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伴论文,青少年论文,目标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过去对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青少年的社会行为,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发生在儿童青少年头脑内部的过程变量——社会认知在同伴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变量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在社交情境中的目标、为达到目标所具备的有关恰当或不恰当策略的知识、准确理解和监控社会事件的能力(Ladd,1985)、 归因偏见和归因风格等(Dodge,1980;Goetz & Dweck,1980)。
关于交往目标,一般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偏爱的社会结果,包括那些令个体满意或个体愿意回避的。也有人称之为社会价值,即个体所重视的结果(Miller & Read,1991;Jarvinen & Nicholls,1996)。Jarvinen和Nicholls(199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青少年的访谈,编制出“社交目标问卷”,经探索性因素分析确认了支配性、亲密性、受欢迎性、提供支持、领导地位和回避性六个维度。
青少年的交往目标是有关同伴关系中的社会认知因素研究的薄弱环节。对小学儿童的交往目标通常是在假设情境中评价的,情境非常具体,但具体的交往目标恰恰有随情境而变化的特点,研究结论很难概化到一般交往情境中。本研究中涉及的交往目标是指在一般交往过程中个体所偏爱或重视的社会结果,反映的是青少年的交往需要和价值观。
同伴接纳水平不同、有无互选朋友的青少年在交往目标上是否存在差异,交往目标和同伴关系变量(同伴接纳水平、好朋友提名数、互选朋友数)是否能共同预测其友谊质量,预测强度如何,这些都是本研究的焦点。研究还考察了交往目标的年龄与性别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以班为单位选取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年级的763名(男374,女389)中学生作为被试, 平均年龄在13~17岁。剔除未完成部分问卷的9人,实际被试为754人。少数被试仅漏答了个别题目,在按维度计算时作为缺失值被剔除,因此有些维度被试数略有差异。
(二)测量工具
1.同伴评定量表 提供给每位被试一份同班同学名单(按性别排成两列),请他(她)在5 点量表上标明自己对每个同性别同学喜欢的程度。从非常不喜欢到非常喜欢,分数是1~5分。为便于跨班级直接比较,每个被试的平均分数都在同班同性别同学范围内转换为Z分数。 按同伴评定标准分数Z>1、-1≤Z≤1和Z<-1将被试划分为高接纳、 一般和低接纳三类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群体。
2.最好朋友提名测验 请被试按照与自己关系的亲密程度依序写出3个以内最好朋友的名字,没有可以不写。然后将凡在3个之内互选的作为有互选朋友者。
3.交往目标问卷 参照Jarvinen和Nicholls(1996)编制的社交目标问卷修订,问卷共36个项目。请被试在4点量表上作答,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作1~4分。
4.友谊质量问卷 共38个项目,由信任与支持、陪伴与娱乐、肯定价值、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与背叛五个维度构成。请被试按照自己与最好朋友关系的真实情况,在4点量表上作答。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作1~4分(邹泓,1998)。
(三)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法,在各班施测。测试前先由主试按指导语训练被试学习正确使用5点量表和4点量表,在确认被试理解测验要求后,再开始施测。主试由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担任,施测前均接受了培训。
三、结果分析
(一)交往目标问卷的因素分析与内部一致性
对交往目标问卷的36个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 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6个因素。删去因素负荷低的第21题,再进行主成分分析, 仍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6个因素,解释率为44.7%。做最大正交旋转,将6 个因素中因素负荷较高的项目按因素分为6个维度, 依次命名为:帮助与支持、受欢迎性、亲密性、领导地位、回避性和支配性。由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6个维度和归入各维度中的项目与构想维度基本吻合。
用克伦巴赫α系数作为问卷内部一致性指标,结果显示:交往目标中帮助与支持、受欢迎性、亲密性、领导地位、回避性、支配性6 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依次为0.76、0.75、0.70、0.73、0.66和0.64。每个被试在各维度的分数是该维度所有项目分数之和的平均。
