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几种心理负效应的正迁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效应论文,几种论文,中学生论文,数学教学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其学习心理通常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若能进行合理疏通引导,使学生学习心理的负效应进行正迁移,则可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调控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个故事说的是:年轻国王皮格马利翁对自己雕刻的一个象牙少女十分迷恋,痴心希望雕像复活,其真情果然打动雕像而复活。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受这一神话的启发,与助手在一所小学做了个实验,随便从学生名单中抽出一些学生,声称预测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将来必然成大业。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试,并与其它学生比较,抽出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较快,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性情开朗,心理健康。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质是表扬与期望,与之相对立的负面效应是批评、贬低、瞧不起、放弃差生,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压力包袱,在班级抬不起头,导致自暴自弃,甚至失学。在教学中教师除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外,还应把爱和隐含期望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信任和期望中感受到爱的温暖,树立自我,激发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产生主动、愉快的学习情绪,增加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智力和情感、素质的多重发展。多表扬、少批评,给学生自尊;多关心,少冷遇,融洽师生关系;多创造条件(竞赛、简单提问、分卷考试),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在和谐、怡人、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环境中教学。
2.首次效应 首次效应是主体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是外界在人的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留下的最初印痕。数学教学中首次效应的负面效应是先入为主,以特殊事例代替一般结论。要克服首次效应的负面效应,要切实上好每章、节的第一课。每堂课要精心设计导语、首句,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深刻讲解概念。例如“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在平面几何中成立但在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x[2]≥0 在实数集中成立但在复数集中就不一定成立。要多布置比较性、归纳性、思考性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印象和正确认识,对每个知识点都产生浓厚兴趣,以高亢的情绪、集中的注意、最佳的心态、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教学的主体角色之中,产生良好的首次效应。
3.外道效应 弯道上举行赛跑,占外道的起跑线超前,起跑后只见前面无人,斗志松懈而导致失败称为外道效应。学习上的外道效应有:入校时分数起点高,认为自己基础好而放松努力;班级或年级的尖子生,只满足在小范围内名列前茅,放弃了向更高层次的进取;假期中的提前学习或不恰当的课堂预习,停留于一知半解,浪费了课堂教学的黄金时间。
外道效应影响学习进步、成绩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克服外道效应应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戒骄戒躁,奋力拼搏,努力奋斗,刻苦学习,持之以恒。进行外道效应的正迁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外道优势,树立牵头形象,发挥榜样的力量,成绩基础好的定为学习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激励自我加压;在学习方法上教会学生如何提前学习,并作周密安排。比如预习,应把握尺度,安排预习内容。概念课预习应多与生活中事例联系,比如预习映射可让学生考虑m支箭射中n个靶子( m、n∈N,m≥3,n≥3),则箭的集合与靶子所成集合间的关系;新课的预习应着重研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尤其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不是结论;习题课提前将习题交给学生熟悉,分析题意,设计解题方案;复习课由学生提前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思路,建立纲要网络,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知识体系,便于抓住核心及查遗补漏。
4.木桶效应 用长短不齐的木板做成的木桶用来盛水,盛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一块木板来决定的。在教学中把某一群体学生成绩的参差不齐及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中某育的缺差,文化课中某些科目的缺差称为木桶效应。群体的木桶效应,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形成心理压力,个体的木桶效应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心理压力,影响总成绩的提高及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木桶效应的正迁移,对群体的木桶效应,应注意教育教学面对全体学生,对差生不歧视、不排斥。以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并进行“分槽喂养”,补缺补养,使人人都有收获,个个都有提高。对个体的木桶效应,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组织教学,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提高。
学科中的木桶效应,大多数学生表现在数学上,很多中学生感到数学难学,产生畏难情绪及学习方法不当,而使数学成为各学科中的一块短木板,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强化数学教学,平衡各科成绩。对数学学科中的木桶效应,要吃透教材,抓住重点,全面掌握,接长短木板,提高木桶容量。
5.定势效应 思维定势效应是指思考者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利用某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固定的僵死的模式而不求新的突破。思维定势效应具有两重性,它的负面效应是思维呆板,方法陈旧,不求进取,影响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思维定势也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研究开放型问题时总是要经历不完全归纳——猜想——证明——结论的定势程序;进行数学解题也总是按照审题——分析——确定解题方案——数学运算——验证结果的定势模式。这些定势,一般需要保留。
破除思维定势,是指破除影响数学发展和数学教学僵死的部分;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大胆设想,诱导发明创造;数学解题中,在掌握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寻找新的途径,提高解题技能、技巧,训练创造思维,培养创造型人才。
6.高原效应 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缺氧,使人头晕目眩的现象称为高原效应。学习中的高原效应是指精神疲劳,思维受阻,效率降低,头昏脑胀,甚至头脑一片空白,精力不集中,注意力分散,教学难以进行。克服高原效应应注意调整情绪,适当使精神放松,保持最佳心理状态。老师应精心设计授课程序,使一节课波澜起伏,高峰叠起,避免平铺直叙。当学生出现高原效应时,可以以退为进,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闻轶事、科学家的小故事,谚语、成语、歇后语,安排简单有趣的课堂练习等加以调控,以使教学正常进行,提高课堂教学利用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