前,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23—27]。
6 体育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的导入,为体育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而又简便的研究方法。现代社会,GIS是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手段来解决复杂的规划、管理以及与地理相关的问题,例如城市规划、商业选址、环境评估、资源管理、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等[28—32]。GIS突出地表现为一种空间管理系统,体育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体育科学的研究领域,尤其是体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例如体育场馆的选址与建设,规划人员可以利用GIS对场馆周围的交通流量、土地利用、气象条件、物产特征、人口数据等多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场馆布局的合理性;工程人员可以利用GIS将地质、水文和人文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场馆构造设计;政府部门可以借助GIS软件完成总体规划、分区、现有土地利用、设施位置等分析工作,从而提高体育场馆建设决策水平。GIS在相关领域的工作为体育工作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平台[33—35]。不仅如此,GIS还可以监测体育运动人才的分布及流动规律、民族体育文化空间布局与流动、体育竞赛区域选择、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规律等众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具有的广阔前景,将成为体育地理学重点研究领域。目前课题组已开始构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国家体育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工程,不久将有相关研究成果公布。
7 小结
上述研究内容是建立在当前地理学和体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由于该学科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研究内容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研究内容只能是阶段性的成果。地理科学和体育科学的进展必将为体育地理学提供更多的研究内容,这就需要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密切关注相关学科的进展,在保持学科研究内容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保持学科持续稳定的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TY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