(二)交往目标的年龄和性别特征
以交往目标问卷的6个维度为因变量,做2(性别)×4 (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与性别的多元主效应都非常显著。年级的多元主效应F(18,2003)=4.16,P<0.001,性别的多元主效应F(6,708)=15.86,P<0.001。年级与性别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表1 不同年级青少年交往目标的比较
帮助与支持
受欢迎性
亲密性
M3.57 3.44[4] 3.05[3,4]
初一 S0.45 0.53 0.52
N 194
192 192
M3.59 3.51[4,3]3.15[3,4]
初二 S0.41 0.45 0.49
N 174
174 173
M3.50 3.36 2.93
高一 S0.46 0.51 0.51
N 182
182 182
M3.55 3.31 2.93
高二 S0.36 0.47 0.48
N 191
189 189
F1.6943 5.9604* * *
8.3299* * *
领导地位回避性
支配性
M 2.43 3.35 1.64
初一 S 0.70 0.57 0.51
N
192
192
191
M
2.73[1,3,4] 3.45[3,4] 1.70
初二 S 0.62 0.52 0.51
N
171
173
174
M 2.47 3.27 1.74
高一 S 0.59 0.51 0.51
N
182
180
181
M 2.51 3.29 1.78[1]
高二 S 0.54 0.56 0.49
N
191
190
191
F8.2212* * *3.7437* * *2.7316*
注:* * *P<0.001,* *P<0.01;*P<0.05;本文凡平均数表中上标数字均表示平均数差异显著组序号。
表2 不同性别青少年交往目标的比较
帮助与支持
受欢迎性
亲密性
M3.49
3.35
2.93
男生 S0.47
0.51
0.53
N 363360359
M3.61
3.45
3.10
女生 S0.36
0.48
0.48
N 378377377
T -3.63* * * -2.85* *
-4.37* * *
领导地位 回避性 支配性
M2.673.331.80
男生 S0.620.560.54
N 360 362 360
M2.403.341.64
女生 S0.600.540.47
N 377 374 377
T
6.10* * *
-0.30 4.32* * *
事后平均数比较(Duncan)发现,初二年级在交往目标中受欢迎性、亲密性和回避性的分数均高于高中两个年级,在领导地位上的分数高于初一、高一和高二。初一年级的亲密性分数高于高一、高二,受欢迎性的分数高于高二,而支配性分数却低于高二(表1)。性别差异的t检验显示,女生在交往目标中对帮助与支持、受欢迎性和亲密性的偏爱高于男生,而对领导地位和支配性的追求低于男生(表2)。
(三)交往目标与同伴接纳、友谊地位的关系
交往目标是交往需要的反映。同伴接纳水平不同或有无互选朋友是否与被试的交往目标有关?他们在交往目标的哪些维度上存在差异呢?
1.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青少年交往目标的比较
以交往目标的6个维度为因变量,做2(性别)×3 (同伴接纳水平)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与同伴接纳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F(12,1404)=1.81,P<0.05;性别、同伴接纳水平的多元主效应也显著。性别的多元主效应F(6,702)=11.72,P<0.001,同伴接纳水平的多元主效应F(12,1404)=1.76,P<0.05。对性别与同伴接纳水平的交互作用做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只在男生中存在同伴接纳水平的差异。男生的高接纳组与一般组比低接纳组更乐意为同学提供帮助与支持,低接纳组比一般组有更强的支配性,而与高接纳组没有显著差异(表3)。
表3 男生不同接纳水平青少年交往目标的比较
帮助与支持
受欢迎性
亲密性
M 3.58[3] 3.39 3.01
高接纳 S 0.390.45 0.56
N
53 5352
M 3.51[3] 3.37 2.92
男 一 般 S 0.460.51 0.50
N
249 248
246
M 3.333.22 2.87
低接纳 S 0.580.57 0.58
N
57 5557
F4.31*
2.29 1.12
领导地位 回避性支配性
M 2.663.34 1.82
高接纳 S 0.570.59 0.50
N
52 5353
M 2.643.34 1.75[3]
男 一 般 S 0.630.56 0.52
N
247 248
246
M 2.763.30 1.96
低接纳 S 0.630.52 0.60
N
57 5757
F0.780.09 3.95*
表4 有无互选朋友的青少年交往目标各维度的比较
帮助与支持
受欢迎性
亲密性
M 3.52
3.31
2.91
无 S 0.47
0.54
0.54
N
198196197
M 3.57
3.44
3.05
有 S 0.40
0.47
0.49
N
543541539
T -1.35 -2.88* * -3.24* * *
领导地位回避性 支配性
M 2.49
3.27
1.74
无 S 0.64
0.59
0.55
N
