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研究的理论构架与探索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架论文,路径论文,信息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索和寻求信息学理论研究的探索路径,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从宏观的哲学角度审视,信息学理论的探索轨迹和路径经过了三个阶段,研究范围涉及三个领域,目前、研究已经进入三个研究理论平台。
1 信息学研究历经的三个阶段
1.1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诞生(第一阶段)
人类在超越知性分析时代中,进入理性的自由王国,要求理性地去认识世界。信息技术及信息突变性的跃变,促使和呼唤着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认知方法和科学理论的诞生。1948年美国数学家申农(C.E.Shannon)以创立通讯系统理论及一般信息论为发轫;美国R·A费希尔(R.A.Fisher),W·魏沃尔(W.Wewole)和苏联的戈尔莫戈洛夫(Germugrov)等人不停地对信息概念、信息观念和信息方法的理论探索,创新和确立了信息论。与此同时,美藉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冯·贝特朗菲(L.V.Bertalanffy)于1948年从逻辑学和数学的角度,成功地探索了由生物有机体、进而适合于一切事物的综合系统和子系统的概念、模式、原则和规律,创立了一般系统论。同是1948年,美藉奥地得数学家维纳(N.Wiener)和墨西哥生物学家罗森勃吕特(A.Rosenblueth)合作,在研究和阐述自控制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人的复杂现象中,建立了信息研究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自诞生便对信息研究产生了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并被妮称为“老三论”。在信息理论的实践发展中又产生了“新三论”,1967年欧洲布鲁塞尔学派的领军人物普里戈金(I.Prigoging)在解决信息从存在到演化的理论问题时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an)与学生格雷扼姆(R.Graham)在研究信息系统的内在关系中提出协同学理论。随着突变论及转播学理论的诞生,人类迎来了全新的知识时代的认知科学理论阶段。从哲学、学科联姻、新兴学科三个审视角度,去认识信息和信息化时代的运动、发展规律;在科学的界定中,为创立一门全新的学科——信息学奠定了哲学方法论基础。
1.2 以文献标引、数据库为主体的文献、图书数字化技术阶段(第二个阶段)
电脑技术首先应用在文献、图书的数字化录制和技术改造、技术处理领域中。美国率先开始对图书、期刊文献的数字化处理,其核心是对传统图书、文献,以及目录、提录、查阅等图书馆应用技术的电脑应用。嗣后,迅速蔓延于世界。这一阶段的贡献在于图书馆及文献的信息化实际应用的“技”,而对于信息理论研究的“艺”则显得有些忽略和不足。目前,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警觉,并重新开始对这一阶段进行理性的反思、认识和理论的发掘。
1.3 信息的理性研究和探索(第三阶段)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类开始对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这种理论探索是在借鉴系统科学方法论和文献标引、数据库建设实践中,拓展信息科学理论。特点是:把许多基础学科、边缘学科及横断学科以新的角度进行再次交融和再次横断,并在得到许多信息学专业技术性的发展中,建立起一整套的概念和功能的分析模式。进而力图建立信息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将信息理论的研究及文献标引引向了新的高度和深度。
历经三个阶段的信息理论研究,信息学已经形成了可以明确界定的三个学科领域及三个理论研究平台。
2 三个不同视角的新的学科领域
2.1 以文献标引、数据库为主体的信息资源性研究领域
文献信息资源性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相关学科的变化;学科体系的变革与转型;研究范畴的更新与拓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分析及信息分析的创新;传统文献信息资料库与数字文献信息库的转型、改造等方面。
其主要特点是: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注重对文献信息及信息过程的数量分析研究;立足传统,在关照传统的反思中,创新和建立现代文献信息资源模式;跨学科研究的出现,如:信息经济学、信息社会学等;在超越传统文献信息资料、特别是图书馆的严格意义的管理科学性质界限中,对公众服务、社会服务性学科的渗透;对于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机制及安全系统的研究。
2.2 信息及交流关系的研究领域
有相当一批学者在超越文献标引、数据库以文献信息为主要对象的研究领域,转向了研究信息整体系统,即对信息自身规律的探求。
其主要特点是:注重信息学的哲学方法论,在应用和发展“老三论”及“新三论”的系统科学方法论中,加强对信息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资源存储等自身规律的把握和探求;将信息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式,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方法,已形成了专业性很强的研究领域。
2.3 面向信息对象化的研究领域
在信息研究理论的引领下,20世纪60年代从德国兴起了以信息接受对象为研究对象的接受信息学、接受美学。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期·罗伯特·姚斯(Hanchi.Robert.Yaossi)率先倡导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接受美学理论。同时,民主德国的学者璃乌曼(Liwuman)也开始在积极采用新的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中,进一步完善了接受美学,自此使接受美学成为一门新的信息接受方法论和理论体系。与此同时,另一门横跨信息源与信息对象的新型学科——信息传播学诞生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Wellb Schlam)揭开了传播学的学科创立序幕。接着,他又与威廉·波特(Welian Port)合著《传播学概论》,终使传播学成为一门专门研究信息与对象之间的“中介”性的学问。
