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_邓小平文选论文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_邓小平文选论文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不仅强调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在现代化总体布局中的基础和保证作用,而且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互为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和历史任务。

1.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文明是标志社会进步的历史范畴,它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构成。因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种历史形态中,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都将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出发,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从战略高度,阐明了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建国30周年的讲话中。这次讲话,把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郑重地提了出来。不久,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辞中重申了这一观点,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8页。)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同时,对精神文明的内涵容作了科学的概括:“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7页。)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为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区别于一般社会文明的特征。此后,邓小平又多次强调: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页。)他反复告诫全党:“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4页。)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只是经济的现代化,而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同步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对此,邓小平说的十分明确,他指出:我们说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势,“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3页。)正是由于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创造出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够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所以在谈

到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时,邓小平提出:“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8页。)邓小平关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一起抓的战略构想,明确地把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一起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大特色,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和发展。

2.正确认识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没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其他领域的现代化是不可能也是不可靠的。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始终坚持把物质文明建设放在基础的地位,充分肯定了物质文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位作用。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页。)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也搞不上去。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最重要的条件”。“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能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绝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0页。)

物质文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同样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邓小平从物质决定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科学地回答了两个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关系。他说: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国家还不富裕,要增加一些教育经费、科技经费,困难得很。如果实现了翻两番,解决这些问题就容易多了。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9页。)当然,物质文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会自然带来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也不会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而自发地提高。所以,我们在努力发展经济,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化大的气力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要做教育工作,人的工作,那是永远不能少的。但经济发展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工作就好做了。”(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9页。)从最终意义上来说,物质文明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物质文明的一定发展,精神文明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是我国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中心任务,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思想保证。邓小平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把物质文明搞上去的同时,反复强调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79年初,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他就发表了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提出全党在实现工作重点转移过程中要注意社会风气问题,并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盲目羡慕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交往中丧失国格人格等不健康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1980年,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7页。)以后,他从不同的角度一再强调,“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7页。)20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长足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仍有不少同志对邓小平的上述思想缺乏清醒的坚定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针对社会上一度存在的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倾向,邓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今天回过头来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6页。)这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正是基于对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强调,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没有与物质文明发展状况和水平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没有精神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说,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所以,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十分重要。邓小平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总结了我们党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充分肯定了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他指出:“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组织’,‘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7页。)尽管那时的物质条件很差,斗争环境十分艰苦,可是“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问题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8页。)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这一精神,充分发挥精神文明的优势,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保证。

精神文明的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此后不久,他在上海提出要交出两份答卷的要求,一份是经济建设,一份是精神文明建设,以回答我们搞的现代化姓“社”不姓“资”。这就把精神文明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升华了对两个文明建设关系的认识,同时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说,中国在经济上落后,并不是一切都落后,一些外国在技术上管理上先进,并不是一切都先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要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人民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而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永远不可能有的。“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7页。)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既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和挑战。只抓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就会中就会缺乏凝聚力,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即使经济一时上去了,也会因缺乏后劲而难以持久。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正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精神文明,所以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不仅要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8页。)使精神文明真正成为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标签:;  ;  ;  ;  ;  ;  ;  ;  ;  ;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