199197195
M 2.54
3.36
1.71
有 S 0.62
0.53
0.50
N
538539542
T -1.04 -1.90* 0.85
表5 不同性别、有无互选朋友的青少年交往目标各维度的比较
帮助与支持
受欢迎性
亲密性
M 3.433.28 2.83
无 S 0.510.55 0.56
N
129 127
128
M 3.533.39 2.98
有 S 0.450.49 0.50
N
234 233
231
T -1.90* -1.75 -2.50*
M 3.693.36 3.06
无 S 0.330.53 0.47
N
69 6969
M 3.593.48 3.10
有 S 0.360.46 0.48
N
309 308
308
T 2.09*
1.66 -0.62
领导地位 回避性支配性
M 2.60 3.29 1.81
无 S 0.62 0.59 0.55
N
130 129
127
M 2.71 3.35 1.79
有 S 0.61 0.54 0.53
N
230 233
233
T -1.52-0.81 0.27
M 2.28 3.22 1.62
无 S 0.63 0.60 0.54
N
69
6868
M 2.42 3.37 1.64
有 S 0.59 0.51 0.46
N
308 306
309
T -1.78-2.14*-.26
2.有无互选朋友的青少年交往目标的比较
以交往目标的6个维度为因变量,做2(有无互选朋友)×3 (同伴接纳水平)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有无互选朋友的多元主效应显著,F(6,702)=2.29,P<0.05;同伴接纳水平的多元主效应不显著,F(12,1404)=1.56,P<0.10。有无互选朋友与同伴接纳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对有无互选朋友的青少年的交往目标各维度平均数的t检验表明(表4), 有互选朋友的比没有互选朋友的青少年更强烈地表达了喜欢受人欢迎,与同学有更多的亲密感的倾向,对不尊重自己和不公正地对待自己的行为表达了更多的不喜欢。
以交往目标的6个维度为因变量,做2(性别)×2 (有无互选朋友)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与有无互选朋友各自的多元主效应显著,分别为F(6,712)=13.48,P<0.001和F(6,712)=2.9, P<0.01;两个自变量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6,712)=2.42, P <0.05。对性别与有无互选朋友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从表 5中可以看到,男生中有互选朋友的比没有互选朋友的更愿意为同学提供帮助与支持,也更喜欢与同学有更多的亲密感,而女生中有互选朋友的却比没有互选朋友的报告的帮助与支持分数略低些,但对不尊重自己和不公正地对待自己的行为表达了更多的不喜欢。
(四)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变量对友谊质量的预测
交往目标是否会影响友谊质量,它能否与同伴关系变量(同伴接纳水平、好朋友提名数和互选朋友数)一起作为友谊质量的预测源,其预测强度又如何呢?
表6 进入友谊质量各维度的回归方程的变量
进入方程变量 R
R[2] F
帮助与支持.2652.070352.872* * *
信任与支持互选朋友数.3211.103140.124* * *
亲密性 .3435.118031.077* * *
亲密性 .2907.084564.269* * *
陪伴与娱乐互选朋友数.3250.105641.038* * *
帮助与支持.3554.126333.452* * *
亲密性 .2839.080661.525* * *
肯定价值 受欢迎性 .3273.107142.038* * *
互选朋友数.3552.126233.687* * *
帮助与支持.3716.138127.995* * *
亲密性 .3783.1431
117.211* * *
亲密感 互选朋友数.4077.166269.885* * *
帮助与支持.4137.171148.176* * *
支配性 .2683.072054.133* * *
冲突与背叛 回避性 .2831.080130.357* * *
领导地位 .2930.085821.788* * *
进入方程变量 βt
帮助与支持.187273 4.642* * *
信任与支持互选朋友数.165708 4.607* * *
亲密性 .139426 3.427* * *
亲密性 .191168 4.710* * *
陪伴与娱乐互选朋友数.146437 4.077* * *
帮助与支持.163090 4.056* * *
亲密性 .137904 3.256* *
肯定价值 受欢迎性 .132465 3.136* *
互选朋友数.142058 3.990* * *
帮助与支持.130589 3.110* *
亲密性 .317839 8.090* * *
亲密感 互选朋友数.153733 4.416* * *
帮助与支持.079152 2.033*
支配性 .264984 6.874* * *
冲突与背叛 回避性 -.104740-2.792* *
领导地位 .080547 2.087*