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姻而产生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信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一些概念和成果中,形成了以信息对象化接受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
其主要特点是:以科学分析为特点,将科学试验的调研方法广泛应用于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科技时代,即前人所未曾探索的自然、生物和人的一门边缘学科;将视角投向信息的对象——人及人的接受,既包括大众传播、也涵盖着团体间传播、个人间传播,以及传播人模式、过程及各个环节;由人的接受及社会的接受,反映出信息的一般规律和应用技术及方法上的根本性问题。
这三个信息研究领域的形成,都形成了各自独立、具有学科界定的学科领域。而更为重要的是:其一,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现代思维方式,它们形成了自身的理论范式,以及隐含着浓郁的科学续进;其二,信息时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已成为与物质、能源并存的第三“资本”,新的“资本”的产生和成为战备性资源的发展,其最深远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建立在摒弃了牛顿和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和线型的“固量律”中,创新的一种现代思维方式;其三,它是在不断超越人类长期形成的学科界线、界定、理论框架中,形成的立体型、多元化、交叉型的全新学科领域。因此,三个领域逐渐形成了达到共识的理论规范,即面向信息资源及信息源的S规范,面向信息交流过程的C规范,以及面向信息对象的U规范的理论研究范式。
3 三个信息研究理论平台
以信息源、信息交流、信息对象而确立的S、C、U理论规范,在信息实践的冲击中,逐渐暴露出理论界定和研究领域划分的局限性,以及内涵与外延的矛盾性。在超越、创新的探索与追求中,信息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了:信息本体、信息资源、以及以人为本的全新理论研究平台。
3.1 信息本体研究的理论平台
信息本体研究,亦称为信息主体性研究,即将信息确立为理论研究的直接对象的理论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涵盖着:以信息为目标的理论研究;信息的应用理论研究;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三个层面。
3.1.1 以信息为直接目标的理论研究
包括信息自身、信息制造、信息传输三方面:(1)信息自身:①信息本质;②信息特征;③信息与信息源;(2)信息制造:①信息的产生、信息源;②信息的存储、信息量;③信息的控制、调节;(3)信息传输:①信道、网络及网络信息;②信息的传播;③信息的反馈;④信息的消耗、澎涨。
3.1.2 信息的应用理论研究
应用信息研究主要体现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企业信息化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电子政务:(1)电子政务的性质、概念、模式;(2)电子政务的实施:①电子政务的基本构架;②内外图的建立;③电子政务外包;(3)电子政务的制度创新:①电子政务的目标:目标(公共管理目标、标准功能目标、发展原则目标)、规划和实施;②电子政务的机制创新:政府组织结构创新、工作流程创新;③电子政务的制度规范;④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管理:环境、措施、保障机制、安全管理体系。
第二方面,电子商务:(1)特征;(2)本质;(3)制度;(4)运行;(5)机制。
第三方面,企业信息化:(1)新型信息产业(IT)产业;(2)工业信息化及改造;(3)农业信息化及改造;(4)信息化3C、3A的实施及研究;(5)社会信息化、网络、网络通讯与安全。
3.2 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
3.2.1 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建立在信息资源存量、信息资源组织、信息资源管理三个层面的理论平台上:
第一方面,信息资源存量:(1)信息资源的存在方式:①社会信息资源论;②文献信息资源:图书为主体的文献资源、“虚拟”网络文献资源;(2)信息资源的存量研究:①信息资源的存量;②信息资源存在方式;(3)信息构建(IA)研究。
第二方面,信息资源组织:(1)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取研究;(2)信息资源的积累、效应研究。
第三方面,信息资源管理:(1)信息资源保障机制研究;(2)信息资源的管理研究。
3.2.2 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在面向信息资源的S规范理论大层面上,超越文献标引、数据库初始阶段以文献信息为主体对象的研究中,逐渐深入到社会信息资源、虚拟网络信息资源的广义信息资源范围;研究方法已逐渐由对文献信息及信息资源开发的数量分析研究中,演进到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如老三论、新三论、模糊数学、经济分析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阶段;信息资源管理已呈现出从文献管理向知识管理,由标引向内容辑集,由单独学科向知识题材集中的全新的探索路径。
3.3 以人为本的信息接受领域研究体系的建立
在深化和超越中,人们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面向信息的S规范,面向信息交流过程的C规范,还是面向信息用户的U规范的理论与实践过程,都无法离开或绕过信息的对象化——信息主体的人。因此,众多的学者在信息学研究中,自然而挚着地将视野和审视角度投向了以人为本的信息研究。信息的人化,以及人化的信息已逐渐凸显为理论研究或实践的中心。
3.3.1 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理论研究平台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信息化水平,涵盖和体现着知识、信息、教育、素质、科技的信息化综合水平。
信息化人力资源研究理论主要包涵着人力资源的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力资本两方面:(1)人力资源的信息化:①人力资源的信息化水平测试标准;②人力资源与信息化;③人力资源的信息化。(2)信息化人力资本: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②人力资本的信息化投资;③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测试标准。