以友谊质量的5个维度依次作为因变量, 同伴关系变量(同伴接纳水平、好朋友提名数和互选朋友数)和交往目标为自变量, 分别建立5个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同时输入上述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求出的回归方程中,进入友谊质量不同维度的回归方程的变量和其预测强度都有一定差异。表6 中进入方程的变量是按其对整个回归方程的贡献大小排列的,标准偏回归系数β是最终得到的回归方程中相应变量的系数。从表中可以看到,在交往目标中更强烈表达了喜欢帮助和支持同学,喜欢与同学有更多的亲密感,同时又有较多的互选朋友的被试,其友谊质量中信任与支持、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的分数较高。喜欢与同学有更多的亲密感,喜欢更受欢迎、更愿意向同学提供帮助和支持,并有较多互选朋友的被试更倾向于在友谊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并给予朋友赞扬和鼓励。而在交往目标中表达了较强烈的支配性意愿,更多地追求自己在同伴中的领导地位,不太在乎他人对自己尊重与否或公正与否的被试,不论其同伴接纳水平如何,也不论其是否真正有互选朋友都可能与朋友有较多的冲突。在同伴关系变量中,互选朋友数对友谊质量的正向维度均有积极的预测作用,而同伴接纳水平和好朋友提名数却没有进入回归方程。
尽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对整个回归方程的F 检验和对每个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的t检验都是显著或非常显著的, 但仍应看到代表回归平方和在总平方和中的比率的R[2]并不算高,这说明交往目标和互选朋友数只是部分解释了友谊质量的影响因素。
四、讨论
本研究从同伴关系的两个方面:同伴接纳与友谊,分别比较了同伴接纳水平不同和有无互选朋友的青少年交往目标的差异。一般认为,同伴接纳和友谊为青少年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有可能会促进不同的社交技能和品质的发展。
在大的群体背景下,青少年通过自身的特点,与同伴交往的行为方式等影响到同伴对待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确立了自己在群体中的社交地位。反过来群体的规范也会强化或约束个体的行为,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同样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行为方式和人格发展。例如,本研究发现在交往目标中同伴接纳水平不同的青少年在受欢迎性、亲密性、领导地位和回避性维度上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只在男生中高接纳组与一般组比低接纳组更乐意为同学提供帮助与支持,低接纳组比一般组有更强的支配性,而与高接纳组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表明青少年无论其实际社交地位高低,他们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都重视自己在群体中是否受欢迎,是否与同伴有亲密的关系和在团体中的领导地位,也都愿意回避那些伤害自己尊严的、令人不快的事情。但高接纳的青少年最初可能是以亲社会的行为赢得了同伴群体的接纳,并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社交地位。群体的接纳又不断强化了个体的行为,最终成为其人格因素中的和谐性特质。而低接纳者虽有受人欢迎、与人亲密或支配性的愿望,却因以不当的行为方式与同伴交往而遭到了同伴群体的拒绝。这种拒绝或者会促使青少年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换取同伴的接纳,或者会始终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使个体感受到群体的敌意而远离群体,或因此增加了其反社会性特质。
同伴群体在青少年期还起到了传递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作用。例如,本研究中大多数青少年所表达的交往目标,如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与支持、愿意受人欢迎、与他人有更多的亲密感,而不喜欢他人对自己不尊重、不公正地对待自己,正反映了主流社会趋善避恶的交往价值观。同伴以群体压力的方式塑造了青少年的社会认知、行为、人格和自我,也为青少年提供了社会比较的参照框架和有关自我的种种信息。
在一对一的互选朋友关系中,青少年将朋友作为安全基地,学习、实践着新的交往模式或技能。朋友的接纳、包容与赞赏增加了彼此的亲密感和安全感,对友谊的珍视和友谊在青少年期的脆弱性促进了一些特殊技能和品质的发展。例如,在交往目标中,有互选朋友的青少年在受欢迎性、亲密性、回避性三个维度上都高于无互选朋友的。有无互选朋友的青少年在友谊质量各维度的差异也是交往目标上差异的必然反映。以友谊质量各维度为因变量,以交往目标为自变量和同伴关系变量一起所做的多元回归分析同样证明,交往目标中帮助与支持、亲密性、受欢迎性和互选朋友数对友谊质量中的积极维度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对支配性、领导地位的过分追求和低回避性则可以预测友谊质量中较多的冲突与背叛。
青少年的交往目标还存在年龄与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类似(Jarvinen,& Nicholls,1996,Sharabarry et al.,1981)。