3.3.2 以人为本的理论研究已呈现出放射状的扇面展开,出现了环境、意识、行为、素质等理论研究平台:
(1)人与信息环境:①信息文化;②信息与经济;③信息与社会;④信息与自然。(2)信息意识;(3)信息行为;(4)信息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其一,这一理论平台的研究与传统学科是在交叉联姻中展开的,又融进了信息学系统科学方法论,如在信息素质的研究中,出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1)信息时代与人的素质。(2)信息素质:①信息操作能力;②信息理解能力;③信息创新意识与能力;④信息投资R&D;⑤信息教育水平。(3)信息素质与系统科学:①耗散结构与信息素质;②模糊数学与信息素质;③创新科学与信息素质。(4)信息素质与信息学科:①信息素质与心理学;②信息素质与社会学;③信息素质与美学。
其二,在研究中既有剔精入微的深入研究,如信息行为、信息意识的研究;也有融汇、交叉的综合研究,如信息行为与意识又有因果互动的联姻研究,如信息行为对信息意识的影响。
3.3.3 信息服务的理论平台研究
一些学者在人本研究中,在面向信息用户的U规范理论中,努力从这一视角出发去建构信息理论体系,出现了信息服务、信息用户、信息满意度的用户理论研究平台。用户研究理论,(1)信息用户:①消费群(群体、个人、单位、区域社区);②信息生产群(信息产品生产群、信息技术群、信息管理群)。(2)信息服务:①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②信息服务业及服务体系;③信息服务与信息需求。(3)信息服务业内的交互作用。(4)信息满意度。
在U规范的面向用户的研究中,并逐渐成为世界众多信息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思路和探求的全新领域、全新的研究课题;用户满意的研究已与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经济的研究挂钩及联姻;特别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中,众多学者达成共识:用户与用户满意度已成为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决定产业结构循环模式中的主要环节;信息产品、服务、管理与用户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关系链:产品→服务→用户→用户满意度→反馈→产品价值→调节→产品生产(结构、产品)。
4 信息学研究的方法创新:研究方法及学科理论平台的建立
4.1 信息学的理论探索路径与其他学科研究有着共同的创新规律,即研究方法的利用和创新。
科学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哲学和学科理论基础上的科学方法论及体系;二是研究方式·是贯穿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是研究的手段和研究法;三是具体方法与技术·研究中只有方法、方式、技术的创新,才会产生出创新的学科研究理论。信息学研究是产生于信息时代的新型学科,然而这门研究信息的学问——信息学,在迅疾而至的信息时代狂潮中,走过的探索轨迹和演进的速度是惊人的、可喜的。它又一次验证了人类认知科学史揭示的真理:只有研究方法、方式、手段的科学续进和创新,才会产生出创新的学科研究和科学范式。
4.2 信息学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三个理论层次的研究方法论的形式和体系的确立
系统科学方法论已成为信息研究和确立信息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科学方法论在用于研究信息学及其它学科中,自身也在证伪中发展、完善和创新着。已形成三个理论和应用层次:一是,哲学意义的系统科学方法论,这是作为普遍意义、指导理论研究的思想体系和认知方法论。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适用于普遍学科的认知方法论。二是,一般意义的信息系统方法论,它在具体的研究中能体现出研究对象的整体与部分,如耗散结构、协同论、突变论等,也是从认识及方法论的角度去关照研究对象,是分析与综合的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三是个别学科的具体信息研究方法,是在具体学科中应用信息科学的某一具体方法而开展的范畴性研究,以使某一学科得到多方面、多角度的理论关照,如,美学研究中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
4.3 信息学研究及方法论与其他学科的联姻、交叉,进行新型、边缘学科的研究
这种系统科学方法论与研究对象的交叉、联姻,开辟和发展了新的研究途径和领域,建立了新的学科范式。目前,在信息学的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两种研究视角和理论创新方式。
4.3.1 由信息学研究及方法论去研究、关照传统学科的理论创新。这种研究的主体是传统学科,是采用新的信息科学去关照、探索,并在研究中创新传统学科。以美学为例,可作以下图解:
4.3.2 在某一学科研究中,吸收和汲取信息系统科学方法论和信息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研究的主体是某种具体学科。这种研究往往是某一对象的研究中,会同时出现多种信息研究方法论及研究手段,如图所示。
4.3.3 信息学研究及新学科的特点
(1)超越了传统的社会学方法、准则,社会事实不再是唯一的研究起点;建立起了“虚拟”网络世界及超越物质时空的突变性时空理论。
(2)超越了传统哲学思维的“线型”方式,建立起了生物学的“非线型”思维方式;研究对象呈现出“扁平”、立体、交叉的新格局,研究的主体在瞬间会换位为研究的对象。
(3)超越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严格界限,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定和划分;新学科、交叉学科大量出现。
(4)超越了知识体系及理论架构的范式稳定性,科学续进、范式革命已成为主潮;证伪理论P1→TT1→EE→P2已成为信息研究的研究逻辑;“科学始于问题”已成为信息学理论探索路径的哲学出发点。
收稿日期:2004-10-10
标签:信息学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用户研究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规范分析论文; 系统构架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电子政务论文; 系统科学论文; 信息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